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熬夜到兩三點,才覺得真正擁有生活……

當我熬夜到兩三點,才覺得真正擁有生活……

“報復性熬夜”是一個新詞。很多人白天工作太多太忙,時間都被別人佔去,晚上就不想睡覺,這就是“報復性熬夜”。

對“報復性熬夜”的人來說,這是一天當中最後一道儀式感,是無比珍貴的心靈港灣——

在夜晚這個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或者夜宵配個小酒,或者遊戲打到手痠,或者追劇補漫畫...哪怕明明困得厲害,也得聽兩段郭德綱,刷刷抖音,熬到兩三點睡覺才踏實。

你說熬夜傷身體,誰不知道呢。大家也清楚,熬完夜迎接自己的是第二天更嚴重的疲憊睏倦,以及皮膚老化、黑眼圈...

但奇怪的是,明明什麼都懂,我們依然樂此不疲的在報復性熬夜。

這是為什麼?

當我熬夜到兩三點,才覺得真正擁有生活……

“報復性熬夜”的爽感,其實來自一種“補償心理”,屬於自我防禦機制的一種。

按照個體心理學開創者阿德勒的說法:當人們因生理或心理問題感到受挫,便會不自覺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領域)來彌補這種缺憾,緩解焦慮,減輕內心不安。

當我們總要花費大量時間用於工作、處理和別人的關係、甚至處理戀愛矛盾時,留給自己一個人的時間便少得可憐——說白了,也就只剩晚上僅有的幾個小時。

為了”補償“,我們便容易瘋狂熬夜,希望通過熬夜彌補這一天的遺憾,對生活表達一種無聲的反抗或不滿。

作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尋求“補償”自然是有好處的:它能成為維持心理平衡的內在動力。

但補償也分不同類型:消極性補償,例如事業失敗卻通過家暴獲得成就感;積極性補償,例如通過努力學習提升氣質克服容貌的不足;過度補償,例如為了奪回失去的時間加倍熬夜。

“過度補償”,往往其實無法給人真實情景的安慰。

我們會越來越懼怕第二天的到來,等到第二天如約而至時,自己也沒力氣承擔熬夜的各種後果,第二天晚上,只能繼續通過報復性熬夜尋求心理的“補償”。

長此以往,還可能造成“睡眠相位後移綜合徵(Delayed Sleep-phase Disorder,簡稱DSPD)”,一種慢性睡眠紊亂。

要擺脫報復性熬夜的狀態,也不難,我們給你出幾招,主要幫你避免“過度補償”的心態。

1

點一頓不錯的下午茶

人都會希望能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為,也就是“自我控制”。當我們抵禦誘惑、剋制某種衝動的時候,就是“自我控制力”在起作用。

而一旦自我控制過於苛刻,反而會導致我們更期待”補償“。

相關理論認為:每個人自我控制的時候都需要消耗自身的“自我控制資源”,一定時間內,這些資源是有限的,資源愈充足,自我控制任務表現便愈好。

如果一個人在白天就耗光了所有“自我控制資源”,晚上就會”失控“——你會默許自己做任何事當做”補償“,這時,再想控制自己不熬夜就很難了。

所以,不如試著在一些小事上適當放縱,留下更多資源留給晚上的“熬夜心理戰”。

當然,如果你自控力差到極致的話...這方法恐怕對你無效...

當我熬夜到兩三點,才覺得真正擁有生活……

2

消除“被控制感”

“被控制感”會直接影響幸福感,當人感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會非常消極,尋求“補償”的衝動也更強烈。

一項針對養老院的研究發現:同樣一批病人,那些被允許自己移動床和擺放花草的老人,比那些事事都被照顧的老人,活的更久更健康。

回憶一下小時候,上課悄悄吃零食、下課偷偷抄作業,是不是都會給你巨大的滿足感?這是因為你覺得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

所以,主動做一些事,哪怕悄悄做點公司禁止的事,減輕自己的無力感,也許到晚上去“補償”的動力就沒那麼大了。

3

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間,

比如蹲個半小時坑

心理學講,“獨處”是一種能夠容納不同情緒體驗的開放性狀態,對個體有積極的意義。

每個人都需要一段“與外界沒有互動,或者在意識上與他人分離,能夠自由選擇個人身心活動的狀態”,白天得不到,晚上就通過熬夜來補償。

所以,不妨忙裡偷閒,給自己一小段時間徹底放空,比如去廁所蹲半小時坑,都會讓你的情緒更加健康,減少進入“報復性熬夜”的頻率。

4

提前兩小時,

刷牙、洗臉、關燈、上床

研究人員發現,遛狗、洗漱對睡眠來說“有時似乎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所以他們建議,把這些事安排在晚上早些時候進行,這可能是讓你縮短熬夜時間的一種方法。

此外對睡眠來講,光線也非常重要。人之所以會感到“睏意”,是因為大腦中某個部位(松果腺)產生了褪黑素(可以理解成催睡素),褪黑素達到一定濃度以後又會有某種反饋迴路使它停止分泌,這樣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生物節律”。

褪黑素的分泌是受外部光線影響的,當我們儘早關燈,生理激素便會做出反應。

即使我們想“報復性熬夜”,“生物節律”也會控制你不會熬太久。

當我熬夜到兩三點,才覺得真正擁有生活……

報復性熬夜的人很多麼?是的。根據相關研究機構發佈的《2017年中國青年睡眠狀況白皮書》 數據顯示,25.1%的人“常常會不想結束這一天”。

如果你讀完這篇文章,能讓自己少熬一兩次,我們也就滿足了。

少熬一次是一次嘛,對身體總歸是件好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