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解讀

書法 鍾繇 梁武帝 王獻之 晉堂書法 2017-04-06

蕭衍(464549年),即樑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年549年在位。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他長於文學,善樂律,精書 法。《南史·樑本紀》:“帝草隸尺牘,莫不稱妙。”《述書賦》:“高祖叔達,恢弘厥躬,泯規矩,合童蒙。文勝質而辭寡,明察眾而理窮,猶巧匠琢玉,心愜雕蟲。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解讀

梁武帝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解讀

梁武帝書法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解讀

梁武帝書法

自晉末至北朝宋、齊,書壇上非常推重王獻之,出現了“比世皆尚子敬書”的現象。當時人們崇尚王獻之的“今瘦”體,而以“肥”、“瘦”論書法 的優劣。把“文所不書”的“字外之奇”這一根本的審美原則反而丟掉了。蕭衍“有異眾說”,標舉鍾繇、王羲之,把“殆同機神”作為書學批評標準,不僅開唐人 崇尚王羲之之先聲,重要的是為品評書法確立了一項重神韻的審美法則,從而也確立了他自己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原文:平,謂橫也。直,謂縱也。均,謂間也。密,謂際也。鋒,謂端也。力,謂體也。輕,謂屈也。決,謂牽掣也。補,謂不足也。損,謂有餘也。巧,謂佈置也。稱,謂大小也

字外之奇,文所不書,世之學者宗二王,元常逸跡,曾不睥睨。羲之有過人之論,後生遂爾雷同。元常謂之古肥,子敬謂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頗反,如自省覽,有異眾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肥瘦古今,豈易致意。真跡雖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學鍾書,勢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緩。譬猶楚音習夏,不能無楚。過言不悒,未為篤論。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不迨元常。學子敬者如畫虎也,學元常者如畫龍也。餘雖不習,偶見其理,不習而言,心慕之歟。聊復自記,以補其闕。非欲明解,強以示物也。倘有均思,思盈半矣

這段講的是鍾繇書法的十二意,平與直,是基本筆畫;均與密,是間架結構;鋒與力,講的是用筆技法;輕與決,是講點畫的轉折與牽掣;補與損,巧與稱,指章法要協調相稱。十二意主要講三點:一是用筆的技巧之法,二是文字的間架結構,三是章法的協調相稱。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解讀

鍾繇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解讀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解讀

譯文:

平,指橫畫;直,指豎畫;均,指空間;密,指交接;鋒,指毫端;力,指體勢;輕,指屈折處用筆;決,指運筆的牽掣要果決;補,指補充不足的筆畫;損,指省略多餘的筆畫;巧,指結構安排富於變化;稱,指字形大小和諧。

字的奇妙處是在筆墨之外的。世人學習書法,尊崇二王,鍾繇的書法反而受輕視。王羲之有過人的論見,後生便雷同於他。鍾繇的字,稱之“古肥”, 王獻之的字,稱之“今瘦”。今與古既然不同,對肥瘦的評價也頗有相反。如果能仔細閱覽,認識就會不同於眾說。張芝、鍾繇的書法,巧趣精細,猶如天機神化。以肥瘦來論古今,怎麼能達其意呢?他們的書法真跡雖然很少,但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書法品位。王羲之學鍾繇書法,勢巧形密,等到他獨自創作時,則意疏字緩。 這就像南方人學北方話,不可能沒有南方特有的腔調。我的這些過頭話不太妥帖,但不是定論。王獻之不及王羲之,猶如王羲之不如鍾繇。學王獻之的如畫虎,學鍾繇的如畫龍。我雖然不學鍾繇的字,但偶爾也能發現其中的一些道理,不學鍾字卻去說它,說明我是嚮往鍾繇的。隨便記下這些心得,以補時論的不足。所論未必正 確,也不想強加於人。如果有人與我的觀點相同,則說明我的看法是正確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