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書法 草書 趙孟頫 楊凝式 藝術 孟雲飛—書劍慰平生 2018-12-15

文/劉藝

第四節 宋元兩代的草書

唐朝之後進入戰亂不已的五代十國,書法大大衰落。這時期,有位大書法家楊凝式(公元873——954年),是唯一的佼佼者,被稱為“由唐入宋的一大樞紐”(清•李瑞清語),是唐代書法傳至宋代的紐帶人物。他的書法初學顏真卿、柳公權,以後向上追學二王。明代董其昌評價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凝式筆勢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可稱書之豪傑,不為時代所埋沒者。”楊凝式為趨避災禍,洋裝瘋癲,人稱“楊風子”。他的代表作有行書《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行草《夏熱帖》,草書《神仙起居注》等。其草書屬於古典小草,沒有癲狂之意,與張旭、懷素的大草相去很遠。不過,他卻起到了使後人通過他的書跡上窺二王形影的作用,成為宋代書法家學習的榜樣。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楊凝式《神仙起居注》

宋代書法,雖有五代楊凝式傳遞過來唐以前書法的意象,但隨著時代審美意識的變遷,行書上升到了主導地位,形成了“宋人尚意”的取向。被稱為宋四家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就是這一時代的代表。宋四家都擅長行書,並且各有所長,都留下了傳世的不朽名作。他們都能作草書。蘇軾的《梅花詩》刻帖,可以說是唯一能見到的草書遺蹟,短短二十八字,由小草到狂草,跨度很大;蔡襄曾被評價“行書第一、楷書第二、草書第三”,其草書作品有《陶生帖》、《入春帖》等,頗有二王遺韻;米芾有“集古字”之稱,臨寫二王法帖幾乎可以亂真。蘇軾評價他說:“海嶽(米芾號)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耳。”他的草書作品與蔡襄相似,以小草為主,有《論書帖》、《元日帖》等傳世,都是二王風格。宋四家中,黃庭堅不但行書個性鮮明,別具一格,而且草書也有巨大成就,是唐以後狂草的主要繼承者。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卷》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生於宋仁宗慶曆五年,卒於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054——1105年)。書法師承顏真卿、楊凝式,大字學《瘞鶴銘》,草書學懷素。《宋史•黃庭堅傳》稱:“(黃)善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宋代居簡《北磵集》中評價:“山谷草聖不下顛張醉素,行楷弗逮也。”認為黃庭堅的草書優於行、楷。元代趙孟頫評價:“黃太史書有張長史(旭)圓勁飛動之意,望之如高人勝士,令人敬嘆。”這些評論都給了黃庭堅草書很高的評價。確實,黃庭堅的草書不但在宋代是出類拔萃的,而且在草書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主要是因為黃庭堅的草書,不是在形質上與情性方面貼近二王古風,也不是在小草信札方面偶爾一露,而是沿著張旭、懷素狂草這一脈絡,傾心創作了長篇巨帙的狂草作品,使草書與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留下了一批不朽名作。代表作有:《花氣詩帖》、《李白憶舊遊詩卷》、《劉禹錫竹枝詞》、《諸上座帖》、《杜甫寄賀蘭銛詩帖》、《廉頗藺相如列傳》等。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宋徽宗《千字文》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 1135年)是宋代帝王中酷愛和擅長書畫的一位。他不但精於山水、花鳥、人物畫,而且書法也很有成就,創立了名為“瘦金書”的楷書,反映出帝王唯我獨尊的自滿和悠閒自得的心態。他也善草書,這更是帝王中少見的,比唐太宗酷愛行書又進了一步,表現了沉溺於書畫藝術而奔放不羈的性格。代表作有草書《千字文》,草法熟練,下筆如注。紈扇草書詩格式佈局新穎,氣韻連貫,遠非循規蹈矩的拘謹作品能夠比擬的。

元朝定鼎後,身為趙氏宗室而擔任元朝高官的趙孟頫,成為傳承書法的第一人。

趙孟頫,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宋理宗寶佑二年生,元英宗至治二年歿(公元1254——1322年)。其書法上追二王,下學唐代李北海而自成一家,楷書被稱作“趙體”,與唐代歐體、顏體、柳體並稱,有很大影響。他精於篆、隸、楷、行、草各體,書寫速度極快,被尊為元代第一。人們評價他的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多從二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獻之。”他不但擅長二王式小草,而且章草也有造詣,使東晉以後近於絕跡的章草又重行於世。草書作品有《千字文》、《雪晴雲散帖》、《臨<急就章>》等。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鮮于樞《論張旭懷素高閒草書帖》

與趙孟頫同時期的鮮于樞(公元1256—— 1301年),是元代另一位有影響的大書法家。他的書法主要取法唐人,長於楷、行、草各體。趙孟頫曾說:“嘗與伯機(鮮于樞字)同學草書,伯機過餘甚遠,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僕能書,所謂無佛處稱尊耳。”趙孟頫與鮮于樞交往很深,鮮于樞早逝,趙孟頫對他的草書特加讚頌,不是言不由衷,而是符合事實的。鮮于樞的草書,不像趙孟頫那樣謹遵二王,而是更多地繼承了唐代張旭、懷素的癲狂氣勢。他的草書墨跡《論張旭懷素高閒草書帖》,文為:“張長史、懷素、高閒皆各善草書。長史顛逸,時出法度之外;懷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閒用筆……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壞,不可復理。”他在此帖不但盛讚張旭、懷素,而且筆法也酷似懷素《自敘帖》。至於對黃庭堅的貶抑,固然反映了元人尊唐卑宋的心理,但以同是學懷素的兩個人相比,鮮于樞自己覺得比黃庭堅學得好,也是他小看黃庭堅的一個原因。

趙孟頫、鮮于樞之後,出身於西北邊疆的康裡夔夔(公元1295—— 1354年),是元代又一位草書好手。他的楷書學唐虞世南,草書學二王,草書代表作有《述筆法卷》,酷似孫過庭《書譜》,很有晉唐遺韻。

從宋元兩代草書大家的作品來看,二王小草與張旭、懷素大草各有所傳,並且交相輝映,為其後明代草書的繁榮打下了基礎。元代由於趙孟頫的復古追求,章草又重新受到重視,康裡夔夔等人也能作章草。這是元代草書的特殊成就。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康裡子山《述筆法卷》

第五節 明清兩代的草書

進入明代,書法有了新的發展,豎式作品日益增多。尤其是明朝晚期,豎式條幅愈來愈長,往往長到一丈以上。長條幅的激增,可能與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有關。腰纏萬貫的達官巨賈,宅第建築的高大,需要有與環境相適應的書畫作品來裝飾。同時,造紙技術的提高,可以生產較長的紙張供書畫家揮毫。豎式作品更適於草書的發揮。草書造型與線條的變化,行氣的連貫,行與行的呼應,墨色的變化等等,在豎長的空間裡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現。用大紙寫大幅作品,字形也隨之加大,這又要求改進筆墨和提高技法。由於作品形式的改變更有利於草書的發展,因而明代寫草書的書家比宋元時代多了很多,可謂高手如林。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宋克《急就章》

明代前期,宋克(公元1327——1387年),是明初第一位草書高手,被當時的人譽為草書“國朝第一”。他不僅擅長二王風範的小草,而且精於章草,也曾臨寫皇象的《急就章》。他的不少草書作品,往往將今草、章草乃至狂草揉合一氣,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面貌。與宋克並稱“明初三宋”的宋廣、宋璲,也都善於草書,但成就不如宋克。與宋克同期的草書高手,還有陳璧、沈粲等人。明朝陶宗儀《書史會要》中說:“璧與二宋齊名,用筆俱從懷素《自敘帖》中流出。”陳璧的草書取法懷素,筆畫飛動,連綿不絕,很有氣勢。人們常說“連綿草”到明末才出現,其實陳璧的草書條幅已經是“連綿草”的開端。沈粲與其兄沈度都是明初的大書法家,二人有“大小學士”之稱。沈粲更擅長草書,作品有草書《千字文》傳世。以上幾位草書高手活躍於明太祖洪武年間。他們之後,在明成祖永樂年間,有解縉、劉珏等人擅長草書。解縉(公元1369——1415年)草書相當狂怪,始轉盤繞不絕於筆,字形幾乎由旋轉不斷的圓弧組成,抒情性很強,但字跡很難辨認。明人認為他“狂草縱蕩無法”,確實言之有理。解縉之後,張弼(公元1425——1487年)是一位頗有成就的草書好手。他的草書學習懷素,有時摻入章草筆意。好飲酒,酒後乘興揮毫,如疾風驟雨,有“張旭再世”之譽。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文徵明《前後赤壁賦》

明代中期,“吳中四才子”中的祝允明、文徵明,以及同時期的王寵,是又一批成就很高的書法家。祝允明(公元1476——1526年),號枝山,精於楷、行、草各體。楷書學鍾繇、二王、初唐四家和趙孟頫。草書學王獻之、張旭、懷素等。明人評其草書“風骨爛漫,天真縱逸”。他的草書作品留傳較多,既有大幅立軸與長卷,也有小幅冊頁與扇面。草書的風格也不單一,既有出於《十七帖》的典雅小草,也有出於張旭、懷素的癲狂大草,顯示了能動能靜的不同才能。文徵明之子文嘉稱讚他的草書長卷《蘇軾前後赤壁賦》說:“枝山此書點畫狼藉,使轉精神,得張顛之雄壯,藏真(懷素)之……法意鹹備,蓋其晚年用意之書也。”認為是祝允明晚年的精心傑作。與祝允明交往密切的文徵明(公元1470——1559 年),擅長繪畫,書法也很高明。他的楷書學鍾繇、二王,行書學智永、集王字《聖教序》及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草書學懷素。其草書作品《詩卷》,既有懷素的筆法,也有黃庭堅的氣勢。但平日寫行、楷較多,草書之名不太響亮。他詩書畫皆精,是歷史上文人的典型。王寵(公元1494——1533年)也是一位詩書畫印兼通的文人,書法與祝允明、文徵明齊名,精於小楷,也能草書。所作草書《詩冊》,深得二王、米芾神韻。作品以小草手卷、冊頁為主,精細有餘而奔放不足。也許是因為小楷太精,影響到草書不敢太過開放吧!

此三人之後,文徵明之子文彭、文嘉,以及豐坊、徐渭等都善草書。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長,號青藤,工詩文繪畫,書法以行、草為主。由於性情孤傲,生活坎坷,影響到他的草書偏重於宣洩胸中塊壘,相當狂怪奔放。其大幅中堂,字形欹側無常,排列密不透風,與祝允明近似,只是筆畫較為粗重。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王鐸《唐人詩九首》

明代晚期,雖然乾坤震盪,江山動搖,但書法大家仍層出不窮。晚期四家董其昌、邢侗、米萬鍾、張瑞圖,以及黃道周、倪元璐等,是這一時期的佼佼者。董其昌(公元1555——1639年),字玄宰,號香光,是萬曆到崇禎年間最享盛名的書法家。去世數十年後,到清代康熙皇帝時他的書法更被奉為圭臬,紅極一時。董其昌寫字以天真爛漫著稱,自言屬於“率意之書”,擅長楷、行書體。他的草書秀逸淡遠,其《行草書卷》尾部狂草完全是懷素筆法。

張瑞圖(公元1570——1644年)由於為奸黨魏忠賢寫過“生祠碑”(為活人立碑),崇禎皇帝即位後將其列入“逆案”,一向被認為人品不好,因而影響了書名。其實,他的書法確實別具一格,清人評價說:“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闢蹊徑。”又說:“明季書學竟尚柔媚,王(鐸)、張(瑞圖)二家力矯積習,獨標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他的字幾乎處處方折而無圓轉,草書也帶有這樣的筆法,加上結字緊瘦,上下牽連,字密行寬,確有一種崢嶸氣勢。但晚年所書《杜甫秋興八首詩卷》,卻像磨光了稜角,方折極少而圓轉大增,顯得寧靜平和多了。黃道周(公元1585—— 1646年)和倪元璐(公元1593—— 1644年)同為明王朝滅亡時忠義死節之臣,人品受到崇敬,書品也受人推重。黃、倪二人同以行、草書見長,對後世很有影響,至今仍有不少人學習他們的書法。黃道周草書結字橫向取勢,字形左低右高,錯落成行,有一種動盪感。倪元璐草書結字多取縱勢,字形瘦長,行筆較凝重。二人留下的墨跡不少,但草書少於行書。從黃道周書《濟寧聞警詩軸》既可看到他的草書特有的傾斜造型與流暢節奏,也可看到晚明連綿草書共有的氣勢。

清朝定鼎初年,草書作家都是跨明清兩朝的人物,其中王鐸、傅山最享盛名。王鐸(公元1592—— 1652年),字覺斯,書法尊崇二王,吸收米芾筆意,形成了忠於古法、筆墨奇巧、圓熟暢快的個人風貌。他一生不停地臨寫二王及魏晉法帖,筆法爛熟於胸,下筆勢不可遏,最擅長痛快淋漓的長條幅和長卷。他的書法對日本書壇很有影響,日人稱他的草書為“連綿草”。實際上,王鐸的大量作品屬於行書或行草書,他的連綿草主要是臨寫古法帖的作品,離開古帖獨立書寫的草書較少,這當中立軸又少於手卷。《高適詩軸》是少見的不是臨帖的草書立軸。《臨<豹奴帖>》則是他將王羲之帶章草筆意的小札改寫成大幅連綿草書立軸的代表。傅山(公元1607—— 1684年)與王鐸身居高位不同,長期過著隱居生活,拒絕出任清朝官職,是一位平民書法家和學者,但兩人的書法卻有相似之處。傅山曾經學過王鐸,後來極力脫出但未脫盡。他的草書也被稱為連綿草。近人馬宗霍評論說:“青主(傅山字)隸書,論者謂怪過而近於俗,然草書則宕逸渾脫,可與石齋(黃道周號)、覺斯(王鐸字)伯仲。”傅山行筆纏綿,點畫間或字與字間的牽連多是實線,因而字形較繁,不易辨認,像是草書,但仔細觀看,仍是行書或行草書,實際上是“連綿行草”。他的純正草書在臨寫古帖或橫式詩卷中才可以見到,這一點和王鐸也很相似。

王鐸、傅山二人雖都被列為清代書法家,傅山的書法還被清人譽為“國朝第一”,但他們的書法與明亡殉國的黃道周、倪元璐屬於一類風格,反映了明朝末年書法家的心緒很不安寧,追求快節奏大幅度的痛快淋漓,以宣洩胸中塊壘。王鐸、傅山將他們的書風帶入了清朝,但時代已變,他們的連綿草隨著他們離開人世而結束。清朝後起的書法家,沒有繼承他們的衣缽,而是逐漸轉向盛世君王所喜愛的趙董書風。唯有“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與當時的主流書風相反,學習懷素,善作草書,粗獷放達,表現了不肯隨俗浮沉的藝術個性。隨著碑學的興起,許多學者型的書法家轉向北碑及秦漢篆隸,草書在清代退居次要地位。伊秉綬、鄧石如、包世臣、吳熙載等人寫的少量草書作品,與草書前賢的輝煌成就相比,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可以說,清代是草書衰落的時期,除了明朝遺老王鐸、傅山外,沒有出現草書高手。這種草書不振的現象,對其後民國初期的書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傅山 《破書餘古香》

第六節 當代的草書

民國以後,書法基本上延續清代書風,草書作家依舊寥寥,草書作品中章草多於今草。擅長章草的有王世鏜、張繼、張默君、王薳、卓君庸、鄭頌先、王蘧常、沙孟海等。王世鏜(公元1868—— 1930年)精研書法,尤精章草,被于右任譽為“古之張芝,今之索靖,三百年來,世無與並”。張繼(公元1871—— 1949年)為國民黨元老,書法善章草,參以今草筆意而自成面目。鄭頌先(公元1892—— 1976年)以“二爨”筆意融入章草,蒼勁雄渾,格調高古。王蘧常(公元1900—— 1991年)是當代章草大師。他初學歐字,後專攻二爨、魏碑,又專攻章草,臨《急就章》、《月儀帖》幾可亂真。他的章草不獨古拙樸茂,而且能寫氣勢雄渾的大字對聯,是章草的一大進展。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

今草方面,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公元1878——1964年)稱得上是民國時期不多見的大手筆。他的書法初學趙孟頫,後轉攻魏碑。草書來源於二王和張旭、懷素,融入魏碑筆意,自立風範。他為了普及草書,精心創立了一種“標準草書”,將草字部首加以規範。以求易認易寫,還親自寫了《標準草書千字文》,作為示範,他的行、草書作品很多,行書似乎多於草書,草書基本上屬於造型簡練,點畫凝重的單體草字。也許是受魏碑筆意的限制,不能像張旭、懷素那樣奔放,但是能將草字寫得很大,則是功力深、氣魄大的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主席毛澤東(1893—— 1976年)堪稱當代草書的大手筆。他的書法明顯是取法懷素,但氣魄宏大,並不拘泥於成法,因而有強烈的個人面貌。筆者所作論書詩,其中一首《論毛澤東書法》是:“氣概非凡透筆端,隨心所欲自蹁躚。書成一派雄渾貌,足與古賢相比肩。”但是,毛澤東並不以書法家名世,也不像書法家那樣進行創作。他的作品常是在信紙上寫成的,更顯得“閒庭信步”般地輕鬆自在、從容不迫。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毛澤東《清平樂》

于右任和毛澤東都是在草書方面有強烈個性和很大成就的非專業書法家。在以書法為專攻的老書法家中,林散之、沙孟海、啟功、董壽平、謝稚柳等,則是當代草書的一批代表性大家。這些老書法家在數十年的藝術實踐中,為草書在當代的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處於當代書壇的頂端,擅長各種書體,但都很重視提倡草書,並以自己高水平的作品,改變了由清代至民國草書不振的局面,對後起的中青年書法家研習草書、從事草書創作,起了帶動作用。在王鐸、傅山之後,時隔三百餘年,若不是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草書高手,也許中國目前草書創作還難以很快繁榮起來。只要翻翻清代至民國的書法圖錄,再看看近十幾年的書法圖錄,就不難看出,今天,草書又重新活躍起來了。

二十多年來,隨著書法藝術在中國大地的空前普及和提高,草書有了長足的發展。從事草書創作的作者不斷增加,有成就的草書書家不斷湧現,可以說,掀開了草書歷史新的一頁。目前,中國草書藝術的發展,呈現出各種風格各展所長的多樣化繁榮局面。在王蘧常、謝瑞階等章草大家的影響下,不少中青年書家傾心於章草的學習與創作,在歷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中,常有優秀的章草作品參展及獲獎。今天的章草,除了力求古拙簡樸之外,對筆墨情趣乃至篇章氣勢,都有所追求與創新,其發展餘地是很廣闊的。今草方面,上追二王以及孫過庭、米芾、趙孟頫、文徵明等的典雅草書,是當前許多中青年作者學習和創作的一個重要取向。近幾年的重大展覽中,古色古香的小草書、橫批、斗方、信札、扇面等作品,表現了繼承與發揚傳統的精心求索,受到了書法專家及廣大愛好者的重視和肯定。由張芝、王獻之這一脈絡發展起來的張旭、懷素、黃庭堅的縱逸大草,為另外一些書法家所喜愛。這個領域的創作顯得更廣闊多樣,既包括傳統較清晰、功力較紮實的大草作品,也包括抒情性較重、個性較強的狂草作品。明末清初的張瑞圖、王鐸、傅山、黃道周、倪元璐等的草書在當代中國書壇重新得到繼承與發揚,不同年齡的書法家,都有學習這幾位書家的好手。這一類作品在大型展覽會上,總是以其長篇大幅的氣勢和密鑼緊鼓的節奏,吸引觀眾的注意。于右任和毛澤東的草書,也有不少愛好者與學習者。于右任的“標準草書”得到了繼承,他那厚重簡約的草書風貌,經常在大型展覽會上從一些中青年作者的作品中得到重現。此外,在學習傳統和充實功力的基礎上,具有個人面貌的草書正日益增多。由於草書的創作天地非常廣闊,個性鮮明的作品將使草書的面貌更加豐富多樣。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在草書技法上,除了傳統的筆墨技巧之外,當今更發展了用長鋒羊毫寫草書的技法。細長的羊毫軟筆,使轉縱橫與短鋒硬毫筆大不一樣,更富有飄逸瀟灑的效果,墨色潤枯變化也比較豐富。在紙張方面,一些作者也有新的實驗。用灑金宣紙寫小草,顯得華貴典雅;用做舊的宣紙寫條幅或橫批,更顯古樸凝重;用本色的桑皮紙寫大草,潤枯變化常有意想不到的趣味。在形式上,空靈的小草多是小幅作品,有晉唐餘韻;大字草書或狂草,則多是大幅立軸或長手卷,頗有古人規模。

總之,歷史悠久、名家輩出、姿態萬千,佳作如雲的草書,經歷清初至民國三百年的蕭條後,近二十年又重新繁榮起來。這個被譽為層次最高、難度最大的書體,不但樂此不疲的書法家日益增多,創作水平日益上升,而且愛好者和收藏者也日益廣泛。從前幾屆全國書法展覽的入選與獲獎作品來看,草書在數量上僅次於行書,質量上則不亞於行書,技巧和情趣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隨著審美情趣的變化,生活節奏的加快,室內裝修的更新,草書的線條與形式正日益為一般的書法愛好者所理解和喜愛,這在客觀環境上更有利於草書的繁榮和提高。今後的中國書壇在繼承和宏揚傳統的基礎上,草書必將會有更大的發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草書在當代中國書壇得到了復興,這算是書法史上的一大變化,也應當說是當代書法家對書法藝術做出的歷史性貢獻。

本文選自孟雲飛主編的《翰墨人生——劉藝書法著述及同行評論選集》(大眾文藝出版社)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二:《草書的歷史演變及成就》(下)

劉藝先生(1931-2016),出生於藝術世家,其父劉錦堂(又名王悅之)先生為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與徐悲鴻、林風眠等同為中國新美術運動先驅者之一。劉藝先生書法諸體皆善,尤以“章草”最負盛名,雄長坫壇。所書皆高古淳樸,“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而又清新剛健,“似建安風骨,秋水為神”。為我國當代書壇泰斗級人物,中國書協顧問、原副主席,被譽為中國當代書法展覽和評審的奠基人,中國書協“特別貢獻獎”及“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