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基本上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書法對於中國人宛如性命,生死相隨。尤其在古代,書法這個東西基本上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

中國書法,基本上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從晉代戰亂之時,王導倉惶過江也不忘把鍾繇的《宣示表》縫在衣帶之中,誓言“帖在人在,帖亡人亡”,到唐太宗指使蕭翼騙取《蘭亭序》真跡,臨終又立下遺囑,讓太子李治把《蘭亭》放入昭陵陪葬等等,書法與中國人的關係可用8個字來形容:言志明心,血肉深情。

中國書法,基本上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明清文人追求所謂“三絕”——詩書畫,近代文人要求做到詩書畫印四全,還有所謂琴棋書畫、書房四藝……這些對文人基本技能和素養的要求都離不開書法。書法在傳統社會裡一直都是文人士大夫的專利,既是書齋雅玩,也是必修功課。於讀書治學之餘,揮毫染翰,即可證經悟道,又可消磨時日。

中國書法,基本上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古代君子立身的四個原則,也可看作一個層層遞進、人生境界不斷提高並最終昇華的過程。為學始於立志,致力於道德,終於優遊於藝術境界。只有依靠藝術達於“遊”的精神自由境界,才可體味如“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人生大境界。

中國書法,基本上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書法能表達中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待人接物的態度。對力、氣、韻、勢、節奏的追求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意識;穿插、避讓、擔夫爭道,又是對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表現。張旭見公主擔夫爭道“而得筆法之意”,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自此草書長進”;懷素自述草書所得,“謂觀夏雲多奇峰,嘗師之”;黃庭堅“於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以古人為師和以造化為師是書法學習的兩條重要途徑。師古人,就是學習歷代積累的書寫經驗;師造化,是要參悟宇宙人生和自然萬物之理,以技進道。

中國書法,基本上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硬筆、電腦等新型書寫工具的介入,使書法的實用功能逐步弱化,藝術的功能卻得到發展。新時期持續不斷的群眾性書法熱潮即是很好的佐證。

中國書法,基本上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王羲之書《蘭亭序》,記敘蘭亭山水之美和集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了“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感慨;顏真卿書《祭侄稿》於親人罹難、“父陷子死,孤城圍逼”的情況之下,借其文其書表達對叛賊的痛恨和失去親人的悲憤,書文輝映,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蘇東坡於困頓之中書《黃州寒食詩》,“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寓憂患之意於點畫之間,將抑鬱卻曠達之情傾瀉於筆端……歷代志士的家國情懷無不體現在書法之中。

中國書法,基本上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書法在當下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強化視覺的表現力上,很多美術化因素融入進來,例如強調單字結構的造型,甚至出現極力變形誇張的方式,還有強調章法的構成,融入現代構成設計意識,甚至出現各種色紙拼貼等非書寫手段來達到視覺衝擊的效果。這些嘗試不管成功與否,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書法的表達空間,豐富了傳統書法的表現形式。

中國書法,基本上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宋代陸游有詩云:“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雨後的春光下,明窗淨几,鋪毫展紙寫上一通草書,閒情疏意,隨紙斜行,不著意,不求工,寫累了就晒晒太陽,細細地品鑑雨前春茶。這是何等的愜意,何等的快意人生!

中國書法,基本上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