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書法 藝術 美術 北宋 國畫藝術 2017-04-14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謝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後以字行,晚號壯暮翁,齋名魚飲溪堂、杜齋、煙江樓、苦篁齋。江蘇常州人。擅長書法及古書畫的鑑定。初與張珩(張蔥玉)齊名,世有“北張南謝”之說。

歷任上海市文物保護委員會編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館顧問、中國美協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國家文物局全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組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等。著有《敦煌石室記》、《敦煌藝術敘錄》、《水墨畫》等,編有《唐五代宋元名跡》等。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青綠山水通景八屏 1951年作 165cm×82cm×8 約合98.4平方尺 (1760萬元,2005年7月中貿聖佳)

此幅《青綠山水通景八屏》作於1951年,是先生繪畫作品中最大的一幅,“追摹古人得高趣,別出新意成一家”。用這二句話來評價謝稚柳先生的山水畫,恰到好處。整幅畫作立意深遠,構圖雄偉俊麗,用筆端莊敦重,設色清新俊逸,氣勢高雅,瀟灑出塵,獨具一格。這是一件中國近代繪畫史上史詩般的巨物,是一件驚心矚目的曠世之作。謝稚柳先生當時42歲,正值年富力強的最佳時期。因為受畫室畫案狹小的限制,八屏巨畫無法平面展開,只能一屏一屏地繪製,整個工程完竣,歷時半年有餘。令人佩服的是,八屏畫展出之時,竟然設色一致,山脈相連,河湖相通,舟渚佈局合理,峰巒館舍有序,甚至連每幅間的樹木過枝,都安排得枝脈吻合,天衣無縫。尤其是全畫完成後的最後一道工序--焦墨苔點,是全畫的點睛之筆,最見畫家功底,一點不慎,將前工盡棄。此畫苔點,輕重交錯,疏密有致,實屬不易。整個畫面一片雨溼的江南,煙障的清溪,濃陰夏木的山谷,富麗堂皇的樓閣,暝色迷茫的山村,豔似春容的芙蓉花,茂密清幽的松柏,碧波盪漾的湖面,曲徑通幽的小路,幽閒靜謐的舟楫,好一派江南景色。

1981年,上海美術家協會與上海博物館和江蘇省在上海展覽館聯合舉辦《謝稚柳、陳佩秋畫展》,《青綠山水通景八屏》被徵集參展,謝稚柳先生補題:“此三十年前所寫,時方研治江南畫派,偶效其體。辛酉秋初,壯暮翁稚柳並題。”鈐“稚柳”(白文)、“謝”(朱文)、“壯暮翁”(白文)三章。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仿宋山水花鳥冊 八開 絹本設色 每開高39.2釐米,寬29.2釐米 (4600萬,2011年5月中國佳德春拍)

其中花鳥畫三開,山水畫五開,謝稚柳自題畫跋兩開,並有陳佩秋“謝稚柳山水花鳥冊八頁”題簽。根據謝稚柳、陳佩秋夫婦所題畫跋,此冊畫成後一直為畫家自藏,十餘年後的“文革”期間謝稚柳遭際厄運,曾被三次抄家,尤其是1967年的第三次抄家最為徹底,所藏古代書畫、書案、書櫥、鏡框都被抄走,只留下了一張吃飯的桌子和睡覺的床,《仿宋山水花鳥冊》也在混亂中蹤跡全無,“文革”後被抄物品被歸還,此冊失而復得。謝稚柳將它贈予其好友尚業煌。尚業煌曾擔任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長期從事文物鑑定工作。1949年謝稚柳前往上海從事古書畫鑑定研究工作之時就結識了尚業煌,此後兩人便成為了好友至交。除此《仿宋山水花鳥冊》外,謝稚柳尚有《悼懷周總理詩卷》、《芝蘭之馨》、《鬆鷹圖》等畫作贈予尚業煌。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江村霽雪圖 立軸 1947年作 款識:江村霽雪。用宋徽宗法,丁亥春暮為雲章先生方家正之,謝稚柳。鈐印:謝稚印(白)、柳白衣(朱)、遲燕草堂(朱)

《江村霽雪圖》作於1947年。題款中的雲章先生,全名賀雲章,出生於舊上海一殷實家庭中,自幼喜愛書畫,與海上畫壇多位名家來往密切,張大千亦為他的至交。謝稚柳也是在當年隨張大千拜訪賀雲章家時,將《江村霽雪圖》贈與賀雲章的。

《江村霽雪圖》以三段式構圖,遠景處群山起伏,白雪皚皚,將雪後山川的佳境表現得一覽無疑。中段峰巒巖岫拔地聳立,山體奇峰突兀,銀裝素裹;山頭處樹木繁叢,綠色蔭蔭,似乎要在這冰天雪地之間表現其頑強的生命力;山腳下有一村落,村中屋舍也都披上了銀裝,顯得格外清新、舒爽,村中的樹木競相生長,一派枝繁葉茂的景象。近景處為一山坡,坡道兩邊古樹林立,盤曲交錯,給人以遒勁挺拔、蒼勁古拙之感。又有一紅衣老者縱白馬於坡上,藍衣童子緊隨其後,望其去處,正是那山腳下的村落,是葉落歸根?還是深山訪友?絕妙的構局留給人無限的遐思,並使中、近兩景遙相呼應,相映成輝,令人不禁拍案叫絕。各景物之間則是大片的湖泊,蔚藍的湖水反襯著四周的雪景,使天地之間的山水情景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整幅作品洗練流暢兼得,高遠平遠相間,空間設置精巧。而更為難得可貴的是,作者在作該畫時,將人文氣息與自然山水完美的融合,而那寂靜、清幽的山水,安逸、詳和的村舍也表達了作者渴望避開世俗的紛爭,追求一方淨土的文人情懷。這充分體現了文人畫的特點。這種在山水畫中所表現出的隱逸情調,與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及個人的境界是相吻合的。與謝稚柳同年所作的另一幅《寒江雪嶺圖》相比,《江村霽雪圖》在立意上更為高深明旨,意境上也更顯清新高雅。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寒江雪嶺圖 立軸 1947年作 款識:丁亥冬日寫似國祥先生方家正之。謝稚柳。鈐印:謝稚、稚柳、魚飲溪堂

本幅寫雪景,重山疊障,積雪披紛,入眼一片蒼茫。樓閣疊泉,隱現於林蔭遮護間。下見寒江悄寂,僅得孤舟於其上。上方天際空間以淡墨暈染,山體積雪部分以留白處理,江面染成淺藍,令畫面倍覺明淨清朗,寒意自生,有空靈飄逸之意境。畫家於一九四七年得睹董源、巨然兩劇跡,對其鑽研董北苑畫法影響尤深,亦引領出日後創作的路向。本幅寫於同年底,從中自見北苑面貌,亦為畫家筆下習董之傑構。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鬆閣雅居圖 鏡心 設色紙本 款識:書作持贈鴻業同志正,丁巳秋日,稚柳。 鈐印:謝稚柳(白)、壯暮(朱)

《鬆閣雅居圖》是謝稚柳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期的作品,從圖式到色墨都是他那個時期小青綠山水一路畫法,走的是北宋李成、郭熙的路子。圖中屋宇作界畫,先勾淺線,敷色後再勾墨線,樹石、山水用汁綠、花青等透明植物顏料點染,皴筆中,墨與色互融,墨色在畫中的作用是卻除火氣,將汁綠,花青的浮豔下沉,使整幅作品欲雅先樸,視覺效果豔而不浮。這是謝稚柳繪畫中極為用心的地方。

畫上所署年為“丁巳秋日”。丁巳年是1977年,是“文革”結束後的第二年,上海有關方面將文革中謝稚柳被抄家的書畫作品歸還。交接地點在上海博物館。謝稚柳非常高興,從中挑出幾張自己滿意的舊作分贈給在場的王一平、尚業煌、李鴻業等領導和故交,並當場題寫款識。《鬆閣雅居圖》就是這一天他贈送給上海博物館著名的青銅器和古陶瓷專家李鴻業先生的。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春江曉泛 立軸 水墨紙本 題識:春江曉泛。用宋人筆,苦篁齋試湘紙。稚柳居士。 鈐印:謝稚、稚柳、苦篁齋

詩堂:腰腳婆娑雪滿頭,桑榆行自遠林丘。印痕欲退平生屐,退筆無端作臥遊。次來港見舊所寫春江曉泛圖,率書舊句於端。庚午歲暮,稚柳。鈐印:謝稚柳、九九翁

此作雖未署年款,然一望便知為四十年代後期所作。整幅全以水墨寫成,鋪排充實,皴擦縝密,融北宋王詵俊巧清峭,與董源、巨然平淡天真於一爐。畫中情景優美靜穆,丘壑在平實中不乏險峻,雅韻中實多風骨,平淡天然,加之他瀟脫出塵的筆勢,華滋清潤之氣撲面而起。1990年謝老過香港重見此畫,特加題詩堂以記,感慨傾注筆端,堪稱詩畫合璧。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秋山紅樹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此圖謝稚柳繪製水墨川嶂,主體二峰峭拔,遠處群山溫婉。二主峰之間飛瀑流泉,梵宇琳宮掩立;二峰之前煙嵐浮動,蒼翠襲人,側立的紅木野趣橫生,奪人眼球;樹下石端,高士仰望群山,意氣超然。謝稚柳早年山水筆法細謹,由於對傳統山水的精深鑽研,一出手便是大家風範,筆墨森嚴整肅而不失靈逸瀟灑,圖中既有李成、范寬雄渾壯美的北派風骨,也有董源“遠視之幾不類物象,近視之景物燦然”的江南韻致,筆法端嚴,氣象萬千。四十年代是謝稚柳山水畫創作的最高峰,山水精品,多出自這一時期。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江邨消夏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47年作

題識:丁亥冬日,效梅道人法似國祥先生方家正之,謝稚柳。鈐印:燕白衣、小謝、遲燕草堂

謝稚柳早年的山水以宋元為宗,本幅《江村消夏圖》雖名曰效梅道人法,其實在繪畫風格上秉承了五代的董源、巨然,宋代的李唐等畫家的風格。以皴法講,用較為單一的披麻皴,卻把這種皴法的內涵表現的淋漓盡致,無論遠山近石均能極好地表現出其細部的紋理,卻不會使畫面顯得呆滯。而從設色上講,其用色溫文爾雅,絲毫不遜於古人,表現出他的高度藝術技巧。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千山濃綠圖 立軸 1947年作

款識:長吉詩云:朝涼暮涼村如蓋,千山濃綠生雲外。每愛誦此句,不覺意饒如此。丁亥冬日,魚飲溪堂稚柳並記。鈐印:謝稚柳、燕白衣、苦篁齋

此圖立意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四月》一詩。畫面近景為岸渚平坡,隔水雜木成林,濃蔭蒼翠,遠山秀潤,有溪澗流瀑迴轉其間。作品構圖高遠平遠相間,用筆細潤,設色多用青綠,呈現出清冷幽淡的色調。景物的營造表達出畫家渴望避開世俗的紛爭,追求一方淨土的文人情懷。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山水清音 鏡心 水墨紙本 1948年作 (201.6萬元,2009年12月北京傳是) 詩堂:山水清音。克照先生屬,稚柳。印鑑:謝稚印、稚柳、龍鍾三十九、苦篁齋

稚柳在1936年,26歲時開始學習山水畫,比花鳥畫晚了許多。他學山水的過程有意識地避開對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的明清文人水墨畫派,而直接師法北宋畫風。北宋包括五代末期在山水畫史上乃是大師輩出、標程百代的時代。其時山水畫流派眾多,李成、范寬、董源等皆是開一代風氣並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畫家。謝稚柳對五代北宋山水畫的研習,可謂是一網打盡。

山水清音》是仿效北宋劉道士筆法而作。劉道士,建康(今南京)人,是五代至北宋間,受到董源畫風薰染的一位道士畫家,俗姓劉,畫史稱“劉道士”。劉道士與巨然的生活時代相仿,兩人的畫風同出董源,難以辨別。從此畫中,不難找到劉道士、巨然,以至董源的創作風格:圓弧的山形、點子皴的樹葉與苔點、直線條的麻皮皴等等,描繪十分寫實,從山頂到山腳之間的嶺穴叢林、瀑布流水、山居松柏、微波泛舟,相與映發,彼此呼應。整幅筆墨蒼勁穩重,以淡筆重複皴染山石,用筆綿密卻絲毫瑣碎呆滯之相,墨色潤澤,意境蒼茫,深得董巨、劉道士神髓,同時可見畫家本人的功力、才智、靈性具極佳。謝稚柳的書法脫胎於陳老蓮,這從《山水清音》題跋的書法可見。然而,他捨棄了陳老蓮書法的倔強遲澀,又強化其秀逸氣格,與自身清潤、文靜的個性相契合,發展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貫穿於一生的藝術追求中。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秋山圖 設色紙本 1949年作 (425.5萬元,2011年12月上海東方) 款識:秋山圖。己丑秋暮海上寫寄舜英夫人清正,謝稚柳。略用黃鶴山樵法。印鑑:謝稚(白)、稚柳居士(朱)、定定館(朱)、燕白衣(朱)、杜齋(朱)、穅(朱)

謝稚柳的山水畫師法宋人,尤其是北宋郭熙、王詵、董源、巨然等大家,而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又將李、郭與董、巨這兩個中國山水畫中最經典的流派造型和筆墨元素重新組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圖式和風格:造型和鋪陳近於李郭,筆性和氣格則偏於董巨,因此既有嚴謹精微的刻畫又有清雅瀟灑的逸氣。此幅《秋山圖》作於1949年,謝稚柳先生當時四十歲,正值畫家年富力強的最佳時期,創作了一批具有里程碑式的鴻勾鉅製,如《四美圖卷》、《江南山水八通景》、《茂林迭嶂圖》等。這一時期畫格師法董、巨亦蘊含著謝稚柳一生著意師學李、郭畫派。由此圖可窺見一斑,全圖筆墨蓊蓊鬱鬱,饒有蒼茫深秀的韻味,層巒迭嶂,複復重重,分明是李、郭的山川意象;而近處坡陀草堂,江平如鏡,水草豐茂,顯然從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和《瀟湘圖》演繹而出。全畫最後一道工序,焦墨苔點,是全畫的點睛之筆,最見功底。此畫苔點,輕重交錯,疏密有致。縱觀整個畫面,煙障氤氳的清溪,濃陰鬱蔥的山巒,暝色迷茫的山林,茂密清幽的松柏,曲徑通幽的小路,好一派江南秋色。這就是謝稚柳先生自創的新“江南畫派”,給人一種瀟灑空靈,蒼茫深秀的意境。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秋山懸瀑 設色紙本 庚寅(1950年)作 款識:庚寅春仲,謝稚柳。新民先生正之。鈴印:謝稚柳、稚柳

一九五○年,謝稚柳在滬,擔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特別顧問,負責接收和收購書畫的鑑定工作。本幅題“庚寅春仲”,正是寓目手觸大量古代書畫,並對江南畫派風格掌握運用嫻熟之時。筆下所出山水俱見江南秀色之平淡天真,極攝董巨畫風之神髓。畫中所見層巒疊嶂,瀑泉自高嶺飛瀉傾下,下方有雜樹濃蔭繁枝橫伸而出,呈上下呼應;中有嵐氣迴盪,鬱郁蒼蒼,盡顯江南春色清麗景象,董源、郭熙之法己消融綜合而體現於畫境中,可謂汲古得己貌之悅目作品。構圖、圖風相類之作可見於同年之《青山紅樹》及相近時期之《重巒樓閣》。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蒼巒翠微圖 立軸 設色紙本 題識:一涵先生法家教,謝稚柳時在蘭州。鈐印:謝(朱)、稚柳(白)

謝稚柳早期之作,構制精細,靈氣十足。這件《蒼巒翠微圖》堪為此中經典。畫面對角構圖,極盡宋人畫之渾穆與精細。遠山以中鋒勾出輪廓,後用色層層敷染,點苔筆觸極輕快,落在山頭上,山壑間,雖繁密卻不見其厚重,反有一股清穆之氣撲面而來。中景與近景寫山峰三座,樹木蒼鬱,松樹姿態似蟠龍遒勁,松針細密,硃紅色藤蔓纏繞其上,打破了設色濃重帶來的壓迫感,而藤蔓柔美的線條與山體剛勁多稜的用筆又形成對比,一張一馳,富有韻味。款識中“一涵先生”應為原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高一涵先生。曾任陝甘寧青新五省監察使、敦煌藝術研究所主任。40年代初,謝稚柳赴敦煌考察,與高一涵先生結識。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淡墨遠岫 鏡心 1950年作

作於1950年的《淡墨遠岫》,主體山石取北宋范寬畫作中正堂皇之勢,令全畫有蒼茫咫尺之氣息;皴法借鑑燕文貴《溪山樓觀圖》等作品,以短小如釘頭的皴筆,表現山石嶙峋的質感;而山石間點綴的白練飛瀑、錯落山澗的亭臺樓閣,又從構圖上為山水畫作增添幾分靈動、清新的氛圍,讓人聯想到王詵的山水畫作。各家筆法、風格的融合,以宋人筆法寫江南風物,正是謝稚柳山水藝術進入最佳境界之處。從此畫題詩“淡墨輕煙寫遠山,蒼茫咫尺與相看。應憐老董風流盡,平淡天真下筆難”。可窺見一斑。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書堂春曉 橫幅 1953年作 題識:書堂春曉。此圖蓋四十許時所寫書堂春曉,至今遂已三十年。重展及之恍如夢寐。壯暮翁稚柳,癸亥之夏。鈐印:謝稚、稚柳、壯齋

《書堂春曉圖》作於1953年,時年四十四歲,三十年後重展舊作,感慨光陰流逝,“恍如夢寐”是作者對自己的藝術形成過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精力的總結。縱覽全圖,隔岸茅堂內文士靜思,觀賞春天清晨大自然的變化;山間林道,樹木茂盛,湖面湯漾,鳥語花香,襯托出文人逸士優聞自得、淡泊處世的高操境界。筆墨遒勁,敷色自如,點、線、面合理的藝術處理,流露出來的唐、宋傳統繪畫的蜘絲馬跡,既有來龍去脈,又賦有其強烈的個性和自我個性,是謝氏傳世作品中一幅難得一見的精品。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溪山清遠圖 設色紙本 (828萬元,2012年6月北京文津閣) 題識:庚申夏,壯暮翁稚柳題舊作。 鈐印:謝稚柳、謝 詩塘:溪山清遠。稚柳。

謝稚柳早年隨江南大儒錢名山學書,時常得以觀摩錢氏所藏的古代名家真跡,尤愛陳老蓮清高逸健之畫品,故其早年畫風受陳老蓮影響深重。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界漸開,加上與張大千等藝友的交流,互相影響,藝術理念逐漸轉變。三十歲後,其畫風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一,花鳥畫開始擺脫陳老蓮的風格,上溯北宋工整設色的院體;其二,開始致力於山水畫的創作,並從一開始就取法乎上,從北宋入手,先是傾心於巨然的江南畫派,同時又致力於范寬、李成、燕文貴、郭熙的北方畫派,大山大水,千巖萬壑,氣象雄偉,筆法則謹細嚴密,決無明清山水草草率筆的習氣。其三,三十三歲與張大千赴敦煌研習之後,取法唐人,開始了人物畫的創作。從三十歲之五十歲這一階段,謝稚柳基本上是在傳統中取精用宏,畫風總體上以工整為主。六十歲後,其繪畫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創造性地將徐熙的“落墨法”運用到山水、花鳥畫之中,縱筆放浪,墨彩交融,呈現出濃郁浪漫的格調。

此幅《溪山清遠》圖,近岸坡石蒼松,形態各異,中有潺潺流水。在幾叢綠樹後面,隱約可見屋宇錯落,透出人煙氣息。中景繪叢山高拱,山頭蒼翠點點,綠意盎然。叢山凹陷處如器皿貌,可見波光粼粼,恰如天池一般。叢山前方兩峰相接處,一道瀑布奔流而下,左上角,則是遠山雲水,極顯其深而遠。最上方,雲天灰濛,更見其高而曠。此畫構圖極為巧妙,融平遠、高遠、深遠一體。畫面疏密相宜,剪裁合理,筆法細膩,墨法高古,靜中寓動,清雅可賞。畫中山、樹、石無不濃淡分明,層次清晰,表現出一種質樸而澄凈,寧靜而空明的意境。從筆墨而言,所用的皴法均以長披麻皴為主,山石、樹木、屋宇的刻劃極盡細謹,這顯然不是謝氏後期的“落墨”之作。從其構圖之精當嚴謹,筆墨之成熟而言,這應是其早期取宋人之嚴謹、元人之灑脫的山水畫精品。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林麓晴雲 立軸紙本 (345萬元,2011年12月北京歌德) 款識:林麓晴雲。魚飲溪堂制,謝稚柳。 鈐印:謝稚、稚柳

張大千曾以”天下英雄君與操”來形容自己與謝弟,謝稚柳在中國近現代書畫中的地位可見一班。先生早期的畫作溫婉雅麗,有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深具中國傳統文人畫的風骨,筆墨細膩,風雅脫俗;晚年則畫風一洗婉約,自由豪邁,可謂“浪淘盡,大江東去”。此幅《林麓晴雲》正是謝稚柳早期的代表作之一,構圖,用色,筆法,各種佈局,都典雅之極;巍巍青山,嫋嫋白雲;綠林深處,流水人家。近看,每個筆觸可謂盡善盡美,細如毫髮,無論欣賞或收藏皆把玩不膩;遠觀,整幅畫使觀者迎面一陣清新爽朗的山林之氣,極悠遠寧靜,猶如置身於古人詩詞中觀泉聽鬆,清風明月之境地。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西湖富春紀遊 冊頁 (十四開) 設色紙本 1956年作 款識:丙申之春在杭州小住,復有桐廬之遊,舟行富春江中,望兩岸積翠浮空,江山信美,數年來頻有行役慄六於他事,歸來偶然燈下點綴,一一積成此十六圖,蓋皆自杭州至桐廬道中所見,追寫其景,寄意而已,亦不能盡合耳。澤鴻同志存之,謝稚柳並記。 鈐印:謝稚柳、壯暮父、稚柳、謝

全冊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子湖畔;藍天白雲、兩岸清翠的富春江各景點為主題。遠山近崖的構圖安排,視野開闊,層次分明,遠、近空間的透視效果絕佳,具有一種光影躍動的真實意象。山石、林木的描寫綿密紮實,就在蒼茫渾厚中亦見清新雅逸的氣韻,洋溢著一種空氣新鮮的質感,畫面中歷歷可見董、巨、李、郭等流派的溫潤華滋,飄逸生動的筆墨氣概,這是淵源中國唐、五代、宋、元得畫學傳統,已融會成畫家一己的獨具面目。是冊用筆謹嚴細密、設色清潤研麗,畫面結構緊湊,構圖則兼取高遠、平遠深遠的遊移視點、氣象十分生動。通冊尺幅雖不大,但景緻沉厚深邃,具有真山水的氣概。西湖蘇、白二堤,桃柳成行,西子湖畔清波千頃,輕舟盪漾、江山之美盡收筆下。富春江兩岸青山逶迤,村舍隱現,漁舟唱晚,奔流激湍,清新遼闊的景緻,無不盡收眼底,呈現了作者對自然觀察的深刻感受。

謝稚柳從陳老蓮到宋、元,再到敦煌壁畫,探究中國繪畫藝術,追本溯源,付出了無數心血。上世紀四十年代晚期到六十年代晚期是其繪畫藝術的頂峰期,《西湖富春紀遊冊》所呈現的藝術成就和感染力,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佐證。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書法山水卷 手卷 水墨紙本 1958年作 題識:戊戌冬日,為鄭崗同志寫此一卷,稚柳。 鈐印:稚柳、魚飲 題跋: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傭刓抱水含滿脣,暗灑萇弘冷血痕。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鬆麝薰。幹膩薄重立腳勻,數寸秋光無日昏。圓毫促點聲靜新,碩頑寬硯何足雲。李長吉、楊生青花紫石硯歌,鄭崗同志屬正。

此件橫卷山水作品描繪冬日山水,運用幹、溼、焦、淡不同墨色營造出山石遠近的層次效果和明暗變化,山石體積感用墨塊表現,質感較強,山間樹木枝幹多用短促的橫線並施以淡墨,蔥鬱濃重。作品構圖虛實結合,浩淼的江面上略施淡墨暈染,渾厚的山石間山泉縱向流下,令人耳目一新,具有較強烈的文人氣息。山水作品後面謝稚柳的題詩取“顛張”之恣肆而潤以書卷之雅緻,相得益彰,令人回味無窮。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野航清秋 立軸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題識:一九六零年七月,謝稚柳寫於海上。 鈐印:謝稚、稚柳

該作未署畫名,描繪的是廣東羅浮景色。1957年,徐伯郊夫婦邀請謝稚柳同遊羅浮,自此,羅浮山色進入了謝先生的畫中。他在這年創作了《粵北山色》長卷,卷尾題曰:“自英德至連江口,江上叢山千迭,景色奇絕。丁酉四月,南遊羅浮,將至廣州,侵曉見此奇景,而車行甚速,信如駒隙,不得逗留片刻,以窮其目,真王晉卿煙江迭嶂圖好畫本也。”自羅浮還廣州,他為吳子玉創作了《羅浮山水》。1958年,他又為廣州美術館作《羅浮》山水,並題“積翠山光,猶在心目”。由此可見他對羅浮山色的情有獨鍾。該作作於1960年,謝先生在1960年前後創作了一系列精品。從本幅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經過對北宋王晉卿的師法後,結合羅浮的地貌特徵,從而實現了他的羅浮系列山水的臥遊。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峰巒空翠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62年作款識:關河夜氣沉清水,玉兔團光同萬里,何須把酒問青天,今是何年從古異,車輪西轉如飛天,回望千山餘別意,金風桂露碧空寒,無數峰巒明月裡。《木蘭花》。遊千山返瀋陽作此,從千山無量觀對望得此草稿。壬寅初冬,謝稚柳並記。鈐印:稚柳(白文)、謝稚之印(朱文)、苦篁齋(朱文)

《峰巒空翠圖》是謝稚柳個人風格形成後創作的一楨山水精品。是圖描繪遼寧省鞍山市東南的千山,是謝稚柳的一生中少有的紀遊之作。圖中繪千山奇峰、巖鬆和古廟之景,所繪景物不多,但山巒開闊、林木欎欎蔥蔥,煙霞蒸蔚之間既有王詵之清俊又不失巨然樸實自然之妙,營造出一種瀟灑空靈、自然美好的意境。從中可以看到他對王詵和巨然的這種取捨。圖中松樹、雜樹以及主體山石的畫法多有王詵的痕跡:前景雜樹和山頭點葉樹可印之於《漁村小雪圖》,其中巖鬆是李郭一派典型的“攢針”法;夾葉樹和的畫法得於《煙江迭嶂圖》;山石的結構、走勢和佈局亦可從二畫中得到印證。畫中山體所用皴法,則較李郭一派為平易,皴筆平淡直白,粗細變化小,用墨層次過渡柔和,摒棄了李郭過於細膩的細節刻畫,這是隱性地得自於董巨一派長筆直皴的平淡天真之氣。淡墨皴筆後,前山和後山分別以赭石色、石綠色罩染,用筆隨意輕鬆,追求層層迭加的豐富層次和厚實,避免了色彩罩染堆積的平板,令畫面在整體的同時又產生一種虛而厚、清而實的效果。畫面左上角題有長跋,書法是比較典型的陳洪綬書風。早期謝稚柳花鳥、山水和書法都曾學陳洪綬。陳洪綬書法的“奇僻調”深為謝稚柳所喜,因此下力頗勤。此一書風一直保持到1969年他轉學張旭、懷素方始改變。但在此則題跋中可以看到謝稚柳之學陳書,並沒有亦步亦趨,他在放棄陳書倔強遲澀的筆意之後,又強化了其逸秀古雅之氣。這種選擇,和他對李郭、董巨的改造是頗有相類之處的,有其個人審美的獨到之處。在東北壯美奇崛的山水之中,謝稚柳此作亦作煙雲輕染,典雅溫文的筆調使得其畫如宋詞一般雋永脫俗。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一覽眾山小 冊頁(十二開) 設色紙本 六十年代初作 32×26.5cm×12 (1254.4萬元)

《一覽眾山小》山水冊,系用舊紙佳墨繪製,雖是尺幅小品,但幅幅都是傾情精緻之作,不失層巒迭嶂的氣勢,或用線勾,或淡墨渲染,或用多種皴法,都表現出山的骨與質。一股山泉從山巔而下,穿林透石,幾經曲折,落到山下,聚勢而動,又飛瀑石樑,向遠處流去。山腳的近樹,曲枝虯根,生動多姿,又使人很自然地想起王詵的《漁村小雪》來。有的在水墨淋漓之處,留下幾片空白,從沈睡中透出氣來,煙拖霧籠,一片雨溼的蜀中風物。這種融南派北派為一體的山水畫風,在作者早年的畫作中不見,在晚年的畫作中亦不可見,流風飄忽,筆勢消磨,留下了畫家對往事無盡的回憶,也透露畫家嚮往新格調的一番春訊。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富春山色圖 立軸 設色紙本 款識:富春山色。為履川吾兄寫,即正。謝稚柳。鈐印:謝稚之印(白)、稚柳居士(朱)、苦篁齋(朱)

謝稚柳的繪畫在近現代畫壇上具有鮮明的代表性,無論何種題材,都以精工典雅為尚,他的花鳥畫由陳老蓮入手,去其奇倔傲岸而增以清新秀逸,並上溯唐宋,更添清麗典雅的氣韻。他的山水畫則師法宋人,尤其是北宋郭熙、王詵、董源、巨然等大家,而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又將李、郭與董、巨這兩個中國山水畫中最經典的流派造型和筆墨元素重新組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圖式和風格:造型和鋪陳近於李郭,筆性和氣格則偏於董巨,因此既有嚴謹精微的刻畫又有清雅瀟灑的逸氣。

謝稚柳的山水畫是在60年代進入登峰造極的極高明境界,觀此幅《富春山色圖》風格應作於60年代,正是其山水畫創作融古於己、面貌成熟的黃金時期。他將多年來所習宋人畫格融會貫通而出己意,盡去以往師學古人的精謹,落筆放逸而精微自現;全圖筆墨蓊蓊鬱鬱,饒有蒼茫深秀的韻味,層巒迭嶂,複復重重,分明是李、郭的山川意象;而近處坡陀草堂,江平如鏡,水草豐茂,卻隱約是董、巨派的閒適趣致,這一北一南的兩種風格在中國傳統繪畫史上曾經何等涇渭分明,在謝老筆下卻水乳交融,宛若天成。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南湖之春 鏡心 紙本 1961年作款識:南湖之春。一九六一年春日寫於上海,謝稚柳。印鑑:謝稚、稚柳

《南湖之春》作於1961年,是在特殊文藝環境下的“獻禮”作品,它的創作距中國共產黨成立正好四十週年。這幅精工典雅的青綠山水畫,極盡勾皴點染之能事,色彩雅緻豐腴,與革命的“紅色”—南湖船和煙雨樓相互輝映;而對遊船上孩子們的刻畫,當亦有所寓意。《南湖之春》所運用的技法是傳統的經典,題材是革命的聖地,完美地實現了傳統高華和革命浪漫的結合。在海上畫壇的老一輩畫家中,謝稚柳先生是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的畫家之一,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使得他在特定年代裡的政治寓意和現實題材的作品,數量相當有限。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回溪清遠 立軸 設色紙本 1962年作款識:壬寅初冬,煙江樓漫興作回溪清遠圖,謝稚柳。印鑑:謝稚(白)、稚柳(朱)、煙江書閣(朱) 藏印:靜風堂(朱)

縱觀謝雅柳先生的作品,很少有如此“具象”且“平鋪直敘”的作品。1962年正是畫家52歲,正當年,在畫家一生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大都出之這一時期。這時期的作品,宮廷式富貴氣十足,那種宋、元文靜,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宋徽宗皇帝式為追求藝術而“玩物喪志”式超脫和宋、元名士追崇“禪”意的空靈的氣質顯露無遺,是一幅難得一見的代表作之一。

深度解讀國畫大家謝稚柳國畫作品

層巒清響 立軸 設色紙本 (828萬元,2011年12月上海朵雲軒) 題識:層巒清響。魚飲溪父制,謝稚柳。鈐印:稚柳、謝稚

此幅青綠山水當為謝稚柳中年風格成熟期的作品,謝稚柳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涉足山水畫,中年之後主要受宋、元繪畫的影響,風格精緻細膩,流露著溫婉之氣,即如此作。畫面上層巒疊嶂,林木幽翠,一道瀑布從結構複雜的山體中蜿蜒流出,去處無跡可尋,半山腰的寺廟則隱於青山綠水之間。此作取全景式構圖,但整體佈局不同於北宋山水畫中凸顯巨嶂的圖式,山川林壑主要集中在畫面左側,但中間向右側突出的主峰又使畫面維持平衡,主峰後開闊的空間和依稀遠去的雲樹山巒襯托出主峰的巍峨,亦將畫面的境界延伸得無限深遠。此作筆法嚴謹而精妙,細緻的線條勾勒出山之輪廓,山石之皴法頗見董巨筆意,倒垂的雜樹的造型,蟹爪法亦可從北宋董巨、李郭派技法中尋到源頭。色彩則十分清雅,山體以石綠淡染之,近處山岩、樹幹、山寺則施以赭石,形成冷暖對比。尤其山寺上方和遠處山巒以赭石局部設色,彷彿落日的餘暉照在上面。整體氛圍既典雅寧靜,又沉厚恢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