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夏承碑

書法 翁方綱 拓本 趙明誠 書法大全 2017-06-11

昨天介紹了《西狹頌》,今天介紹一下《夏承碑》,把他倆放在一起的原因很簡單,此二碑風格頗為相似,都是隸書中摻雜篆籀之意。

夏承碑全稱《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亦稱《夏仲兗碑》,立於東漢建寧三年(公元170年),早西狹頌一年,原碑早已無存。根據宋代趙明誠《金石錄》的記載,碑在洺州(即今天的河北省永年縣),明嘉靖二十二年(即1543年),因築城被工匠所毀。

重刻碑高2.59米,寬1.24米,共十四行,行二十七字。碑文末尾有“建寧三年蔡伯喈書”一行八字及唐曜重刻題記,皆正書。一般存世拓本皆為重刻本。明清兩代書家對此碑評論頗高。

明-王世貞評:

“其隸法時時有篆籀筆,與鍾(繇)、樑(鵠)諸公小異,而骨氣洞達,精彩飛動,疑非中郎不能也。然蔡集不載,而他書亦不可考,姑闕之以俟知者。”

清-王澍評:

“此碑字特奇麗,有妙必臻,無法不具。漢碑之存於今者,唯此絕異。然漢人渾樸沉勁之氣,於斯雕刻已盡,學之不已,便不免墮入惡道。學者觀此,當知古人有此奇境,卻不可用此奇法。”

清-翁方綱評:

“是碑體參篆籀,而兼下開正楷法,乃古今書道一大關捩。”

清-康有為評:

“王惲以《夏承》飛動,有芝英龍風之勢,蓋以為中郎書也。吾謂《夏承》自是別體,若近今冬心、板橋之類,以論語核之,必非中郎也。”

夏承碑的藝術風格:結字奇特,隸篆夾雜,且多存篆籀筆意,骨氣洞達,神采飛揚。元代王惲認為是蔡邕所書,後人皆沿用此說,然並無實際依據。

今整理夏承碑全部高清拓片,與各位書法愛好者共賞,希望大家喜歡。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此碑,這種風格的碑刻,借鑑一下即可,不益浸淫太深,容易落俗套。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漢-夏承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