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

現在人學書一般都從楷書入手,這也是可以的因為,楷書是單字用筆最豐富的書體,順逆轉換交待得最為清楚,特別是唐楷。點畫用筆成熟,交待清晰,刻工又好!那學唐人如何擇帖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

後人不明白,以為只要習得顏體楷書,就能寫好《祭侄文稿》或者《爭座位帖》,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元人趙孟頫就曾批評過這種在其時流行的“京體”,他說:

  • “近世,又隨俗皆好學顏書,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


的確,以提按筆法為主的顏體楷書很難去寫行書,因為筆畫兩端被重按堵死,難以與前後筆畫相貫通,由此行書之“行”便失去意義。


"

現在人學書一般都從楷書入手,這也是可以的因為,楷書是單字用筆最豐富的書體,順逆轉換交待得最為清楚,特別是唐楷。點畫用筆成熟,交待清晰,刻工又好!那學唐人如何擇帖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

後人不明白,以為只要習得顏體楷書,就能寫好《祭侄文稿》或者《爭座位帖》,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元人趙孟頫就曾批評過這種在其時流行的“京體”,他說:

  • “近世,又隨俗皆好學顏書,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


的確,以提按筆法為主的顏體楷書很難去寫行書,因為筆畫兩端被重按堵死,難以與前後筆畫相貫通,由此行書之“行”便失去意義。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後世學習顏真卿書法者甚眾,但大概是過於迷信“筆筆金剛杵”的緣故,筆畫每呈遲滯穢濁態,令人作嘔,只有極個別大家繼承顏氏行書的真諦。

那為什麼趙孟頫又反對學顏書呢?

其實,趙孟頫認為不宜初學的是顏晚年作品,如《顏勤禮》、《顏氏家廟》等,習之易成習氣。那麼,他習氣少的是什麼作品呢?就是《多寶塔碑》。

《雁塔聖教序》總體以中鋒提筆為多,學習時可同時找一家側鋒按筆為多的範本進行對比臨習,以增強手頭的表現力,這就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古人取法《多寶塔》的,遠的有蔡襄,近點的有董其昌。此碑習氣少,點畫交待清楚,刻得也極好。有人認為此碑太過刻板,這可能因其用筆方硬,加之刀刻之故,細審其點畫,有牽絲映帶之跡。若真刻板,顏真卿也就不會有之後的成就了。古人用硬毫,所以,必須講用筆的中側轉換,若都是中鋒、正鋒,這字就沒法寫了!因為筆太硬,按不下去,易露圭角。所以,《多寶塔》也是訓練中側,順逆轉換的極佳範本!

臨唐楷的要求就是儘量還原其墨書、朱書的效果。怎麼還原呢?《雁塔》從拓片看,用筆很模糊,點畫的映帶不明顯,我們就看從原碑拍下來的照片,因為此碑一直嵌在塔裡,沒有受到日晒風雨的侵蝕,外有寺廟的保護,拓得也少,刻得又極精到,所以,看原碑照片對比拓片,對於我們理解把握其用筆特徵極有幫助。(圖1)


"

現在人學書一般都從楷書入手,這也是可以的因為,楷書是單字用筆最豐富的書體,順逆轉換交待得最為清楚,特別是唐楷。點畫用筆成熟,交待清晰,刻工又好!那學唐人如何擇帖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

後人不明白,以為只要習得顏體楷書,就能寫好《祭侄文稿》或者《爭座位帖》,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元人趙孟頫就曾批評過這種在其時流行的“京體”,他說:

  • “近世,又隨俗皆好學顏書,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


的確,以提按筆法為主的顏體楷書很難去寫行書,因為筆畫兩端被重按堵死,難以與前後筆畫相貫通,由此行書之“行”便失去意義。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後世學習顏真卿書法者甚眾,但大概是過於迷信“筆筆金剛杵”的緣故,筆畫每呈遲滯穢濁態,令人作嘔,只有極個別大家繼承顏氏行書的真諦。

那為什麼趙孟頫又反對學顏書呢?

其實,趙孟頫認為不宜初學的是顏晚年作品,如《顏勤禮》、《顏氏家廟》等,習之易成習氣。那麼,他習氣少的是什麼作品呢?就是《多寶塔碑》。

《雁塔聖教序》總體以中鋒提筆為多,學習時可同時找一家側鋒按筆為多的範本進行對比臨習,以增強手頭的表現力,這就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古人取法《多寶塔》的,遠的有蔡襄,近點的有董其昌。此碑習氣少,點畫交待清楚,刻得也極好。有人認為此碑太過刻板,這可能因其用筆方硬,加之刀刻之故,細審其點畫,有牽絲映帶之跡。若真刻板,顏真卿也就不會有之後的成就了。古人用硬毫,所以,必須講用筆的中側轉換,若都是中鋒、正鋒,這字就沒法寫了!因為筆太硬,按不下去,易露圭角。所以,《多寶塔》也是訓練中側,順逆轉換的極佳範本!

臨唐楷的要求就是儘量還原其墨書、朱書的效果。怎麼還原呢?《雁塔》從拓片看,用筆很模糊,點畫的映帶不明顯,我們就看從原碑拍下來的照片,因為此碑一直嵌在塔裡,沒有受到日晒風雨的侵蝕,外有寺廟的保護,拓得也少,刻得又極精到,所以,看原碑照片對比拓片,對於我們理解把握其用筆特徵極有幫助。(圖1)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同時,可以找一些風格相近的墨跡進行對比參照,如張即之楷書中的某些用筆,(圖2)

"

現在人學書一般都從楷書入手,這也是可以的因為,楷書是單字用筆最豐富的書體,順逆轉換交待得最為清楚,特別是唐楷。點畫用筆成熟,交待清晰,刻工又好!那學唐人如何擇帖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

後人不明白,以為只要習得顏體楷書,就能寫好《祭侄文稿》或者《爭座位帖》,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元人趙孟頫就曾批評過這種在其時流行的“京體”,他說:

  • “近世,又隨俗皆好學顏書,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


的確,以提按筆法為主的顏體楷書很難去寫行書,因為筆畫兩端被重按堵死,難以與前後筆畫相貫通,由此行書之“行”便失去意義。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後世學習顏真卿書法者甚眾,但大概是過於迷信“筆筆金剛杵”的緣故,筆畫每呈遲滯穢濁態,令人作嘔,只有極個別大家繼承顏氏行書的真諦。

那為什麼趙孟頫又反對學顏書呢?

其實,趙孟頫認為不宜初學的是顏晚年作品,如《顏勤禮》、《顏氏家廟》等,習之易成習氣。那麼,他習氣少的是什麼作品呢?就是《多寶塔碑》。

《雁塔聖教序》總體以中鋒提筆為多,學習時可同時找一家側鋒按筆為多的範本進行對比臨習,以增強手頭的表現力,這就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古人取法《多寶塔》的,遠的有蔡襄,近點的有董其昌。此碑習氣少,點畫交待清楚,刻得也極好。有人認為此碑太過刻板,這可能因其用筆方硬,加之刀刻之故,細審其點畫,有牽絲映帶之跡。若真刻板,顏真卿也就不會有之後的成就了。古人用硬毫,所以,必須講用筆的中側轉換,若都是中鋒、正鋒,這字就沒法寫了!因為筆太硬,按不下去,易露圭角。所以,《多寶塔》也是訓練中側,順逆轉換的極佳範本!

臨唐楷的要求就是儘量還原其墨書、朱書的效果。怎麼還原呢?《雁塔》從拓片看,用筆很模糊,點畫的映帶不明顯,我們就看從原碑拍下來的照片,因為此碑一直嵌在塔裡,沒有受到日晒風雨的侵蝕,外有寺廟的保護,拓得也少,刻得又極精到,所以,看原碑照片對比拓片,對於我們理解把握其用筆特徵極有幫助。(圖1)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同時,可以找一些風格相近的墨跡進行對比參照,如張即之楷書中的某些用筆,(圖2)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再就是與《蘭亭》中的一些點畫進行對照來臨習。(圖3)

"

現在人學書一般都從楷書入手,這也是可以的因為,楷書是單字用筆最豐富的書體,順逆轉換交待得最為清楚,特別是唐楷。點畫用筆成熟,交待清晰,刻工又好!那學唐人如何擇帖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

後人不明白,以為只要習得顏體楷書,就能寫好《祭侄文稿》或者《爭座位帖》,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元人趙孟頫就曾批評過這種在其時流行的“京體”,他說:

  • “近世,又隨俗皆好學顏書,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


的確,以提按筆法為主的顏體楷書很難去寫行書,因為筆畫兩端被重按堵死,難以與前後筆畫相貫通,由此行書之“行”便失去意義。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後世學習顏真卿書法者甚眾,但大概是過於迷信“筆筆金剛杵”的緣故,筆畫每呈遲滯穢濁態,令人作嘔,只有極個別大家繼承顏氏行書的真諦。

那為什麼趙孟頫又反對學顏書呢?

其實,趙孟頫認為不宜初學的是顏晚年作品,如《顏勤禮》、《顏氏家廟》等,習之易成習氣。那麼,他習氣少的是什麼作品呢?就是《多寶塔碑》。

《雁塔聖教序》總體以中鋒提筆為多,學習時可同時找一家側鋒按筆為多的範本進行對比臨習,以增強手頭的表現力,這就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古人取法《多寶塔》的,遠的有蔡襄,近點的有董其昌。此碑習氣少,點畫交待清楚,刻得也極好。有人認為此碑太過刻板,這可能因其用筆方硬,加之刀刻之故,細審其點畫,有牽絲映帶之跡。若真刻板,顏真卿也就不會有之後的成就了。古人用硬毫,所以,必須講用筆的中側轉換,若都是中鋒、正鋒,這字就沒法寫了!因為筆太硬,按不下去,易露圭角。所以,《多寶塔》也是訓練中側,順逆轉換的極佳範本!

臨唐楷的要求就是儘量還原其墨書、朱書的效果。怎麼還原呢?《雁塔》從拓片看,用筆很模糊,點畫的映帶不明顯,我們就看從原碑拍下來的照片,因為此碑一直嵌在塔裡,沒有受到日晒風雨的侵蝕,外有寺廟的保護,拓得也少,刻得又極精到,所以,看原碑照片對比拓片,對於我們理解把握其用筆特徵極有幫助。(圖1)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同時,可以找一些風格相近的墨跡進行對比參照,如張即之楷書中的某些用筆,(圖2)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再就是與《蘭亭》中的一些點畫進行對照來臨習。(圖3)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那對於《多寶塔》,以何為參照呢?主要以寫經。比如《靈飛經》墨跡四十三行。(圖4)


"

現在人學書一般都從楷書入手,這也是可以的因為,楷書是單字用筆最豐富的書體,順逆轉換交待得最為清楚,特別是唐楷。點畫用筆成熟,交待清晰,刻工又好!那學唐人如何擇帖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

後人不明白,以為只要習得顏體楷書,就能寫好《祭侄文稿》或者《爭座位帖》,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元人趙孟頫就曾批評過這種在其時流行的“京體”,他說:

  • “近世,又隨俗皆好學顏書,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


的確,以提按筆法為主的顏體楷書很難去寫行書,因為筆畫兩端被重按堵死,難以與前後筆畫相貫通,由此行書之“行”便失去意義。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後世學習顏真卿書法者甚眾,但大概是過於迷信“筆筆金剛杵”的緣故,筆畫每呈遲滯穢濁態,令人作嘔,只有極個別大家繼承顏氏行書的真諦。

那為什麼趙孟頫又反對學顏書呢?

其實,趙孟頫認為不宜初學的是顏晚年作品,如《顏勤禮》、《顏氏家廟》等,習之易成習氣。那麼,他習氣少的是什麼作品呢?就是《多寶塔碑》。

《雁塔聖教序》總體以中鋒提筆為多,學習時可同時找一家側鋒按筆為多的範本進行對比臨習,以增強手頭的表現力,這就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古人取法《多寶塔》的,遠的有蔡襄,近點的有董其昌。此碑習氣少,點畫交待清楚,刻得也極好。有人認為此碑太過刻板,這可能因其用筆方硬,加之刀刻之故,細審其點畫,有牽絲映帶之跡。若真刻板,顏真卿也就不會有之後的成就了。古人用硬毫,所以,必須講用筆的中側轉換,若都是中鋒、正鋒,這字就沒法寫了!因為筆太硬,按不下去,易露圭角。所以,《多寶塔》也是訓練中側,順逆轉換的極佳範本!

臨唐楷的要求就是儘量還原其墨書、朱書的效果。怎麼還原呢?《雁塔》從拓片看,用筆很模糊,點畫的映帶不明顯,我們就看從原碑拍下來的照片,因為此碑一直嵌在塔裡,沒有受到日晒風雨的侵蝕,外有寺廟的保護,拓得也少,刻得又極精到,所以,看原碑照片對比拓片,對於我們理解把握其用筆特徵極有幫助。(圖1)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同時,可以找一些風格相近的墨跡進行對比參照,如張即之楷書中的某些用筆,(圖2)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再就是與《蘭亭》中的一些點畫進行對照來臨習。(圖3)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那對於《多寶塔》,以何為參照呢?主要以寫經。比如《靈飛經》墨跡四十三行。(圖4)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唐代名家楷書拓本流傳廣泛,經生多籍此練習書法,於是將名家技法融入其中。象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都極重視寫經,原因就在這裡。寫經由於非名家書法又缺乏個性為人所輕視,其實,正是因為沒有個性,才使名家書法技藝得以更純正地保留其中。(圖5)


"

現在人學書一般都從楷書入手,這也是可以的因為,楷書是單字用筆最豐富的書體,順逆轉換交待得最為清楚,特別是唐楷。點畫用筆成熟,交待清晰,刻工又好!那學唐人如何擇帖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

後人不明白,以為只要習得顏體楷書,就能寫好《祭侄文稿》或者《爭座位帖》,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元人趙孟頫就曾批評過這種在其時流行的“京體”,他說:

  • “近世,又隨俗皆好學顏書,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


的確,以提按筆法為主的顏體楷書很難去寫行書,因為筆畫兩端被重按堵死,難以與前後筆畫相貫通,由此行書之“行”便失去意義。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後世學習顏真卿書法者甚眾,但大概是過於迷信“筆筆金剛杵”的緣故,筆畫每呈遲滯穢濁態,令人作嘔,只有極個別大家繼承顏氏行書的真諦。

那為什麼趙孟頫又反對學顏書呢?

其實,趙孟頫認為不宜初學的是顏晚年作品,如《顏勤禮》、《顏氏家廟》等,習之易成習氣。那麼,他習氣少的是什麼作品呢?就是《多寶塔碑》。

《雁塔聖教序》總體以中鋒提筆為多,學習時可同時找一家側鋒按筆為多的範本進行對比臨習,以增強手頭的表現力,這就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古人取法《多寶塔》的,遠的有蔡襄,近點的有董其昌。此碑習氣少,點畫交待清楚,刻得也極好。有人認為此碑太過刻板,這可能因其用筆方硬,加之刀刻之故,細審其點畫,有牽絲映帶之跡。若真刻板,顏真卿也就不會有之後的成就了。古人用硬毫,所以,必須講用筆的中側轉換,若都是中鋒、正鋒,這字就沒法寫了!因為筆太硬,按不下去,易露圭角。所以,《多寶塔》也是訓練中側,順逆轉換的極佳範本!

臨唐楷的要求就是儘量還原其墨書、朱書的效果。怎麼還原呢?《雁塔》從拓片看,用筆很模糊,點畫的映帶不明顯,我們就看從原碑拍下來的照片,因為此碑一直嵌在塔裡,沒有受到日晒風雨的侵蝕,外有寺廟的保護,拓得也少,刻得又極精到,所以,看原碑照片對比拓片,對於我們理解把握其用筆特徵極有幫助。(圖1)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同時,可以找一些風格相近的墨跡進行對比參照,如張即之楷書中的某些用筆,(圖2)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再就是與《蘭亭》中的一些點畫進行對照來臨習。(圖3)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那對於《多寶塔》,以何為參照呢?主要以寫經。比如《靈飛經》墨跡四十三行。(圖4)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唐代名家楷書拓本流傳廣泛,經生多籍此練習書法,於是將名家技法融入其中。象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都極重視寫經,原因就在這裡。寫經由於非名家書法又缺乏個性為人所輕視,其實,正是因為沒有個性,才使名家書法技藝得以更純正地保留其中。(圖5)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只有進行這樣的對比觀察臨習,我們才能體會到《多寶塔》那種強烈地中側、順逆轉換形成強烈節奏所帶給於我們的真實體驗。

關於唐楷學習的兩個錯誤概念,一是筆筆中鋒,藏頭護尾。筆筆中鋒即無中鋒,書法講運腕使轉,這就不可能筆筆中鋒,必然會有中側,有中側就要進行順逆轉換,不然點畫無法銜接,就會散亂呆板。講藏頭護尾,就容易忽視點畫之間的關係,形成描字的習氣。所以,所謂讀帖,其實讀的就是點畫間的關係,以及書家是如何轉換的。


"

現在人學書一般都從楷書入手,這也是可以的因為,楷書是單字用筆最豐富的書體,順逆轉換交待得最為清楚,特別是唐楷。點畫用筆成熟,交待清晰,刻工又好!那學唐人如何擇帖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

後人不明白,以為只要習得顏體楷書,就能寫好《祭侄文稿》或者《爭座位帖》,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元人趙孟頫就曾批評過這種在其時流行的“京體”,他說:

  • “近世,又隨俗皆好學顏書,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


的確,以提按筆法為主的顏體楷書很難去寫行書,因為筆畫兩端被重按堵死,難以與前後筆畫相貫通,由此行書之“行”便失去意義。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後世學習顏真卿書法者甚眾,但大概是過於迷信“筆筆金剛杵”的緣故,筆畫每呈遲滯穢濁態,令人作嘔,只有極個別大家繼承顏氏行書的真諦。

那為什麼趙孟頫又反對學顏書呢?

其實,趙孟頫認為不宜初學的是顏晚年作品,如《顏勤禮》、《顏氏家廟》等,習之易成習氣。那麼,他習氣少的是什麼作品呢?就是《多寶塔碑》。

《雁塔聖教序》總體以中鋒提筆為多,學習時可同時找一家側鋒按筆為多的範本進行對比臨習,以增強手頭的表現力,這就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古人取法《多寶塔》的,遠的有蔡襄,近點的有董其昌。此碑習氣少,點畫交待清楚,刻得也極好。有人認為此碑太過刻板,這可能因其用筆方硬,加之刀刻之故,細審其點畫,有牽絲映帶之跡。若真刻板,顏真卿也就不會有之後的成就了。古人用硬毫,所以,必須講用筆的中側轉換,若都是中鋒、正鋒,這字就沒法寫了!因為筆太硬,按不下去,易露圭角。所以,《多寶塔》也是訓練中側,順逆轉換的極佳範本!

臨唐楷的要求就是儘量還原其墨書、朱書的效果。怎麼還原呢?《雁塔》從拓片看,用筆很模糊,點畫的映帶不明顯,我們就看從原碑拍下來的照片,因為此碑一直嵌在塔裡,沒有受到日晒風雨的侵蝕,外有寺廟的保護,拓得也少,刻得又極精到,所以,看原碑照片對比拓片,對於我們理解把握其用筆特徵極有幫助。(圖1)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同時,可以找一些風格相近的墨跡進行對比參照,如張即之楷書中的某些用筆,(圖2)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再就是與《蘭亭》中的一些點畫進行對照來臨習。(圖3)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那對於《多寶塔》,以何為參照呢?主要以寫經。比如《靈飛經》墨跡四十三行。(圖4)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唐代名家楷書拓本流傳廣泛,經生多籍此練習書法,於是將名家技法融入其中。象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都極重視寫經,原因就在這裡。寫經由於非名家書法又缺乏個性為人所輕視,其實,正是因為沒有個性,才使名家書法技藝得以更純正地保留其中。(圖5)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只有進行這樣的對比觀察臨習,我們才能體會到《多寶塔》那種強烈地中側、順逆轉換形成強烈節奏所帶給於我們的真實體驗。

關於唐楷學習的兩個錯誤概念,一是筆筆中鋒,藏頭護尾。筆筆中鋒即無中鋒,書法講運腕使轉,這就不可能筆筆中鋒,必然會有中側,有中側就要進行順逆轉換,不然點畫無法銜接,就會散亂呆板。講藏頭護尾,就容易忽視點畫之間的關係,形成描字的習氣。所以,所謂讀帖,其實讀的就是點畫間的關係,以及書家是如何轉換的。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

現在人學書一般都從楷書入手,這也是可以的因為,楷書是單字用筆最豐富的書體,順逆轉換交待得最為清楚,特別是唐楷。點畫用筆成熟,交待清晰,刻工又好!那學唐人如何擇帖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

後人不明白,以為只要習得顏體楷書,就能寫好《祭侄文稿》或者《爭座位帖》,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元人趙孟頫就曾批評過這種在其時流行的“京體”,他說:

  • “近世,又隨俗皆好學顏書,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


的確,以提按筆法為主的顏體楷書很難去寫行書,因為筆畫兩端被重按堵死,難以與前後筆畫相貫通,由此行書之“行”便失去意義。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後世學習顏真卿書法者甚眾,但大概是過於迷信“筆筆金剛杵”的緣故,筆畫每呈遲滯穢濁態,令人作嘔,只有極個別大家繼承顏氏行書的真諦。

那為什麼趙孟頫又反對學顏書呢?

其實,趙孟頫認為不宜初學的是顏晚年作品,如《顏勤禮》、《顏氏家廟》等,習之易成習氣。那麼,他習氣少的是什麼作品呢?就是《多寶塔碑》。

《雁塔聖教序》總體以中鋒提筆為多,學習時可同時找一家側鋒按筆為多的範本進行對比臨習,以增強手頭的表現力,這就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古人取法《多寶塔》的,遠的有蔡襄,近點的有董其昌。此碑習氣少,點畫交待清楚,刻得也極好。有人認為此碑太過刻板,這可能因其用筆方硬,加之刀刻之故,細審其點畫,有牽絲映帶之跡。若真刻板,顏真卿也就不會有之後的成就了。古人用硬毫,所以,必須講用筆的中側轉換,若都是中鋒、正鋒,這字就沒法寫了!因為筆太硬,按不下去,易露圭角。所以,《多寶塔》也是訓練中側,順逆轉換的極佳範本!

臨唐楷的要求就是儘量還原其墨書、朱書的效果。怎麼還原呢?《雁塔》從拓片看,用筆很模糊,點畫的映帶不明顯,我們就看從原碑拍下來的照片,因為此碑一直嵌在塔裡,沒有受到日晒風雨的侵蝕,外有寺廟的保護,拓得也少,刻得又極精到,所以,看原碑照片對比拓片,對於我們理解把握其用筆特徵極有幫助。(圖1)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同時,可以找一些風格相近的墨跡進行對比參照,如張即之楷書中的某些用筆,(圖2)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再就是與《蘭亭》中的一些點畫進行對照來臨習。(圖3)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那對於《多寶塔》,以何為參照呢?主要以寫經。比如《靈飛經》墨跡四十三行。(圖4)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唐代名家楷書拓本流傳廣泛,經生多籍此練習書法,於是將名家技法融入其中。象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都極重視寫經,原因就在這裡。寫經由於非名家書法又缺乏個性為人所輕視,其實,正是因為沒有個性,才使名家書法技藝得以更純正地保留其中。(圖5)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只有進行這樣的對比觀察臨習,我們才能體會到《多寶塔》那種強烈地中側、順逆轉換形成強烈節奏所帶給於我們的真實體驗。

關於唐楷學習的兩個錯誤概念,一是筆筆中鋒,藏頭護尾。筆筆中鋒即無中鋒,書法講運腕使轉,這就不可能筆筆中鋒,必然會有中側,有中側就要進行順逆轉換,不然點畫無法銜接,就會散亂呆板。講藏頭護尾,就容易忽視點畫之間的關係,形成描字的習氣。所以,所謂讀帖,其實讀的就是點畫間的關係,以及書家是如何轉換的。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臨寫《多寶塔碑》,很多人搞錯了



二是提按,其實提按是唐代楷書用筆的一種表象。比如,橫畫多兩頭重、中間細。實是用筆使轉形成的自然效果。提按是手腕的上下運動,使轉是腕的轉動。晚清民國人多用羊毫,筆軟難於使轉,於是上下提按,描頭畫尾,加以抖動,以為金石蒼範之氣!實是書法的末流。

所以,是以帖寫碑,還是以碑寫碑,要分清對象,要特別小心。臨篆隸,可以以碑寫碑,延伸出不同筆法,而臨唐楷則必須以帖寫碑,還原其未刻時的用筆效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