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書杜甫詩《江南逢李龜年》欣賞

書法 林散之 草書 李龜年 藝術 喜愛書法老白 2018-12-17


林散之草書杜甫詩《江南逢李龜年》欣賞


林散之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南京經典2012秋拍 成交價322萬元

作品鑑賞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於南京市江浦縣(今南京市浦口區),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自幼喜歡書畫,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也因其書具有超凡脫俗的境界、深邃雋永的意韻,才能使書界中人對之品賞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認識愈深。他對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的貢獻,真可謂“功莫大焉”。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後人為其建立了紀念館和藝術館。林散之被譽為“草聖”,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 。

林散之中年時代的行書基本面目是米芾、董其昌和黃賓虹的 合成。後又鑽研王鐸的行書與草書。關於他學草書的年齡,其自 言:“我到六十歲後才學草書,有許多甘苦體會。沒有寫碑的底子, 不會有成就。”他學書數十年,常寫碑,旨在錘鍊其書法線條的力 度、澀度、厚度與拙樸趣味。所謂“六十歲後才學草書”當指其六十 歲後才以草書為專攻。現存他三十餘歲時的草書作品已頗見功 力,四十餘歲所作草書已形成其個人風格的基本模型,大抵為黃賓虹筆法與懷素草書體勢相滲透。六十歲後,他將主攻目標轉向了 草書,對書體中難度最高、藝術抒情性最強的草體作最後的衝刺。以攀登書法藝術的最高峰。

在這最後階段,他謀求諸家草法的溶合,尤其是將懷素與王鐸 兩家草法加以變通。他對王鐸草書有深刻的認識。王鐸草書承繼二王、懷素,併合以米芾筆法,精熟至極,奇巧至極,真可謂無以復加,走其老路,恐難以再創新境。於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加以變 長法。其以隸意入草,涵溶於筆墨之間,無一生硬之跡,非深識其書 者,難以看破。他以深厚的漢隸功力來改造王鐸草法,返熟為生, 以拙破巧,從而造就了屬於自已的林散之草書。’林體”特點是瘦勁飄逸。主要有四個特徵:一是瘦勁圓澀。主要說的是林散之先生的用筆。筆筆中鋒,線條瘦勁,圓中有方,方中見圓,柔中有剛,遒健雄渾,力透紙背,牽絲引帶,字字相連,以及生宣紙和長鋒羊毫筆的選用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效果。二是璀燦華滋。主要指林散之草書的墨法。包括墨破水、水破墨後形成枯溼濃淡的墨像,還涵蓋宿墨、枯墨等。三是偏正相依。主要講林散之草書結體布白的變化,這裡有兩層意思:一層指林散之先生盛年大草的體態有正有偏,偏正相輔。另一層指七十年代作品中有的字是以偏為正,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字是以正為主。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在一起就是“偏正相依”。四是飄逸天成。主要從氣息上分析,指林散之先生的人品、學問、才情、思想的總和,尤指林散之先生書藝高超,人書合一,自然所為。如果對“林體”再作進一步概括,可能就是4個字:瘦勁飄逸。瘦勁主要指線條等方面,飄逸大體指墨色、結體,還包括林散之的人文思想和人品等。

款識 “聞”誤“逢”字,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散耳。

釋文: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逢。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林散之草書杜甫詩《江南逢李龜年》欣賞


林散之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局部

林散之草書杜甫詩《江南逢李龜年》欣賞


林散之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局部

林散之草書杜甫詩《江南逢李龜年》欣賞


林散之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局部

林散之草書杜甫詩《江南逢李龜年》欣賞


林散之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局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