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入門教程:書法知識問題大彙總,如何學習書法?書法技巧及規律

書法 藝術 轉筆 王羲之 一葉一菩提畫廊 一葉一菩提畫廊 2017-09-12

筆法概述

筆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筆法包括執筆方法和用筆方法,狹義的筆法僅指用筆的方法。此指狹義。筆法包含筆的運行軌跡、運行速度、筆毫與表現載體的接觸部位、筆鋒所處的位置、筆的豎立程度和筆的轉動狀態等。

書法入門教程:書法知識問題大彙總,如何學習書法?書法技巧及規律

一、筆的運行軌跡

筆的運行軌跡,指毛筆在書法表現載體(紙、絹、竹、木等)上運動、行進的路線和因此而留下的痕跡。筆的運行軌跡因書體而異,因風格而異。

正書(含篆、隸、楷)講究逆鋒起筆、回鋒收筆。所謂“逆入平出”、“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就是對筆的運行軌跡的基本要求。在起筆和收筆的過程中,筆鋒往往兩次經過同一個點。行筆過程中,筆畫圓轉處,筆按弧線行進;筆畫平直處,筆按直線運動。

行、草書由於運筆較快,筆意連貫,正書中逆起回收的要求被淡化。一筆之中,筆鋒很少兩次經過同一點(交叉除外)。同時,行、草書變化豐富,直線條相對較少,筆多按曲線運動,連綿前行。

從書法的風格來說,方峻、內扌厭 的、其轉折處(指橫折)先提筆上靠,再按筆向內而下,筆意內斂,筆畫稍有重合。而圓潤外拓者,轉折處則直接向右下按筆,圓轉下行,筆意向外拓展。二、筆的運行速度

筆的運行速度,指筆運行的疾澀、快慢。疾,快的意思。但“疾”並非一味的快速,仍須起伏行筆,急遽有力。澀,慢的意思,即行筆要留得住,但又並非停滯不前。字的點畫不同,行筆速度亦各異,故有“疾”、“澀”之分。清劉熙載《藝概·書概》雲:“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清蔣和《書法正宗·筆法精解·指法名目》雲:“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

書法入門教程:書法知識問題大彙總,如何學習書法?書法技巧及規律

一般而言,寫正書的速度要慢些,但又要有行草的靈動,寫行草書則要快些,但又要有正書的穩重。

筆運行的速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具體情形時緩時急,交替前行。

三、筆與表現載體的接觸部位

筆與表現載體的接觸部位,即筆毫與表現載體接觸的最高部位。

我們可以將筆毫先分為三個部分,接近筆管的三分之一稱為筆根,接近筆尖的三分之一稱為筆鋒,中間的三分之一稱為筆腹。筆根以下的部分(即筆腹、筆鋒)又可分為三個部分。如此,則筆毫自下而上可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筆尖至九分之二處為一分筆,九分之二至九分之四處為二分筆,九分之四至九分之六處為三分筆,九分之六以上的部分為筆根。

一般而言,用一分筆,線條輕盈、靈動;用二分筆,線條勁健、潤澤;用三分筆,線條渾厚、沉穩;用筆根,線條蒼邁、野逸。在實際書寫過程中,筆毫與表現載體的接觸往往在多個部位之間相互轉換,以豐富線條的外在形式和內在質量。這種轉換是通過提按來實現的。提筆淺行,則筆畫輕細;按筆深進,則線條粗重。四、筆鋒在筆畫中所處的位置

根據筆鋒在筆畫中所處位置的不同,用筆方法有中鋒、側鋒、偏鋒之分。中鋒,亦稱正鋒,指運筆作書時筆鋒處於點畫中間。為使點畫圓潤,歷來書家多主張“筆筆中鋒”。因筆鋒在點畫中間運行時,墨汁順筆尖流注而下,均勻滲開,達於四面,點畫也就無上重下輕、上輕下重、左重右輕、左輕右重等缺點。故“中鋒”乃書法之根本筆法。“錐畫沙”、“印印泥”即中鋒之喻。清王澍《論書剩語》雲:“中鋒者,謂運鋒在筆畫之中,平側偃仰,惟意所使,用其既定也端若引繩。如此則筆鋒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鋒,筆至八面出鋒,斯施無不當矣。”

偏鋒,即運筆時將筆之鋒尖偏在點畫之一面。寫出的點畫往往有輕重不勻,一邊光一邊毛等弊病。一般書家以偏鋒為敗筆。

側鋒,指運筆時筆鋒所處的位置在中鋒與偏鋒之間的一種用筆方法。側鋒用筆是中鋒用筆的必要補充。在以中鋒為主的前提下,適當運用側鋒,可使點畫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富有變化。正如古人所說的“正以取勁,側以取妍。”“正以主骨,側以取態。”我們在王羲之、蘇軾、米芾等書法大家的作品中常可見到側鋒筆法的運用。

書法入門教程:書法知識問題大彙總,如何學習書法?書法技巧及規律

五、筆的豎立程度

根據筆與書法表現載體的平面是否垂直和筆的傾斜方向與運行軌跡的關係,筆的豎立程度可分為垂直(基本垂直)、與運行軌跡基本一致的傾斜和與運行軌跡不一致的傾斜三種情形。

垂直,指筆與表現載體的平面呈基本垂直狀態。這是中鋒用筆時筆的基本狀態。明趙宦光《寒山帚談·用材》雲:“正鋒全在握管,握管直則求其鋒側不可得也。握管袤則求其鋒正不可得也。”

與運行軌跡基本一致的傾斜,指筆的傾斜方向與筆欲往或既過的方向基本一致。有筆毫在後、筆桿在前(可稱為“拖”)及筆毫在前、筆管在後(可稱為“推”)兩種情況。當代書家雷志雄作篆書多用“拖”法,而何應輝作書則常用“推”法。

與運行軌跡不一致的傾斜,指筆管偏出點畫之一側的傾斜,通常的情況是筆尖在點畫一側,而筆管則倒向另一側。側鋒用筆多用此法。若筆管過於傾斜,筆腹著紙橫行,則為偏鋒。偏鋒不可用,用則扁薄。

六、筆的轉動狀態

根據筆在運行過程中是否轉動,用筆方法分轉筆和不轉筆兩種。轉筆,指運筆時執筆之手指與筆管的接觸部位不斷髮生變化,捻動筆管,令筆管轉動的用筆方法。不轉筆,其意相反。

轉筆是筆法的重點,也是書法之“法”的重要方面,中鋒行筆的基本條件。因為只有轉筆才能“令筆鋒常在畫中行”。“擔夫與公主爭道”、“鵝划水”就是古人對轉筆的生動比喻。“道”、“鵝”即筆桿,“擔夫與公主”、“鵝掌”即筆桿兩側之手指,“爭”、“劃”即是兩側手指的來回捻轉。

轉筆的方向應視筆的運行軌跡而定。如相向之兩豎,行筆時左豎左轉,右豎右轉。而相背之兩豎,其轉筆之方向則相反,左豎右轉,右豎左轉。橫畫則視其俯仰,折畫則視其外拓內扌厭來確定筆轉動的方向。反過來說,則不同的轉筆方向決定筆畫的運行軌跡和書法風格。關於轉筆,當代著名女書法家孫曉雲在其著作《書法有法》中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

“執筆”鬆緊談 關於執筆的鬆緊,有很多的討論,有說東、有說西,對於初學者來說,好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就這個問題,我們常見的有以下三種論述:

一、執筆以緊為好。

執筆”鬆緊自古早有定論,就是一直沿用唐代著名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他的書論著作《書斷》中論述的,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書法的過程。相傳王獻之小的時候,有一天正在練字,他的父親王羲之悄悄地來到他的身後,突然抽他的毛筆,竟然沒有抽掉,於是,後來的人們多依據他來說明執筆以緊為好。

二、執筆以不鬆不緊為好。

在現代有人對上述理論持否定的態度,認為這是一種誤傳?理由是:執筆緊不能靈活運筆,使點畫受到制約;而執筆鬆會失去對筆的控制,使點畫難以成形。因此,就提出執筆緊則穩健,執筆鬆則靈活,故而提出以不鬆不緊為宜,書寫時既穩健,又能揮灑自如。

三、執筆無定法。

執筆無定法是:蘇軾先生提出的“執筆無定法”的理論。意思是想怎麼執筆就怎麼執筆,沒有框框的約定,一切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做,想鬆則鬆、想緊則緊,想正則正、想奇則奇。一句話,想怎麼執就怎麼執。故我們看到有很多書法家都有不同的執筆方法。

什麼叫“折鋒”?

“折鋒”也叫“逆鋒”,即起筆時筆鋒逆入。比如橫畫自左向右,寫時先逆筆向左,到起筆頂點,往下輕輕一按,再向右畫去;直畫自上向下,寫時先逆筆向上,到起筆頂點,向右下方輕輕一按,再向下畫去。

什麼叫“鋒”?

筆尖捻開捺扁後,在陽光下照看,近尖處有一段透明的部分,這就是“鋒”。筆的彈性由“鋒”決定,鋒越長彈性就越強。寫字時筆尖在紙上一按即倒,一提即直,這就是“鋒”所起的作用。

何謂長短 ?

“長短”是指根據字形本身的長短不一,而安排不同的結體。字形長的,寫得長些;字形短的,寫得短些。如“東、自、目、耳、茸”等字,字形比較長,“西、白、曰、臼、四”等字,字形比較短,就不能作同一安排。

什麼叫行款?

行款是指字與字之間的有機聯繫。第一字的末筆與第二字的起筆,第一行的末筆與第二行的起筆,雖不一定相連,但筆意貫通,看上去一氣呵成,而不是各管各的,用互不相干的每個單字硬湊成文。這就叫“行款”。不論楷書、行書、草書、隸書都要講究行款,這樣,一篇字看起來很生動、完整,而不是勉強湊成。

對臨要注意什麼?

對臨一定要注意看一字寫一字,不可看一筆寫一筆。因此必須先經“格臨”,熟悉了帖字的間架結構,然後才可“對臨”。

何謂連貫?

“連貫”是指點畫之間的氣勢相連,互相呼應,筆道之間有有機聯繫,而不是每一筆都單擺浮擱、互不相干。注意了筆道之間的連貫呼應,就能使整個字顯得有氣勢而生動。

間架有哪些要求 ?

字的間架,要求大小、長短、寬窄、斜正得宜。

何謂挪讓?

"挪讓"是指組成字的各部分點畫之間彼此相讓,又互相呼應,使筆畫多的字不顯得密集,筆畫少的字不顯得疏空,如"馬"旁、"鳥"旁的字,左邊都要寫得平直,給右邊的半個字讓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類推。

學習書法從何入手 ?

先摹後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