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與王世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書法 于右任 草書 藝術 德風堂說藏品 2017-05-22

于右任先生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1932年他發起成立了“標準草書社”,廣泛徵求歷代名家墨跡以及漢晉以來的簡策磚石碑銘,並且留意羅致對草書研究有專長的人才,立志首創一套“標準草書”出來。此時,于右任結識了草書聖手王世鏜,並在書法界留下了一段佳話。

1933年時,于右任已近花甲。一天,于右任獨自一人來到南京市區瞻國路的古董店觀賞字帖。此店是老字號,收藏了許多名家手筆,內容豐富。店主叫張熙園,70多歲,待人誠實,談吐風雅。

張熙園見於右任正在翻閱古書字帖,便遞給他一本《章草千字文》字帖。于右任接過此帖,翻看了幾頁。張熙園問:“於先生,此書是什麼朝代的?”于右任回答說:“至少是宋朝人所寫的。”張熙園便讓于右任接著看,翻到末頁時,先生驚訝的發現,落款是“中華民國十年九月,陝西省漢中道鎮巴縣知事,津門王世鏜書。”也就是說,這本字帖並非是宋朝之物,而是當代人所寫。

于右任與王世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作為一個書法大家,在書法作品上“打了眼”,可以說是頗有些尷尬的,但于右任卻不以為意,追問道:“從此帖看,這人不僅擅長章草,而且深通漢魏六朝書法,確是當代高手。我願以師禮邀聘此人,但不知他住哪裡?”

張熙園從自己的書桌上取了一個信封給先生,信封上書:“陝西省漢中道南鄭蓮花池九號王世鏜寄。”

于右任看罷,對張熙園說:“熙園,君子有成人之美,不知你能玉成此事否?”

張熙園問:“你是否要我寫信給王,事先疏通呢?”

于右任說:“信去人不去,未免太簡慢了,能否勞你大駕親赴漢中一行,代我致邀請之誠。”

張熙園答應了。第二天,于右任親自送來一千六百元,並對張熙園說道:“這一千六百元中,有伍佰元作為你往返路費使用,再有伍佰元當作補償你的營業損失,餘下六百元就請奉上王世鏜先生,以作贄敬之禮。”

張熙園自南京啟程,來到漢中,拜訪了“積鐵老人”王世鏜。他說明來意後,奉上于右任先生的手書與贄禮。數日後,王世鏜與張熙園一道啟程趕赴南京。

于右任與王世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王世鏜來到南京後,于右任先生親自把他接進公館,盛宴款待,並稱王世鏜為老師。聽聞此言,王世鏜肅然起立,說:“先生與魯生(王世鏜之字)年雖相若,但魯生德望過淺,謬許朋輩已屬僭越,請直呼世鏜為宜。”

于右任回答說:“恭敬不如從命,我倆人就結為良友吧。”

在於右任廣為稱譽的情況下,一時間,寫章草的王世鏜名聲大振。建康名士,都希望見見這位“在世的古人”。接連舉行的王世鏜書法展,展品均被一搶而空。

後來,于右任又薦舉王世鏜為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祕書,每月只到監察院去幾次,月薪300元。

王世鏜先生府上住了一段時間後,頗感不便,便對先生說:“瞻園路古董店雲集,我想住在那裡,以便蒐集書法、文學資料,進德修業。”

于右任知道王世鏜去意已決,不便強留,就託人給他租了對門三間廈房。從此之後,于右任經常去王世鏜那裡談詩論文,交流書法。可惜的是,王世鏜來到南京僅僅7個月,就突染重病,最終於1933年12月4日因醫治無效病逝。對於王世鏜的故去,于右任十分悲痛,出資將其安葬在了南京牛頭山娃娃橋畔並撰寫了墓碑,還作輓詩四首。其中,“虞公臂痛興猶酣,白首埋名亦自甘。稿訣歌成前數定,漢南不死死江南”;“牛首晴雲掩帝京,玉梅庵外萬花迎。青山又伴王章武,一代書家兩主盟”兩首,悲痛之情,溢之於外。書界有言:王世鏜得於氏而書名大顯,于右任得王氏而筆意倍高,二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于右任與王世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德風堂畫廊期購銷于右任、石魯、黃胄、何海霞、劉自櫝等名家書畫作品,名人字畫定製(帶視頻或作者本人與作品的合影),幫您免費鑑定字畫。德風堂畫廊向藏家鄭重承諾:凡在德風堂畫廊購買的書畫作品,均附有德風堂畫廊出具的保真證書,以及部分當代藝術家創作作品時的照片及視頻影像資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