汽車評測者們,究竟可以吹到到什麼程度?

數碼評測 飛度 汽車 小韓愛車碼頭 2017-05-07

說正事之前先和大家說個小馬過河的故事;小馬不敢過河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因為聽了很多旁人的話而不敢過河;最後老馬就對小馬說你自己不下河怎麼知道深淺呢?光聽別人說這樣說那樣的只會擾亂了自己的思路;總之一句話還是要自己體驗了才知道;接下來要說的事情也是一樣,自己去體驗了才知道。

其實但凡是關注過一段過汽車雜誌或網站的人都能明白;媒體有沒有錢賺靠的都是廠家跟公關公司。你給我錢,我說你好;你不給我錢,我也會說你好,這樣你下次就能給我錢了~如果我說你不好,那我永遠也沒有錢賺。

汽車評測者們,究竟可以吹到到什麼程度?

這條利益鏈就是這樣,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但這之中受害最深的無疑就是讀者們了。

廠家利益牽制確實是一大方面,不過從目前情況看來,媒體素質參差才是主要原因。YYP曾經說過,試過的車超過500款才能成為車評人。聽著確實覺得有點狂,但實際就是如此。比如讓你去試一款B級車,只有當你開過它的對手才能準確去評價它。一千臺車在一千人心中真的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車評人價值在於藉助經驗,告訴大家這臺車各個表現放諸同級究竟是個怎樣的水平。可以說,“記憶”是車評人最有價值的地方,否則就跟普通人試車沒區別,說不定普通人文筆還更好,觀察甚至比車評人更細微。舉個栗子,一個平時開飛度的人,讓他去試每一款車都可能會稱讚人家隔音好,試足夠多的車才能避免這種目光的淺窄。試過的車型如果在廣度上不夠的話,對車的評判就等於盲人摸象,只在很局部的一個維度上了解他。

汽車評測者們,究竟可以吹到到什麼程度?

經驗不足其實還不是最可怕,真正可怕是那些別有用心的偽科學,比如樓上提到那個什麼熱線。這些偽裝成很有科學依據的樣子,知識儲備不深的人很容易被淹下去。由於這種偽科學往往有很大的煽動性,傳播速度比真理來得還要快。

除非從根本上改變媒體的盈利模式,否則被廠商鉗制只是輕或重的問題。個人比較欣賞美國《消費者報告》的模式,拒絕收廠家的錢,靠的是消費者的付費閱讀。當你的衣食父母變成了讀者,你就敢於向廠商開火。

汽車評測者們,究竟可以吹到到什麼程度?

筆者覺得,在看到任何一個汽車評測文章時候,所有的主觀評價都可以忽略。比如說:外觀霸氣、內飾層次感豐富、後排頭部腿部空間足夠、換擋平順、動力強勁等等,因為這些最終都要靠你去與車近距離接觸或者試駕時再慢慢體會感受,別人說什麼都是別人認為的。只有自己去體驗了才知道。

所以我們要看的是加入實際情景後的體驗描述,例如:

1、後排中央凸起,坐5個人會很擠;

2、中央扶手箱內的USB插口沒有燈光照明,夜間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3、菸灰缸處沒有燈光照明,晚上都不知道菸灰彈哪兒去了;

4、A柱太粗或外後視鏡太大,開車時視野不好;

5、油門踏板距離剎車踏板太近,如果穿靴子容易誤操作;

6、中控屏幕白天反光嚴重,看不清倒車影像;

7、車內包括後備廂內沒有任何掛鉤,打包的餐盒沒有合適的地方安放;

8、前排中央杯架的位置會影響操作中控臺按鍵或操作擋把;

9、車門最下方密封不好,走過土路後上下車容易蹭髒褲腿;

10、觸摸式按鍵在操作時必須盯住看,從而使視線離開路面。

這些都是大多數人看車時不會注意到的,但是實際使用當中才會發現的痛點。

雖然這一類的話不常在導購或評測者們話題裡見到,但我只能說,寫出這些觀點的評測起碼還算個負責任的汽車評測師。

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們應該以後知道自己怎麼辦了吧 !歡迎轉發收藏讓更多的人知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