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論虞世南書法

書法 虞世南 趙孟頫 鮮于樞 宗晉堂 2017-05-17

此帖為《與鮮于樞論書畫合冊》四幅中的第一幅,趙孟頫《論虞世南書法》,行楷書,紙本。縱二八·三釐米,橫四四·六釐米。凡十一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一百零一字,旁註三行,共二十九字。無款。書論以行書為主,間有楷法,墨潤字飽,凡折畫較硬,如“治”、“帖”、“紹”、“伯”、“知”等字,凡捺畫、點畫也較有力,似有意為之。大概論及虞書清峭,書者自己也在追尋清峭。結體、用筆皆有唐入神韻,一反過去行草皆出二王的風格。結字注意疏朗,用筆力求寫出筋節,用墨潤燥相濟,成字妍峭相映。流利處,如順江行舟,灑脫飄逸,如“筆”,“清”,“物”、“枕”、“臥”、“種”等字;險峭處,似鬆生孤崖,顧盼神飛,如:“水”、“府”,“嗟”,“遂”,“耳”等字。正應虞世南《筆髓論》所云: “行書之體略同於真。至於頓挫盤礴,若猛獸之搏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常州張伯淳(新任命的慶元路總管府治中,趙孟頫的姐夫,張採(張景亮)的爸爸)有一幅虞世南(永興)的《枕臥帖》,筆意清峭,是紹興內府舊藏,實在是稀世之寶,伯幾(鮮于樞)老兄不可不知。帖首“枕臥來七八日”,帖末“世南呈”,凡十餘行。(尺寸失記)這次到京不久一口氣就接連借閱了四次,因為我的賞識,姐夫於是也跟著就寶貝起來,不然,也是不怎麼愛惜的,可惜可惜。(要說也怪我多嘴,帖末的“世南呈”字樣已經漫漶了,本來姐夫不知道是誰所書的,苦苦向我追問,不好推辭,就給他點破了,結果再也不給看了,看來哪天有機會收購的話也只有大出血了,肉痛啊!)寫到這裡再補充兩點:此帖有建業文房之印,紹興小璽。平生僅見過這一種墨本的虞世南書法。

啟功在《跋趙府君阡表》中懷疑這個張治中就是張伯淳。元貞元年,趙孟頫在濟南被革職後,經過田師孟的上下花錢活動,終於被成宗皇帝調回京城,就是該年,姐夫張伯淳已經被授職慶元路總管府治中尚未成行,趙孟頫多次借閱《枕臥帖》後終於在離開北京前收進了這幅“虞世南”書法,周密將其著錄到了《雲煙過眼錄》裡的《趙子昂孟頫乙未自燕回,出所收書畫古物》。

帖子中的這段小字註釋充分說明“知識就是金錢”的道理,嘴關不牢,哐當,錢就出去了,估計後來趙孟頫收購的時候吃了苦頭。這個帖子還說明,趙孟頫和張伯淳之間也是“親”兄弟明算賬的(姻親,其時趙孟頫的姐姐已經於約至元二十六年去世),趙孟頫點破了來源,張伯淳就不給看了

此帖首字已佚,只能看到「巾」底,因此對於這個字的猜測有多種,如「常」、「錦」、「綿」「幕」等。而且還都有考證,但是都是推理猜測,這個字到底是個什麼字?我認為應該是個「常」字。趙孟頫的這一幅《論虞世南書法》與《論裴行儉書法》《與鮮于樞尺牘》和鮮于樞傳世的《論草書帖》裝裱在一起,下面簡稱《合卷》。《合卷》後面分別有:上官伯圭、道士清權、薛羲、鄧宇、董其昌、陳繼儒六人的跋語。其中上官伯圭跋雲:“今觀前子昂《報伯幾常州張治中家藏虞永興<枕臥帖>》筆意清峭”等云云。上官伯圭為元代人,與趙孟頫同時代人,這個帖由於年代久遠,現在首字缺失,可能在元代時首字並不缺失,上官伯圭看到的就是「常」字。



趙孟頫論虞世南書法

趙孟頫論虞世南書法

趙孟頫論虞世南書法

釋文:常州張冶中有虞永興《枕臥貼》,筆意清峭,紹興內府故物,足為希代之寶。吾兄伯機(鮮于樞)不可不知也。首雲,枕臥來七八日。末雲,世南呈。凡十餘行,頃都下四次借閱,因不肖嗟賞,遂爾寶祕不爾,亦不甚愛。可惜、可惜!有建業文房之印,紹興小璽,平生僅見此一種虞書耳!世南字漫本不知為何人書,苦苦相問,不能固拒,遂遒與之,由是遂不復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