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書法 樑巘 草書 清朝 聞是書畫 2017-06-21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清代樑巘行草書《寶晉齋貼跋》

樑巘草書《寶晉齋貼跋》

樑巘(1710-1788),字聞山、文山,號鬆齋,又號斷硯齋主人;祖居亳州十九里鎮,後居住在亳州城裡夏侯巷街(現夏侯小學西跨院),歿後埋葬在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莊村後。{曾祖父粱繼宗;祖父樑爾祿,字天賜,國學生;父親粱接孟,字介賢,候選經歷,敕贈文林郎(文職、正七品);兄粱峰,字屏山、號六鬆,性孝友,善文章、工書法。樑巘長子俊業,早卒;次子偉業,嘉慶六年(1801年)辛酉拔貢,官浙江於潛縣知縣。業師陳師古,字聖緒,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舉人。門生有姚蓮府、蕭景雲、王魯庵、許春林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舉人,由鹹安宮教習轉任湖北巴東縣知縣;壽州(今安徽省壽縣)循理書院院長(山長)。其在書法上的成就遠大於政治,他與乾隆年間五位(張照、王澍、劉墉、王文治、樑同書)重要書家齊名,為清代著名書法家之一。

樑巘以工李北海書名於世。初為鹹安宮教習,至京師,聞欽天監正何國宗曾以事系刑部,時尚書張照亦以他事在系,得其筆法,因詣家就問。國宗年已八十餘,病不能對客,遣一孫傳語。巘質以所聞,國宗答曰:“君已得之矣。”贈以所臨米、黃二帖。

延伸閱讀

樑巘的書學思想

樑巘是清代乾隆年間著名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評書帖》是其書法理論的代表作,《承晉齋積聞錄》是其後學所輯理論文集,許多研究把樑巘的書學思想歸結為“重執筆”和“尚勁健”。筆者認為,樑巘書學觀涵蓋諸多方面,其批評觀、帖學觀、學書觀更值得研究。

樑巘的書學思想集中體現在《評書帖》與《承晉齋積聞錄》中,筆者認為,其書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執筆觀

《評書帖》文約理瞻,多發前人所未發,具有獨特的理論價值。文中有許多關於書法學習要領的論述,頗宜後學。《評書帖》開篇即是“執筆歌”。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梁氏關於“筆法”的諸多觀點:

其一,強調執筆的重要性。“執筆功能十居八”正是趙孟睢壩帽是Ч挪灰住毖有

其二,破析執筆方法。“一管分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攏,行書大字從中執,草書執上始能工。”

其三,強調執筆姿勢。“大指中指死力掐,圓如龍睛中虛發,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須著力相撐插。禁指無用任其閒,手背內坎半朝天,始能沉著堅而實,箇中精力悟通玄。筆管上向懷中入,下截筆鋒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須搖,轉運全在肘力熟。懸腕懸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嬰兒圓,勿令偏窄貼身邊。總之執筆功期遠,緊要著力力無淺,古人有言良不誣,抉破紙兮撮破管。”(以上均見《執筆歌》)

其四、講究選筆。用硬筆,須筆鋒揉入畫中;用軟筆,要提得空。用軟筆,管少側,筆鋒外出,筆肚著紙,然後指揮如意。用硬筆,管豎起,則筆鋒透背,無澀滯之病。(《評書帖》)

其五、宣揚筆法傳承。“董公其昌傳執筆法於其邑沈公荃,荃傳王公鴻緒,鴻緒傳張公照,照傳何公國宗,國宗傳白下梅君釴。”(《評書帖》)

其六、注重指法。執筆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低則沉著,高則飄逸。(《評書帖》)

其七、闡述筆法對風格的影響。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汪退谷得執筆法,書絕瘦硬,頡頑得天,諸子莫及。(《評書帖》)

二、審美觀

樑巘的書法審美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即勁、蒼、清、瘦、骨。在《評書帖》中,有關“勁”的論述最多。“勁”即“勁健”,本是一種強勁有力、壯健宏偉的風格。“勁”既要求書法剛勁挺拔,又要注重筋骨。如:“歐書勁健,其勢緊。柳書勁健,其勢鬆。”“顏不及歐,歐以勁勝,顏以圓勝。”“張瑞圖書得執筆法,用筆勁健。” “何義門未得執筆法,結體雖古,而轉著欠圓勁……”“予用軟筆七八年,初至京猶用之。其法以手提管尾,作書極勁健……”

“蒼”有蒼勁、蒼老之意,多指筆力、墨色。《評書帖》中有關“蒼”的論述如下:“書對聯,宜遒勁蒼古,勿板滯過大,忌流麗而不莊。”“不得執筆法,雖極作橫撐蒼老狀,總屬皮相。”“文衡山好以水筆提空作書,學智永之圓和清蘊,而氣力不厚勁。晚年作大書宗黃,蒼秀擺宕,骨韻兼擅。”“張得天書早年學董,中晚年學米,遂成一代大家。只執筆是入門正耳,然勁健不粗野,有含蓄,極蒼秀。”《承晉齋積聞錄?名人書法論》中也有關於“蒼”的描述:“王覺斯、張二水字是必傳的,其所以必傳者,以其實有一段蒼老氣骨在耳。”

“清”跟“濁”相反,我認為,還是在於“用筆”問題。“清挺瘦硬”是樑巘等力矯清前期董(其昌)、趙(孟睿┲櫸緱姨煜碌氖檠е髡擰!鍍朗樘分杏洩亍扒濉鋇穆凼觶紓骸榜沂樘岜士眨吮柿椋縈睬逋Γ允薔貳!薄啊斷舾肥菥⑶逋Γ漵泊蹲┧銘》,而遜其妥適,較《李文墓誌》亦不及。”

“瘦”,即瘦硬,“瘦”則有筋骨畢現。 “書大字,筆鋒須瘦硬,落紙時極力揉挫,沉著而不肥濁,否則肥濁矣。觀東坡《荔子丹》、山谷《戲贈米元章帖》,皆瘦硬筆所書,故或提或按肥瘦如意。”(《評書帖》)“汪退谷得執筆法,書絕瘦硬,頡頑得天,諸子莫及。”(《評書帖》)“薛曜書瘦硬,開山谷之門。”(《評書帖》)至於如何瘦硬,還是用筆中的“選毫”問題。

“骨”乃骨氣、骨力。“書法趨骨力剛健,最忌野。”《承晉齋積聞錄?學書論》“文衡山好以水筆提空作書,學智永之圓和清蘊,而氣力不厚勁。晚年作大書宗黃,蒼秀擺宕,骨韻兼擅。”(《評書帖》)“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貌似。”(《評書帖》)

三、批評觀

樑巘的批評觀很獨特,也很直白,重在筆法,涵蓋其他。

首先,他的批評內容豐富。如對筆法的批評。“元章書,空處本褚用軟筆書,落筆過細,鉤剔過粗,放軼詭怪,實肇惡派。”(《評書帖》)“王良常未得執筆法,轉學歐字,匾削浮弱而乏圓勁。”(《評書帖》)如對結字的批評。“子昂書俗,香光書弱,衡山書單。”(《評書帖》)如對書風的批評。“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評書帖》)如對碑帖的批評。“《職思堂帖》不佳……”(《評書帖》)“東坡《黃州寒食詩》最佳。”(《評書帖》)如對書家的批評。“孫過庭書多滑。”(《評書帖》)“衡山小楷初年學歐,力趣勁健,而板滯未化。”(《評書帖》)

其次,他敢於面對“時人”。“何義門未得執筆法,其字轉折不圓勁,而結體尚古,有書卷氣。”《承晉齋積聞錄?名人書法論》何義門,即何焯,字潤千,學者稱其義門先生,與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並稱為康熙年間“帖學四大家”。樑巘面對“名人”如此,面對“周圍”的人亦然。“至鳳陽府程紹棟、廬州府黃道日、壽州劉之治、張士澤,或學懷素,或學王鐸,看去似蒼瘦,似飄逸,然不得執筆法,總是隔膜,愈學愈不是耳。”《承晉齋積聞錄?名人書法論》

其三,他勇於自我批評。“餘廿年前學趙鬆雪書不能似,近學李北海《雲麾碑》,筆稍稍立得住,或以為似趙,蓋鬆雪初學二王,晚年碑版,實脫胎於李,而餘僅學其貌不特不能似李,亦豈能真似趙乎?壬寅秋,與張澤萬書屏有餘幅,並贅數語,以志吾愧。”《承晉齋積聞錄?自書論跋》

四、帖學觀

樑巘的帖學觀首先表現敢於否定古人及名帖上。“《戲鴻堂》趙文敏《雪賦》,遒整似季海,是唐人結構,非本色書也。”(《評書帖》)樑巘書宗“二王”,對趙孟釷櫸ㄑ芯科納睿遠哉緣摹堆└場房燙枰苑穸ā

其次表現在獨特的鑑賞眼光上。“《寶鼎齋》董字,刻手不精,規模神氣俱失,內惟臨《樂毅》有唐人筆意,非平日本色書。”(《評書帖》)這裡涉及到書家與刻手問題。一流的書家,三流的刻手,只有“透過刀鋒看筆鋒”了。

再次,表現在對秦漢碑版的認識上。樑巘書法為“二王”一脈,雖以工李邕書名世,但他並不一味地否定秦漢六朝碑版,這也說明,清乾嘉時期碑學正處於發矇期。“《孔羨》、《白石神君》、魏《受禪》、《上尊號》諸碑,險勁遒邁,轉折皆方,鋒稜俱出,開唐人八分門仞。漢人八分,神韻渾淪,有飄逸之致;魏人八分,則險勁遒邁,力趨精刻,軒金截鐵,鋒骨凜然。《孔羨》等碑,險勁處開歐、李之門,故知古人生辣橫撐,皆非無本而然也。”《承晉齋積聞錄?名人書法論》

其四,主張碑帖互融。明末清初,帖學盛行,正所謂“滿朝董趙,競相香光”。樑雖專工帖學,但鼓吹碑帖結合。“草參篆籀,如懷素是也;而右軍之草書,轉多折筆,間參八分。楷參八分如歐陽詢、褚遂良是也;而智永、虞世南、顏真卿楷,皆折作轉筆,則又兼篆籀。以此見體格多變,宗尚難拘。”《承晉齋積聞錄?名人書法論》

五、學書觀

1、選帖。孫過庭《書譜》說:“初學分佈,務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學書應從平正入手,書法教育更應遵循這個原則。樑巘在書論中推選了許多初學者入門的法帖。“《出師頌》橫平豎直,鉤點挑剔,一絲不走。吾等學書以此為圭臬,則無失矣。右軍《十七帖》亦此法。”《承晉齋積聞錄??古今法帖論》對於米芾書法,樑認為,初學者應慎之又慎。“勿早學米書,恐結體離奇,墜入惡道。”《承晉齋積聞錄?評書帖》

2、學書次序。首先是關於年齡問題。不同的年齡段應學不同的內容,這或許就是“因人施教”,用現在的話來說,即體現“人文精神”。“吾少年學蘇、米,意氣軒舉,多有欺人之概,晚年結構漸密,收束自然,往往近趙,而不知者以為降格。”《承晉齋積聞錄?執筆論》“古人於書,大抵晚歲歸於平淡,而含渾收斂,多若不經意不用力者,無復少年習代矣。”《承晉齋積聞錄?古今法帖論》

3、規矩。“規矩”即心態問題。學書應從點畫、結字入手,從平整開始。應克服心浮氣躁、朝秦暮楚的現象。“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面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採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闢門徑。”《承晉齋積聞錄?學書論》“吾等學書,若不循規矩,則潦草率意,便無長進,米字之不可早學者此耳。”《承晉齋積聞錄?學書論》

4、取法。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名家,取法名帖是醫手、醫眼的良方。所以樑巘說:“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評書帖》)

5、功力。書家的功力涉及到“天資”與“勤奮”兩方面。樑同書在《答張芑堂書》中說:“學書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見次之,多寫又次之。”楊守敬《學書邇言》又增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樑巘認為:“工追摹而饒性靈,則趣生;持性靈而厭追摹,則法疏。天資既高,又得筆法,功或作或輟,亦無成就也。”《承晉齋積聞錄?學書論》“學書忌浮論而無實功。‘愛而不學知不真,學而不篤得不深。’”《承晉齋積聞錄?學書論》

6、博與約。所謂“博”,即字外功夫。所謂“約”,即自成一家風格。書史上雖有一意孤行者,但很多被後人詬病。 “學書如窮經,先宜博涉,而後反約。不博,約於何反?”《承晉齋積聞錄?學書論》

通過以上梳理,樑巘書學觀點基本得以廓清。從《評書帖》與《承晉齋積聞錄》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許多相同之處。如果用“言簡意賅”來形容《評書帖》,那《承晉齋積聞錄》就可以用“分門別類”來形容。《評書帖》是後人的總結,《承晉齋積聞錄》更像學生的課堂筆記,有些史實缺乏其真實性。 (夏長先)

參考書目:

①、《評書帖》(選自“中國書畫叢書”《清前期書論》桂第子譯註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一版)

②、《承晉齋積聞錄》(選自“中國書學叢書” 樑巘著 洪丕謨點校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4年4月第一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