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後即由帖學轉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後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樸和大雅之境。

他不拘泥於“晉唐”成法,在書法創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得到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築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殼”。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後即由帖學轉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後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樸和大雅之境。

他不拘泥於“晉唐”成法,在書法創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得到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築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殼”。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強橫”,但要“講道理”

父親一直強調書法要有“清氣”,以蘇州鄧尉“清、奇、古、怪”四柏比喻書法:其中的“清”是基礎,這個“清”是清透、俊朗、勁健的意思,他也反覆強調書法要“脫俗”, “俗”不是指低俗,而是指那種隨人作計、了無新意的“俗套”。

他常常對求教者說:“寫字一定要膽子大,越是想寫好、越謹慎,則越寫不好;要敢寫、放開寫。如果覺得放得太開,還可以收回來再寫,難道你還怕這紙和筆不成?”從表象來看,父親的探索和突破近乎“百無禁忌”,但深入體察後可知,他的書法創作始終是有“放”有“收”的,可以寫得“強橫”,但同時也一定得“講道理”

他始終遵循著傳統的法度,只不過這“法度”已經被不露痕跡地“化掉”了。他是在傳統書法的範疇內力圖出新,而不是毫無來由的隨意揮灑。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後即由帖學轉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後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樸和大雅之境。

他不拘泥於“晉唐”成法,在書法創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得到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築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殼”。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強橫”,但要“講道理”

父親一直強調書法要有“清氣”,以蘇州鄧尉“清、奇、古、怪”四柏比喻書法:其中的“清”是基礎,這個“清”是清透、俊朗、勁健的意思,他也反覆強調書法要“脫俗”, “俗”不是指低俗,而是指那種隨人作計、了無新意的“俗套”。

他常常對求教者說:“寫字一定要膽子大,越是想寫好、越謹慎,則越寫不好;要敢寫、放開寫。如果覺得放得太開,還可以收回來再寫,難道你還怕這紙和筆不成?”從表象來看,父親的探索和突破近乎“百無禁忌”,但深入體察後可知,他的書法創作始終是有“放”有“收”的,可以寫得“強橫”,但同時也一定得“講道理”

他始終遵循著傳統的法度,只不過這“法度”已經被不露痕跡地“化掉”了。他是在傳統書法的範疇內力圖出新,而不是毫無來由的隨意揮灑。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著書不為丹鉛誤

就創作態度而言,父親是極其嚴謹認真的,在創作大幅作品前,必先醞釀、構思,常常在休息時也以手指畫沙發扶手。每天上午臨寫碑帖的同時,也在為下午的創作做準備。進而從上午臨寫的某些碑帖中得到的“味道”,可以自然地滲入於他下午的書法創作中。

他也留下了大量寫在小尺幅邊角紙料上的書法小品,極富天趣,這些多為他創作大幅作品前的構思創作小稿,選擇其中滿意的草稿,也落款、蓋章後留下。可見他的書法創作不是率意而為,而是用心良苦、殊途同歸。

父親一旦提筆進入創作狀態,便判若兩人,充滿激情。他反對刻意的擺佈,不作須臾遲疑,享受心手相應的書寫狀態。整個書寫過程也有某種“實驗性”,為寫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常常廢紙無數,那些成功的作品皆為一氣呵成,他自己都無法再行復制。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後即由帖學轉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後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樸和大雅之境。

他不拘泥於“晉唐”成法,在書法創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得到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築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殼”。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強橫”,但要“講道理”

父親一直強調書法要有“清氣”,以蘇州鄧尉“清、奇、古、怪”四柏比喻書法:其中的“清”是基礎,這個“清”是清透、俊朗、勁健的意思,他也反覆強調書法要“脫俗”, “俗”不是指低俗,而是指那種隨人作計、了無新意的“俗套”。

他常常對求教者說:“寫字一定要膽子大,越是想寫好、越謹慎,則越寫不好;要敢寫、放開寫。如果覺得放得太開,還可以收回來再寫,難道你還怕這紙和筆不成?”從表象來看,父親的探索和突破近乎“百無禁忌”,但深入體察後可知,他的書法創作始終是有“放”有“收”的,可以寫得“強橫”,但同時也一定得“講道理”

他始終遵循著傳統的法度,只不過這“法度”已經被不露痕跡地“化掉”了。他是在傳統書法的範疇內力圖出新,而不是毫無來由的隨意揮灑。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著書不為丹鉛誤

就創作態度而言,父親是極其嚴謹認真的,在創作大幅作品前,必先醞釀、構思,常常在休息時也以手指畫沙發扶手。每天上午臨寫碑帖的同時,也在為下午的創作做準備。進而從上午臨寫的某些碑帖中得到的“味道”,可以自然地滲入於他下午的書法創作中。

他也留下了大量寫在小尺幅邊角紙料上的書法小品,極富天趣,這些多為他創作大幅作品前的構思創作小稿,選擇其中滿意的草稿,也落款、蓋章後留下。可見他的書法創作不是率意而為,而是用心良苦、殊途同歸。

父親一旦提筆進入創作狀態,便判若兩人,充滿激情。他反對刻意的擺佈,不作須臾遲疑,享受心手相應的書寫狀態。整個書寫過程也有某種“實驗性”,為寫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常常廢紙無數,那些成功的作品皆為一氣呵成,他自己都無法再行復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杜甫句

他反對書法的程式化、美術化,認為尊崇“法度”不應被理解為回到“規範化”的漢字書寫,那樣不足以表情達意,他享受書寫過程中那種活潑流暢的意興。

高度變化的字形、隨跡而化的謀篇佈局,既是人力所為,更是妙趣天成,具有不可重複的“偶然性”。坊間有很多仿製父親書法的贗品,多數是仿其七十歲以前的作品,然其晚年作品無法仿作,因為其中沒有“成法”,找不到可資重複和模擬的“抓手”。

父親曾說過“醜到極點即美到極點”,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離不開當時的特殊語境,他的這一表述有強烈的矯枉過正的意圖。在當時以流美的帖學為主體的書壇中,任何敢於越雷池一步的想法和做法,都有招致批評乃至責難的可能,即便在三十年以後的今天,對於他的書法觀點和實踐,書壇同道們雖不以為怪,但也未必都能理解,可以想見在當時他所面臨的重重阻力。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後即由帖學轉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後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樸和大雅之境。

他不拘泥於“晉唐”成法,在書法創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得到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築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殼”。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強橫”,但要“講道理”

父親一直強調書法要有“清氣”,以蘇州鄧尉“清、奇、古、怪”四柏比喻書法:其中的“清”是基礎,這個“清”是清透、俊朗、勁健的意思,他也反覆強調書法要“脫俗”, “俗”不是指低俗,而是指那種隨人作計、了無新意的“俗套”。

他常常對求教者說:“寫字一定要膽子大,越是想寫好、越謹慎,則越寫不好;要敢寫、放開寫。如果覺得放得太開,還可以收回來再寫,難道你還怕這紙和筆不成?”從表象來看,父親的探索和突破近乎“百無禁忌”,但深入體察後可知,他的書法創作始終是有“放”有“收”的,可以寫得“強橫”,但同時也一定得“講道理”

他始終遵循著傳統的法度,只不過這“法度”已經被不露痕跡地“化掉”了。他是在傳統書法的範疇內力圖出新,而不是毫無來由的隨意揮灑。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著書不為丹鉛誤

就創作態度而言,父親是極其嚴謹認真的,在創作大幅作品前,必先醞釀、構思,常常在休息時也以手指畫沙發扶手。每天上午臨寫碑帖的同時,也在為下午的創作做準備。進而從上午臨寫的某些碑帖中得到的“味道”,可以自然地滲入於他下午的書法創作中。

他也留下了大量寫在小尺幅邊角紙料上的書法小品,極富天趣,這些多為他創作大幅作品前的構思創作小稿,選擇其中滿意的草稿,也落款、蓋章後留下。可見他的書法創作不是率意而為,而是用心良苦、殊途同歸。

父親一旦提筆進入創作狀態,便判若兩人,充滿激情。他反對刻意的擺佈,不作須臾遲疑,享受心手相應的書寫狀態。整個書寫過程也有某種“實驗性”,為寫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常常廢紙無數,那些成功的作品皆為一氣呵成,他自己都無法再行復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杜甫句

他反對書法的程式化、美術化,認為尊崇“法度”不應被理解為回到“規範化”的漢字書寫,那樣不足以表情達意,他享受書寫過程中那種活潑流暢的意興。

高度變化的字形、隨跡而化的謀篇佈局,既是人力所為,更是妙趣天成,具有不可重複的“偶然性”。坊間有很多仿製父親書法的贗品,多數是仿其七十歲以前的作品,然其晚年作品無法仿作,因為其中沒有“成法”,找不到可資重複和模擬的“抓手”。

父親曾說過“醜到極點即美到極點”,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離不開當時的特殊語境,他的這一表述有強烈的矯枉過正的意圖。在當時以流美的帖學為主體的書壇中,任何敢於越雷池一步的想法和做法,都有招致批評乃至責難的可能,即便在三十年以後的今天,對於他的書法觀點和實踐,書壇同道們雖不以為怪,但也未必都能理解,可以想見在當時他所面臨的重重阻力。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季布無二諾

他僅以一己之力,毫不妥協、一意孤行。他所指的“醜”,並不是與“美”相對立的“醜陋”,而是指脫離世俗的“漂亮”、“工整”、拒絕淺薄的“好看”、“秀美”,全力追求一種厚、大、重、拙的壯美,甚至帶些殘缺的蒼莽之美。

書法差異,在於意趣

書法界一直認為父親是“衰年變法”,他本人對這種說法並不完全認同,因為中國書法只有一種,古今文字書法有共同的源頭,書法原本就沒有新與舊之差異,只有個人風格和意趣的不同

他不是刻意地“為了變而變”,即便有所謂“變法”,也是熔冶各體各家的傳統法度後,再陶鑄自我性靈,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變化”。漢字由“書寫”發展成“書法”,是在不斷地為書法做“加法”,使漢字變得越來越精美細膩、技法也越來越複雜,這好比給“書寫”本身不斷地穿上了一件件華美的“書法”外衣。

千百年來累積的外衣已變得十分沉重,如果去掉一些負擔,迴歸質樸、簡潔,直指人心、直抒胸臆,則又是一番新境界。當然,這“外衣”必須先得穿上,然後才有可能脫去。如果對於傳統書法未曾登堂入室,或者求脫過早,則不得門徑。必須先由“晉唐”進入傳統書法堂奧,並經過長年的積澱和參悟,方可謀求出離與跳脫。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後即由帖學轉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後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樸和大雅之境。

他不拘泥於“晉唐”成法,在書法創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得到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築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殼”。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強橫”,但要“講道理”

父親一直強調書法要有“清氣”,以蘇州鄧尉“清、奇、古、怪”四柏比喻書法:其中的“清”是基礎,這個“清”是清透、俊朗、勁健的意思,他也反覆強調書法要“脫俗”, “俗”不是指低俗,而是指那種隨人作計、了無新意的“俗套”。

他常常對求教者說:“寫字一定要膽子大,越是想寫好、越謹慎,則越寫不好;要敢寫、放開寫。如果覺得放得太開,還可以收回來再寫,難道你還怕這紙和筆不成?”從表象來看,父親的探索和突破近乎“百無禁忌”,但深入體察後可知,他的書法創作始終是有“放”有“收”的,可以寫得“強橫”,但同時也一定得“講道理”

他始終遵循著傳統的法度,只不過這“法度”已經被不露痕跡地“化掉”了。他是在傳統書法的範疇內力圖出新,而不是毫無來由的隨意揮灑。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著書不為丹鉛誤

就創作態度而言,父親是極其嚴謹認真的,在創作大幅作品前,必先醞釀、構思,常常在休息時也以手指畫沙發扶手。每天上午臨寫碑帖的同時,也在為下午的創作做準備。進而從上午臨寫的某些碑帖中得到的“味道”,可以自然地滲入於他下午的書法創作中。

他也留下了大量寫在小尺幅邊角紙料上的書法小品,極富天趣,這些多為他創作大幅作品前的構思創作小稿,選擇其中滿意的草稿,也落款、蓋章後留下。可見他的書法創作不是率意而為,而是用心良苦、殊途同歸。

父親一旦提筆進入創作狀態,便判若兩人,充滿激情。他反對刻意的擺佈,不作須臾遲疑,享受心手相應的書寫狀態。整個書寫過程也有某種“實驗性”,為寫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常常廢紙無數,那些成功的作品皆為一氣呵成,他自己都無法再行復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杜甫句

他反對書法的程式化、美術化,認為尊崇“法度”不應被理解為回到“規範化”的漢字書寫,那樣不足以表情達意,他享受書寫過程中那種活潑流暢的意興。

高度變化的字形、隨跡而化的謀篇佈局,既是人力所為,更是妙趣天成,具有不可重複的“偶然性”。坊間有很多仿製父親書法的贗品,多數是仿其七十歲以前的作品,然其晚年作品無法仿作,因為其中沒有“成法”,找不到可資重複和模擬的“抓手”。

父親曾說過“醜到極點即美到極點”,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離不開當時的特殊語境,他的這一表述有強烈的矯枉過正的意圖。在當時以流美的帖學為主體的書壇中,任何敢於越雷池一步的想法和做法,都有招致批評乃至責難的可能,即便在三十年以後的今天,對於他的書法觀點和實踐,書壇同道們雖不以為怪,但也未必都能理解,可以想見在當時他所面臨的重重阻力。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季布無二諾

他僅以一己之力,毫不妥協、一意孤行。他所指的“醜”,並不是與“美”相對立的“醜陋”,而是指脫離世俗的“漂亮”、“工整”、拒絕淺薄的“好看”、“秀美”,全力追求一種厚、大、重、拙的壯美,甚至帶些殘缺的蒼莽之美。

書法差異,在於意趣

書法界一直認為父親是“衰年變法”,他本人對這種說法並不完全認同,因為中國書法只有一種,古今文字書法有共同的源頭,書法原本就沒有新與舊之差異,只有個人風格和意趣的不同

他不是刻意地“為了變而變”,即便有所謂“變法”,也是熔冶各體各家的傳統法度後,再陶鑄自我性靈,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變化”。漢字由“書寫”發展成“書法”,是在不斷地為書法做“加法”,使漢字變得越來越精美細膩、技法也越來越複雜,這好比給“書寫”本身不斷地穿上了一件件華美的“書法”外衣。

千百年來累積的外衣已變得十分沉重,如果去掉一些負擔,迴歸質樸、簡潔,直指人心、直抒胸臆,則又是一番新境界。當然,這“外衣”必須先得穿上,然後才有可能脫去。如果對於傳統書法未曾登堂入室,或者求脫過早,則不得門徑。必須先由“晉唐”進入傳統書法堂奧,並經過長年的積澱和參悟,方可謀求出離與跳脫。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1994年趙冷月先生與程十發先生

父親六十歲以後退休在家,全部的時間投入書法研習之中。他每天上午四五個小時日課,從不懈怠。往往先從拙重、渾穆的碑版開始臨寫,稍作歇息,再臨寫輕快一點的法帖,互相交替。即使在其晚年,他也並未“放棄”帖學,仍時常臨寫顏真卿《祭侄稿》和蘇軾《黃州寒食帖》。

父親臨帖,看似率意地以筆畫紙,實則在著重感受其中的氣息和韻致,而非描頭畫腳。他非常喜歡簡牘墨跡,尤其喜歡西域殘紙《李柏文書》《濟白帖》,愛其天真、不做作。父親反覆觀摩、意臨,他不僅揣摩其“形”,還洞察其中生動的意趣,真切地體會古人“活潑潑的”書寫意興。

對於簡牘、敦煌書法和西域殘紙墨跡,父親認為不可過多實臨,因為這類墨跡的書寫速度太快,其中的“法度”尚不齊備;簡牘的率意快捷書寫會使線條飄薄,必須有雄強的筆力才能駕馭它;但可多讀、多看,臨寫其大意,體味其中樸素、自然的“氣息”。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後即由帖學轉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後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樸和大雅之境。

他不拘泥於“晉唐”成法,在書法創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得到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築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殼”。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強橫”,但要“講道理”

父親一直強調書法要有“清氣”,以蘇州鄧尉“清、奇、古、怪”四柏比喻書法:其中的“清”是基礎,這個“清”是清透、俊朗、勁健的意思,他也反覆強調書法要“脫俗”, “俗”不是指低俗,而是指那種隨人作計、了無新意的“俗套”。

他常常對求教者說:“寫字一定要膽子大,越是想寫好、越謹慎,則越寫不好;要敢寫、放開寫。如果覺得放得太開,還可以收回來再寫,難道你還怕這紙和筆不成?”從表象來看,父親的探索和突破近乎“百無禁忌”,但深入體察後可知,他的書法創作始終是有“放”有“收”的,可以寫得“強橫”,但同時也一定得“講道理”

他始終遵循著傳統的法度,只不過這“法度”已經被不露痕跡地“化掉”了。他是在傳統書法的範疇內力圖出新,而不是毫無來由的隨意揮灑。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著書不為丹鉛誤

就創作態度而言,父親是極其嚴謹認真的,在創作大幅作品前,必先醞釀、構思,常常在休息時也以手指畫沙發扶手。每天上午臨寫碑帖的同時,也在為下午的創作做準備。進而從上午臨寫的某些碑帖中得到的“味道”,可以自然地滲入於他下午的書法創作中。

他也留下了大量寫在小尺幅邊角紙料上的書法小品,極富天趣,這些多為他創作大幅作品前的構思創作小稿,選擇其中滿意的草稿,也落款、蓋章後留下。可見他的書法創作不是率意而為,而是用心良苦、殊途同歸。

父親一旦提筆進入創作狀態,便判若兩人,充滿激情。他反對刻意的擺佈,不作須臾遲疑,享受心手相應的書寫狀態。整個書寫過程也有某種“實驗性”,為寫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常常廢紙無數,那些成功的作品皆為一氣呵成,他自己都無法再行復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杜甫句

他反對書法的程式化、美術化,認為尊崇“法度”不應被理解為回到“規範化”的漢字書寫,那樣不足以表情達意,他享受書寫過程中那種活潑流暢的意興。

高度變化的字形、隨跡而化的謀篇佈局,既是人力所為,更是妙趣天成,具有不可重複的“偶然性”。坊間有很多仿製父親書法的贗品,多數是仿其七十歲以前的作品,然其晚年作品無法仿作,因為其中沒有“成法”,找不到可資重複和模擬的“抓手”。

父親曾說過“醜到極點即美到極點”,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離不開當時的特殊語境,他的這一表述有強烈的矯枉過正的意圖。在當時以流美的帖學為主體的書壇中,任何敢於越雷池一步的想法和做法,都有招致批評乃至責難的可能,即便在三十年以後的今天,對於他的書法觀點和實踐,書壇同道們雖不以為怪,但也未必都能理解,可以想見在當時他所面臨的重重阻力。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季布無二諾

他僅以一己之力,毫不妥協、一意孤行。他所指的“醜”,並不是與“美”相對立的“醜陋”,而是指脫離世俗的“漂亮”、“工整”、拒絕淺薄的“好看”、“秀美”,全力追求一種厚、大、重、拙的壯美,甚至帶些殘缺的蒼莽之美。

書法差異,在於意趣

書法界一直認為父親是“衰年變法”,他本人對這種說法並不完全認同,因為中國書法只有一種,古今文字書法有共同的源頭,書法原本就沒有新與舊之差異,只有個人風格和意趣的不同

他不是刻意地“為了變而變”,即便有所謂“變法”,也是熔冶各體各家的傳統法度後,再陶鑄自我性靈,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變化”。漢字由“書寫”發展成“書法”,是在不斷地為書法做“加法”,使漢字變得越來越精美細膩、技法也越來越複雜,這好比給“書寫”本身不斷地穿上了一件件華美的“書法”外衣。

千百年來累積的外衣已變得十分沉重,如果去掉一些負擔,迴歸質樸、簡潔,直指人心、直抒胸臆,則又是一番新境界。當然,這“外衣”必須先得穿上,然後才有可能脫去。如果對於傳統書法未曾登堂入室,或者求脫過早,則不得門徑。必須先由“晉唐”進入傳統書法堂奧,並經過長年的積澱和參悟,方可謀求出離與跳脫。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1994年趙冷月先生與程十發先生

父親六十歲以後退休在家,全部的時間投入書法研習之中。他每天上午四五個小時日課,從不懈怠。往往先從拙重、渾穆的碑版開始臨寫,稍作歇息,再臨寫輕快一點的法帖,互相交替。即使在其晚年,他也並未“放棄”帖學,仍時常臨寫顏真卿《祭侄稿》和蘇軾《黃州寒食帖》。

父親臨帖,看似率意地以筆畫紙,實則在著重感受其中的氣息和韻致,而非描頭畫腳。他非常喜歡簡牘墨跡,尤其喜歡西域殘紙《李柏文書》《濟白帖》,愛其天真、不做作。父親反覆觀摩、意臨,他不僅揣摩其“形”,還洞察其中生動的意趣,真切地體會古人“活潑潑的”書寫意興。

對於簡牘、敦煌書法和西域殘紙墨跡,父親認為不可過多實臨,因為這類墨跡的書寫速度太快,其中的“法度”尚不齊備;簡牘的率意快捷書寫會使線條飄薄,必須有雄強的筆力才能駕馭它;但可多讀、多看,臨寫其大意,體味其中樸素、自然的“氣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的追求目標,是要做到“上下通會、鎔鑄古今、自出新意”。他對書法注入了畢生的精力和深情,在晚年仍自稱:“我自有通會之感。雖然通會,卻尚未能馳騁於書法的化境之中,是唯一的缺憾。”

有缺憾,便有追求。我想,對父親來說,或許八十歲才是一個開端吧。因而,他的探索永不止步。父親除了對漢隸北碑下過苦工夫以外,外界很少知道他對篆籀也有涉及,還創作了不少草書作品。

他對漢字書法的整體演變爛熟於心。在他的作品中很難找到高度重複的字形結構,而是變幻莫測、隨跡而化,字體的界限被無意間打破了,比如常常出現楷化的隸書,或帶有隸意的楷書。每一個字的寫法, 秉承服從章法佈局的需要而隨機應變。如果僅著眼於單一的筆畫,或者以單字觀之,時常感覺不穩,而通篇觀之則生動自然。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後即由帖學轉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後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樸和大雅之境。

他不拘泥於“晉唐”成法,在書法創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得到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築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殼”。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強橫”,但要“講道理”

父親一直強調書法要有“清氣”,以蘇州鄧尉“清、奇、古、怪”四柏比喻書法:其中的“清”是基礎,這個“清”是清透、俊朗、勁健的意思,他也反覆強調書法要“脫俗”, “俗”不是指低俗,而是指那種隨人作計、了無新意的“俗套”。

他常常對求教者說:“寫字一定要膽子大,越是想寫好、越謹慎,則越寫不好;要敢寫、放開寫。如果覺得放得太開,還可以收回來再寫,難道你還怕這紙和筆不成?”從表象來看,父親的探索和突破近乎“百無禁忌”,但深入體察後可知,他的書法創作始終是有“放”有“收”的,可以寫得“強橫”,但同時也一定得“講道理”

他始終遵循著傳統的法度,只不過這“法度”已經被不露痕跡地“化掉”了。他是在傳統書法的範疇內力圖出新,而不是毫無來由的隨意揮灑。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著書不為丹鉛誤

就創作態度而言,父親是極其嚴謹認真的,在創作大幅作品前,必先醞釀、構思,常常在休息時也以手指畫沙發扶手。每天上午臨寫碑帖的同時,也在為下午的創作做準備。進而從上午臨寫的某些碑帖中得到的“味道”,可以自然地滲入於他下午的書法創作中。

他也留下了大量寫在小尺幅邊角紙料上的書法小品,極富天趣,這些多為他創作大幅作品前的構思創作小稿,選擇其中滿意的草稿,也落款、蓋章後留下。可見他的書法創作不是率意而為,而是用心良苦、殊途同歸。

父親一旦提筆進入創作狀態,便判若兩人,充滿激情。他反對刻意的擺佈,不作須臾遲疑,享受心手相應的書寫狀態。整個書寫過程也有某種“實驗性”,為寫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常常廢紙無數,那些成功的作品皆為一氣呵成,他自己都無法再行復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杜甫句

他反對書法的程式化、美術化,認為尊崇“法度”不應被理解為回到“規範化”的漢字書寫,那樣不足以表情達意,他享受書寫過程中那種活潑流暢的意興。

高度變化的字形、隨跡而化的謀篇佈局,既是人力所為,更是妙趣天成,具有不可重複的“偶然性”。坊間有很多仿製父親書法的贗品,多數是仿其七十歲以前的作品,然其晚年作品無法仿作,因為其中沒有“成法”,找不到可資重複和模擬的“抓手”。

父親曾說過“醜到極點即美到極點”,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離不開當時的特殊語境,他的這一表述有強烈的矯枉過正的意圖。在當時以流美的帖學為主體的書壇中,任何敢於越雷池一步的想法和做法,都有招致批評乃至責難的可能,即便在三十年以後的今天,對於他的書法觀點和實踐,書壇同道們雖不以為怪,但也未必都能理解,可以想見在當時他所面臨的重重阻力。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季布無二諾

他僅以一己之力,毫不妥協、一意孤行。他所指的“醜”,並不是與“美”相對立的“醜陋”,而是指脫離世俗的“漂亮”、“工整”、拒絕淺薄的“好看”、“秀美”,全力追求一種厚、大、重、拙的壯美,甚至帶些殘缺的蒼莽之美。

書法差異,在於意趣

書法界一直認為父親是“衰年變法”,他本人對這種說法並不完全認同,因為中國書法只有一種,古今文字書法有共同的源頭,書法原本就沒有新與舊之差異,只有個人風格和意趣的不同

他不是刻意地“為了變而變”,即便有所謂“變法”,也是熔冶各體各家的傳統法度後,再陶鑄自我性靈,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變化”。漢字由“書寫”發展成“書法”,是在不斷地為書法做“加法”,使漢字變得越來越精美細膩、技法也越來越複雜,這好比給“書寫”本身不斷地穿上了一件件華美的“書法”外衣。

千百年來累積的外衣已變得十分沉重,如果去掉一些負擔,迴歸質樸、簡潔,直指人心、直抒胸臆,則又是一番新境界。當然,這“外衣”必須先得穿上,然後才有可能脫去。如果對於傳統書法未曾登堂入室,或者求脫過早,則不得門徑。必須先由“晉唐”進入傳統書法堂奧,並經過長年的積澱和參悟,方可謀求出離與跳脫。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1994年趙冷月先生與程十發先生

父親六十歲以後退休在家,全部的時間投入書法研習之中。他每天上午四五個小時日課,從不懈怠。往往先從拙重、渾穆的碑版開始臨寫,稍作歇息,再臨寫輕快一點的法帖,互相交替。即使在其晚年,他也並未“放棄”帖學,仍時常臨寫顏真卿《祭侄稿》和蘇軾《黃州寒食帖》。

父親臨帖,看似率意地以筆畫紙,實則在著重感受其中的氣息和韻致,而非描頭畫腳。他非常喜歡簡牘墨跡,尤其喜歡西域殘紙《李柏文書》《濟白帖》,愛其天真、不做作。父親反覆觀摩、意臨,他不僅揣摩其“形”,還洞察其中生動的意趣,真切地體會古人“活潑潑的”書寫意興。

對於簡牘、敦煌書法和西域殘紙墨跡,父親認為不可過多實臨,因為這類墨跡的書寫速度太快,其中的“法度”尚不齊備;簡牘的率意快捷書寫會使線條飄薄,必須有雄強的筆力才能駕馭它;但可多讀、多看,臨寫其大意,體味其中樸素、自然的“氣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的追求目標,是要做到“上下通會、鎔鑄古今、自出新意”。他對書法注入了畢生的精力和深情,在晚年仍自稱:“我自有通會之感。雖然通會,卻尚未能馳騁於書法的化境之中,是唯一的缺憾。”

有缺憾,便有追求。我想,對父親來說,或許八十歲才是一個開端吧。因而,他的探索永不止步。父親除了對漢隸北碑下過苦工夫以外,外界很少知道他對篆籀也有涉及,還創作了不少草書作品。

他對漢字書法的整體演變爛熟於心。在他的作品中很難找到高度重複的字形結構,而是變幻莫測、隨跡而化,字體的界限被無意間打破了,比如常常出現楷化的隸書,或帶有隸意的楷書。每一個字的寫法, 秉承服從章法佈局的需要而隨機應變。如果僅著眼於單一的筆畫,或者以單字觀之,時常感覺不穩,而通篇觀之則生動自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年積逾遠

他遍臨漢碑,於漢隸用心最多,研習《張遷碑》時間尤長。他在隸書書寫的酣暢“意興”上,明顯地表現出簡牘率真書寫的意味:行筆簡直、一氣呵成,且不失堂正氣象。他一改歷來隸書寫法的生澀、滯重,變得俊朗、爽健,“不與明清人爭高下”,而自成一家。

他曾長時間臨習六朝碑誌,楷書從北碑中求變化、力避板刻。行書用筆質直、古拙,而少婉轉、纏繞。晚年喜作大字榜書,雖廢紙無數,但也留下來一些得意之作。他認為大字榜書有其自身固有的章法,切不可用寫小字的方法去放大了寫榜書。

常有斗方單字書法,配以小字長款,多錄先秦六朝古文,生動有趣。他的金文、篆書作品在外界流傳極少,輔以行書釋文和落款,謀篇佈局變化多端,為其晚年自娛之作。他曾反覆臨習孫過庭《書譜》,熟知草法,其篆法、隸法、楷法,雖不囿於某家某帖,常有變化或者雜糅,但均有其出處、絕不臆造。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後即由帖學轉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後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樸和大雅之境。

他不拘泥於“晉唐”成法,在書法創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得到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築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殼”。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強橫”,但要“講道理”

父親一直強調書法要有“清氣”,以蘇州鄧尉“清、奇、古、怪”四柏比喻書法:其中的“清”是基礎,這個“清”是清透、俊朗、勁健的意思,他也反覆強調書法要“脫俗”, “俗”不是指低俗,而是指那種隨人作計、了無新意的“俗套”。

他常常對求教者說:“寫字一定要膽子大,越是想寫好、越謹慎,則越寫不好;要敢寫、放開寫。如果覺得放得太開,還可以收回來再寫,難道你還怕這紙和筆不成?”從表象來看,父親的探索和突破近乎“百無禁忌”,但深入體察後可知,他的書法創作始終是有“放”有“收”的,可以寫得“強橫”,但同時也一定得“講道理”

他始終遵循著傳統的法度,只不過這“法度”已經被不露痕跡地“化掉”了。他是在傳統書法的範疇內力圖出新,而不是毫無來由的隨意揮灑。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著書不為丹鉛誤

就創作態度而言,父親是極其嚴謹認真的,在創作大幅作品前,必先醞釀、構思,常常在休息時也以手指畫沙發扶手。每天上午臨寫碑帖的同時,也在為下午的創作做準備。進而從上午臨寫的某些碑帖中得到的“味道”,可以自然地滲入於他下午的書法創作中。

他也留下了大量寫在小尺幅邊角紙料上的書法小品,極富天趣,這些多為他創作大幅作品前的構思創作小稿,選擇其中滿意的草稿,也落款、蓋章後留下。可見他的書法創作不是率意而為,而是用心良苦、殊途同歸。

父親一旦提筆進入創作狀態,便判若兩人,充滿激情。他反對刻意的擺佈,不作須臾遲疑,享受心手相應的書寫狀態。整個書寫過程也有某種“實驗性”,為寫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常常廢紙無數,那些成功的作品皆為一氣呵成,他自己都無法再行復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杜甫句

他反對書法的程式化、美術化,認為尊崇“法度”不應被理解為回到“規範化”的漢字書寫,那樣不足以表情達意,他享受書寫過程中那種活潑流暢的意興。

高度變化的字形、隨跡而化的謀篇佈局,既是人力所為,更是妙趣天成,具有不可重複的“偶然性”。坊間有很多仿製父親書法的贗品,多數是仿其七十歲以前的作品,然其晚年作品無法仿作,因為其中沒有“成法”,找不到可資重複和模擬的“抓手”。

父親曾說過“醜到極點即美到極點”,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離不開當時的特殊語境,他的這一表述有強烈的矯枉過正的意圖。在當時以流美的帖學為主體的書壇中,任何敢於越雷池一步的想法和做法,都有招致批評乃至責難的可能,即便在三十年以後的今天,對於他的書法觀點和實踐,書壇同道們雖不以為怪,但也未必都能理解,可以想見在當時他所面臨的重重阻力。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季布無二諾

他僅以一己之力,毫不妥協、一意孤行。他所指的“醜”,並不是與“美”相對立的“醜陋”,而是指脫離世俗的“漂亮”、“工整”、拒絕淺薄的“好看”、“秀美”,全力追求一種厚、大、重、拙的壯美,甚至帶些殘缺的蒼莽之美。

書法差異,在於意趣

書法界一直認為父親是“衰年變法”,他本人對這種說法並不完全認同,因為中國書法只有一種,古今文字書法有共同的源頭,書法原本就沒有新與舊之差異,只有個人風格和意趣的不同

他不是刻意地“為了變而變”,即便有所謂“變法”,也是熔冶各體各家的傳統法度後,再陶鑄自我性靈,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變化”。漢字由“書寫”發展成“書法”,是在不斷地為書法做“加法”,使漢字變得越來越精美細膩、技法也越來越複雜,這好比給“書寫”本身不斷地穿上了一件件華美的“書法”外衣。

千百年來累積的外衣已變得十分沉重,如果去掉一些負擔,迴歸質樸、簡潔,直指人心、直抒胸臆,則又是一番新境界。當然,這“外衣”必須先得穿上,然後才有可能脫去。如果對於傳統書法未曾登堂入室,或者求脫過早,則不得門徑。必須先由“晉唐”進入傳統書法堂奧,並經過長年的積澱和參悟,方可謀求出離與跳脫。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1994年趙冷月先生與程十發先生

父親六十歲以後退休在家,全部的時間投入書法研習之中。他每天上午四五個小時日課,從不懈怠。往往先從拙重、渾穆的碑版開始臨寫,稍作歇息,再臨寫輕快一點的法帖,互相交替。即使在其晚年,他也並未“放棄”帖學,仍時常臨寫顏真卿《祭侄稿》和蘇軾《黃州寒食帖》。

父親臨帖,看似率意地以筆畫紙,實則在著重感受其中的氣息和韻致,而非描頭畫腳。他非常喜歡簡牘墨跡,尤其喜歡西域殘紙《李柏文書》《濟白帖》,愛其天真、不做作。父親反覆觀摩、意臨,他不僅揣摩其“形”,還洞察其中生動的意趣,真切地體會古人“活潑潑的”書寫意興。

對於簡牘、敦煌書法和西域殘紙墨跡,父親認為不可過多實臨,因為這類墨跡的書寫速度太快,其中的“法度”尚不齊備;簡牘的率意快捷書寫會使線條飄薄,必須有雄強的筆力才能駕馭它;但可多讀、多看,臨寫其大意,體味其中樸素、自然的“氣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的追求目標,是要做到“上下通會、鎔鑄古今、自出新意”。他對書法注入了畢生的精力和深情,在晚年仍自稱:“我自有通會之感。雖然通會,卻尚未能馳騁於書法的化境之中,是唯一的缺憾。”

有缺憾,便有追求。我想,對父親來說,或許八十歲才是一個開端吧。因而,他的探索永不止步。父親除了對漢隸北碑下過苦工夫以外,外界很少知道他對篆籀也有涉及,還創作了不少草書作品。

他對漢字書法的整體演變爛熟於心。在他的作品中很難找到高度重複的字形結構,而是變幻莫測、隨跡而化,字體的界限被無意間打破了,比如常常出現楷化的隸書,或帶有隸意的楷書。每一個字的寫法, 秉承服從章法佈局的需要而隨機應變。如果僅著眼於單一的筆畫,或者以單字觀之,時常感覺不穩,而通篇觀之則生動自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年積逾遠

他遍臨漢碑,於漢隸用心最多,研習《張遷碑》時間尤長。他在隸書書寫的酣暢“意興”上,明顯地表現出簡牘率真書寫的意味:行筆簡直、一氣呵成,且不失堂正氣象。他一改歷來隸書寫法的生澀、滯重,變得俊朗、爽健,“不與明清人爭高下”,而自成一家。

他曾長時間臨習六朝碑誌,楷書從北碑中求變化、力避板刻。行書用筆質直、古拙,而少婉轉、纏繞。晚年喜作大字榜書,雖廢紙無數,但也留下來一些得意之作。他認為大字榜書有其自身固有的章法,切不可用寫小字的方法去放大了寫榜書。

常有斗方單字書法,配以小字長款,多錄先秦六朝古文,生動有趣。他的金文、篆書作品在外界流傳極少,輔以行書釋文和落款,謀篇佈局變化多端,為其晚年自娛之作。他曾反覆臨習孫過庭《書譜》,熟知草法,其篆法、隸法、楷法,雖不囿於某家某帖,常有變化或者雜糅,但均有其出處、絕不臆造。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節臨爨寶子碑

他寫的每個字都有“情態”,讓字在紙上“動起來”、“活起來”,賦予這些字以活潑的氣息和旺盛的生命力。

“異體同勢”,不僅在書體上打破界限,在書寫節奏和意趣上,也有各體書法間的融合,例如他的金文書寫,採用的是行書的節奏,全憑雄強的筆力使線條沉著古穆;他的墨法也豐富多變,有意無意、隨濃隨淡,在大字榜書上尤其明顯,其大墨海常年不清洗,新墨、宿墨混用。正是因為融匯各種書體、通古會今,方能自出新意、開書法未有之境。

不為人識的孤寂

當年書法界對其晚年書風的批評聲音很大——他不辯解、不爭論,只是不斷地書寫、嘗試、突破。這一時期,父親是寂寞的,又是快樂的。既然有人說“不好”,但又講不出充分的、令他信服的理由,那麼他就想著把他的作品留給後人去評價。

那些言辭激烈的批評,不僅沒有妨礙他的探索步伐,反而成為了一種激勵——他只想寫出更好的、能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他對自己的努力也有很清醒的認識:既然是在作探索,有成功,也一定有失敗;在自娛自樂的同時,他也保持著強大的自信——“今人不必不如古人”。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後即由帖學轉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後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樸和大雅之境。

他不拘泥於“晉唐”成法,在書法創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得到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築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殼”。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強橫”,但要“講道理”

父親一直強調書法要有“清氣”,以蘇州鄧尉“清、奇、古、怪”四柏比喻書法:其中的“清”是基礎,這個“清”是清透、俊朗、勁健的意思,他也反覆強調書法要“脫俗”, “俗”不是指低俗,而是指那種隨人作計、了無新意的“俗套”。

他常常對求教者說:“寫字一定要膽子大,越是想寫好、越謹慎,則越寫不好;要敢寫、放開寫。如果覺得放得太開,還可以收回來再寫,難道你還怕這紙和筆不成?”從表象來看,父親的探索和突破近乎“百無禁忌”,但深入體察後可知,他的書法創作始終是有“放”有“收”的,可以寫得“強橫”,但同時也一定得“講道理”

他始終遵循著傳統的法度,只不過這“法度”已經被不露痕跡地“化掉”了。他是在傳統書法的範疇內力圖出新,而不是毫無來由的隨意揮灑。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著書不為丹鉛誤

就創作態度而言,父親是極其嚴謹認真的,在創作大幅作品前,必先醞釀、構思,常常在休息時也以手指畫沙發扶手。每天上午臨寫碑帖的同時,也在為下午的創作做準備。進而從上午臨寫的某些碑帖中得到的“味道”,可以自然地滲入於他下午的書法創作中。

他也留下了大量寫在小尺幅邊角紙料上的書法小品,極富天趣,這些多為他創作大幅作品前的構思創作小稿,選擇其中滿意的草稿,也落款、蓋章後留下。可見他的書法創作不是率意而為,而是用心良苦、殊途同歸。

父親一旦提筆進入創作狀態,便判若兩人,充滿激情。他反對刻意的擺佈,不作須臾遲疑,享受心手相應的書寫狀態。整個書寫過程也有某種“實驗性”,為寫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常常廢紙無數,那些成功的作品皆為一氣呵成,他自己都無法再行復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杜甫句

他反對書法的程式化、美術化,認為尊崇“法度”不應被理解為回到“規範化”的漢字書寫,那樣不足以表情達意,他享受書寫過程中那種活潑流暢的意興。

高度變化的字形、隨跡而化的謀篇佈局,既是人力所為,更是妙趣天成,具有不可重複的“偶然性”。坊間有很多仿製父親書法的贗品,多數是仿其七十歲以前的作品,然其晚年作品無法仿作,因為其中沒有“成法”,找不到可資重複和模擬的“抓手”。

父親曾說過“醜到極點即美到極點”,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離不開當時的特殊語境,他的這一表述有強烈的矯枉過正的意圖。在當時以流美的帖學為主體的書壇中,任何敢於越雷池一步的想法和做法,都有招致批評乃至責難的可能,即便在三十年以後的今天,對於他的書法觀點和實踐,書壇同道們雖不以為怪,但也未必都能理解,可以想見在當時他所面臨的重重阻力。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季布無二諾

他僅以一己之力,毫不妥協、一意孤行。他所指的“醜”,並不是與“美”相對立的“醜陋”,而是指脫離世俗的“漂亮”、“工整”、拒絕淺薄的“好看”、“秀美”,全力追求一種厚、大、重、拙的壯美,甚至帶些殘缺的蒼莽之美。

書法差異,在於意趣

書法界一直認為父親是“衰年變法”,他本人對這種說法並不完全認同,因為中國書法只有一種,古今文字書法有共同的源頭,書法原本就沒有新與舊之差異,只有個人風格和意趣的不同

他不是刻意地“為了變而變”,即便有所謂“變法”,也是熔冶各體各家的傳統法度後,再陶鑄自我性靈,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變化”。漢字由“書寫”發展成“書法”,是在不斷地為書法做“加法”,使漢字變得越來越精美細膩、技法也越來越複雜,這好比給“書寫”本身不斷地穿上了一件件華美的“書法”外衣。

千百年來累積的外衣已變得十分沉重,如果去掉一些負擔,迴歸質樸、簡潔,直指人心、直抒胸臆,則又是一番新境界。當然,這“外衣”必須先得穿上,然後才有可能脫去。如果對於傳統書法未曾登堂入室,或者求脫過早,則不得門徑。必須先由“晉唐”進入傳統書法堂奧,並經過長年的積澱和參悟,方可謀求出離與跳脫。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1994年趙冷月先生與程十發先生

父親六十歲以後退休在家,全部的時間投入書法研習之中。他每天上午四五個小時日課,從不懈怠。往往先從拙重、渾穆的碑版開始臨寫,稍作歇息,再臨寫輕快一點的法帖,互相交替。即使在其晚年,他也並未“放棄”帖學,仍時常臨寫顏真卿《祭侄稿》和蘇軾《黃州寒食帖》。

父親臨帖,看似率意地以筆畫紙,實則在著重感受其中的氣息和韻致,而非描頭畫腳。他非常喜歡簡牘墨跡,尤其喜歡西域殘紙《李柏文書》《濟白帖》,愛其天真、不做作。父親反覆觀摩、意臨,他不僅揣摩其“形”,還洞察其中生動的意趣,真切地體會古人“活潑潑的”書寫意興。

對於簡牘、敦煌書法和西域殘紙墨跡,父親認為不可過多實臨,因為這類墨跡的書寫速度太快,其中的“法度”尚不齊備;簡牘的率意快捷書寫會使線條飄薄,必須有雄強的筆力才能駕馭它;但可多讀、多看,臨寫其大意,體味其中樸素、自然的“氣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的追求目標,是要做到“上下通會、鎔鑄古今、自出新意”。他對書法注入了畢生的精力和深情,在晚年仍自稱:“我自有通會之感。雖然通會,卻尚未能馳騁於書法的化境之中,是唯一的缺憾。”

有缺憾,便有追求。我想,對父親來說,或許八十歲才是一個開端吧。因而,他的探索永不止步。父親除了對漢隸北碑下過苦工夫以外,外界很少知道他對篆籀也有涉及,還創作了不少草書作品。

他對漢字書法的整體演變爛熟於心。在他的作品中很難找到高度重複的字形結構,而是變幻莫測、隨跡而化,字體的界限被無意間打破了,比如常常出現楷化的隸書,或帶有隸意的楷書。每一個字的寫法, 秉承服從章法佈局的需要而隨機應變。如果僅著眼於單一的筆畫,或者以單字觀之,時常感覺不穩,而通篇觀之則生動自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年積逾遠

他遍臨漢碑,於漢隸用心最多,研習《張遷碑》時間尤長。他在隸書書寫的酣暢“意興”上,明顯地表現出簡牘率真書寫的意味:行筆簡直、一氣呵成,且不失堂正氣象。他一改歷來隸書寫法的生澀、滯重,變得俊朗、爽健,“不與明清人爭高下”,而自成一家。

他曾長時間臨習六朝碑誌,楷書從北碑中求變化、力避板刻。行書用筆質直、古拙,而少婉轉、纏繞。晚年喜作大字榜書,雖廢紙無數,但也留下來一些得意之作。他認為大字榜書有其自身固有的章法,切不可用寫小字的方法去放大了寫榜書。

常有斗方單字書法,配以小字長款,多錄先秦六朝古文,生動有趣。他的金文、篆書作品在外界流傳極少,輔以行書釋文和落款,謀篇佈局變化多端,為其晚年自娛之作。他曾反覆臨習孫過庭《書譜》,熟知草法,其篆法、隸法、楷法,雖不囿於某家某帖,常有變化或者雜糅,但均有其出處、絕不臆造。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節臨爨寶子碑

他寫的每個字都有“情態”,讓字在紙上“動起來”、“活起來”,賦予這些字以活潑的氣息和旺盛的生命力。

“異體同勢”,不僅在書體上打破界限,在書寫節奏和意趣上,也有各體書法間的融合,例如他的金文書寫,採用的是行書的節奏,全憑雄強的筆力使線條沉著古穆;他的墨法也豐富多變,有意無意、隨濃隨淡,在大字榜書上尤其明顯,其大墨海常年不清洗,新墨、宿墨混用。正是因為融匯各種書體、通古會今,方能自出新意、開書法未有之境。

不為人識的孤寂

當年書法界對其晚年書風的批評聲音很大——他不辯解、不爭論,只是不斷地書寫、嘗試、突破。這一時期,父親是寂寞的,又是快樂的。既然有人說“不好”,但又講不出充分的、令他信服的理由,那麼他就想著把他的作品留給後人去評價。

那些言辭激烈的批評,不僅沒有妨礙他的探索步伐,反而成為了一種激勵——他只想寫出更好的、能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他對自己的努力也有很清醒的認識:既然是在作探索,有成功,也一定有失敗;在自娛自樂的同時,他也保持著強大的自信——“今人不必不如古人”。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蘇軾隆中

他的書法內容多出於古文名篇,詩詞多來自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劉長卿、蘇軾等等。父親尤愛書寫東坡先生詩詞,他曾多次書寫“目擊道存”、“默悟通神”、“一靈獨覺”。在苦於創作沒有突破時,書寫“騎牛覓牛”、“螞蟻啃骨頭”、“騎虎難下”,甚至寫“一塌糊塗”,並張掛於其書桌對面——由此可見其心跡。

他與晚年黃庭堅的感遇一致:“老夫之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蚋聚散,未嘗一事橫於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他晚年創作的那些帶有探索性、自娛自樂的作品,不送人、不展出、不出版,而是自己保存,未有流散,客觀上也導致書法界雖然稱其“衰年變法”,但對他的晚年書風,其實難以窺及全貌。

"

[ 本文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文 / 趙明康

蘇州鄧尉有四棵柏樹,名叫“清、奇、古、怪”。趙冷月先生曾用它來打比方,說:書法藝術源於自然,也可以有這樣的“四美”。

這“四美”中,清是命脈。有了清,才有奇、古、怪,這就是雅。倘若沒有清,那麼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俗就是病,就是野狐禪。

書法作品沒有現代、古代之分。現代人的書法不必追求所謂的現代感。

書法的難能,在於它的無法。而且在法之上還有“道”,還有“神”,還有“仙”各個境界,書法的境界,說到底就像遠古一樣超凡脫俗。

……

當你看到以上這些藝術箴言,你還會覺得有發黃老照片的文章無趣無味嗎?趙冷月先生留下來的藝術財富,不只是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那些寶貴的藝術體驗、經驗。

可是,誰又能完全讀懂一位藝術大師呢,我們只能慢慢靠近——通過他的至親,看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想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我們看待藝術的樣子……

——施晗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論書法。”我陪他聊天、談藝,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並不寬敞,用於書法創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後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作。

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奏,調整走紙的快慢,經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由過道至電梯廳,攤於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譭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李白枯魚過河泣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於攀登蜀道。他一輩子彷彿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後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

在六十餘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疑和思考;在臨帖、創作並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

宋代以下書法,不必學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的經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並從中找到可以生髮和變化的契機。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50年代的趙冷月先生

他不斷告誡後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於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結字、章法和行氣。

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於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採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

他對於各種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東坡書軒

提倡給書法藝術“鬆綁”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

中年以後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於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倖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新自立,在後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遊、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並設帳授徒,收入穩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後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衝擊。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生活簡單,對物質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後為他刻十餘方常用印章。

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雲、程十發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幷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滋養,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

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之韻味、格調、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並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左一)與關良、朱屺瞻合影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20世紀70年代末與趙冷月(左一)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鬆、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鬆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演化,也具有啟發意義。

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但他並非離經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書法範疇內的探索與變化。由於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七言聯

“不安分”與自我否定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於二十世紀考古發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髮現和出版。

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會各種書體結構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覆淬鍊融合。

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於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並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對聯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後即由帖學轉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後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樸和大雅之境。

他不拘泥於“晉唐”成法,在書法創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得到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築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殼”。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強橫”,但要“講道理”

父親一直強調書法要有“清氣”,以蘇州鄧尉“清、奇、古、怪”四柏比喻書法:其中的“清”是基礎,這個“清”是清透、俊朗、勁健的意思,他也反覆強調書法要“脫俗”, “俗”不是指低俗,而是指那種隨人作計、了無新意的“俗套”。

他常常對求教者說:“寫字一定要膽子大,越是想寫好、越謹慎,則越寫不好;要敢寫、放開寫。如果覺得放得太開,還可以收回來再寫,難道你還怕這紙和筆不成?”從表象來看,父親的探索和突破近乎“百無禁忌”,但深入體察後可知,他的書法創作始終是有“放”有“收”的,可以寫得“強橫”,但同時也一定得“講道理”

他始終遵循著傳統的法度,只不過這“法度”已經被不露痕跡地“化掉”了。他是在傳統書法的範疇內力圖出新,而不是毫無來由的隨意揮灑。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著書不為丹鉛誤

就創作態度而言,父親是極其嚴謹認真的,在創作大幅作品前,必先醞釀、構思,常常在休息時也以手指畫沙發扶手。每天上午臨寫碑帖的同時,也在為下午的創作做準備。進而從上午臨寫的某些碑帖中得到的“味道”,可以自然地滲入於他下午的書法創作中。

他也留下了大量寫在小尺幅邊角紙料上的書法小品,極富天趣,這些多為他創作大幅作品前的構思創作小稿,選擇其中滿意的草稿,也落款、蓋章後留下。可見他的書法創作不是率意而為,而是用心良苦、殊途同歸。

父親一旦提筆進入創作狀態,便判若兩人,充滿激情。他反對刻意的擺佈,不作須臾遲疑,享受心手相應的書寫狀態。整個書寫過程也有某種“實驗性”,為寫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常常廢紙無數,那些成功的作品皆為一氣呵成,他自己都無法再行復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杜甫句

他反對書法的程式化、美術化,認為尊崇“法度”不應被理解為回到“規範化”的漢字書寫,那樣不足以表情達意,他享受書寫過程中那種活潑流暢的意興。

高度變化的字形、隨跡而化的謀篇佈局,既是人力所為,更是妙趣天成,具有不可重複的“偶然性”。坊間有很多仿製父親書法的贗品,多數是仿其七十歲以前的作品,然其晚年作品無法仿作,因為其中沒有“成法”,找不到可資重複和模擬的“抓手”。

父親曾說過“醜到極點即美到極點”,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離不開當時的特殊語境,他的這一表述有強烈的矯枉過正的意圖。在當時以流美的帖學為主體的書壇中,任何敢於越雷池一步的想法和做法,都有招致批評乃至責難的可能,即便在三十年以後的今天,對於他的書法觀點和實踐,書壇同道們雖不以為怪,但也未必都能理解,可以想見在當時他所面臨的重重阻力。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季布無二諾

他僅以一己之力,毫不妥協、一意孤行。他所指的“醜”,並不是與“美”相對立的“醜陋”,而是指脫離世俗的“漂亮”、“工整”、拒絕淺薄的“好看”、“秀美”,全力追求一種厚、大、重、拙的壯美,甚至帶些殘缺的蒼莽之美。

書法差異,在於意趣

書法界一直認為父親是“衰年變法”,他本人對這種說法並不完全認同,因為中國書法只有一種,古今文字書法有共同的源頭,書法原本就沒有新與舊之差異,只有個人風格和意趣的不同

他不是刻意地“為了變而變”,即便有所謂“變法”,也是熔冶各體各家的傳統法度後,再陶鑄自我性靈,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變化”。漢字由“書寫”發展成“書法”,是在不斷地為書法做“加法”,使漢字變得越來越精美細膩、技法也越來越複雜,這好比給“書寫”本身不斷地穿上了一件件華美的“書法”外衣。

千百年來累積的外衣已變得十分沉重,如果去掉一些負擔,迴歸質樸、簡潔,直指人心、直抒胸臆,則又是一番新境界。當然,這“外衣”必須先得穿上,然後才有可能脫去。如果對於傳統書法未曾登堂入室,或者求脫過早,則不得門徑。必須先由“晉唐”進入傳統書法堂奧,並經過長年的積澱和參悟,方可謀求出離與跳脫。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1994年趙冷月先生與程十發先生

父親六十歲以後退休在家,全部的時間投入書法研習之中。他每天上午四五個小時日課,從不懈怠。往往先從拙重、渾穆的碑版開始臨寫,稍作歇息,再臨寫輕快一點的法帖,互相交替。即使在其晚年,他也並未“放棄”帖學,仍時常臨寫顏真卿《祭侄稿》和蘇軾《黃州寒食帖》。

父親臨帖,看似率意地以筆畫紙,實則在著重感受其中的氣息和韻致,而非描頭畫腳。他非常喜歡簡牘墨跡,尤其喜歡西域殘紙《李柏文書》《濟白帖》,愛其天真、不做作。父親反覆觀摩、意臨,他不僅揣摩其“形”,還洞察其中生動的意趣,真切地體會古人“活潑潑的”書寫意興。

對於簡牘、敦煌書法和西域殘紙墨跡,父親認為不可過多實臨,因為這類墨跡的書寫速度太快,其中的“法度”尚不齊備;簡牘的率意快捷書寫會使線條飄薄,必須有雄強的筆力才能駕馭它;但可多讀、多看,臨寫其大意,體味其中樸素、自然的“氣息”。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榜書

父親在書法藝術上的追求目標,是要做到“上下通會、鎔鑄古今、自出新意”。他對書法注入了畢生的精力和深情,在晚年仍自稱:“我自有通會之感。雖然通會,卻尚未能馳騁於書法的化境之中,是唯一的缺憾。”

有缺憾,便有追求。我想,對父親來說,或許八十歲才是一個開端吧。因而,他的探索永不止步。父親除了對漢隸北碑下過苦工夫以外,外界很少知道他對篆籀也有涉及,還創作了不少草書作品。

他對漢字書法的整體演變爛熟於心。在他的作品中很難找到高度重複的字形結構,而是變幻莫測、隨跡而化,字體的界限被無意間打破了,比如常常出現楷化的隸書,或帶有隸意的楷書。每一個字的寫法, 秉承服從章法佈局的需要而隨機應變。如果僅著眼於單一的筆畫,或者以單字觀之,時常感覺不穩,而通篇觀之則生動自然。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年積逾遠

他遍臨漢碑,於漢隸用心最多,研習《張遷碑》時間尤長。他在隸書書寫的酣暢“意興”上,明顯地表現出簡牘率真書寫的意味:行筆簡直、一氣呵成,且不失堂正氣象。他一改歷來隸書寫法的生澀、滯重,變得俊朗、爽健,“不與明清人爭高下”,而自成一家。

他曾長時間臨習六朝碑誌,楷書從北碑中求變化、力避板刻。行書用筆質直、古拙,而少婉轉、纏繞。晚年喜作大字榜書,雖廢紙無數,但也留下來一些得意之作。他認為大字榜書有其自身固有的章法,切不可用寫小字的方法去放大了寫榜書。

常有斗方單字書法,配以小字長款,多錄先秦六朝古文,生動有趣。他的金文、篆書作品在外界流傳極少,輔以行書釋文和落款,謀篇佈局變化多端,為其晚年自娛之作。他曾反覆臨習孫過庭《書譜》,熟知草法,其篆法、隸法、楷法,雖不囿於某家某帖,常有變化或者雜糅,但均有其出處、絕不臆造。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節臨爨寶子碑

他寫的每個字都有“情態”,讓字在紙上“動起來”、“活起來”,賦予這些字以活潑的氣息和旺盛的生命力。

“異體同勢”,不僅在書體上打破界限,在書寫節奏和意趣上,也有各體書法間的融合,例如他的金文書寫,採用的是行書的節奏,全憑雄強的筆力使線條沉著古穆;他的墨法也豐富多變,有意無意、隨濃隨淡,在大字榜書上尤其明顯,其大墨海常年不清洗,新墨、宿墨混用。正是因為融匯各種書體、通古會今,方能自出新意、開書法未有之境。

不為人識的孤寂

當年書法界對其晚年書風的批評聲音很大——他不辯解、不爭論,只是不斷地書寫、嘗試、突破。這一時期,父親是寂寞的,又是快樂的。既然有人說“不好”,但又講不出充分的、令他信服的理由,那麼他就想著把他的作品留給後人去評價。

那些言辭激烈的批評,不僅沒有妨礙他的探索步伐,反而成為了一種激勵——他只想寫出更好的、能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他對自己的努力也有很清醒的認識:既然是在作探索,有成功,也一定有失敗;在自娛自樂的同時,他也保持著強大的自信——“今人不必不如古人”。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蘇軾隆中

他的書法內容多出於古文名篇,詩詞多來自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劉長卿、蘇軾等等。父親尤愛書寫東坡先生詩詞,他曾多次書寫“目擊道存”、“默悟通神”、“一靈獨覺”。在苦於創作沒有突破時,書寫“騎牛覓牛”、“螞蟻啃骨頭”、“騎虎難下”,甚至寫“一塌糊塗”,並張掛於其書桌對面——由此可見其心跡。

他與晚年黃庭堅的感遇一致:“老夫之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蚋聚散,未嘗一事橫於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他晚年創作的那些帶有探索性、自娛自樂的作品,不送人、不展出、不出版,而是自己保存,未有流散,客觀上也導致書法界雖然稱其“衰年變法”,但對他的晚年書風,其實難以窺及全貌。

趙冷月:好的書法作品只有意趣不同,沒有古今之分 !

趙冷月 杜甫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

他認為自己的書法有兩類:一類是“寫給別人的字”,另一類是“寫給自己的字”。前者不能全然不顧及別人是否喜歡,後者則是自己的天性流露,帶有“墨戲”的暢快。前者較受歡迎,後者則未必有多少人理解和接受。

因此,他把那些”寫給自己的字“、自己滿意的作品,都整卷保存,不願示人。晚年的父親聲譽日盛,但偶爾也流露不為人識的孤寂,他曾對我感嘆:“我寫這些字,已經過念頭(過癮)了,留給後人看吧。”


趙冷月(1915.3—2002.11.20),名亮,堂號缺圓齋,晚號晦翁,浙江嘉興人。歷任上海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顧問。幼從祖父趙介甫習文學,攻書法。為中國書法史上“晚年變法”成功者之一。


圖文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處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