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sama靈異事件簿|叨叨昕的走近科學小課堂

週末我進二環裡上課,想著大老遠地不能白進城一趟,於是乾脆帶著鹿sama一起去了雍和宮。

鹿sama對我說:“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你走進雍和宮燒香拜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她問我這個,大概是想故意逗我,因為我們經常就“到底有沒有靈魂”這一類的話題進行討論。

我是一個理性主義無神論者,而鹿sama大概算是一個不可知論者,她並不相信某個具體的宗教,但也對無神論持懷疑態度。

“撞鬼”

鹿sama的立場,和她自身的一些經歷有關係。

我們在香港的那幾年,她在報社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才收工,下班回家的路上,經常會看到路口擺著的路祭供品,甚至有焚化的香燭紙錢。她說:“一開始很害怕,到後來就見怪不怪了。”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夜路走多了,總會遇見鬼。從那時候開始,鹿sama就經常遇到一些“怪事”。

比如走在下雨的街上,會聽到有人在她耳邊說:“小姐,唔該!小姐,唔該!”她以為擋著別人路了,回頭一看卻空無一人。

再比如,她一個人在衛生間刷牙,感到有人在她肩上拍了一下,以為是我和她鬧著玩,回頭一看我在書房看書。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這些經歷的直接後果就是她現在看鬼片比我還不怕……畢竟人家都正面交鋒過了,而我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這境界比我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鹿說,媒體人或者公關人大概都不怕鬼,因為老得加夜班。有一次她們凌晨兩點多在辦公室,突然工位電話一個接一個地,急促響一聲又掛斷。新來的小盆友嚇得哭出聲問“是不是有鬼……”結果她們頭兒對著空氣吼了一嗓子:“啊鬼大佬,你咁巴閉就唔使死啦!如果你唔介意我啲仲要OT吖!(鬼大哥,你真這麼厲害就不會死啦!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們還要加班呢!)”於是大家又繼續乖乖加班去了……#

扯遠了……扯回來!其實,鹿的這些經歷可能只是和腦區的異常激活有關。現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常用到的新鮮技術——tDCS(經顱電刺激)或是TMS(經顱磁刺激)的一些研究證據就表明,即使沒有外部刺激,當我們對不同腦區進行相應激活時,就容易產生類似現象。例如,通過tDCS刺激枕葉,可能會產生光幻視(即眼前出現光感);通過TMS刺激左側顳葉,被試容易出現幻聽現象。

出現這些幻覺,有可能是髓鞘化不完全、神經突觸異常放電導致的。例如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民間說“小孩兒眼睛亮,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就是小娃的神經突觸在亂放電。但鹿sama當時都二十好幾了,髓鞘化也該完成了,所以應該是由於長期夜班後的緊張、疲勞和壓力,導致神經元過度興奮而異常放電。而民間常說的“招陰體質”、“靈異體質”,從神經學角度來說,也就是一種神經元比較容易亂放電的體質。

“鬼壓床”

除了“撞鬼”,鹿sama那段時間還經常有“鬼壓床”的體驗。就是半睡半醒之間,發覺自己動不了了。大腦意識很清醒,眼珠子可以轉動,可以看到周圍,但是身體完全無法動彈。“像是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將我封印在床上了!”她說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中也是有解釋的,即一種意識先於身體覺醒的狀態。通常人在快速眼球運動(REM)睡眠階段,骨骼肌的肌張力降低,所以無法完成動作,就好比一種“骨骼肌大罷工”的狀態。但我們的腦可能因為某種原因先覺醒了,所以才會出現意識比較清晰,但自己動不了的狀態。

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的調查,中國人中大約32%至53%的人可能會至少經歷一次鬼壓床(學名稱為睡眠癱瘓)。這種症狀通常發生於生活壓力過大,作息時間不規律,經常熬夜,失眠及焦慮的人群。

所以鹿sama有時候週末早上不讓我出去踢球,要我在家陪她睡懶覺,因為她“一個人在家睡覺會害怕”;我都會告訴她“沒事,你就踏實睡,一會兒鬼來壓床了,家裡不就不止你一個人了麼!

“靈魂出竅”

當鬼壓床發展到一定階段,鹿sama又get了另一個神奇的新技能:靈魂出竅。

這個就厲害了。《倩女離魂》裡就講過這麼一個故事,說有個富貴人家的大小姐愛上一個小鮮肉書生,思念不得,於是魂魄離身,陪著書生一同進京趕考,真身卻躺家裡一病不起,最後書生高中狀元,小姐魂身歸一,大團圓結局。

於是我很好奇地問她:“靈魂出竅到底是個啥感覺?是像倩女一樣會飛不?”

鹿sama說:“噢,那我倒也沒有這麼厲害,其實很難整個身子都出竅,也沒有故事裡說的那種‘魂在天上亂飛,看著肉身躺在床上’的誇張情節。一般只是胳膊、腦袋、上半身能抬起來,但那種感覺真的很神奇,不同於做夢。人已經實實在在地醒了,我抬抬頭,揮揮手,能夠清晰感到這些身體部位的移動,然而眼裡看到的卻是身體一動不動,而動作擺脫身體束縛後的輕盈感也是前所未有。”

鹿sama靈異事件簿|叨叨昕的走近科學小課堂

嗯……關於鹿的這個神奇技能,我又要潑冷水了。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初,心理學家們就已經開始研究出竅體驗(out-of-body experience, OBE)了。而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腦機制的解釋——與大腦的顳葉有關,或者說,與大腦多感覺通道整合失調有關。

在一項2011年和另一項2013年的研究中,研究者找到了一批聲稱有過靈魂出竅經歷的被試,對他們進行神經心理學的測量,結果發現在自我身體轉換(OBT, own-body transformation)等一系列和顳葉功能相關的任務中,這些被試表現都較差。這就意味著,他們的顳葉功能可能存在失調。

這與2007年的一項個案研究的結論一致,該研究通過對一位OBE人士的腦成像研究也發現了顳葉以及角回的激活異常(如下圖)。

鹿sama靈異事件簿|叨叨昕的走近科學小課堂

顳葉功能與自我概念及多感覺通道整合有關,能幫助人們將視覺、聽覺、感覺整合成一個整體;當這些功能運作良好時,人們會感覺自己是身心合一的。當該功能出現紊亂時,大腦會將自我意識從身體上分離出來,使人產生“感覺自己在運動,而身體卻留在原處”等類似“靈魂出竅”的體驗。

結論

鹿sama的這些“靈異”經歷,大多發生在我們在香港的時候,回到北京後就很少發生了。她的解釋是:“香港溼氣大,很是陰邪;而北京是天子腳下,皇城根上,有陽氣護體呢!”

我說:“我覺得吧,其實是你在香港期間工作太辛苦,壓力大,睡眠不足,晝夜顛倒,所以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容易出現幻聽、幻視。而回到北京後你換了工作,作息恢復了正常,這些情況也就少有發生了。這也是為什麼老話說‘時運低’的時候容易‘撞鬼’,因為一個人時運低的時候往往同時伴隨著身體差、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的情況,也就更容易出現幻覺。”

鹿sama恍然大悟道:“這麼說來,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其實是個蛇精病?”

我說:“非也!精神分裂症患者會出現幻覺,但是出現幻覺的不一定就是精神分裂症。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精神病患者除了出現幻覺,還必須是情感與認知倒錯混亂、行為和情緒不受理智控制、嚴重喪失了社會功能的。而普通人出現幻覺,有可能只是壓力過大而已。”

鹿sama又說:“那你說了這麼多,其實也並不能證實靈魂不存在。比如,你用反證法對100個撞鬼的事例進行了證偽,但也許還有第101個你無法證偽的例證,還處於你未知的認知領域呢?”

我說:“這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科學是不斷髮展變化的,過去被視為正確的理論,現在可能就被推翻了;而現在的很多解釋,將來也有可能會被推翻。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置於普通慣性系中就是正確的,而置於光速下就可能不成立。科學的結論,也有其適用範圍和侷限性。

所以,科學論的本質不在結論如何,而在於‘得到這個結論’的方法是什麼。如果你說‘這是我親身經歷的’,那叫‘經驗主義’;你說‘這是我用腦子想出來的’,那叫‘思辨’;這些都不叫‘科學’。‘科學’必須滿足一個標準:那就是用實證的方法,或可從正面證實,或可從反面證偽。

就目前的手段和技術來看,‘靈魂’本身無法被證實,而其大量的目擊案例卻可以被證偽,因此我相信它不存在。但如果將來某一天,有科學手段可以證實到靈魂的存在,那我也可以跪下叫爸爸。”

最後,鹿sama表示無話可說,並補充道:“我們的這趟雍和宮之旅,被你變成了走近科學之旅。你不怕佛祖不開森嘛?”

嚇得我又趕緊多上了幾柱香。

參考文獻

Braithwaite, J. J., James, K., Dewe, H., Medford, N., Takahashi, C., & Kessler, K. (2013). Fractionating the unitary notion of dissociation: Disembodied but not embodied dissociative experiences are associated with exocentric perspective-taking.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7: 719.

Braithwaite, J. J.; Samson, D., Apperly, I., Broglia, Emma., & Hulleman, J. (2011).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the spontaneous out-of-body experience (OBE) in the psychologically normal population: Evidence for an increased role of temporal-lobe instability, body-distortion processing, and impairments in own-body transformations. Cortex, 47: 839–853.

De Ridder, D., Van Laere, K., Dupont, P., Menovsky, T., & Van de Heyning, P. (2007). Visualizing out-of-body experience in the brai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7(18), 1829-183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