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書法 藝術 北京大學 大學 迴音廊 2017-08-03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書法家李彬先生

李彬 1965年生,安徽人,號青竹齋主,研究生學歷。系: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研究員、書法教授,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對外經貿大學書法客座教授,重慶師範大學書法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書法作品二十餘次在中國書協等主辦的主要展覽中入展、獲獎。系《書法報》教學版多年點評專家。

曾被評為:中國書壇首屆“百強榜”百強,安徽省“十佳”青年書法家。

曾先後擔任巢湖市書協副主席、合肥市書協副主席、安徽省書協理事、安徽省青年書協主席團成員。

曾在甘肅省美術館、北京榮寶齋舉辦書法展,多次應邀參加書法名家邀請展、中韓書法展、中日書法展、中日韓書法展、中美書法聯展等。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曾策劃組織了由中國書協主辦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20週年全國書法展”、“金山嶺‘長城杯’全國書法展” 。

出版有:《李彬書法作品選》、《李彬書法作品精選》、《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生作品精選集——李彬卷》、《北京大學訪問學者書法集——李彬卷》、《榮寶齋書法提名展作品集》、《張學群韋斯琴李彬書法展作品集》等多部書法集。

作品被人民大會堂等海內外多家機構收藏。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李彬先生和歐陽中石先生在一起


筆墨精妙,氣韻天成

——讀著名書法家李彬書法的韻味

文/邵妙苗

徽州,“文房四寶”的故鄉,宣筆、宣紙、徽墨、歙硯的原產地均出自那裡。

深厚博大的文化積澱,養育出一代又一代文化藝術精英:石濤、鄧石如、吳昌碩,徽派篆刻的黃士陵、程邃、巴慰祖,新安畫派的漸江(弘仁)、查士標、孫逸、汪之瑞,揚州八怪的汪士慎、羅聘……眾多文人墨客,為這塊土地注入了豐厚的藝術活力,對後學影響深遠。

被徽派山水滋養,經徽州文化浸潤的李彬,正是在這塊靈性的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出類拔萃的當代書法藝術代表人物。他的書法作品,具有超塵出世的氣象、深邃雋永的內涵、幽遠自然的意境、散淡清和的風格、酣暢遒密的墨韻等藝術特點,形成了不同流俗、方圓並用,真、行、隸、草、篆諸體兼擅的獨特藝術風格。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細雨溼衣》68X136CM

一、家學啟蒙,名師引路

李彬祖籍為廬江古潛川李氏,1965年生於安徽無為縣石澗鎮。受家庭薰陶,較早地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自幼就與書法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家是祖傳的中醫,父親不僅醫術精湛,還擅長書道,經常手抄醫書,《湯頭歌》《藥性賦》《瀕湖脈學》等中醫典籍,都是用毛筆手抄,然後裝訂成冊,一本本放在家中,有小楷、有行書,工整流暢,李彬經常翻看,令他痴迷,就學著寫,逐漸對毛筆字有了興趣。每逢春節,父親還要為鄉親們寫半個多月的春聯。其時,李彬總是依在旁側,圓睛盯視家父如何執筆,如何起筆、行筆、收筆,他也有板有眼地學著父親的樣子塗塗抹抹。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北大書法所十六字教學方針》68X136CM

七十年代初,父親第一次帶李彬去合肥。在那裡的書店,他擁有了第一本書法字帖——柳公權的《玄祕塔碑》。這本被李彬稱為“啟蒙之書”的字帖,陪伴著他正式邁進了書法的世界。從那時起,書法的基因彷彿沁入到了李彬的骨血之中,無法抹去也不可忘記。“書法一開始求法,之後表達性情,最後流露的便是真味了。”李彬動情地說,“書法給我們帶來的那種真味‘不可言說’,只能用心去悟。遵從內心的創作是是一種堅持,更是信仰。”

隨著對書法的學習深入,他對書法的理解更深刻了。為了更快提高自己的書藝,李彬遍訪大江南北,走碑林,訪師友,進藝術院校。他親臨泰山石刻的雄渾大氣,曲阜孔廟碑林的峻拔豪宕,洛陽龍門二十品的古拙雄強,西安碑林的浩瀚恢弘……他北上造訪啟功、沈鵬,南下造訪張海、李剛田諸師,赴南師大得尉天池先生親授,體驗到“學院派”的藝術思想和創作指導方針……所有這些,既開闊了眼界,又增長了見識。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李彬先生在北大主持研究生畢業作品展開幕式

對書法的不解情緣,讓他最終放棄了家鄉那份穩定的工作,攜妻女定居京城,考入北京大學首屆書法研究生班。進入北京大學學習,接受傳統文化薰陶,成為李彬書法生命中的重大轉折。

作為世界一流名校,北大人文歷史厚重,文化資源豐富,研習書法藝術有著悠久的傳統。“走進北大,如同進入知識的海洋,百年北大是那麼的深邃、廣博、幽靜、祥和,古老而充滿生機活力,我被她深深地吸引了、陶醉了……”李彬在北大,如魚得水,他抓緊生命的每一秒,貪婪地吮吸著北大著名教授們的思想精髓,聆聽著海內外著名教授的精彩演講,也和他們的思想進行著碰撞和交流。“大學書法,不僅講究書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書法要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大學書法,不僅是藝術,更是文化,也是學者們對漢字的美化和文化。”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教授的一番話,李彬時常咀嚼深思,認真領悟其中的道理。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在書法名師的親授指導下,李彬感覺到書法藝術的天空,原來是如此的深遂廣袤,導師們彷彿給他插上了翅膀,那速度、那眼界、那感覺都是全新的。在導師的指導下,李彬對古往今來真、草、隸、篆、行的各家經典碑帖進行了廣泛的梳理和系統的臨習,細心領悟古今名家的經典用筆、用墨、結字之妙,眼界大開。李彬因成績優異而深受導師賞識,北大當時要在首屆66名書法專業研究生中間選聘二位青年教師,李彬便是其中之一。

有了古今名家書法理論作指導,不僅以前所有的困惑和迷惘都找到了答案,李彬書藝水平更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他積極參加各種書法展,作品入展率很高;多幅書法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書畫院收藏;書法作品、書法論文、評介文章等散見於國家和省級報刊;多家專業書法報刊對他作過專題介紹。2002年,他憑著自己的實力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又以實力當選為最年輕的巢湖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2005年,他被聘為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同年,被評為安徽省“十佳”青年書法家和中國書壇首屆“百強榜”百強書法家……李彬贏得書法界的普遍認可而聲名鵲起。但對李彬來說,這一切都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為他把書法當作自己畢生的事業和追求。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龍》96X180CM

二、若行若舞,如詩如歌

隨著視野的開闊和對書法藝術的感受,結合自己的個性、氣質、經歷、志趣,李彬把“二王”行草書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並以行草書享譽書壇。

2003年李彬隸書獲文化部第十二屆“群星獎”,安徽省第十二屆群星獎一等獎。2004年行草書獲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首屆小欖杯縣鎮書法大賽”三等獎。2008年行草書在首屆冊頁書法展上,以《蘇東坡文二則》(50×35×770cm)獲獎。這件頗費心力的作品,基本體現了李彬的審美旨趣和一以貫之的書風。該冊頁以草書為主,立足孫過庭《書譜》,寫得悠遊而振奮,氣定而神閒。可以看出書家進入創作時的亢奮狀態,但摒棄劍拔弩張之氣。也許從中可以領略到一個成熟書家的心理定力。孫過庭《書譜》雲:“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頤。”李彬似乎頗能體悟孫過庭《書譜》之道。他在乎作品的氣勢營造,但遠離“尚奇之士”,不以奇詭爭奇鬥狠,不以忸怩作態擺譜,而是注重每個漢字的個體做“窮微測妙”之功,體悟“推移”之奧頤。在七米多長的冊頁書寫當中,極盡精微與架構,具體落實在每個獨立的充分體現生命狀態的單字“結構”上。重要的是,李彬在近千字的東坡詩文裡,盡情地體現書法“意趣”與擒縱悠遊中毫無懈怠之“氣”貫如虹,著實不易。二王的魏晉超逸脫塵之風,直接引領了李彬的書寫方向;董其昌的清雅之氣,也在李彬的揮灑中悄然得到貫徹。這需要書寫者心力、閱歷與學歷的滋養,而才氣者為先。與董其昌書法凸顯高貴與禪悟的朗暢有所不同的是,李彬更傾向於月朗風清的從容與悠閒。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筆走落紙句》68X136CM

在書法歷史上,魏晉書法的主體風格定位是以“尚韻”為主,“二王”唯美主義的書法風範,“清風出袖,明月入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人合一境界,與當代審美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受到人們的青睞。人們把學習“二王”作為書法生命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李彬也不例外。在“二王”的學習上,他注重點畫的刻畫、字的造型和經典的用筆,更注重神采。王僧虔《筆意贊》有言:“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李彬“獨上高樓”般地尋找著自己的書法藝術道路,獨立審察,獨自思考,獨闢蹊徑地創造著與自己性格相符合的藝術風格。

李彬把行草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多年的臨帖實踐中,他深刻感悟羲之書風的點畫清圓,筆力遒健,結構嚴謹而疏爽,情態變化多端,風度超逸,墨採飛動,精麗妍美而又自然流便,以及獻之書法的筆勢飛動雄武,英俊豪爽,氣勢蓬勃。在取法“二王”的同時,他兼有張旭、懷素的勁挺爽健的點畫質感和王鐸的跳蕩頓挫、蕭散參差之勢,從而顯得動中有節,剛健跌宕,險而能破,勢巧形密,點畫精微,氣脈相貫,格調清雅,流露出與時代審美相契合的藝術精神和形式。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李彬先生在人民大會堂創作室

李彬的行書貼近二王,草書則在唐宋處著意頗多,寫得縱橫恣肆,淋漓快暢,把酒臨風,神采畢現,放逸、率真而不失嚴謹。李彬在嚴謹的法度之中,寫出了自己的性情,可謂“隨心所欲不逾矩”。有評論家說得好:李彬是當代二王書風的青春派,瀟灑、奔逸、富有節奏與韻律,既得於古又出於古,精神與古人同奏,神采出當代之風,不滯於物,不拖泥帶水,爽快、幹練,筆走龍蛇,氣勢奪人。

化古為今,融古為新,是書法家化解傳統的必然之路。“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別。入他神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劉熙載語)李彬行草書宗二王但又不是一種簡單的仿古典,他的筆墨有一種綿厚的張力,他將古人化為自己,賦予經典以時代感的解讀與表達,將帖的韻律集於筆端,又充分調動書寫時的性情,讓激情驅使筆墨,將自己的情感貫於其中。所以他的書法特別是他的行草,連綿不絕,提按疾澀,轉承起合,無物無礙,一瀉千里,直抒胸襟。在情感的表露上,是暢快淋漓的,是激情澎湃的,是縱橫恣肆的,是奔騰宣洩的。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欣賞李彬的書法作品,既有直觀生動的畫面形象,又有情感活動的節奏;既有感性的激發,又有理性的啟迪。李彬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學識修養、人品風度傾注於作品之中,把情感、想象、理解、體悟……等等,全都調動起來,從而產生美不勝收的審美感受。他的行草書,若行,若臥,若愁,若喜,字裡行間風采畢見,滿紙光彩,形成了突出的藝術風格。他注重行草書中的動靜、快慢、節奏變化和用墨的濃淡、乾溼等色調搭配,使作品在強烈的矛盾衝突中達到高度統一,增大了視覺衝擊力,給人以大象無形、大氣磅礴之美。他運筆時,給人一種自由揮灑、蕩氣迴腸的感覺:那行雲流水的筆墨結構,那自然靈動的飛舞線條,那蒼茫雄渾的筆勢篇章,無不讓人動容。筆墨在線條的運行中展現規律,與心靈跌宕起伏的情感交融,在生動流美中得到釋放,表現出的是一種“書者心之跡”的袒露,留下的是一種氣韻藏於筆墨的生動和神馳。他的書法,通過線條的律動傳達出無聲節奏並蒸騰、澎湃著一種流動的氣韻、一種意態無窮的音樂節律之美。品之使人賞心悅目,如聽江南絲竹,讓人身心舒暢,意往神馳,真是曼妙的審美享受!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李彬的書法作品,每一筆、每個字、每一行,及至整幅作品中,均有節奏的作用和展示,這種含蘊在字裡行間的節律之美,用筆墨的濃淡枯潤,線條的穿插交錯,明暗虛實的互相映襯,疏密的節奏調節,將書法幻化為一曲空靈美妙的音樂、一幅筆舞墨韻的圖畫,讓我們得到生命的自由和心靈的釋放。

書法最能體現東方文化精神之處,就是於點畫之中傳遞神采、情趣、韻味,書者是通過筆墨寄託飽滿的思想情感的,古人云:“書,心畫也。”書法藝術的魅力不只是漢字藝術的自然美,更在於書家那種力透紙背的筆墨功夫反映出書家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情操。“書,如其學,如其才,如其情,如其人也。”李彬書法,正是如此。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三、輕如蟬翼,重若崩雲

“致廣大而盡精微”,這一中庸之道,被李彬在書法創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尺幅小品之外,他亦常作六尺、八尺、丈二、丈八巨幅之作,且以唐宋明清草書大家為範式:“詩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筆抄。”觀李彬尺幅小品,不覺清風徐來,明月相照;而佇立於李彬巨幅書法作品前,則讓人頓生筆歌墨舞之嘆。觀其鳳翥龍蟠,豪邁風流,朴茂春深,灑脫自然之作,恍入無人之境。但這種美又是建立在對經典傳統的廣收博取上,故而神完氣足,品相純正,韻味深長。其用筆勁健自在,爽利遒逸,纖穠並用,提按迅疾,翻折稱奇,尤重時間感和書寫節奏韻律的應用。墨色上帶燥方潤,濃淡相映,煙霏露結,力求筆墨的純粹與張揚。體勢上小大不拘,勢巧形密,張弛有度,落紙雲煙,或壯偉,或靈秀,或持重,或奇縱,或雍容……奇正相生,形隨心動,無不稱意!其章法尤重對空間的理解與挖掘,通篇精氣貫注,參差錯落,連綿不絕,直視無礙,一瀉千里!其意境瑰麗精工,風神別具,寓神奇於朽腐,寄衝蕩於奔放,氣象渾穆,神意高遠,已邁雄闊通達之境。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書法家李彬先生

欣賞李彬的書法作品,節奏感特別鮮明,每個字,不同點畫,有輕有重;一行字,錯落變化,有緩有急。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描述的那樣,“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如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無論是創作“輕如蟬翼”的尺幅小品,還是架構“重若崩雲”的巨幅之作,李彬都執著於宋人的“尚意”書風,他重視“法度”但不自縛於“法度”。在尚意中完成對“清雅”境界的苛求,李彬不遺餘力。他認為,“尚意”具有深刻內涵,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藝術創造中的“意”是藝術家對現實的審美感受的提煉和集中,它蘊含著藝術家的審美理想。“‘我書意造本無法,點劃信手煩推求’,蘇東坡的‘意造’本身,也是力圖革新,寫出自家面目。高超的書作應超出傳統格套的侷限,強化自我在書寫中的位置。”李彬如是說。

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在李彬看來,在實際演繹過程中,兩者不得偏廢,且形影不離。沒有離開“結體”而奢談“筆法”的暢想家,更沒有純粹的談論“筆法”而忽略“結體”的臆造者。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臨帖黃庭堅草書諸上座》48X136CM

用筆是書法藝術的根本,風格的形成離不開用筆的革新。“這個‘不易’決非指一般意義上的用筆方法而言。”李彬指出,從古往今來書家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筆法是千變萬化的。每一種書體的演進,都是以筆法的革命為前提的。沒有側鋒取勢和方筆的應用,隸書的產生是不可能的;而沒有牽絲、映帶、使轉、搶鋒、衄鋒、挫鋒等筆法的應用,章草、行書、今草、狂草也不會產生。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篆書之圓勁滿足,以鋒直行於畫中也;分書之駿發滿足,以毫平鋪於紙上也。真書能斂墨入毫,使鋒不側者,篆意也;能以鋒攝墨,使毫不裹者,分意也。有漲墨而篆意湮,有側筆而分意漓。”

李彬認為:“作為一個原則,趙孟頫所言‘用筆千古不易’強調的是在運筆時必須做到有來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運必有止。這樣寫出來的字才能力量堅實、精氣內含、氣勢飽滿、韻味充盈。這個原則,適用於各種書體,為歷代書家運筆之要訣。”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楷書中堂96X180CM

“筆力遒勁、灑脫、富有才氣。”這是著名書法家張榮慶上世紀九十年代對李彬書法的評價。李彬廣泛閱讀,研究古人字帖,他在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諸方面,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在筆法上,他得魏晉之精髓,用筆如公孫大娘舞劍,流水行雲,氣息一貫始終。結字平正中欹側多變,或扁或長,或方或圓,順勢而成,生動自然,饒有情趣。其墨法在整體平實中追求墨塊效應和字群結構,墨色鮮活,潤枯有致,盡顯筆勢之美。

李彬率真俊朗的書風,灑脫不拘的氣度,少壯卓越的情懷和揮灑斬截的豪氣,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李彬書法平中見奇的結構,開合自如的用筆,意態飛揚的格調,無不打上了成熟書家的深深印記。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啟功論書絕句》48X136CM

四、帖風碑骨,諸體兼擅

李彬以行草見長,其行草結體古樸,字勢生動,筆墨健勁,氣脈通達,氣韻豐沛,筆走龍蛇,逶迤磅礴,有一股排山倒海的氣勢。遠望放逸、率真而又謹慎。細看結字奇異,用墨淋漓,筆畫勾連緊密,簡約處經常出人意料。佈局渾然一體,風雨不侵。既有傳統韻味,又具現代活力。

李彬懂得“能觀千劍,而後能劍;能讀千賦,而後能賦”的道理。他在主攻行草的同時,又對甲骨文、石鼓文、鐘鼎文、魏碑、漢隸、唐楷等真草隸篆諸體進行了深入臨習。師古人經典遺風,使他的書法凝聚了中國書法的文化經典編碼,讓人感慨其用功之深。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李彬和沈鵬、王嶽川先生

讀李彬的楷書,頓覺書卷氣撲面而來。大楷雍容,小楷典雅,想來絕非一日之功,顯然是來自古賢的書法氣韻,並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再看魏碑和隸書,八面出鋒而不失中鋒之軌跡,使轉提按極其自如,線條平實勁挺而富有彈性。參碑入帖,既具有魏碑墓誌的筆法,結體的繼承,又具有帖系書風的飄逸靈動,碑與帖這兩種很難調和的筆墨體系,在李彬巧妙經營和精心整合下,變成了他的獨特筆墨範式。

在參碑入帖的過程中,李彬仍然做了“尚意”的努力,凸顯“清雅”之氣。李彬既不尊碑抑帖也不揚帖抑碑。無論帖的意、法、態、韻,抑或是碑的雄、峻、厚、拙,無論《樂毅論》《黃庭經》《玉版十三行》《出師表》等經典名帖,抑或是六朝碑版、墓誌銘、簡牘等,他並不作對立面的排斥,而是兼容有之。他總是努力在碑的雄強拙澀中,凸顯帖的靈秀與委婉。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李彬諸體皆能,在正書、行書、草書的悠遊裡,為了滋養自己的行草書和行楷書,加強自己書法的厚重感,錘鍊草書線質,強化“篆籀氣”,同時致力於對於篆隸書的摹習。李彬隸書師法“隸中之草”之稱的《張遷碑》《禮器碑》《石門頌》一路經典漢碑,又間學漢簡,將漢簡書的意趣融入到石門、西狹及篆書的筆法和草書的意趣中,顯得更加雄健舒暢,用筆灑脫自然,瘦挺恣肆,奇趣橫生,高古奇縱,這一有機的融合,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隸書面目。其篆書以大篆為主,篆隸相合,別開生面。總之,李彬的篆隸書法走雄健剛奇一路,吸納多面,變化縱逸,不拘一體,取意於法。明顯受其行草書風的影響,起筆頓挫,儼然還有行草做派。

從創作角度看,李彬潛心研究各體書風,不斷地為自己的書法補充養分。更為可貴的,是他的書法裡,始終保持著充沛的激情,力道滲入紙中,精神彰顯墨韻,有一種橫刀立馬的氣勢。有時,有不拘小節,隨自己的性情隨意奔湧,即見其通透開朗的性格。而李彬持著自己的那份清醒,不為時尚打動,秉持傳統,融新於古,揮灑性情,存真翰墨,自覺地營造著自己的精神世界與書風追求。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隸書中堂136X68

經典的轉化是一個過程,而且是一個對自己身心進行洗濯的複雜而內在的過程。書法尤是如此,只有依存傳統的經典,才能逐漸提升自己的狀態。李彬自言:“從單純對技法的訓練上升到文化的修煉,從一二種書體的練習放寬到五種書體的相互補充,從近代到明清,從明清到魏晉,一路而上,視野變得更加寬了。這個過程是不斷走近經典、靠近經典的修煉過程;是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否定自己的學習過程;是不斷調整、不斷創新的積累過程。”

李彬書法的特質,表現為以博大精深的傳統去兼容多樣碑帖技法,熔時代精神為己用,達我性情,抒我懷抱,顯示了一個極開放的、吐故納新的胸襟氣度。其書法以帖為面,以碑為骨,化碑為帖,顯示了良好的創作心態和創作能力,形成了自家面目和鮮活的個性風格。在他的作品中,你能得見二王的秀逸通脫、張果亭的凌厲暢達、王覺斯的奔軼橫放、西狹張遷的厚重跌宕、簡牘墓誌的謹嚴洗練,得見東坡道人的鬱郁芊芊的文氣、董香光的曼妙多姿,然而更多的是自我人格投射的爽朗勁健的氣脈……讀李彬的作品,你宛如泛舟於古典長河之上,與高人神遇,與異人拆招,目擊道存,幽人獨嘯;彷彿聆聽黃鐘大呂,琴瑟琵琶,雅歌俚曲,人聲和樂音合奏的盛大樂章;又恍若置身於自然的懷抱,與泉流木石為伴,與青松翠竹低語,去追蹤天地曠達高邁的理趣……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臨帖隸書石門頌48X136CM

五、融新於古,守望傳承

對李彬而言,書法創作是堅持,更是信仰。文化是李彬書法創作的堅實地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書法研究所所長王嶽川曾對李彬說:“書法的現代命運使其具有悲劇色彩,入行越深就越有深刻的文化沉重感。但真正的藝術家不怕沉重,因為靈魂的沉重帶來生命的充溢。當你生命沉重後靈魂才能幡然醒悟,才能在明辨審問中創造出新意境新價值。”所以,李彬的藝術道路是理論和創作並行,文化和技法互補,將創作和理論結合,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他苦讀萬卷書;他更關注文人書法的過去與現代,摸清書法的傳承與發展的脈絡,他堅行萬里路。

“書雖一藝,與性道相通。”李彬堅信,書法不僅僅是藝術,它的一頭聯繫古老的文字,它的另一頭連著民族文化的經典。書法不僅以文字的實用性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更承載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無論是書寫內容,還是線條、結體、墨法、章法,書法從內容到形式都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離開了文化和心靈,書法就變成了空洞的軀殼。“文化書法”是站在文化的立場來推進和延伸書法的生命。在文化缺失的當代,書法更應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當代書法藝術繁榮發展必須從文化書法大視野上去觀照、審視、傳承和創新。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吃虧是福》

“技進乎道”,我們在基本解決了書法技術問題後,重點考慮技術怎樣上升為道。王嶽川教授曾這樣評價李彬:“李彬不一般的地方在於,將悟性所得表現在筆墨韻味之中。如果沒有這兩點就仍然是站在書法之外,因為不少人心中有但筆下無。當然,內心有感悟的人可以做一個‘面壁十年圖破壁’的高士,‘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妙人,但沒有筆墨功夫就肯定做不了書法家。”

書法,追究其根源是出對漢字的尊崇。書法創造必以漢字為基礎,字體是書體的根基,把二者等同起來,以字體當書體,便無所謂書法;而把二者割裂開來,書法又不復存在。自古以來,書法其實是有標準的。標準是什麼?李彬認為,標準就是古代先賢們在長期的書寫探索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的用筆特徵和結字規律,是歷史的集體智慧結晶。標準的區別就如同“鯉魚打滾”和“鯉魚打挺”的區別:一個是隨意任性的動作,一個是有難度係數和技術標準的,不下功夫苦練就掌握不了。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李彬先生在北京大學講學

李彬遵循著一條恪守傳統的正脈之路,歷代大師王羲之、蘇東坡、黃山谷、米南宮、王覺斯、黃道周等深深影響了他。李彬自言,“從單純對技法的訓練上升到文化的修煉,從一二種書體的練習放寬到五種書體的相互補充,從近代到明清,從明清到魏晉,一路而上,視野變得更加寬了。這個過程是不斷走近經典、靠近經典的修煉過程;是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否定自己的學習過程;是不斷調整、不斷創新的積累過程。”

“常變者體貌,不變者精神。”李彬認為,從“右軍本清真”的王羲之直到“清鮮明淨去俗塵”的林散之,中國書法的神奇魅力,就在這“清如幾許”中蘊含了千年而至今長存。所謂道法自然,書之要義,貴在得法,妙以致用。精巧與暢達、簡明與清蔚,於清逸中透析高潔的精神,於清剛中顯示倔強的風骨,成為李彬書法藝術審美特徵的定位與高度。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臨帖王鐸草書48X136CM

李彬常說,書法貴在陰陽,呼應、提按、使轉、濃淡、枯溼、虛實。唯此才能生動,才能讓作品充滿生命力。在藝術作品中,不能只強調個體。不能只看到一筆、一字的態勢,而是要注意到筆劃與筆劃、字與字、字與全局的對應關係。

在書法領域,創新必須立足於對傳統更為深入的研究,繼承與創新幾乎已經不分彼此,已經化解成了創作者的血肉。李彬憑藉著自己的靈性、體悟和魄力,在這片土地上開墾著、實踐著、耕耘著。對傳統的深入體認,使他在更為豐富的觀照中繼承血脈,創造未來!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每個人血液中文化的DNA,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精神編碼,是世界漢字文化圈的文化認同二維碼。書法的文化內涵是傳承傳統文化精粹重要載體,同時書法又是中華民族最廣泛的大眾首要審美。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一帶一路”的國際文化大格局,必將迎來書法藝術和傳統文化的迴歸和復興。北大書法所倡導的“走進經典,迴歸魏晉,守正創新,正大氣象”十六字書法教學方針必將成為李彬在未來書法教學道路上不斷前行的時代座標。




書法家李彬先生作品欣賞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臨帖王羲之忽動帖48X136CM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臨帖王羲之喪亂帖48X136CM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捨得》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臨帖王羲之聖教序48X136CM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隸書中堂136X68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臨帖隸書張遷碑48X136CM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靜以修身》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接下來是橫幅大片,請將您的手機向左旋轉查看瀏覽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安徽之子.李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