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漢字破壞中國文化?看完這些你再下定論

書法 錢玄同 南北朝 草書 鄭燮 寫字那些事兒 2018-11-28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認識簡體漢字,少數人識繁體漢字,也有的人兩種字體都能看懂,但仍有一些不瞭解歷史的人會說出“只有繁體字是正統漢字,簡體字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這種思維片面的話來。

簡體漢字破壞中國文化?看完這些你再下定論

早在東漢時期,書法家崔子玉就曾在《草書勢》中指出並支持文字化繁為簡的趨勢:

“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時之多僻,政之多權。官事荒蕪,勦其墨翰;惟多佐隸,舊字是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

譯文的大致意思是:傳說上古倉頡根據鳥的足跡造字,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書籍增多,政務紛繁,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常用字體“篆”演變成了“隸”。同樣是隨著生活需求發展出來的草書,筆畫更簡略,還能節省力氣、提高效率,完全可以與其他字體共存使用,何必一味仿古呢?

簡體漢字破壞中國文化?看完這些你再下定論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現在所用的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更迭而正常演化過來的正統漢字。

事實上,自詡“唯一正統”的繁體漢字大多是清朝末期確立下來的。1875年滿清政府開始推行“大清欽定正體字”,並強制要求臣民只准使用皇家規定的“正體”字,不能用“俗體字”和“異體字”,否則就是違命使用錯字,必須嚴辦。期間官方也曾多次造字、改字,即使筆畫越改越複雜、字體越改越繁重,臣民也必須遵從,這一用就用到了民國。

簡體漢字破壞中國文化?看完這些你再下定論

何為“俗體字”?舉個例子,“吃”是“喫”的俗體字,“你”是“儞”的俗體字,“法”是“灋”的俗體字。簡而言之,就是從古至今各個時期中流行於民間的“不符合規範”的字。對於受教育程度不如達官顯貴的老百姓來說,俗體字筆畫少、更通俗易懂,適用範圍自然就更廣。

據小編所知,俗體字在歷代碑帖裡並不少見,晉代王羲之、王獻之,唐代李隆基、歐陽詢、顏真卿、褚遂良,北宋蘇軾,元末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鄭板橋……他們的書法作品裡簡化字並不少見,如"葉"、"東"、"嘗"、"萬"、"爾"、"為"、"學"、"誠"、"維"等。

敦煌出土文獻中也有許多沿用至今的俗字,比如"愛"、"國"、"筆"、"門"、"齊"、"異"等。

簡體漢字破壞中國文化?看完這些你再下定論

當某個俗體字被高頻率使用,官方會將其“轉正”。

何為“異體字”?比如“峰”和“峰”互為異體字,“憑”、“凴”、“慿”互為異體字,“劍”、“剣”、“劒”、“劍”互為異體字。簡而言之,就是字音、字義都與“正體字”相同,但是寫法不同的編外漢字。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一旦古人對某個事物出現不同理解,他們會私自造出新的字型方便自己使用,也是“不和官方規範”的。

簡體漢字破壞中國文化?看完這些你再下定論

1909年清宣統元年,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在《教育雜誌》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首個公開提倡簡體字。

1920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鋒、北大愛國教師錢玄同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三號發表了《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提出對漢字的外形作改良,主張“減省筆畫”。

錢玄同的目的很明確,文字就是用來溝通的,應用起來“務期老嫗能解(要讓老太太也能懂)”,否則就沒意義。

從此往後十幾年,錢玄同致力於“簡化漢字”,並親自起草了2300多個簡體字,1935年官方選取其中324個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1936年2月,該表在守舊派人士反對下無奈收回。

簡體漢字破壞中國文化?看完這些你再下定論

1950年前後,國家再次推行漢字簡化,並於1956年1月推行 《漢字簡化方案》,經過對比參照《幹祿字書》(唐代)、《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簡體字譜》(1935年)等書籍作了系統的整理,於1946年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大陸民眾開始普遍接受、習慣簡化字。1977年推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因造成社會亂象而被停用,同年重新發布調整後的《簡化字總表》,至此確認簡體漢字2274個。葉籟士對其中最常用的521個簡化字做過統計,發現解放區和建國後出現新出了101個,佔20%不到,而其餘420個簡體字都是自古就存在或解放前就已經流行使用著的:先秦時期68個,秦漢時期96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32個,隋唐五代時期29個,宋遼金元82個,明清53個,民國60個。

簡體漢字破壞中國文化?看完這些你再下定論

總的來說,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簡化漢字,包括了古用正體字、俗體字、轉為正體的異體字、草書楷化字,和新簡化、合併的解放字。

戰亂年代,遼闊的土地上遍地是農民,他們大都是文盲,對於前途一片渺茫。愛國的學者們意識到:想要國家存活下來、發展下去,就必須迅速普及教育。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讓更多的人識字、願意認字、方便學習和溝通,那就夠了。如今國家興旺文化繁榮,漢字沒有葬送,各朝各式的文字也都在漸漸復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拿起毛筆和刻刀,一筆一劃將古老的記憶細緻、完美地傳承下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