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重書法中的 '氣骨',為什麼卻要針對趙孟頫和王鐸等人

前賢在論述書法時,有的把重點放在了技法層面,有的則以境界精神論來展開他們的主旨思想,還有的是從人的品格、修養等方面進行討論,無論如何,這都是古人對書法文化的種種剖析,才得以讓後世感受到書法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和實質內涵。

於令淓是清朝乾隆年間的舉人,自述從事書法60餘年,著有《方石書話》的書法理論著作,並有書法作品留世,可見其對書法的認知程度是非常高的。

他看重書法中的 '氣骨',為什麼卻要針對趙孟頫和王鐸等人

"氣骨"書法思想的提出

於令淓在他的《方石書話》中載入了這麼一段話:

篆變為隸,隸變為楷,楷變為行草,形體與時變遷,勢所必至,然變其貌,未嘗變其精神氣骨也。不得篆隸神氣,而從真草自豪,愈瀏漓愈覺韻俗耳。

他認為書法自古以來,不管形體如何改變,但其中的"氣骨"卻從未改變過。這裡面說到了三層意思,一是篆隸書法的"神氣",二是書法中的"瀏漓",所謂"瀏漓",實際上是指那些書寫輕滑、漂浮的感覺,三是"俗書"。 "俗書"是指作品缺乏精神,低俗。由此可見,於令淓在書法中注重的是作品的境界層面,並不是指技法之類的見解。

他看重書法中的 '氣骨',為什麼卻要針對趙孟頫和王鐸等人

對"氣骨"思想的進一步論述

在於令淓的思想裡,他所處的時代雖然不是文藝大變革的歷史時期,但作為一名文人,他思考的不僅是書法的走向問題,更是那個時期書法日漸衰落的、又如何振興的問題。他在回顧歷史上書法發展歷程後,認為,書法應當從"氣骨"上首先要得以提升,這是人的思想解放,意識的轉變問題。他進一步對"氣骨"的認識作出了判斷:

米海岳雲:"書至隸興,大篆古大壞,篆籀各隨字形大小,如百物之狀,活動完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按:隸以方正勻稱為體,固失因物賦形之妙,然漢隸古拙之氣,去篆籀未遠,猶存前代骨力,故書法亡在氣骨,不在形體。若靡靡無氣骨,描畫印板,組織神鬼,謂識此者少,可以盜名,是猶葉誕之欺家人,徒自形其妄耳。

他借用北宋書法家米芾關於篆籀書法所存精神的見解,提出了現今書法為了達到整齊統一,從而失去了書法應有的"氣骨"。這樣的說法,不僅是上述二位,近代書畫大家黃賓虹也直白地告訴學書人關於書法精神的問題:

他看重書法中的 '氣骨',為什麼卻要針對趙孟頫和王鐸等人

就字來說,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裡有精神,齊在骨子裡。自秦始皇以後,一變而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了骨子裡的精神。西漢無波隸,外表亦是不齊,卻有一種內在的美;經王莽之後,東漢時改成了波隸,又只講外表的整齊。

從黃賓虹的認識來看,他們三人在書法精神方面的主張都是一致的,尤其是關於書法外表美與內在美,二者是不可調和的一對矛盾體。有了外表的裝飾美,卻失去了內在的真實美。於令淓在此的見解,正是放眼歷史來考察書法的精神美,而並非是徒有外表的形式美。

那麼,於氏所提出的"氣骨"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它的表現形式又是什麼呢?對此,他直截了當指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氣骨"是指陡起陡落,如快劍截鐵,盤空橫硬,能使數百年後英姿颯爽,烈氣凜凜,一切妖魔見之膽破。

在此,我們可以逐漸清晰地看到,於氏所說的"氣骨"的意思了,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種陽剛率真之氣,但在點畫內部來看,它應當是"氣大面長短大小皆宜","於頓挫起伏處蓄遠勢,方能咫尺萬里"。

對於略懂書法史的人來說,於令淓這時提出的"氣骨",主要還是因為元、明兩代書風的輕滑給人們帶來萎靡不振情緒而言的,加上同時代董其昌那種"裡腳"式的書風,使得人們普遍以此為榜樣所帶來的可怕影響,可見於氏的藝術主張不僅是一種膽識,更是一種氣魄。

他看重書法中的 '氣骨',為什麼卻要針對趙孟頫和王鐸等人

"氣骨"的獲取方法

就書法精神而言,人們普遍認為,除了技法的功能外,主要表現在字內的氣象。正如米芾所說的"各各自足",而於令淓在回顧了元明兩代書法衰退的現狀後,認為元明兩朝都是由外族統治下,文人對書法價值的表現雖然是歷史所造成的,但其精神也受到了制約,從而書法中就缺少了氣骨,例如趙孟頫和王鐸都作了"貳臣",少了臣子的氣節,而董其昌的書法則是輕滑漂浮,有"瀏漓"之感,這都是不被提倡的。

於令淓認為,書法中的"氣骨"應當從兩個方面來獲取:

一是要重視個性的獨創性,二是要加強學識修養和人的境界提升。對此他說到: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書必異境獨闢,夭矯不群,乃能耐久。不但與時人異,即祖、父、師、友,亦不可同。顏魯公若貌同師古,則為祖所掩;獻之若形肖羲之,則為父所掩;羲之叵墨守衛夫人,則為師所囿,不能獨步千古矣。

這是於令淓提出書法要注重個性獨創的見解,他是反對學誰像誰的,書法要有個性,自己寫出來的字,要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和"氣骨",否則,會被被學者的精神所埋沒掉。

他借用北宋黃庭堅的書論,指出了書法人要提升修養的問題,也是對"氣骨"的培養。

山谷雲:"王著極善用筆,使胸中有書數千卷,則書不病韻。"是不盡然,唐之李、杜,可謂讀契萬卷,皆不以書冠代。心用以資為字,則字亦不患不韻。

他看重書法中的 '氣骨',為什麼卻要針對趙孟頫和王鐸等人

結語

於令淓對書法"氣骨"的主張雖然不是第一個提出來的,但他所展現的思想卻是在那個歷史時期最需要大聲吶喊的,他是做到了,也影響了時代書風的一些轉變。

現在回過頭來看,學習書法除了要加強技法水平的修煉外,更重要地是要通過作品反映一個人的"氣骨"風格,這種風格是個性的,也是境界精神的表現。書法中只有有了"氣骨",才會率真、自然和長久。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注:文中插圖均來自網絡,為於令淓書法作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