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葡萄溝到葡萄小鎮

水果 葡萄溝 葡萄酒 三農 環球網 環球網 2017-08-30

——秦皇島昌黎縣打造原鄉經濟產業的實踐

從葡萄溝到葡萄小鎮

餘暉中的葡萄小鎮。 佟志民攝

“漫山遍野綠如濤,葡萄架下慢生活。”8月8日,來到秦皇島市昌黎縣十里鋪鄉的葡萄小鎮,漫山遍野的萬畝葡園讓筆者歎為觀止。

在這片萬畝葡園的背後,是昌黎縣大力打造葡萄小鎮、升級葡萄產業的一紙藍圖。昌黎縣抓住第二屆河北省旅發大會這一契機,以建設京津冀創意休閒農業轉型示範項目為目標,著力打造葡萄小鎮,實現葡萄全產業鏈創意開發。

示範引領:葡萄架下的生產與生活

工人們揮汗如雨,工程建設熱火朝天。在葡萄小鎮核心區內,葡萄四產院落、碣石山居酒店、星漢街市商業街等工程項目及基礎設施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當中。

葡萄小鎮計劃投資60億元,總規劃面積39平方公里,輻射17個村近4萬村民,打造原鄉、生態、人文旅遊度假小鎮,包含小鎮中心、礦坑生態修復公園、葡萄樹王、百年灣裡老宅民俗館、春日望海觀景平臺和葡園小徑、葡萄溪谷、玫瑰香大道在內的“六點一線”新業態,引領全縣葡萄產業提質升級,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共贏發展。

“葡萄小鎮是碣石山整體開發的開山之作,對於昌黎縣發展全域旅遊、調整產業結構、拉開城市框架都具有著重要意義。”昌黎縣碣石山片區開發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侯秀偉表示,葡萄小鎮的建設將對昌黎縣的發展起到創新引領作用。

正如侯秀偉所言,葡萄小鎮在昌黎縣傳統葡萄種植優勢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制定了葡萄酒產業優化策略和全季旅遊戰略,著力全產業鏈升級,預測旅遊經濟成長趨勢,推演面向未來的生態經濟模型,全要素打造多種經濟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目前,在協調多方資源反覆調研論證後,葡萄酒產業發展六大戰略已經規劃完畢,分別是:制定因地制宜的產業戰略規劃;制定產區品質標準,拒絕同質化量產;塑造文化領袖,樹立產區形象價值標杆;昌黎葡萄酒產業品牌輸出;發展配套產業與新穎產業鏈,豐富盈利模式;與世界頂級酒莊交流結盟。

葡萄小鎮還將進一步打造葡萄文化創意社區,建設葡萄博物館,以及一系列以葡萄為主題的文創、展示、品鑑項目,深挖葡萄文章,講述不一樣的“葡萄故事”。葡萄種植體驗中心、古法釀酒體驗中心、鮮食葡萄採摘園、葡園攝影基地、葡園創意文化中心、葡萄休閒康養SPA等第三產業業態的落地,持續提升葡萄產業的內在稟賦和直觀體驗。整合現有農家樂、採摘園、觀光園等農業景點,注入旅遊度假、生產加工、康體養生等高附加功能,實現由單一農業向現代莊園經濟的轉變。未來,葡萄小鎮將成為特色鮮明的產業鎮、旅遊村、創業城。

跨越發展:感覺一下子跟國際接上了軌

除了產業的升級,葡萄小鎮更給百姓帶來了廣闊的視野。

葡萄小鎮的前身是葡萄溝,已有400餘年的葡萄種植歷史。“種葡萄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不錯的收益,可是這幾年,光靠賣葡萄,我們的收益就沒增加過。”條子峪村村委委員秦乃濤一句樸實的話,道出了葡萄溝裡以葡萄為生的葡農們的境地。

葡萄溝好吃的葡萄引來了越來越多的人,頭腦活絡的葡農把自家院子收拾收拾,提供採摘、餐飲和住宿服務,原始、簡單、樸實的農家樂應運而生。

然而,因為缺乏合理且前衛的開發理念,缺乏統一的標準化管理,軟硬件服務檔次低等問題制約了葡萄溝的進一步發展。

“西山場村是開發較早的一個村,但是經過20多年的發展,農家樂還只是簡單地提供農家飯和中低檔住宿,一直停留在低層次狀態。”西山場村黨支部書記趙瑞鋒說。

“葡萄小鎮將葡萄溝內的條子峪、西山場、灣裡等村連片打造,並帶動周邊村莊學習世界先進地區民宿做法,打造樣板型的葡萄四產院落,將一二三產高度融合,提升民宿的整體檔次。”當地土生土長的村姑解說員張英潔熟練地向筆者講解著這裡正在發生的新變化。

“四產院落”這個新鮮詞兒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經過解釋,原來是將葡萄產業的一二三產業集中到一起展示的院落,包括葡萄種植知識館、一產加工體驗坊、藝術生產區、生產體驗區、品牌體驗區和餐飲、民宿服務區等。

葡萄小鎮建設的開啟,正是以葡萄四產院落等精品項目為引領。同步伴隨的,是從服務到村民素質的全面提升。

昌黎縣特意邀請世界先進地區民宿管理專家,對葡萄小鎮的30家民宿管家進行培訓,學習如何製作咖啡、下午茶、精良菜品等。“此次培訓對於樹立葡萄小鎮品牌形象,提升民宿服務水平,提高村民生活質量都有著積極推動作用。”參與組織培訓的昌黎縣文旅委工作人員王立紅這樣認為。

“真是見了大世面,感覺一下子跟國際接上了軌。”參加培訓的藝銘農家院女管家秦波說。

此外,葡萄酒產業方面,昌黎縣計劃通過“昌黎產區”的打造,最終實現葡萄產業整體升級與國際接軌。

通過產業資源引進,聯合法國葡萄酒品鑑協會和來自臺灣地區的行業專家撰寫的《昌黎葡萄酒產業藍皮書》即將發佈,未來將邀請普利茲克獲獎建築師打造國際級藝術酒莊,聯袂法國、美國等專業資源,通過產業轉型機制設計、能力培訓等方式實現酒莊的持續運營。

原鄉心聲:明年一定會讓你來了就不想走

百姓能從原鄉產業升級中獲得實惠,才是以葡萄生態圈為核心的葡萄小鎮的目標。

“相信從現在開始,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昌黎縣文旅委主任白秀川與當地百姓一樣,對葡萄小鎮的美好未來充滿希望。

的確,葡萄小鎮的一部分人已經開始提前受益。

在葡萄小鎮,有一棵葡萄樹被稱作“葡萄樹王”,它的品種學名為瑪瑙,當地人都叫它“馬奶”。這棵樹現在由它的第四代主人、今年42歲的西山場村村民馬振玲管理。

走進馬振玲家,只見整個院子被葡萄架覆蓋。若不是主人介紹,筆者無法相信頭頂這一院子的葡萄藤皆來自一棵葡萄樹,它的枝枝蔓蔓覆蓋的面積約有400多平方米。

“葡萄樹王”年產葡萄1000斤左右,葡萄每斤可以賣到39元,一年就可以為馬振玲帶來4萬元左右的收入。伴隨著政府對於葡萄小鎮的大力打造,葡萄產業的生態圈日趨完善,消費者對於優質葡萄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加之政府對葡萄樹王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傳播,大大提升了其文化價值和影響力,馬振玲的葡萄樹王價值倍增。

馬振玲開啟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有武漢的老兩口,每年5月份就來到馬振玲家,一直住到10月份“吃飽了葡萄”才走。

8月初,葡萄剛剛成熟,57歲的條子峪村村民秦桂秀家就迎來了十幾位來自天津的遊客。他們在網上看到葡萄小鎮的宣傳後,相約自駕而至。晚上,秦桂秀免費為他們加工了從海邊買來的海鮮。遊客對秦桂秀伸出了大拇指:“葡萄小鎮不僅山青、水綠、葡萄甜,這裡的人更美。”

“明年你們一定再來,建成的葡萄小鎮一定讓你們來了就不想走。”秦桂秀像邀請親友一樣邀約他們。

遊客數量增長、葡萄銷售價格提高,將使當地村民的收入大幅提高。通過建設葡萄小鎮,村民可以到葡萄原鄉風情集市做生意,還可以從事第三產業的相關工作,也將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預計,葡萄小鎮將使當地居民每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葡萄小鎮在綠水青山中實現著產業升級,在時尚原鄉中助力著農民增收,在生態文化涵養中增強著文化自信、提振著家國情懷。

“三十里的坡呦,三十里的溝,三十里的綠網望不到頭,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綵衣,你給咱山裡人帶來了好兆頭……”一曲昌黎人自己作詞譜曲的《葡萄溝的情思》,唱出了昌黎人對昔日葡萄溝,今朝葡萄小鎮的美好願景。

(盧紀鋒、儲學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