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有發言權,只說了三個字,使北魏書法沉寂了500年

大凡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規律,只要是專家說的,就一定會給一件事情定性,可以讓這件事情向前發展,也可以讓它停止,這也許就是專家的能力和影響力。

黃伯思對北朝書法的見解

北宋末期也有這樣一位專家,他叫黃伯思,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對古文字學、書法很有見地,造詣也很高,著有《東觀餘論》等書法理論著作。黃伯思自幼聰慧過人,過目不忘,凡古籍看上一遍幾乎就能背誦下來,十餘歲時所作的詩文都很有文采,引人注目。

他最有發言權,只說了三個字,使北魏書法沉寂了500年

黃伯思對《六經》及諸子百家、天官地理、古文字特別擅長,並且對商、周、秦、漢時期的彝器能辯證是非,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古器鑑定專家。彝器,是一種盛酒的酒具,上面有一些款識,黃伯思就是通過這些款識來辨識彝器的真偽,可見他的古文字功夫還是相當了得的。

不僅如此,黃伯思還善於各體書法,篆、隸、楷、行、草都很精妙,並且達到了皆至妙絕的藝術境地。由於黃伯思的藝術水平,他在進入朝廷後,就擔任了《淳化閣帖》的堪誤工作。

黃伯思曾在他的《東觀餘論》中說了這麼一句話:

他最有發言權,只說了三個字,使北魏書法沉寂了500年

後魏、北齊人書,洛陽故城多有遺刻,雖差遠古,然終不脫氈裘氣。文物從永嘉來,自北而南,故妙書皆在江左。

意思是說,北朝時期的書法大都是石刻,雖然久遠,但多了"氈裘之氣"。

所謂氈裘之氣是說,書法作品中往往是古拙多,而雅緻意韻少。氈裘本意是指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用毛製成的衣服,後來也指漢族以外的異族或是其首領,形容比較粗獷。

他最有發言權,只說了三個字,使北魏書法沉寂了500年

北朝南方書法的雅緻精神

書法中的"氈裘氣",是指書法中的韻致之意,這個說法是相對於當時魏晉時期以"二王"為代表的書法而言的。後人記錄了王羲之對書意的關注,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這樣記述到王羲之留下的隻言片語:

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君學書有意,今相與草書一卷。

這就說明自王羲之開始,就已經在書法中尋找或是追求它的書意和韻致的意境。並且,兩晉時期遺留下來的書法意韻,對後來的南北朝書法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但是,作為北朝時期的北方政權是由少數民族所統治,大多數的文人雅士無心於書畫,而南方則與此相反,出現了文化鼎盛的繁榮時期,這就是南北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北朝書法的沉寂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他最有發言權,只說了三個字,使北魏書法沉寂了500年

另外,當時南朝已經在書法中追求除了古意外,還以媚趣、骨力、書意為出發,探索書法的"意味",從而使書法不斷地向前推進。

北宋時期,黃伯思的這一說法,就給北朝的書法作出了一個定性,認為這樣的書法是缺少雅緻意韻,是不能傳承的,因此,人們就把這種定性一直持續了500多年,無人去學,直到清朝中期,一些學者才開始關注北朝書法。

北朝北方書法現狀

那麼,北朝時期的書法究竟是怎麼一個文化背景,它又是以什麼樣的形態出現,讓後世對它"不屑一顧"呢?

他最有發言權,只說了三個字,使北魏書法沉寂了500年

歷史往往和文化是一對親姊妹,一個時期的歷史是否輝煌,也決定著它的文化的繁榮程度,書法也是一樣的道理。南北朝時期,北方由於被少數民族統治,文化低落,那時的文人士族大都是漢族,也是兩晉的"遺民",文人缺乏膽識,無力與外族統治抗爭,只能把怨氣埋在心裡,就連與友人的書信也"看完即焚",以防不測,誰還敢明目張膽地去標榜、宣揚漢族文化?因此,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是極其有限的。

北朝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江式、顏之推、崔玄伯、崔浩、盧玄、盧淵等,他們都屬於名門望族,並且上承祖訓、祖教。江式就是一位書法世家,並著有《論書表》的書法理論著作,他這樣介紹自己的書法藝術成就:

他最有發言權,只說了三個字,使北魏書法沉寂了500年

臣六世祖瓊,家世陳留,往晉之初,與從父應元俱受學於衛覬,古篆之法,《埤倉》、《雅》、《言》、《說文》之誼,當時並收善譽。值洛陽之亂,避地河西,數世傳習,斯業所以不墜。

儘管時局變化,但文人總有文人的思想,面對北朝書法日漸沉寂不振,這些文人仍然抱著振興北朝書法的夢想,在實現自己的心願。而顏之推是從南方南樑投靠到北齊的,自己長期生活在南方,見識了南方書法的繁榮,也看到了北齊書法的落後,他在面對北朝書法的衰落景象後,在《顏氏家訓》中為自己的後世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雲:"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承晉、宋餘俗,相與事之,幫無頓狼狽者。吾幼承門業,加性愛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玩習功夫頗至,遂不能佳者,良由無分故也。然而此藝不須過精。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

他的意思是書法千人千面,但都是餘事,告誡子孫不要把它作為一項事業來看待,只要留意一下即可。

江式認為自己是書法世家,有理由扛起大旗,為書法作出自己的所能,而顏之推好像已經很失望,並告誡了自己的子孫不要去學書法。由此可見,這一正一反的事例,足以證明北朝書法的蕭條景象。

他最有發言權,只說了三個字,使北魏書法沉寂了500年

結語

當然,北朝書法出現衰落現象,並不是說書法就終會被歷史所埋沒,500多年以後,北宋初期的文學家歐陽修就在考古中略有提述,雖然沒有引起大的波動,而北宋末期的黃伯思又給北朝書法潑了一盆冷水,繼續讓它冰凍塵封了500年,直到清朝中期,人們在書法碑意思想的影響下,不斷挖掘前人的書法蹤跡,特別是清人對刻石、摩崖作品的尋跡,從中實現碑帖融合藝術創新路徑出現以後,北朝書法才被得以解凍,讓後世再一次感受千年歷史和千年文化所綻放出來的永恆光芒。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文中插圖均為北朝造像題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