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春天,在淮安府(今江蘇淮安)的一座山林中的茅舍內,正有兩個人對坐在茶桌邊侃侃而談。這是一座江南常見的茅舍,竹籬笆編的牆,柴門外一條小溪潺潺而過,周圍群山環抱、樹木蔥鬱,襯托著這茅舍周圍的環境愈加顯得幽靜。屋內兩人,一個已是年過花甲,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就是我國四大歷史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這施耐庵乃是江南名士,跟張士誠同鄉,都是白駒場(今江蘇東臺)人,元至順時中進士,後來不願為官,回鄉隱居。張士誠起兵稱王,聽說施耐庵是個人才,就讓施耐庵的好友卞元享去請,施耐庵是三辭不就,為逃避糾纏,舉家遷到淮安府山林中隱居。另一個人只有三十幾歲,是施耐庵的學生,也是施的好友,姓羅,名貫中,號湖海散人。這人便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春天,在淮安府(今江蘇淮安)的一座山林中的茅舍內,正有兩個人對坐在茶桌邊侃侃而談。這是一座江南常見的茅舍,竹籬笆編的牆,柴門外一條小溪潺潺而過,周圍群山環抱、樹木蔥鬱,襯托著這茅舍周圍的環境愈加顯得幽靜。屋內兩人,一個已是年過花甲,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就是我國四大歷史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這施耐庵乃是江南名士,跟張士誠同鄉,都是白駒場(今江蘇東臺)人,元至順時中進士,後來不願為官,回鄉隱居。張士誠起兵稱王,聽說施耐庵是個人才,就讓施耐庵的好友卞元享去請,施耐庵是三辭不就,為逃避糾纏,舉家遷到淮安府山林中隱居。另一個人只有三十幾歲,是施耐庵的學生,也是施的好友,姓羅,名貫中,號湖海散人。這人便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

民間故事:《水滸傳》

二人是忘年之交,此次是羅貫中剛外出訪游回來,特來拜見老師。二人坐在茶桌兩邊,邊喝邊談。羅貫中談起他一路見聞、談到在濠州見到朱元璋還鄉的氣派,判斷說:“將來平定天下,做皇帝的八成便是此人。”仿陳老蓮水滸人物卷(局部)施耐庵點頭說:“元朝暴政各地群雄四起,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是得有人來收拾殘局,安定天下了。”傍晚,施耐庵老妻送來飯菜,雖是粗米素餚,卻自有山村風味;一壺米酒,是施耐庵的家釀,飲來清冽甘美,羅貫中讚不絕口。酒足飯飽,二人又秉燭談心。羅貫中翻看几案上施耐庵寫的手稿,說:“幾月不見,原來老師的大作將成,值得慶賀!”“大作還談不上,只寫完上部!”施耐庵笑著說。“可否讓學生先睹為快?”那羅貫中也不等施耐庵答應與否,便就著燭光,一頁頁看下去。他立刻被書中的情節所吸引,竟至忘了跟施耐庵談話。

民間故事:《水滸傳》

施耐庵也不打斷他,只是出去吩咐老僕,就在書桌旁邊設一張竹榻,鋪上被褥,供羅貫中休息;又在桌上放一壺清茶,自己便回內室去了。羅貫中看到半夜,直到一支紅燭燃盡,才戀戀不捨地躺到榻上。但他未能立刻入睡,那梁山泊好漢們的音容笑貌,彷彿就在眼前。魯達的直爽,武松的剛強,李逵的莽猛,阮氏三兄弟的豪氣,都使他感動不已,直到好久才矇矓睡去。待到窗外雞叫,天色微明,他便爬起來,打開窗子,藉著曙光又讀起來。吃罷早飯,施耐庵讓老僕在園外的竹林裡,擺兩把竹椅,青石上放一壺清茶,跟羅貫中閒談。話題又轉到《水滸傳》上。羅貫中說:“一百多個英雄被逼上梁山,不知這些英雄好漢後來怎樣?老師可預先告訴學生嗎?”施耐庵捻鬚沉思,說:“朝廷昏庸,官吏貪婪,致使民不聊生,不得已揭竿而起,鋌而走險,歷史上自陳勝、吳廣以來,是多次發生了的。然而結果又是怎樣?還不是為首者當上皇帝,從龍者做官,老百姓依然得俯首帖耳地聽命!於是新的一頁歷史又重新走上老路。所以這《水滸傳》的結局,我還未想好哩!” “你不會讓宋公明也當皇帝吧!”羅貫中開玩笑說。“當皇帝怕不行。你想大宋朝之間忽然出了個宋皇帝,人們能接受嗎?”“哈哈哈……”二人一齊大笑起來。“其實,皇帝一個人,他又能搜刮多少?最可恨的是那些貪官汙吏,像蔡京、高俅、樑中書之類,他們就像一群蛆蟲,把天下都給攪壞了。”停了停,施耐庵又繼續說,“看來,宋江不能老在梁山上呆下去,怕只有受招安一條路可走了。”“可惜!”羅貫中嘆息了一聲。“但我要讓宋江他們,一個一個地都被貪官汙吏們害死,讓天下人都痛恨那些貪官汙吏!”施耐庵說著激動起來。“好!”羅貫中一跳而起,“這個結局有新意!”《水滸傳》成書後,很快在社會上傳抄開來,人們爭相閱讀,施耐庵的名聲大振。明洪武初年間,施耐庵病逝,終年75歲,他生前並沒有看到《水滸傳》的刊刻印刷。羅貫中後來又對《水滸傳》進行了一些整理,並攜帶著書稿來到當時印書的中心福建建陽,希望將《水滸傳》出版,但終於也沒能實現。

民間故事:《水滸傳》

一百五十多年後,一位叫宗臣的人奉旨來到福建作提學副使,羅貫中的後人借同鄉的名義拜見了宗臣,請求准許刻印出版《水滸傳》,以激發當時福建軍民抗擊倭寇的鬥志,宗臣正負責整頓軍備,聽說了這件事後,即刻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這是《水滸傳》首次正式刻印發行。不過,後來《水滸傳》的福建版本又失傳了,據說僅剩一部五回的殘本。到明萬曆年間,一位別號“天都外臣”的不知名的熱心人,收集了民間的傳抄本重新刻印出版。而在不斷的傳抄過程中,《水滸傳》也經過了文人和藝人們不斷加工增改,到明朝後期,已經出現了多種繁簡不同的版本。萬曆年間楊寶見編的120回《水滸傳》,則是我們現在一般看到的流行的版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