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的人臨帖十多年仍舊一無所成,原因是沒有學會這個技巧

文/彧白,三餘書社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我們學習任何一門藝術,都要經過一個“由技入道”的過程,即學習前人的名品,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在掌握好傳統的技藝的時候,在自己的學養滋潤之下,有所闡發,這便是繼承與發揚,就是“入道”的過程,學習書法更是如此。

學習書法在古人有一個大致的順序,絕大部分都是在這個順序中摸索前進的。

即:先學習今人墨跡,通過學習今人墨跡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方法之後,然後再去學習古人的碑帖,經過數十年的臨摹古人之後,然後有所闡發和創新。

這便是一般的書法學習之路,但很多人卡在了第二個階段,就是在學習古人的碑帖的時候,通過十數年甚至更多年的臨摹之後仍舊沒有很大的長進,這便是學習書法遇到的一個最大的瓶頸!

為啥有的人臨帖十多年仍舊一無所成,原因是沒有學會這個技巧

王鐸臨王羲之聖教序

那麼怎樣解決這個瓶頸呢?這裡簡單介紹一種方法,大家可以一起討論(關於具體的闡述,我們會在後期的專欄中慢慢講解)

對於書法高手而言,他們眼中的字帖,比普通愛好者看到的東西更多,多在了哪裡呢?

一為筆法,二為軌跡,三為氣韻

筆法是比較實的東西,也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軌跡就比較玄虛了一點,但也容易理解,至於氣韻,很多人看不懂書法的氣韻,這裡就這三點做一個解釋!

關於筆法:

趙孟頫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千古不變的至理,筆法是書法的靈魂,不懂筆法就盲目臨帖,縱然下了十幾年的苦工,仍舊不會有所成就。

劉熙載《書概》說:“凡書之所以傳者,必以筆法之奇,不以託體之古也。”書法之所以叫做書法,就是寫字的方法,這個法就是筆法。楷書有楷法,行書有行書之法,草書有草書之法,篆隸有篆隸之法,而其中尤以楷書、草書之法最為精妙與嚴謹。

為啥有的人臨帖十多年仍舊一無所成,原因是沒有學會這個技巧

智永千字文

筆法在古人那裡是密不外傳的,往往只有貴族與世家才會得到這種不傳之祕,王羲之將筆法傳給了羊欣,羊欣將筆法傳給了王僧虔,王僧虔之後傳給了智永,再後來來就是歐陽詢、虞世南、李北海、陸柬之這些唐人的大家,再後來張旭得到了王羲之的筆法,然後傳給了顏真卿,再往後就是宋朝的黃庭堅、米芾諸人,到了元明出現了趙孟頫、董其昌這些傳承者,皆是得到了王羲之筆法。

王羲之的筆法就好比武俠中的祕笈,得到的人便能一夜成家,然而能領會大王筆法之人又是少之又少,需要有著數十年的思考與積累,否則縱然能一窺王氏筆法全貌,仍舊不能得其要領!

筆法在宋朝以前,被歷代書法家描述的玄而又玄,到了黃庭堅那裡才變得比較實在和接地氣,黃庭堅說:

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右矩,此古人妙處也。書字雖工拙在人,要須年高手硬,心意閒澹,乃入微耳。

這話說的很直白了吧,大家想更明白的瞭解古人筆法的奧祕,可以從黃庭堅的書論中找到答案!

下面簡單說一下筆法(具體的運筆與技巧,我們會在後期的專欄中講解)

筆法一般分為七種:

“提、按、轉、折、起、行、收”

為啥有的人臨帖十多年仍舊一無所成,原因是沒有學會這個技巧

就是這七個字,被當做武林祕籍一樣,傳了幾千年,這些對於初級的愛好者而言,用一支筆做到這幾個動作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難得是在什麼時候“提、按、轉、折、起、行、收”,這便是筆法的妙用!

關於軌跡

為啥有的人臨帖十多年仍舊一無所成,原因是沒有學會這個技巧

啟功書法

書法的軌跡的概念是啟功先生提出來的,啟功先生對於書法理論的貢獻在於能將古人玄而又玄的規律用一種很簡單樸素的方法闡述出來,這很了不起,舉重若輕,深入淺出,一般人做不到!

啟功先生有論書絕句百首,是其一生的書法新得,也是學習書法的必讀之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看看。

啟功先生說:

每筆起止,軌道準確,如走熟路。雖舉步如飛,不憂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此義可通書法。

這句話是說,寫字必須要按照其準確的軌道去寫,掌握了這些軌道,就不怕寫不好字了。如果對於軌道把握不準確,就好像走陌路,能不摔倒就是萬幸了!

所以臨帖的第二要訣就是掌握好每個字的軌道,那麼怎樣臨帖才能算是掌握了這個字的軌道呢?

曰:臨帖要慢,讀帖要細,下筆要準

說都會說,關鍵的技巧和方法?那麼作為初學者怎樣才能做到這三點呢?

看每一筆的起收,從這個字還沒有下筆的時候就要思考筆在空中的動作了,這便是古人所說的“空中運筆”,筆還沒有落紙之時,是怎樣的一種形態,這一點要通過起筆的動作來細細體會,筆落紙之後,筆畫的運行,在到收筆,然後再到下一個筆畫的空中行書。細細體會這樣的用筆和軌跡,你的感悟會比單純悶頭寫要多得多!

為啥有的人臨帖十多年仍舊一無所成,原因是沒有學會這個技巧

比如米芾《蜀素帖》中的這個“宵”字,大家都知道米芾用筆是刷字,他是真正得大王之法的人,對於王羲之和顏真卿領略莫有與之能比者。這個字應該怎麼讀呢?

讀帖之道,由大到小,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由結體到筆法。

比如這個字,從外形來看,它是斜的,這時候你就要想,為什麼米芾要把他寫成斜的呢?因為是要“造險”而“以斜取正”。再看它的上下左右,上寬而下窄,左少而右多。再看它的用筆,左圓而右方,再看其輕重變化、緩急變化等等方面,自己去分析,你就能領略為什麼米芾的字會這麼精妙!

關於神韻

神韻是一個比較玄乎的詞兒,任何一門藝術到了一定的境界,我們都可以說它有神韻。那麼書法的神韻是怎樣來體現的呢?

其實就是張力與節奏。說張力與節奏還是不夠實在,下面我們舉例說明:

為啥有的人臨帖十多年仍舊一無所成,原因是沒有學會這個技巧

這是我隨便搜到的《祭侄文稿》中的兩個字,張力與節奏是怎樣體現的呢?

“張力”我們可以類比彎弓射箭,我們看這兩個字,基本每一個部分的筆畫都被拉的很緊,就像詩拉滿的弓,“持”的左邊、右邊部分,“節”的上下左右,都能體現這個特點,不信你可以將《祭侄文稿》中的每個字都拿出來,無不是這個特點。

為啥有的人臨帖十多年仍舊一無所成,原因是沒有學會這個技巧

顏真卿《祭侄文稿》

再看其節奏,用筆靈活自如,字組與字組之間聯繫緊密,上下關聯,左右參差,這種字形與字勢上的張力與通篇的氣息節奏,營造了強烈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或激昂、或悲憤、或澎湃、或激越,不愧是天下第二行書!

筆法、軌跡、氣韻,這三點是臨帖要訣,若是不懂這三點,盲目去“抄帖”,時日愈久,積習難返,只有不斷的體會與感悟,多練、多思、多總結,才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