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二、學書用主要生平

徐文達很早便於書法結緣。他幼年時代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到文工團工作之後,又參加了多種藝術活動,如拉琴、譜曲、畫布景、演戲等,這些看似與書法並不相關的經歷卻啟發並加深了他對於藝術的理解。1954年,徐文達來到山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書法的臨摹與研究上。這一時期,他廣泛臨摹了二王、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和草書,對傳統的筆法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悟。五十年代末,在山西省鄭林副省長的鼓勵下,開始潛心研習傅山書法,這為他後來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先後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逐漸受到書法界的關注。1979年,山西書法研究會恢復活動,徐文達擔任副理事長。1980年,調到山西省博物館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於工作之餘,得以觀覽傅山真跡,因而從傅山書法中汲取了充足的營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成立,擔任山西省書協第一副主席。此期,隨著他對書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其書藝也大進,作品再度入選全國第一、三屆書法作品展覽。1984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銀牌獎。在山西書協任職期間,參與並組織了山西書法界大大小小的活動,發現了很多書壇新人,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書家,為山西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一專多能

徐文達十分注重多種藝術之間的關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學書法,工夫在書法之外。除了精於書法,他還長於治印、刻石、治硯、詩詞、國畫、戲曲等。

篆刻初學齊白石,後學漢印,兼收吳昌碩、鄧石如,強調刀筆並施,長於邊款,多刻長文,將他擅長的行草書與篆刻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徐文達長於刻石,他將很多歷代著名詩詞或自己的詩作書寫,然後用刀刻在石板上,如此長時期的刻石使先生腕力過人,因此其書沉厚雄渾,多有金石之氣。

四、徐氏澄泥硯

為了重新制作已經失傳的傳統名硯"澄泥硯",自1980年起,先生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究資料,四處走訪,尋找上好泥料,研製出新樣式、新風格的"徐氏澄泥硯",榮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並獲國家發明專利。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

五、書畫成就

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後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並刊發於《中國書畫》 、《詩書畫報》等;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創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表。 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

六、談"四寧四毋"和批判流行書風

徐先生對傅山的書學理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傅山嘗雲:"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著名的"四寧四毋"論的提出可以說影響深遠。但顯然,傅山此論是有感於之前習趙孟頫、董其昌之末流書法中頹靡、衰微的風氣而發。傅山是痛恨媚俗的,他憎惡雕飾的、膚淺的、庸俗的美,而倡導大巧若拙、真率自然的深刻的、真正的美。但傅山的論斷卻一度引發一些現當代年輕書家的誤讀,以至以醜為美,導致了書法審美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徐文達針對這些現象而論道:傅山所謂的醜拙並非蓬頭垢面的醜,缺乏美感的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剔除了媚態的醜。這裡所謂的醜、拙並非真正要把字寫的粗糙、笨拙,而是強調書法不可流俗。對待先賢之論,如果不能有切身的感悟,便會被矇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書風盛行一時,其中不免有疏於繼承傳統,而盲目創新者,也有信手塗鴉而自以為獲其天趣者,徐文達進行了客觀的評論,批評了當時書畫界存在的不規則,不入法,反常態等信手塗鴉者所謂的質樸、天真等現代意識。他認為天趣存在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他說,"尤其在書法界,為了追求天趣就覺得不經意,不求法度,隨意而為便會出現天趣,豈不知天趣不是製造出來的,是自然天成,天趣並不是'低標準瓜菜代',只有在高度成熟中出現的天趣放為可貴。……,它不是階段性的產物,也不是出於偶然性,而是經過長久藝術實踐,達到高度成熟後的天機洩露。"

七、書法欣賞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健;又取北碑之沉雄,篆隸之賀潤朴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鬍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柺杖,無不一脈相承於他對祖國民族藝術的感悟。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二、學書用主要生平

徐文達很早便於書法結緣。他幼年時代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到文工團工作之後,又參加了多種藝術活動,如拉琴、譜曲、畫布景、演戲等,這些看似與書法並不相關的經歷卻啟發並加深了他對於藝術的理解。1954年,徐文達來到山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書法的臨摹與研究上。這一時期,他廣泛臨摹了二王、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和草書,對傳統的筆法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悟。五十年代末,在山西省鄭林副省長的鼓勵下,開始潛心研習傅山書法,這為他後來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先後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逐漸受到書法界的關注。1979年,山西書法研究會恢復活動,徐文達擔任副理事長。1980年,調到山西省博物館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於工作之餘,得以觀覽傅山真跡,因而從傅山書法中汲取了充足的營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成立,擔任山西省書協第一副主席。此期,隨著他對書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其書藝也大進,作品再度入選全國第一、三屆書法作品展覽。1984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銀牌獎。在山西書協任職期間,參與並組織了山西書法界大大小小的活動,發現了很多書壇新人,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書家,為山西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一專多能

徐文達十分注重多種藝術之間的關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學書法,工夫在書法之外。除了精於書法,他還長於治印、刻石、治硯、詩詞、國畫、戲曲等。

篆刻初學齊白石,後學漢印,兼收吳昌碩、鄧石如,強調刀筆並施,長於邊款,多刻長文,將他擅長的行草書與篆刻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徐文達長於刻石,他將很多歷代著名詩詞或自己的詩作書寫,然後用刀刻在石板上,如此長時期的刻石使先生腕力過人,因此其書沉厚雄渾,多有金石之氣。

四、徐氏澄泥硯

為了重新制作已經失傳的傳統名硯"澄泥硯",自1980年起,先生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究資料,四處走訪,尋找上好泥料,研製出新樣式、新風格的"徐氏澄泥硯",榮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並獲國家發明專利。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

五、書畫成就

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後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並刊發於《中國書畫》 、《詩書畫報》等;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創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表。 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

六、談"四寧四毋"和批判流行書風

徐先生對傅山的書學理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傅山嘗雲:"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著名的"四寧四毋"論的提出可以說影響深遠。但顯然,傅山此論是有感於之前習趙孟頫、董其昌之末流書法中頹靡、衰微的風氣而發。傅山是痛恨媚俗的,他憎惡雕飾的、膚淺的、庸俗的美,而倡導大巧若拙、真率自然的深刻的、真正的美。但傅山的論斷卻一度引發一些現當代年輕書家的誤讀,以至以醜為美,導致了書法審美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徐文達針對這些現象而論道:傅山所謂的醜拙並非蓬頭垢面的醜,缺乏美感的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剔除了媚態的醜。這裡所謂的醜、拙並非真正要把字寫的粗糙、笨拙,而是強調書法不可流俗。對待先賢之論,如果不能有切身的感悟,便會被矇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書風盛行一時,其中不免有疏於繼承傳統,而盲目創新者,也有信手塗鴉而自以為獲其天趣者,徐文達進行了客觀的評論,批評了當時書畫界存在的不規則,不入法,反常態等信手塗鴉者所謂的質樸、天真等現代意識。他認為天趣存在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他說,"尤其在書法界,為了追求天趣就覺得不經意,不求法度,隨意而為便會出現天趣,豈不知天趣不是製造出來的,是自然天成,天趣並不是'低標準瓜菜代',只有在高度成熟中出現的天趣放為可貴。……,它不是階段性的產物,也不是出於偶然性,而是經過長久藝術實踐,達到高度成熟後的天機洩露。"

七、書法欣賞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健;又取北碑之沉雄,篆隸之賀潤朴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鬍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柺杖,無不一脈相承於他對祖國民族藝術的感悟。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二、學書用主要生平

徐文達很早便於書法結緣。他幼年時代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到文工團工作之後,又參加了多種藝術活動,如拉琴、譜曲、畫布景、演戲等,這些看似與書法並不相關的經歷卻啟發並加深了他對於藝術的理解。1954年,徐文達來到山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書法的臨摹與研究上。這一時期,他廣泛臨摹了二王、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和草書,對傳統的筆法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悟。五十年代末,在山西省鄭林副省長的鼓勵下,開始潛心研習傅山書法,這為他後來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先後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逐漸受到書法界的關注。1979年,山西書法研究會恢復活動,徐文達擔任副理事長。1980年,調到山西省博物館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於工作之餘,得以觀覽傅山真跡,因而從傅山書法中汲取了充足的營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成立,擔任山西省書協第一副主席。此期,隨著他對書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其書藝也大進,作品再度入選全國第一、三屆書法作品展覽。1984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銀牌獎。在山西書協任職期間,參與並組織了山西書法界大大小小的活動,發現了很多書壇新人,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書家,為山西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一專多能

徐文達十分注重多種藝術之間的關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學書法,工夫在書法之外。除了精於書法,他還長於治印、刻石、治硯、詩詞、國畫、戲曲等。

篆刻初學齊白石,後學漢印,兼收吳昌碩、鄧石如,強調刀筆並施,長於邊款,多刻長文,將他擅長的行草書與篆刻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徐文達長於刻石,他將很多歷代著名詩詞或自己的詩作書寫,然後用刀刻在石板上,如此長時期的刻石使先生腕力過人,因此其書沉厚雄渾,多有金石之氣。

四、徐氏澄泥硯

為了重新制作已經失傳的傳統名硯"澄泥硯",自1980年起,先生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究資料,四處走訪,尋找上好泥料,研製出新樣式、新風格的"徐氏澄泥硯",榮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並獲國家發明專利。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

五、書畫成就

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後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並刊發於《中國書畫》 、《詩書畫報》等;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創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表。 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

六、談"四寧四毋"和批判流行書風

徐先生對傅山的書學理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傅山嘗雲:"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著名的"四寧四毋"論的提出可以說影響深遠。但顯然,傅山此論是有感於之前習趙孟頫、董其昌之末流書法中頹靡、衰微的風氣而發。傅山是痛恨媚俗的,他憎惡雕飾的、膚淺的、庸俗的美,而倡導大巧若拙、真率自然的深刻的、真正的美。但傅山的論斷卻一度引發一些現當代年輕書家的誤讀,以至以醜為美,導致了書法審美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徐文達針對這些現象而論道:傅山所謂的醜拙並非蓬頭垢面的醜,缺乏美感的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剔除了媚態的醜。這裡所謂的醜、拙並非真正要把字寫的粗糙、笨拙,而是強調書法不可流俗。對待先賢之論,如果不能有切身的感悟,便會被矇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書風盛行一時,其中不免有疏於繼承傳統,而盲目創新者,也有信手塗鴉而自以為獲其天趣者,徐文達進行了客觀的評論,批評了當時書畫界存在的不規則,不入法,反常態等信手塗鴉者所謂的質樸、天真等現代意識。他認為天趣存在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他說,"尤其在書法界,為了追求天趣就覺得不經意,不求法度,隨意而為便會出現天趣,豈不知天趣不是製造出來的,是自然天成,天趣並不是'低標準瓜菜代',只有在高度成熟中出現的天趣放為可貴。……,它不是階段性的產物,也不是出於偶然性,而是經過長久藝術實踐,達到高度成熟後的天機洩露。"

七、書法欣賞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健;又取北碑之沉雄,篆隸之賀潤朴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鬍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柺杖,無不一脈相承於他對祖國民族藝術的感悟。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二、學書用主要生平

徐文達很早便於書法結緣。他幼年時代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到文工團工作之後,又參加了多種藝術活動,如拉琴、譜曲、畫布景、演戲等,這些看似與書法並不相關的經歷卻啟發並加深了他對於藝術的理解。1954年,徐文達來到山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書法的臨摹與研究上。這一時期,他廣泛臨摹了二王、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和草書,對傳統的筆法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悟。五十年代末,在山西省鄭林副省長的鼓勵下,開始潛心研習傅山書法,這為他後來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先後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逐漸受到書法界的關注。1979年,山西書法研究會恢復活動,徐文達擔任副理事長。1980年,調到山西省博物館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於工作之餘,得以觀覽傅山真跡,因而從傅山書法中汲取了充足的營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成立,擔任山西省書協第一副主席。此期,隨著他對書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其書藝也大進,作品再度入選全國第一、三屆書法作品展覽。1984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銀牌獎。在山西書協任職期間,參與並組織了山西書法界大大小小的活動,發現了很多書壇新人,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書家,為山西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一專多能

徐文達十分注重多種藝術之間的關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學書法,工夫在書法之外。除了精於書法,他還長於治印、刻石、治硯、詩詞、國畫、戲曲等。

篆刻初學齊白石,後學漢印,兼收吳昌碩、鄧石如,強調刀筆並施,長於邊款,多刻長文,將他擅長的行草書與篆刻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徐文達長於刻石,他將很多歷代著名詩詞或自己的詩作書寫,然後用刀刻在石板上,如此長時期的刻石使先生腕力過人,因此其書沉厚雄渾,多有金石之氣。

四、徐氏澄泥硯

為了重新制作已經失傳的傳統名硯"澄泥硯",自1980年起,先生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究資料,四處走訪,尋找上好泥料,研製出新樣式、新風格的"徐氏澄泥硯",榮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並獲國家發明專利。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

五、書畫成就

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後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並刊發於《中國書畫》 、《詩書畫報》等;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創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表。 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

六、談"四寧四毋"和批判流行書風

徐先生對傅山的書學理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傅山嘗雲:"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著名的"四寧四毋"論的提出可以說影響深遠。但顯然,傅山此論是有感於之前習趙孟頫、董其昌之末流書法中頹靡、衰微的風氣而發。傅山是痛恨媚俗的,他憎惡雕飾的、膚淺的、庸俗的美,而倡導大巧若拙、真率自然的深刻的、真正的美。但傅山的論斷卻一度引發一些現當代年輕書家的誤讀,以至以醜為美,導致了書法審美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徐文達針對這些現象而論道:傅山所謂的醜拙並非蓬頭垢面的醜,缺乏美感的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剔除了媚態的醜。這裡所謂的醜、拙並非真正要把字寫的粗糙、笨拙,而是強調書法不可流俗。對待先賢之論,如果不能有切身的感悟,便會被矇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書風盛行一時,其中不免有疏於繼承傳統,而盲目創新者,也有信手塗鴉而自以為獲其天趣者,徐文達進行了客觀的評論,批評了當時書畫界存在的不規則,不入法,反常態等信手塗鴉者所謂的質樸、天真等現代意識。他認為天趣存在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他說,"尤其在書法界,為了追求天趣就覺得不經意,不求法度,隨意而為便會出現天趣,豈不知天趣不是製造出來的,是自然天成,天趣並不是'低標準瓜菜代',只有在高度成熟中出現的天趣放為可貴。……,它不是階段性的產物,也不是出於偶然性,而是經過長久藝術實踐,達到高度成熟後的天機洩露。"

七、書法欣賞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健;又取北碑之沉雄,篆隸之賀潤朴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鬍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柺杖,無不一脈相承於他對祖國民族藝術的感悟。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二、學書用主要生平

徐文達很早便於書法結緣。他幼年時代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到文工團工作之後,又參加了多種藝術活動,如拉琴、譜曲、畫布景、演戲等,這些看似與書法並不相關的經歷卻啟發並加深了他對於藝術的理解。1954年,徐文達來到山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書法的臨摹與研究上。這一時期,他廣泛臨摹了二王、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和草書,對傳統的筆法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悟。五十年代末,在山西省鄭林副省長的鼓勵下,開始潛心研習傅山書法,這為他後來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先後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逐漸受到書法界的關注。1979年,山西書法研究會恢復活動,徐文達擔任副理事長。1980年,調到山西省博物館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於工作之餘,得以觀覽傅山真跡,因而從傅山書法中汲取了充足的營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成立,擔任山西省書協第一副主席。此期,隨著他對書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其書藝也大進,作品再度入選全國第一、三屆書法作品展覽。1984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銀牌獎。在山西書協任職期間,參與並組織了山西書法界大大小小的活動,發現了很多書壇新人,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書家,為山西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一專多能

徐文達十分注重多種藝術之間的關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學書法,工夫在書法之外。除了精於書法,他還長於治印、刻石、治硯、詩詞、國畫、戲曲等。

篆刻初學齊白石,後學漢印,兼收吳昌碩、鄧石如,強調刀筆並施,長於邊款,多刻長文,將他擅長的行草書與篆刻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徐文達長於刻石,他將很多歷代著名詩詞或自己的詩作書寫,然後用刀刻在石板上,如此長時期的刻石使先生腕力過人,因此其書沉厚雄渾,多有金石之氣。

四、徐氏澄泥硯

為了重新制作已經失傳的傳統名硯"澄泥硯",自1980年起,先生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究資料,四處走訪,尋找上好泥料,研製出新樣式、新風格的"徐氏澄泥硯",榮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並獲國家發明專利。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

五、書畫成就

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後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並刊發於《中國書畫》 、《詩書畫報》等;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創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表。 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

六、談"四寧四毋"和批判流行書風

徐先生對傅山的書學理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傅山嘗雲:"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著名的"四寧四毋"論的提出可以說影響深遠。但顯然,傅山此論是有感於之前習趙孟頫、董其昌之末流書法中頹靡、衰微的風氣而發。傅山是痛恨媚俗的,他憎惡雕飾的、膚淺的、庸俗的美,而倡導大巧若拙、真率自然的深刻的、真正的美。但傅山的論斷卻一度引發一些現當代年輕書家的誤讀,以至以醜為美,導致了書法審美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徐文達針對這些現象而論道:傅山所謂的醜拙並非蓬頭垢面的醜,缺乏美感的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剔除了媚態的醜。這裡所謂的醜、拙並非真正要把字寫的粗糙、笨拙,而是強調書法不可流俗。對待先賢之論,如果不能有切身的感悟,便會被矇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書風盛行一時,其中不免有疏於繼承傳統,而盲目創新者,也有信手塗鴉而自以為獲其天趣者,徐文達進行了客觀的評論,批評了當時書畫界存在的不規則,不入法,反常態等信手塗鴉者所謂的質樸、天真等現代意識。他認為天趣存在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他說,"尤其在書法界,為了追求天趣就覺得不經意,不求法度,隨意而為便會出現天趣,豈不知天趣不是製造出來的,是自然天成,天趣並不是'低標準瓜菜代',只有在高度成熟中出現的天趣放為可貴。……,它不是階段性的產物,也不是出於偶然性,而是經過長久藝術實踐,達到高度成熟後的天機洩露。"

七、書法欣賞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健;又取北碑之沉雄,篆隸之賀潤朴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鬍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柺杖,無不一脈相承於他對祖國民族藝術的感悟。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二、學書用主要生平

徐文達很早便於書法結緣。他幼年時代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到文工團工作之後,又參加了多種藝術活動,如拉琴、譜曲、畫布景、演戲等,這些看似與書法並不相關的經歷卻啟發並加深了他對於藝術的理解。1954年,徐文達來到山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書法的臨摹與研究上。這一時期,他廣泛臨摹了二王、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和草書,對傳統的筆法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悟。五十年代末,在山西省鄭林副省長的鼓勵下,開始潛心研習傅山書法,這為他後來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先後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逐漸受到書法界的關注。1979年,山西書法研究會恢復活動,徐文達擔任副理事長。1980年,調到山西省博物館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於工作之餘,得以觀覽傅山真跡,因而從傅山書法中汲取了充足的營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成立,擔任山西省書協第一副主席。此期,隨著他對書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其書藝也大進,作品再度入選全國第一、三屆書法作品展覽。1984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銀牌獎。在山西書協任職期間,參與並組織了山西書法界大大小小的活動,發現了很多書壇新人,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書家,為山西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一專多能

徐文達十分注重多種藝術之間的關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學書法,工夫在書法之外。除了精於書法,他還長於治印、刻石、治硯、詩詞、國畫、戲曲等。

篆刻初學齊白石,後學漢印,兼收吳昌碩、鄧石如,強調刀筆並施,長於邊款,多刻長文,將他擅長的行草書與篆刻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徐文達長於刻石,他將很多歷代著名詩詞或自己的詩作書寫,然後用刀刻在石板上,如此長時期的刻石使先生腕力過人,因此其書沉厚雄渾,多有金石之氣。

四、徐氏澄泥硯

為了重新制作已經失傳的傳統名硯"澄泥硯",自1980年起,先生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究資料,四處走訪,尋找上好泥料,研製出新樣式、新風格的"徐氏澄泥硯",榮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並獲國家發明專利。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

五、書畫成就

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後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並刊發於《中國書畫》 、《詩書畫報》等;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創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表。 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

六、談"四寧四毋"和批判流行書風

徐先生對傅山的書學理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傅山嘗雲:"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著名的"四寧四毋"論的提出可以說影響深遠。但顯然,傅山此論是有感於之前習趙孟頫、董其昌之末流書法中頹靡、衰微的風氣而發。傅山是痛恨媚俗的,他憎惡雕飾的、膚淺的、庸俗的美,而倡導大巧若拙、真率自然的深刻的、真正的美。但傅山的論斷卻一度引發一些現當代年輕書家的誤讀,以至以醜為美,導致了書法審美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徐文達針對這些現象而論道:傅山所謂的醜拙並非蓬頭垢面的醜,缺乏美感的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剔除了媚態的醜。這裡所謂的醜、拙並非真正要把字寫的粗糙、笨拙,而是強調書法不可流俗。對待先賢之論,如果不能有切身的感悟,便會被矇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書風盛行一時,其中不免有疏於繼承傳統,而盲目創新者,也有信手塗鴉而自以為獲其天趣者,徐文達進行了客觀的評論,批評了當時書畫界存在的不規則,不入法,反常態等信手塗鴉者所謂的質樸、天真等現代意識。他認為天趣存在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他說,"尤其在書法界,為了追求天趣就覺得不經意,不求法度,隨意而為便會出現天趣,豈不知天趣不是製造出來的,是自然天成,天趣並不是'低標準瓜菜代',只有在高度成熟中出現的天趣放為可貴。……,它不是階段性的產物,也不是出於偶然性,而是經過長久藝術實踐,達到高度成熟後的天機洩露。"

七、書法欣賞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健;又取北碑之沉雄,篆隸之賀潤朴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鬍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柺杖,無不一脈相承於他對祖國民族藝術的感悟。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二、學書用主要生平

徐文達很早便於書法結緣。他幼年時代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到文工團工作之後,又參加了多種藝術活動,如拉琴、譜曲、畫布景、演戲等,這些看似與書法並不相關的經歷卻啟發並加深了他對於藝術的理解。1954年,徐文達來到山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書法的臨摹與研究上。這一時期,他廣泛臨摹了二王、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和草書,對傳統的筆法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悟。五十年代末,在山西省鄭林副省長的鼓勵下,開始潛心研習傅山書法,這為他後來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先後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逐漸受到書法界的關注。1979年,山西書法研究會恢復活動,徐文達擔任副理事長。1980年,調到山西省博物館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於工作之餘,得以觀覽傅山真跡,因而從傅山書法中汲取了充足的營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成立,擔任山西省書協第一副主席。此期,隨著他對書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其書藝也大進,作品再度入選全國第一、三屆書法作品展覽。1984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銀牌獎。在山西書協任職期間,參與並組織了山西書法界大大小小的活動,發現了很多書壇新人,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書家,為山西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一專多能

徐文達十分注重多種藝術之間的關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學書法,工夫在書法之外。除了精於書法,他還長於治印、刻石、治硯、詩詞、國畫、戲曲等。

篆刻初學齊白石,後學漢印,兼收吳昌碩、鄧石如,強調刀筆並施,長於邊款,多刻長文,將他擅長的行草書與篆刻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徐文達長於刻石,他將很多歷代著名詩詞或自己的詩作書寫,然後用刀刻在石板上,如此長時期的刻石使先生腕力過人,因此其書沉厚雄渾,多有金石之氣。

四、徐氏澄泥硯

為了重新制作已經失傳的傳統名硯"澄泥硯",自1980年起,先生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究資料,四處走訪,尋找上好泥料,研製出新樣式、新風格的"徐氏澄泥硯",榮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並獲國家發明專利。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

五、書畫成就

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後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並刊發於《中國書畫》 、《詩書畫報》等;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創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表。 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

六、談"四寧四毋"和批判流行書風

徐先生對傅山的書學理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傅山嘗雲:"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著名的"四寧四毋"論的提出可以說影響深遠。但顯然,傅山此論是有感於之前習趙孟頫、董其昌之末流書法中頹靡、衰微的風氣而發。傅山是痛恨媚俗的,他憎惡雕飾的、膚淺的、庸俗的美,而倡導大巧若拙、真率自然的深刻的、真正的美。但傅山的論斷卻一度引發一些現當代年輕書家的誤讀,以至以醜為美,導致了書法審美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徐文達針對這些現象而論道:傅山所謂的醜拙並非蓬頭垢面的醜,缺乏美感的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剔除了媚態的醜。這裡所謂的醜、拙並非真正要把字寫的粗糙、笨拙,而是強調書法不可流俗。對待先賢之論,如果不能有切身的感悟,便會被矇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書風盛行一時,其中不免有疏於繼承傳統,而盲目創新者,也有信手塗鴉而自以為獲其天趣者,徐文達進行了客觀的評論,批評了當時書畫界存在的不規則,不入法,反常態等信手塗鴉者所謂的質樸、天真等現代意識。他認為天趣存在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他說,"尤其在書法界,為了追求天趣就覺得不經意,不求法度,隨意而為便會出現天趣,豈不知天趣不是製造出來的,是自然天成,天趣並不是'低標準瓜菜代',只有在高度成熟中出現的天趣放為可貴。……,它不是階段性的產物,也不是出於偶然性,而是經過長久藝術實踐,達到高度成熟後的天機洩露。"

七、書法欣賞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健;又取北碑之沉雄,篆隸之賀潤朴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鬍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柺杖,無不一脈相承於他對祖國民族藝術的感悟。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二、學書用主要生平

徐文達很早便於書法結緣。他幼年時代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到文工團工作之後,又參加了多種藝術活動,如拉琴、譜曲、畫布景、演戲等,這些看似與書法並不相關的經歷卻啟發並加深了他對於藝術的理解。1954年,徐文達來到山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書法的臨摹與研究上。這一時期,他廣泛臨摹了二王、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和草書,對傳統的筆法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悟。五十年代末,在山西省鄭林副省長的鼓勵下,開始潛心研習傅山書法,這為他後來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先後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逐漸受到書法界的關注。1979年,山西書法研究會恢復活動,徐文達擔任副理事長。1980年,調到山西省博物館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於工作之餘,得以觀覽傅山真跡,因而從傅山書法中汲取了充足的營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成立,擔任山西省書協第一副主席。此期,隨著他對書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其書藝也大進,作品再度入選全國第一、三屆書法作品展覽。1984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銀牌獎。在山西書協任職期間,參與並組織了山西書法界大大小小的活動,發現了很多書壇新人,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書家,為山西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一專多能

徐文達十分注重多種藝術之間的關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學書法,工夫在書法之外。除了精於書法,他還長於治印、刻石、治硯、詩詞、國畫、戲曲等。

篆刻初學齊白石,後學漢印,兼收吳昌碩、鄧石如,強調刀筆並施,長於邊款,多刻長文,將他擅長的行草書與篆刻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徐文達長於刻石,他將很多歷代著名詩詞或自己的詩作書寫,然後用刀刻在石板上,如此長時期的刻石使先生腕力過人,因此其書沉厚雄渾,多有金石之氣。

四、徐氏澄泥硯

為了重新制作已經失傳的傳統名硯"澄泥硯",自1980年起,先生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究資料,四處走訪,尋找上好泥料,研製出新樣式、新風格的"徐氏澄泥硯",榮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並獲國家發明專利。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

五、書畫成就

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後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並刊發於《中國書畫》 、《詩書畫報》等;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創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表。 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

六、談"四寧四毋"和批判流行書風

徐先生對傅山的書學理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傅山嘗雲:"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著名的"四寧四毋"論的提出可以說影響深遠。但顯然,傅山此論是有感於之前習趙孟頫、董其昌之末流書法中頹靡、衰微的風氣而發。傅山是痛恨媚俗的,他憎惡雕飾的、膚淺的、庸俗的美,而倡導大巧若拙、真率自然的深刻的、真正的美。但傅山的論斷卻一度引發一些現當代年輕書家的誤讀,以至以醜為美,導致了書法審美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徐文達針對這些現象而論道:傅山所謂的醜拙並非蓬頭垢面的醜,缺乏美感的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剔除了媚態的醜。這裡所謂的醜、拙並非真正要把字寫的粗糙、笨拙,而是強調書法不可流俗。對待先賢之論,如果不能有切身的感悟,便會被矇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書風盛行一時,其中不免有疏於繼承傳統,而盲目創新者,也有信手塗鴉而自以為獲其天趣者,徐文達進行了客觀的評論,批評了當時書畫界存在的不規則,不入法,反常態等信手塗鴉者所謂的質樸、天真等現代意識。他認為天趣存在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他說,"尤其在書法界,為了追求天趣就覺得不經意,不求法度,隨意而為便會出現天趣,豈不知天趣不是製造出來的,是自然天成,天趣並不是'低標準瓜菜代',只有在高度成熟中出現的天趣放為可貴。……,它不是階段性的產物,也不是出於偶然性,而是經過長久藝術實踐,達到高度成熟後的天機洩露。"

七、書法欣賞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健;又取北碑之沉雄,篆隸之賀潤朴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鬍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柺杖,無不一脈相承於他對祖國民族藝術的感悟。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二、學書用主要生平

徐文達很早便於書法結緣。他幼年時代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到文工團工作之後,又參加了多種藝術活動,如拉琴、譜曲、畫布景、演戲等,這些看似與書法並不相關的經歷卻啟發並加深了他對於藝術的理解。1954年,徐文達來到山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書法的臨摹與研究上。這一時期,他廣泛臨摹了二王、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和草書,對傳統的筆法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悟。五十年代末,在山西省鄭林副省長的鼓勵下,開始潛心研習傅山書法,這為他後來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先後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逐漸受到書法界的關注。1979年,山西書法研究會恢復活動,徐文達擔任副理事長。1980年,調到山西省博物館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於工作之餘,得以觀覽傅山真跡,因而從傅山書法中汲取了充足的營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成立,擔任山西省書協第一副主席。此期,隨著他對書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其書藝也大進,作品再度入選全國第一、三屆書法作品展覽。1984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銀牌獎。在山西書協任職期間,參與並組織了山西書法界大大小小的活動,發現了很多書壇新人,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書家,為山西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一專多能

徐文達十分注重多種藝術之間的關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學書法,工夫在書法之外。除了精於書法,他還長於治印、刻石、治硯、詩詞、國畫、戲曲等。

篆刻初學齊白石,後學漢印,兼收吳昌碩、鄧石如,強調刀筆並施,長於邊款,多刻長文,將他擅長的行草書與篆刻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徐文達長於刻石,他將很多歷代著名詩詞或自己的詩作書寫,然後用刀刻在石板上,如此長時期的刻石使先生腕力過人,因此其書沉厚雄渾,多有金石之氣。

四、徐氏澄泥硯

為了重新制作已經失傳的傳統名硯"澄泥硯",自1980年起,先生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究資料,四處走訪,尋找上好泥料,研製出新樣式、新風格的"徐氏澄泥硯",榮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並獲國家發明專利。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

五、書畫成就

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後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並刊發於《中國書畫》 、《詩書畫報》等;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創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表。 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

六、談"四寧四毋"和批判流行書風

徐先生對傅山的書學理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傅山嘗雲:"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著名的"四寧四毋"論的提出可以說影響深遠。但顯然,傅山此論是有感於之前習趙孟頫、董其昌之末流書法中頹靡、衰微的風氣而發。傅山是痛恨媚俗的,他憎惡雕飾的、膚淺的、庸俗的美,而倡導大巧若拙、真率自然的深刻的、真正的美。但傅山的論斷卻一度引發一些現當代年輕書家的誤讀,以至以醜為美,導致了書法審美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徐文達針對這些現象而論道:傅山所謂的醜拙並非蓬頭垢面的醜,缺乏美感的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剔除了媚態的醜。這裡所謂的醜、拙並非真正要把字寫的粗糙、笨拙,而是強調書法不可流俗。對待先賢之論,如果不能有切身的感悟,便會被矇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書風盛行一時,其中不免有疏於繼承傳統,而盲目創新者,也有信手塗鴉而自以為獲其天趣者,徐文達進行了客觀的評論,批評了當時書畫界存在的不規則,不入法,反常態等信手塗鴉者所謂的質樸、天真等現代意識。他認為天趣存在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他說,"尤其在書法界,為了追求天趣就覺得不經意,不求法度,隨意而為便會出現天趣,豈不知天趣不是製造出來的,是自然天成,天趣並不是'低標準瓜菜代',只有在高度成熟中出現的天趣放為可貴。……,它不是階段性的產物,也不是出於偶然性,而是經過長久藝術實踐,達到高度成熟後的天機洩露。"

七、書法欣賞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健;又取北碑之沉雄,篆隸之賀潤朴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鬍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柺杖,無不一脈相承於他對祖國民族藝術的感悟。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二、學書用主要生平

徐文達很早便於書法結緣。他幼年時代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到文工團工作之後,又參加了多種藝術活動,如拉琴、譜曲、畫布景、演戲等,這些看似與書法並不相關的經歷卻啟發並加深了他對於藝術的理解。1954年,徐文達來到山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書法的臨摹與研究上。這一時期,他廣泛臨摹了二王、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和草書,對傳統的筆法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悟。五十年代末,在山西省鄭林副省長的鼓勵下,開始潛心研習傅山書法,這為他後來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先後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逐漸受到書法界的關注。1979年,山西書法研究會恢復活動,徐文達擔任副理事長。1980年,調到山西省博物館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於工作之餘,得以觀覽傅山真跡,因而從傅山書法中汲取了充足的營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成立,擔任山西省書協第一副主席。此期,隨著他對書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其書藝也大進,作品再度入選全國第一、三屆書法作品展覽。1984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銀牌獎。在山西書協任職期間,參與並組織了山西書法界大大小小的活動,發現了很多書壇新人,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書家,為山西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一專多能

徐文達十分注重多種藝術之間的關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學書法,工夫在書法之外。除了精於書法,他還長於治印、刻石、治硯、詩詞、國畫、戲曲等。

篆刻初學齊白石,後學漢印,兼收吳昌碩、鄧石如,強調刀筆並施,長於邊款,多刻長文,將他擅長的行草書與篆刻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徐文達長於刻石,他將很多歷代著名詩詞或自己的詩作書寫,然後用刀刻在石板上,如此長時期的刻石使先生腕力過人,因此其書沉厚雄渾,多有金石之氣。

四、徐氏澄泥硯

為了重新制作已經失傳的傳統名硯"澄泥硯",自1980年起,先生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究資料,四處走訪,尋找上好泥料,研製出新樣式、新風格的"徐氏澄泥硯",榮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並獲國家發明專利。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

五、書畫成就

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後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並刊發於《中國書畫》 、《詩書畫報》等;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創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表。 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

六、談"四寧四毋"和批判流行書風

徐先生對傅山的書學理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傅山嘗雲:"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著名的"四寧四毋"論的提出可以說影響深遠。但顯然,傅山此論是有感於之前習趙孟頫、董其昌之末流書法中頹靡、衰微的風氣而發。傅山是痛恨媚俗的,他憎惡雕飾的、膚淺的、庸俗的美,而倡導大巧若拙、真率自然的深刻的、真正的美。但傅山的論斷卻一度引發一些現當代年輕書家的誤讀,以至以醜為美,導致了書法審美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徐文達針對這些現象而論道:傅山所謂的醜拙並非蓬頭垢面的醜,缺乏美感的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剔除了媚態的醜。這裡所謂的醜、拙並非真正要把字寫的粗糙、笨拙,而是強調書法不可流俗。對待先賢之論,如果不能有切身的感悟,便會被矇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書風盛行一時,其中不免有疏於繼承傳統,而盲目創新者,也有信手塗鴉而自以為獲其天趣者,徐文達進行了客觀的評論,批評了當時書畫界存在的不規則,不入法,反常態等信手塗鴉者所謂的質樸、天真等現代意識。他認為天趣存在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他說,"尤其在書法界,為了追求天趣就覺得不經意,不求法度,隨意而為便會出現天趣,豈不知天趣不是製造出來的,是自然天成,天趣並不是'低標準瓜菜代',只有在高度成熟中出現的天趣放為可貴。……,它不是階段性的產物,也不是出於偶然性,而是經過長久藝術實踐,達到高度成熟後的天機洩露。"

七、書法欣賞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健;又取北碑之沉雄,篆隸之賀潤朴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鬍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柺杖,無不一脈相承於他對祖國民族藝術的感悟。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

一、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於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河北省保定地委文工團團長,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藝幹部,山西省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曾任山西省運城地區文化局局長,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山西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山西詩詞學會顧問,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名譽教授。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二、學書用主要生平

徐文達很早便於書法結緣。他幼年時代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到文工團工作之後,又參加了多種藝術活動,如拉琴、譜曲、畫布景、演戲等,這些看似與書法並不相關的經歷卻啟發並加深了他對於藝術的理解。1954年,徐文達來到山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書法的臨摹與研究上。這一時期,他廣泛臨摹了二王、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書和草書,對傳統的筆法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悟。五十年代末,在山西省鄭林副省長的鼓勵下,開始潛心研習傅山書法,這為他後來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先後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逐漸受到書法界的關注。1979年,山西書法研究會恢復活動,徐文達擔任副理事長。1980年,調到山西省博物館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於工作之餘,得以觀覽傅山真跡,因而從傅山書法中汲取了充足的營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山西分會正式成立,擔任山西省書協第一副主席。此期,隨著他對書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其書藝也大進,作品再度入選全國第一、三屆書法作品展覽。1984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銀牌獎。在山西書協任職期間,參與並組織了山西書法界大大小小的活動,發現了很多書壇新人,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書家,為山西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一專多能

徐文達十分注重多種藝術之間的關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學書法,工夫在書法之外。除了精於書法,他還長於治印、刻石、治硯、詩詞、國畫、戲曲等。

篆刻初學齊白石,後學漢印,兼收吳昌碩、鄧石如,強調刀筆並施,長於邊款,多刻長文,將他擅長的行草書與篆刻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徐文達長於刻石,他將很多歷代著名詩詞或自己的詩作書寫,然後用刀刻在石板上,如此長時期的刻石使先生腕力過人,因此其書沉厚雄渾,多有金石之氣。

四、徐氏澄泥硯

為了重新制作已經失傳的傳統名硯"澄泥硯",自1980年起,先生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究資料,四處走訪,尋找上好泥料,研製出新樣式、新風格的"徐氏澄泥硯",榮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並獲國家發明專利。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

五、書畫成就

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後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並刊發於《中國書畫》 、《詩書畫報》等;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創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表。 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

六、談"四寧四毋"和批判流行書風

徐先生對傅山的書學理論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傅山嘗雲:"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著名的"四寧四毋"論的提出可以說影響深遠。但顯然,傅山此論是有感於之前習趙孟頫、董其昌之末流書法中頹靡、衰微的風氣而發。傅山是痛恨媚俗的,他憎惡雕飾的、膚淺的、庸俗的美,而倡導大巧若拙、真率自然的深刻的、真正的美。但傅山的論斷卻一度引發一些現當代年輕書家的誤讀,以至以醜為美,導致了書法審美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徐文達針對這些現象而論道:傅山所謂的醜拙並非蓬頭垢面的醜,缺乏美感的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剔除了媚態的醜。這裡所謂的醜、拙並非真正要把字寫的粗糙、笨拙,而是強調書法不可流俗。對待先賢之論,如果不能有切身的感悟,便會被矇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書風盛行一時,其中不免有疏於繼承傳統,而盲目創新者,也有信手塗鴉而自以為獲其天趣者,徐文達進行了客觀的評論,批評了當時書畫界存在的不規則,不入法,反常態等信手塗鴉者所謂的質樸、天真等現代意識。他認為天趣存在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他說,"尤其在書法界,為了追求天趣就覺得不經意,不求法度,隨意而為便會出現天趣,豈不知天趣不是製造出來的,是自然天成,天趣並不是'低標準瓜菜代',只有在高度成熟中出現的天趣放為可貴。……,它不是階段性的產物,也不是出於偶然性,而是經過長久藝術實踐,達到高度成熟後的天機洩露。"

七、書法欣賞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健;又取北碑之沉雄,篆隸之賀潤朴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鬍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柺杖,無不一脈相承於他對祖國民族藝術的感悟。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26—徐文達(90年代敢於批判流行書風)

來源:沐風聽雨666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