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書法 藝術 米芾 文化 在行 品錄齋 2019-08-22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May.

25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May.

25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我一直認為對書法的理解是很膚淺的。沒有上過美術院校接受正規科班訓練,沒有讀過高深的理論著作以致對很多的基本問題至今也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只是憑藉對書法範本臨習的印象,加之對一些當今書家創作模式的似是而非的借鑑,力求能寫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表達自己心裡頭的某種情緒,甚至妄圖去探求屬於自己的一種書法語言,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溝通,去感動自己,去取悅別人。

我從一開始寫行書到第一次參加全國展覽其實經歷的時間並不太久,儼然是新手上路,憑感覺一路寫來,無知無畏,其實那時侯基本功根本不過關,但自認為在氣息上能把握一些,追求一種靜、一種雅,以及一些很小的技巧。事實上至今我都認為在書法創作當中,技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古代的名帖,無論二王還是米芾,之所以達到什麼龍跳天門、風檣陣馬等等境界,無非還是以紮實的用筆技巧作為基礎的。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May.

25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我一直認為對書法的理解是很膚淺的。沒有上過美術院校接受正規科班訓練,沒有讀過高深的理論著作以致對很多的基本問題至今也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只是憑藉對書法範本臨習的印象,加之對一些當今書家創作模式的似是而非的借鑑,力求能寫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表達自己心裡頭的某種情緒,甚至妄圖去探求屬於自己的一種書法語言,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溝通,去感動自己,去取悅別人。

我從一開始寫行書到第一次參加全國展覽其實經歷的時間並不太久,儼然是新手上路,憑感覺一路寫來,無知無畏,其實那時侯基本功根本不過關,但自認為在氣息上能把握一些,追求一種靜、一種雅,以及一些很小的技巧。事實上至今我都認為在書法創作當中,技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古代的名帖,無論二王還是米芾,之所以達到什麼龍跳天門、風檣陣馬等等境界,無非還是以紮實的用筆技巧作為基礎的。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有些人往往輕視技巧,認為技巧是容易學的、是雕蟲小技,而我恰恰覺得學書法最難的就是技巧這一關,如果能夠達到技法嫻熟、筆法精熟,那麼技進於道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行書的技巧需要在行筆較快的運動過程中完成,相對於篆隸其難度又有所增加,在運動中求平衡,在平衡的前提下追求險絕,這其實就是一種辯證法。

能寫出名帖中線條的質感其實是不容易的,它也需要細心觀察認真體會,察之尚精擬之貴似, 力度不夠不行,但純粹用力也不行;它需要的是一種巧勁兒,在輕提暗轉中完成筆鋒的翻絞,在疾澀徐遲中求得動靜相宜的節奏變化,筆與紙在空間中的角度關係肯定要有變化,而筆鋒的形狀對形成點畫的形態也很關鍵。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May.

25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我一直認為對書法的理解是很膚淺的。沒有上過美術院校接受正規科班訓練,沒有讀過高深的理論著作以致對很多的基本問題至今也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只是憑藉對書法範本臨習的印象,加之對一些當今書家創作模式的似是而非的借鑑,力求能寫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表達自己心裡頭的某種情緒,甚至妄圖去探求屬於自己的一種書法語言,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溝通,去感動自己,去取悅別人。

我從一開始寫行書到第一次參加全國展覽其實經歷的時間並不太久,儼然是新手上路,憑感覺一路寫來,無知無畏,其實那時侯基本功根本不過關,但自認為在氣息上能把握一些,追求一種靜、一種雅,以及一些很小的技巧。事實上至今我都認為在書法創作當中,技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古代的名帖,無論二王還是米芾,之所以達到什麼龍跳天門、風檣陣馬等等境界,無非還是以紮實的用筆技巧作為基礎的。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有些人往往輕視技巧,認為技巧是容易學的、是雕蟲小技,而我恰恰覺得學書法最難的就是技巧這一關,如果能夠達到技法嫻熟、筆法精熟,那麼技進於道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行書的技巧需要在行筆較快的運動過程中完成,相對於篆隸其難度又有所增加,在運動中求平衡,在平衡的前提下追求險絕,這其實就是一種辯證法。

能寫出名帖中線條的質感其實是不容易的,它也需要細心觀察認真體會,察之尚精擬之貴似, 力度不夠不行,但純粹用力也不行;它需要的是一種巧勁兒,在輕提暗轉中完成筆鋒的翻絞,在疾澀徐遲中求得動靜相宜的節奏變化,筆與紙在空間中的角度關係肯定要有變化,而筆鋒的形狀對形成點畫的形態也很關鍵。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所以我感覺無論是創作一件作品還是寫某一個字,筆鋒入紙那一瞬間非常重要,如果筆鋒調整得合適,包括翹得程度、含墨量、含水量、以及與紙的和諧搭配,第一筆順,則一順百順;反之,如果第一筆在筆與紙相接觸的一剎那就偏了,或者是過於正了,總之失度了,那麼對下面的用筆過程會影響很大,甚至影響整篇作品的行筆和轉換。

所以古人說的“側鋒入紙”其實是非常貼切的,側鋒入紙有利於下面行筆的提按頓挫,在一個字當中當然不可能筆筆側鋒,但入紙時確實不適宜純用中鋒,就像我們過一扇小窄門,側著身子過去比正著個厚臉過去有更大的迴旋餘地一樣。當然我指的是行書或者是行草書,篆隸我不懂,不在其列。

再說氣息。氣息需要在點畫到位的前提下去講究。那是不是基本功不紮實就沒有氣息了呢?也不是,用筆稚嫩,則稚氣滿紙,也很可愛;用筆勁健,則神完氣足,進退裕如;即便是哆哆嗦嗦,也依然會老氣橫秋,別有一種遲暮的美感。但氣息並不是從筆下流出來的,而是自心靈深處汩汩而出。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May.

25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我一直認為對書法的理解是很膚淺的。沒有上過美術院校接受正規科班訓練,沒有讀過高深的理論著作以致對很多的基本問題至今也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只是憑藉對書法範本臨習的印象,加之對一些當今書家創作模式的似是而非的借鑑,力求能寫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表達自己心裡頭的某種情緒,甚至妄圖去探求屬於自己的一種書法語言,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溝通,去感動自己,去取悅別人。

我從一開始寫行書到第一次參加全國展覽其實經歷的時間並不太久,儼然是新手上路,憑感覺一路寫來,無知無畏,其實那時侯基本功根本不過關,但自認為在氣息上能把握一些,追求一種靜、一種雅,以及一些很小的技巧。事實上至今我都認為在書法創作當中,技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古代的名帖,無論二王還是米芾,之所以達到什麼龍跳天門、風檣陣馬等等境界,無非還是以紮實的用筆技巧作為基礎的。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有些人往往輕視技巧,認為技巧是容易學的、是雕蟲小技,而我恰恰覺得學書法最難的就是技巧這一關,如果能夠達到技法嫻熟、筆法精熟,那麼技進於道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行書的技巧需要在行筆較快的運動過程中完成,相對於篆隸其難度又有所增加,在運動中求平衡,在平衡的前提下追求險絕,這其實就是一種辯證法。

能寫出名帖中線條的質感其實是不容易的,它也需要細心觀察認真體會,察之尚精擬之貴似, 力度不夠不行,但純粹用力也不行;它需要的是一種巧勁兒,在輕提暗轉中完成筆鋒的翻絞,在疾澀徐遲中求得動靜相宜的節奏變化,筆與紙在空間中的角度關係肯定要有變化,而筆鋒的形狀對形成點畫的形態也很關鍵。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所以我感覺無論是創作一件作品還是寫某一個字,筆鋒入紙那一瞬間非常重要,如果筆鋒調整得合適,包括翹得程度、含墨量、含水量、以及與紙的和諧搭配,第一筆順,則一順百順;反之,如果第一筆在筆與紙相接觸的一剎那就偏了,或者是過於正了,總之失度了,那麼對下面的用筆過程會影響很大,甚至影響整篇作品的行筆和轉換。

所以古人說的“側鋒入紙”其實是非常貼切的,側鋒入紙有利於下面行筆的提按頓挫,在一個字當中當然不可能筆筆側鋒,但入紙時確實不適宜純用中鋒,就像我們過一扇小窄門,側著身子過去比正著個厚臉過去有更大的迴旋餘地一樣。當然我指的是行書或者是行草書,篆隸我不懂,不在其列。

再說氣息。氣息需要在點畫到位的前提下去講究。那是不是基本功不紮實就沒有氣息了呢?也不是,用筆稚嫩,則稚氣滿紙,也很可愛;用筆勁健,則神完氣足,進退裕如;即便是哆哆嗦嗦,也依然會老氣橫秋,別有一種遲暮的美感。但氣息並不是從筆下流出來的,而是自心靈深處汩汩而出。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技巧的完備與否和基本功的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根本上影響不了氣息的品位高下。“字如其人”說的也正是字的氣息方面。詩人馮傑曾經說過,寫字說到底,無論是寫技巧寫品格寫修養,最終還是寫文化,乃至於寫人的魅力的。字和一個人的談吐、一個人的文章一樣,終歸由這個人的自身魅力所決定。

我們難以想象,從一個不學無術品味低俗的人的筆下會寫出格高調古氣息優雅的字來,我們同樣也相信一個對書法有精深瞭解、學問修養都臻上乘的人自然也會出手不俗,如縷縷春風。我並不是在故弄玄虛,但這些虛的東西確實也很重要,我們還真的需要一點“務虛”精神。

從另一方面說,注重修養與加強書法本身的訓練和學習並不矛盾,我們需要的是內外兼修。書法本身就有數不清的奧妙等待我們去破解,有道不完的美景需要我們去領略。就我自己的行書而言,應該是取法相對單一一些,涉獵面不是很寬。都認為是寫米起家,但米芾的某些名帖至今聞所未聞;也曾心儀二王,但心摹手追的無非《聖教序》《十七帖》以及最常見那幾片手札,確實不像有的作者那樣通臨百家。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May.

25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我一直認為對書法的理解是很膚淺的。沒有上過美術院校接受正規科班訓練,沒有讀過高深的理論著作以致對很多的基本問題至今也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只是憑藉對書法範本臨習的印象,加之對一些當今書家創作模式的似是而非的借鑑,力求能寫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表達自己心裡頭的某種情緒,甚至妄圖去探求屬於自己的一種書法語言,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溝通,去感動自己,去取悅別人。

我從一開始寫行書到第一次參加全國展覽其實經歷的時間並不太久,儼然是新手上路,憑感覺一路寫來,無知無畏,其實那時侯基本功根本不過關,但自認為在氣息上能把握一些,追求一種靜、一種雅,以及一些很小的技巧。事實上至今我都認為在書法創作當中,技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古代的名帖,無論二王還是米芾,之所以達到什麼龍跳天門、風檣陣馬等等境界,無非還是以紮實的用筆技巧作為基礎的。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有些人往往輕視技巧,認為技巧是容易學的、是雕蟲小技,而我恰恰覺得學書法最難的就是技巧這一關,如果能夠達到技法嫻熟、筆法精熟,那麼技進於道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行書的技巧需要在行筆較快的運動過程中完成,相對於篆隸其難度又有所增加,在運動中求平衡,在平衡的前提下追求險絕,這其實就是一種辯證法。

能寫出名帖中線條的質感其實是不容易的,它也需要細心觀察認真體會,察之尚精擬之貴似, 力度不夠不行,但純粹用力也不行;它需要的是一種巧勁兒,在輕提暗轉中完成筆鋒的翻絞,在疾澀徐遲中求得動靜相宜的節奏變化,筆與紙在空間中的角度關係肯定要有變化,而筆鋒的形狀對形成點畫的形態也很關鍵。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所以我感覺無論是創作一件作品還是寫某一個字,筆鋒入紙那一瞬間非常重要,如果筆鋒調整得合適,包括翹得程度、含墨量、含水量、以及與紙的和諧搭配,第一筆順,則一順百順;反之,如果第一筆在筆與紙相接觸的一剎那就偏了,或者是過於正了,總之失度了,那麼對下面的用筆過程會影響很大,甚至影響整篇作品的行筆和轉換。

所以古人說的“側鋒入紙”其實是非常貼切的,側鋒入紙有利於下面行筆的提按頓挫,在一個字當中當然不可能筆筆側鋒,但入紙時確實不適宜純用中鋒,就像我們過一扇小窄門,側著身子過去比正著個厚臉過去有更大的迴旋餘地一樣。當然我指的是行書或者是行草書,篆隸我不懂,不在其列。

再說氣息。氣息需要在點畫到位的前提下去講究。那是不是基本功不紮實就沒有氣息了呢?也不是,用筆稚嫩,則稚氣滿紙,也很可愛;用筆勁健,則神完氣足,進退裕如;即便是哆哆嗦嗦,也依然會老氣橫秋,別有一種遲暮的美感。但氣息並不是從筆下流出來的,而是自心靈深處汩汩而出。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技巧的完備與否和基本功的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根本上影響不了氣息的品位高下。“字如其人”說的也正是字的氣息方面。詩人馮傑曾經說過,寫字說到底,無論是寫技巧寫品格寫修養,最終還是寫文化,乃至於寫人的魅力的。字和一個人的談吐、一個人的文章一樣,終歸由這個人的自身魅力所決定。

我們難以想象,從一個不學無術品味低俗的人的筆下會寫出格高調古氣息優雅的字來,我們同樣也相信一個對書法有精深瞭解、學問修養都臻上乘的人自然也會出手不俗,如縷縷春風。我並不是在故弄玄虛,但這些虛的東西確實也很重要,我們還真的需要一點“務虛”精神。

從另一方面說,注重修養與加強書法本身的訓練和學習並不矛盾,我們需要的是內外兼修。書法本身就有數不清的奧妙等待我們去破解,有道不完的美景需要我們去領略。就我自己的行書而言,應該是取法相對單一一些,涉獵面不是很寬。都認為是寫米起家,但米芾的某些名帖至今聞所未聞;也曾心儀二王,但心摹手追的無非《聖教序》《十七帖》以及最常見那幾片手札,確實不像有的作者那樣通臨百家。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但對那些經典名帖浸淫日久,自然也會感觸良多。我認為書法的線條和結體是無法分開單獨去說的,也從來不認為書法是純粹線條的藝術。書法的美在於線條,就像一個女人的美在於肌膚,但離開了形體和五官的組合,肌膚也將是蒼白的、無以依附的。書法的線條、嚴格說應該是點畫,和結字屬於是天然的相輔相成,須臾不可分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構成書法藝術瑰麗無比的氣息和意象。

然而,具體到學習的時候,也仍然可以有所側重。記得我剛學字的時候,特別是臨習行書總感覺字型上能夠相似,而筆力明顯不足,線條沒有彈性,於是便有意識的加強點畫線條的錘鍊,力求強其筋骨;後來倒是見效了,自我感覺筆下的線條比以前紮實了、也豐滿了,但字型反而有些走調、有點把握不住。

多年之後有年輕作者問我這樣的問題,我說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當時你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點畫上,顧及不了全面,也說明了筆法和字法是相互牽扯無法分割的,隨著技巧的不斷成熟這種情況自然會逐漸改變。

字的氣息還同樣來自字的姿態,就像一個人的動作和表情一樣,古人的筆下,有些表面看來似乎不露聲色,其實卻是氣象萬千。比如《聖教序》,看起來溫文爾雅悠然閒適,但字裡行間蘊涵奧妙無窮。王羲之很善於用對比,字的開合收放處理得恰到好處。欣賞王羲之的行草作品,真有一種“誰持彩練當空舞”的感覺,甩開時漫天飛舞連綿不絕,興盡時回手一收又嘎然而止了無痕跡,給人一種強烈的節奏感。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May.

25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我一直認為對書法的理解是很膚淺的。沒有上過美術院校接受正規科班訓練,沒有讀過高深的理論著作以致對很多的基本問題至今也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只是憑藉對書法範本臨習的印象,加之對一些當今書家創作模式的似是而非的借鑑,力求能寫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表達自己心裡頭的某種情緒,甚至妄圖去探求屬於自己的一種書法語言,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溝通,去感動自己,去取悅別人。

我從一開始寫行書到第一次參加全國展覽其實經歷的時間並不太久,儼然是新手上路,憑感覺一路寫來,無知無畏,其實那時侯基本功根本不過關,但自認為在氣息上能把握一些,追求一種靜、一種雅,以及一些很小的技巧。事實上至今我都認為在書法創作當中,技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古代的名帖,無論二王還是米芾,之所以達到什麼龍跳天門、風檣陣馬等等境界,無非還是以紮實的用筆技巧作為基礎的。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有些人往往輕視技巧,認為技巧是容易學的、是雕蟲小技,而我恰恰覺得學書法最難的就是技巧這一關,如果能夠達到技法嫻熟、筆法精熟,那麼技進於道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行書的技巧需要在行筆較快的運動過程中完成,相對於篆隸其難度又有所增加,在運動中求平衡,在平衡的前提下追求險絕,這其實就是一種辯證法。

能寫出名帖中線條的質感其實是不容易的,它也需要細心觀察認真體會,察之尚精擬之貴似, 力度不夠不行,但純粹用力也不行;它需要的是一種巧勁兒,在輕提暗轉中完成筆鋒的翻絞,在疾澀徐遲中求得動靜相宜的節奏變化,筆與紙在空間中的角度關係肯定要有變化,而筆鋒的形狀對形成點畫的形態也很關鍵。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所以我感覺無論是創作一件作品還是寫某一個字,筆鋒入紙那一瞬間非常重要,如果筆鋒調整得合適,包括翹得程度、含墨量、含水量、以及與紙的和諧搭配,第一筆順,則一順百順;反之,如果第一筆在筆與紙相接觸的一剎那就偏了,或者是過於正了,總之失度了,那麼對下面的用筆過程會影響很大,甚至影響整篇作品的行筆和轉換。

所以古人說的“側鋒入紙”其實是非常貼切的,側鋒入紙有利於下面行筆的提按頓挫,在一個字當中當然不可能筆筆側鋒,但入紙時確實不適宜純用中鋒,就像我們過一扇小窄門,側著身子過去比正著個厚臉過去有更大的迴旋餘地一樣。當然我指的是行書或者是行草書,篆隸我不懂,不在其列。

再說氣息。氣息需要在點畫到位的前提下去講究。那是不是基本功不紮實就沒有氣息了呢?也不是,用筆稚嫩,則稚氣滿紙,也很可愛;用筆勁健,則神完氣足,進退裕如;即便是哆哆嗦嗦,也依然會老氣橫秋,別有一種遲暮的美感。但氣息並不是從筆下流出來的,而是自心靈深處汩汩而出。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技巧的完備與否和基本功的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根本上影響不了氣息的品位高下。“字如其人”說的也正是字的氣息方面。詩人馮傑曾經說過,寫字說到底,無論是寫技巧寫品格寫修養,最終還是寫文化,乃至於寫人的魅力的。字和一個人的談吐、一個人的文章一樣,終歸由這個人的自身魅力所決定。

我們難以想象,從一個不學無術品味低俗的人的筆下會寫出格高調古氣息優雅的字來,我們同樣也相信一個對書法有精深瞭解、學問修養都臻上乘的人自然也會出手不俗,如縷縷春風。我並不是在故弄玄虛,但這些虛的東西確實也很重要,我們還真的需要一點“務虛”精神。

從另一方面說,注重修養與加強書法本身的訓練和學習並不矛盾,我們需要的是內外兼修。書法本身就有數不清的奧妙等待我們去破解,有道不完的美景需要我們去領略。就我自己的行書而言,應該是取法相對單一一些,涉獵面不是很寬。都認為是寫米起家,但米芾的某些名帖至今聞所未聞;也曾心儀二王,但心摹手追的無非《聖教序》《十七帖》以及最常見那幾片手札,確實不像有的作者那樣通臨百家。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但對那些經典名帖浸淫日久,自然也會感觸良多。我認為書法的線條和結體是無法分開單獨去說的,也從來不認為書法是純粹線條的藝術。書法的美在於線條,就像一個女人的美在於肌膚,但離開了形體和五官的組合,肌膚也將是蒼白的、無以依附的。書法的線條、嚴格說應該是點畫,和結字屬於是天然的相輔相成,須臾不可分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構成書法藝術瑰麗無比的氣息和意象。

然而,具體到學習的時候,也仍然可以有所側重。記得我剛學字的時候,特別是臨習行書總感覺字型上能夠相似,而筆力明顯不足,線條沒有彈性,於是便有意識的加強點畫線條的錘鍊,力求強其筋骨;後來倒是見效了,自我感覺筆下的線條比以前紮實了、也豐滿了,但字型反而有些走調、有點把握不住。

多年之後有年輕作者問我這樣的問題,我說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當時你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點畫上,顧及不了全面,也說明了筆法和字法是相互牽扯無法分割的,隨著技巧的不斷成熟這種情況自然會逐漸改變。

字的氣息還同樣來自字的姿態,就像一個人的動作和表情一樣,古人的筆下,有些表面看來似乎不露聲色,其實卻是氣象萬千。比如《聖教序》,看起來溫文爾雅悠然閒適,但字裡行間蘊涵奧妙無窮。王羲之很善於用對比,字的開合收放處理得恰到好處。欣賞王羲之的行草作品,真有一種“誰持彩練當空舞”的感覺,甩開時漫天飛舞連綿不絕,興盡時回手一收又嘎然而止了無痕跡,給人一種強烈的節奏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字的姿勢的千變萬化也同樣是用對比來完成。有的內外結構的字,外實而內虛,外靜而內動,穩健中見動感;有的上下結構的字,上放而下收,上揚而下抑,險峻中見平衡;左右結構的字,有的如冰上雙人舞,偎依聚散顧盼生情,有的則錯落有致,如擦肩而過,處理方法非常豐富,使字的形象活靈活現神態盎然。我們如果能夠認真學習這些方法或者說技巧,並且運用到自己的作品,我們的字也就不會呆板生硬了無趣味了。

同樣的米芾,同樣的王羲之,儘管細心揣摩,然而到了自己的筆下,自然會呈現著自己的特色,流露著自我的神情,因為人畢竟不是機器,即便是忠實的轉述,也依然離不開自己審美觀點的潛移默化。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尚且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挑肥揀瘦,更何況創作時的發揮呢?

心手的互動,形成一種慣式;按照想法的重複,會促成一種風格或者說具有自身特點的語言。這種語言必須和古帖遙相呼應,遺貌取神也好,貌合神離也罷,總是若即若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是用筆結字還是章法佈局,都是根據主客觀的內在影響逐漸演化成範式,形成自身難以掩飾的方法和習慣,從而打上自己特有的烙印。

不同的書體,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就像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樣,同一位作者的筆下同樣可以呈現不同種類的書體和麵目繁多的風格情趣。但我們似乎要認清一個體系問題。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May.

25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我一直認為對書法的理解是很膚淺的。沒有上過美術院校接受正規科班訓練,沒有讀過高深的理論著作以致對很多的基本問題至今也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只是憑藉對書法範本臨習的印象,加之對一些當今書家創作模式的似是而非的借鑑,力求能寫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表達自己心裡頭的某種情緒,甚至妄圖去探求屬於自己的一種書法語言,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溝通,去感動自己,去取悅別人。

我從一開始寫行書到第一次參加全國展覽其實經歷的時間並不太久,儼然是新手上路,憑感覺一路寫來,無知無畏,其實那時侯基本功根本不過關,但自認為在氣息上能把握一些,追求一種靜、一種雅,以及一些很小的技巧。事實上至今我都認為在書法創作當中,技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古代的名帖,無論二王還是米芾,之所以達到什麼龍跳天門、風檣陣馬等等境界,無非還是以紮實的用筆技巧作為基礎的。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有些人往往輕視技巧,認為技巧是容易學的、是雕蟲小技,而我恰恰覺得學書法最難的就是技巧這一關,如果能夠達到技法嫻熟、筆法精熟,那麼技進於道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行書的技巧需要在行筆較快的運動過程中完成,相對於篆隸其難度又有所增加,在運動中求平衡,在平衡的前提下追求險絕,這其實就是一種辯證法。

能寫出名帖中線條的質感其實是不容易的,它也需要細心觀察認真體會,察之尚精擬之貴似, 力度不夠不行,但純粹用力也不行;它需要的是一種巧勁兒,在輕提暗轉中完成筆鋒的翻絞,在疾澀徐遲中求得動靜相宜的節奏變化,筆與紙在空間中的角度關係肯定要有變化,而筆鋒的形狀對形成點畫的形態也很關鍵。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所以我感覺無論是創作一件作品還是寫某一個字,筆鋒入紙那一瞬間非常重要,如果筆鋒調整得合適,包括翹得程度、含墨量、含水量、以及與紙的和諧搭配,第一筆順,則一順百順;反之,如果第一筆在筆與紙相接觸的一剎那就偏了,或者是過於正了,總之失度了,那麼對下面的用筆過程會影響很大,甚至影響整篇作品的行筆和轉換。

所以古人說的“側鋒入紙”其實是非常貼切的,側鋒入紙有利於下面行筆的提按頓挫,在一個字當中當然不可能筆筆側鋒,但入紙時確實不適宜純用中鋒,就像我們過一扇小窄門,側著身子過去比正著個厚臉過去有更大的迴旋餘地一樣。當然我指的是行書或者是行草書,篆隸我不懂,不在其列。

再說氣息。氣息需要在點畫到位的前提下去講究。那是不是基本功不紮實就沒有氣息了呢?也不是,用筆稚嫩,則稚氣滿紙,也很可愛;用筆勁健,則神完氣足,進退裕如;即便是哆哆嗦嗦,也依然會老氣橫秋,別有一種遲暮的美感。但氣息並不是從筆下流出來的,而是自心靈深處汩汩而出。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技巧的完備與否和基本功的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根本上影響不了氣息的品位高下。“字如其人”說的也正是字的氣息方面。詩人馮傑曾經說過,寫字說到底,無論是寫技巧寫品格寫修養,最終還是寫文化,乃至於寫人的魅力的。字和一個人的談吐、一個人的文章一樣,終歸由這個人的自身魅力所決定。

我們難以想象,從一個不學無術品味低俗的人的筆下會寫出格高調古氣息優雅的字來,我們同樣也相信一個對書法有精深瞭解、學問修養都臻上乘的人自然也會出手不俗,如縷縷春風。我並不是在故弄玄虛,但這些虛的東西確實也很重要,我們還真的需要一點“務虛”精神。

從另一方面說,注重修養與加強書法本身的訓練和學習並不矛盾,我們需要的是內外兼修。書法本身就有數不清的奧妙等待我們去破解,有道不完的美景需要我們去領略。就我自己的行書而言,應該是取法相對單一一些,涉獵面不是很寬。都認為是寫米起家,但米芾的某些名帖至今聞所未聞;也曾心儀二王,但心摹手追的無非《聖教序》《十七帖》以及最常見那幾片手札,確實不像有的作者那樣通臨百家。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但對那些經典名帖浸淫日久,自然也會感觸良多。我認為書法的線條和結體是無法分開單獨去說的,也從來不認為書法是純粹線條的藝術。書法的美在於線條,就像一個女人的美在於肌膚,但離開了形體和五官的組合,肌膚也將是蒼白的、無以依附的。書法的線條、嚴格說應該是點畫,和結字屬於是天然的相輔相成,須臾不可分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構成書法藝術瑰麗無比的氣息和意象。

然而,具體到學習的時候,也仍然可以有所側重。記得我剛學字的時候,特別是臨習行書總感覺字型上能夠相似,而筆力明顯不足,線條沒有彈性,於是便有意識的加強點畫線條的錘鍊,力求強其筋骨;後來倒是見效了,自我感覺筆下的線條比以前紮實了、也豐滿了,但字型反而有些走調、有點把握不住。

多年之後有年輕作者問我這樣的問題,我說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當時你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點畫上,顧及不了全面,也說明了筆法和字法是相互牽扯無法分割的,隨著技巧的不斷成熟這種情況自然會逐漸改變。

字的氣息還同樣來自字的姿態,就像一個人的動作和表情一樣,古人的筆下,有些表面看來似乎不露聲色,其實卻是氣象萬千。比如《聖教序》,看起來溫文爾雅悠然閒適,但字裡行間蘊涵奧妙無窮。王羲之很善於用對比,字的開合收放處理得恰到好處。欣賞王羲之的行草作品,真有一種“誰持彩練當空舞”的感覺,甩開時漫天飛舞連綿不絕,興盡時回手一收又嘎然而止了無痕跡,給人一種強烈的節奏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字的姿勢的千變萬化也同樣是用對比來完成。有的內外結構的字,外實而內虛,外靜而內動,穩健中見動感;有的上下結構的字,上放而下收,上揚而下抑,險峻中見平衡;左右結構的字,有的如冰上雙人舞,偎依聚散顧盼生情,有的則錯落有致,如擦肩而過,處理方法非常豐富,使字的形象活靈活現神態盎然。我們如果能夠認真學習這些方法或者說技巧,並且運用到自己的作品,我們的字也就不會呆板生硬了無趣味了。

同樣的米芾,同樣的王羲之,儘管細心揣摩,然而到了自己的筆下,自然會呈現著自己的特色,流露著自我的神情,因為人畢竟不是機器,即便是忠實的轉述,也依然離不開自己審美觀點的潛移默化。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尚且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挑肥揀瘦,更何況創作時的發揮呢?

心手的互動,形成一種慣式;按照想法的重複,會促成一種風格或者說具有自身特點的語言。這種語言必須和古帖遙相呼應,遺貌取神也好,貌合神離也罷,總是若即若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是用筆結字還是章法佈局,都是根據主客觀的內在影響逐漸演化成範式,形成自身難以掩飾的方法和習慣,從而打上自己特有的烙印。

不同的書體,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就像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樣,同一位作者的筆下同樣可以呈現不同種類的書體和麵目繁多的風格情趣。但我們似乎要認清一個體系問題。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比如傳統意義上的楷行草就屬於是一個系統的,筆法和字法只是疾徐收縱之別,並無太大的差異。而對於比如章草,肯定就不能用寫二王那種經典筆法去駕馭,章草特有的古拙、深奧、幽遠、簡約的意趣決定了其用筆方法必須與它的氣息意象相一致;所以我寫章草,點畫線條几乎是用筆鋒之側“蹭”出來的,字的姿勢,點畫之間的銜接也同樣遵循寧簡勿繁的原則,多用斷筆。在寫魏碑的時候,則主要追求點畫形狀的“碑感”,而結字力求靈動活潑、中宮緊收,但在某些細節上往往加進了許多行草書的簡約用筆,用行草書的空靈去潤色魏碑的霸氣。

對於我來說,無論是寫行書,還是章草或是魏碑,其實臨的帖都不多,只是力圖將其味道把握得儘可能準確,因為取法的範圍較小,所以顯得相對容易。那幾種書體由於筆法字法上的截然不類,意趣毫不相干,給人一種各自為政的感覺,所以在書寫不同的作品時需要及時做好角色轉換,以使得每一種風格趣味都能自圓其說,而不出現互相串門的情況。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May.

25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我一直認為對書法的理解是很膚淺的。沒有上過美術院校接受正規科班訓練,沒有讀過高深的理論著作以致對很多的基本問題至今也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只是憑藉對書法範本臨習的印象,加之對一些當今書家創作模式的似是而非的借鑑,力求能寫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表達自己心裡頭的某種情緒,甚至妄圖去探求屬於自己的一種書法語言,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溝通,去感動自己,去取悅別人。

我從一開始寫行書到第一次參加全國展覽其實經歷的時間並不太久,儼然是新手上路,憑感覺一路寫來,無知無畏,其實那時侯基本功根本不過關,但自認為在氣息上能把握一些,追求一種靜、一種雅,以及一些很小的技巧。事實上至今我都認為在書法創作當中,技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古代的名帖,無論二王還是米芾,之所以達到什麼龍跳天門、風檣陣馬等等境界,無非還是以紮實的用筆技巧作為基礎的。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有些人往往輕視技巧,認為技巧是容易學的、是雕蟲小技,而我恰恰覺得學書法最難的就是技巧這一關,如果能夠達到技法嫻熟、筆法精熟,那麼技進於道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行書的技巧需要在行筆較快的運動過程中完成,相對於篆隸其難度又有所增加,在運動中求平衡,在平衡的前提下追求險絕,這其實就是一種辯證法。

能寫出名帖中線條的質感其實是不容易的,它也需要細心觀察認真體會,察之尚精擬之貴似, 力度不夠不行,但純粹用力也不行;它需要的是一種巧勁兒,在輕提暗轉中完成筆鋒的翻絞,在疾澀徐遲中求得動靜相宜的節奏變化,筆與紙在空間中的角度關係肯定要有變化,而筆鋒的形狀對形成點畫的形態也很關鍵。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所以我感覺無論是創作一件作品還是寫某一個字,筆鋒入紙那一瞬間非常重要,如果筆鋒調整得合適,包括翹得程度、含墨量、含水量、以及與紙的和諧搭配,第一筆順,則一順百順;反之,如果第一筆在筆與紙相接觸的一剎那就偏了,或者是過於正了,總之失度了,那麼對下面的用筆過程會影響很大,甚至影響整篇作品的行筆和轉換。

所以古人說的“側鋒入紙”其實是非常貼切的,側鋒入紙有利於下面行筆的提按頓挫,在一個字當中當然不可能筆筆側鋒,但入紙時確實不適宜純用中鋒,就像我們過一扇小窄門,側著身子過去比正著個厚臉過去有更大的迴旋餘地一樣。當然我指的是行書或者是行草書,篆隸我不懂,不在其列。

再說氣息。氣息需要在點畫到位的前提下去講究。那是不是基本功不紮實就沒有氣息了呢?也不是,用筆稚嫩,則稚氣滿紙,也很可愛;用筆勁健,則神完氣足,進退裕如;即便是哆哆嗦嗦,也依然會老氣橫秋,別有一種遲暮的美感。但氣息並不是從筆下流出來的,而是自心靈深處汩汩而出。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技巧的完備與否和基本功的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根本上影響不了氣息的品位高下。“字如其人”說的也正是字的氣息方面。詩人馮傑曾經說過,寫字說到底,無論是寫技巧寫品格寫修養,最終還是寫文化,乃至於寫人的魅力的。字和一個人的談吐、一個人的文章一樣,終歸由這個人的自身魅力所決定。

我們難以想象,從一個不學無術品味低俗的人的筆下會寫出格高調古氣息優雅的字來,我們同樣也相信一個對書法有精深瞭解、學問修養都臻上乘的人自然也會出手不俗,如縷縷春風。我並不是在故弄玄虛,但這些虛的東西確實也很重要,我們還真的需要一點“務虛”精神。

從另一方面說,注重修養與加強書法本身的訓練和學習並不矛盾,我們需要的是內外兼修。書法本身就有數不清的奧妙等待我們去破解,有道不完的美景需要我們去領略。就我自己的行書而言,應該是取法相對單一一些,涉獵面不是很寬。都認為是寫米起家,但米芾的某些名帖至今聞所未聞;也曾心儀二王,但心摹手追的無非《聖教序》《十七帖》以及最常見那幾片手札,確實不像有的作者那樣通臨百家。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但對那些經典名帖浸淫日久,自然也會感觸良多。我認為書法的線條和結體是無法分開單獨去說的,也從來不認為書法是純粹線條的藝術。書法的美在於線條,就像一個女人的美在於肌膚,但離開了形體和五官的組合,肌膚也將是蒼白的、無以依附的。書法的線條、嚴格說應該是點畫,和結字屬於是天然的相輔相成,須臾不可分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構成書法藝術瑰麗無比的氣息和意象。

然而,具體到學習的時候,也仍然可以有所側重。記得我剛學字的時候,特別是臨習行書總感覺字型上能夠相似,而筆力明顯不足,線條沒有彈性,於是便有意識的加強點畫線條的錘鍊,力求強其筋骨;後來倒是見效了,自我感覺筆下的線條比以前紮實了、也豐滿了,但字型反而有些走調、有點把握不住。

多年之後有年輕作者問我這樣的問題,我說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當時你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點畫上,顧及不了全面,也說明了筆法和字法是相互牽扯無法分割的,隨著技巧的不斷成熟這種情況自然會逐漸改變。

字的氣息還同樣來自字的姿態,就像一個人的動作和表情一樣,古人的筆下,有些表面看來似乎不露聲色,其實卻是氣象萬千。比如《聖教序》,看起來溫文爾雅悠然閒適,但字裡行間蘊涵奧妙無窮。王羲之很善於用對比,字的開合收放處理得恰到好處。欣賞王羲之的行草作品,真有一種“誰持彩練當空舞”的感覺,甩開時漫天飛舞連綿不絕,興盡時回手一收又嘎然而止了無痕跡,給人一種強烈的節奏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字的姿勢的千變萬化也同樣是用對比來完成。有的內外結構的字,外實而內虛,外靜而內動,穩健中見動感;有的上下結構的字,上放而下收,上揚而下抑,險峻中見平衡;左右結構的字,有的如冰上雙人舞,偎依聚散顧盼生情,有的則錯落有致,如擦肩而過,處理方法非常豐富,使字的形象活靈活現神態盎然。我們如果能夠認真學習這些方法或者說技巧,並且運用到自己的作品,我們的字也就不會呆板生硬了無趣味了。

同樣的米芾,同樣的王羲之,儘管細心揣摩,然而到了自己的筆下,自然會呈現著自己的特色,流露著自我的神情,因為人畢竟不是機器,即便是忠實的轉述,也依然離不開自己審美觀點的潛移默化。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尚且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挑肥揀瘦,更何況創作時的發揮呢?

心手的互動,形成一種慣式;按照想法的重複,會促成一種風格或者說具有自身特點的語言。這種語言必須和古帖遙相呼應,遺貌取神也好,貌合神離也罷,總是若即若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是用筆結字還是章法佈局,都是根據主客觀的內在影響逐漸演化成範式,形成自身難以掩飾的方法和習慣,從而打上自己特有的烙印。

不同的書體,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就像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樣,同一位作者的筆下同樣可以呈現不同種類的書體和麵目繁多的風格情趣。但我們似乎要認清一個體系問題。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比如傳統意義上的楷行草就屬於是一個系統的,筆法和字法只是疾徐收縱之別,並無太大的差異。而對於比如章草,肯定就不能用寫二王那種經典筆法去駕馭,章草特有的古拙、深奧、幽遠、簡約的意趣決定了其用筆方法必須與它的氣息意象相一致;所以我寫章草,點畫線條几乎是用筆鋒之側“蹭”出來的,字的姿勢,點畫之間的銜接也同樣遵循寧簡勿繁的原則,多用斷筆。在寫魏碑的時候,則主要追求點畫形狀的“碑感”,而結字力求靈動活潑、中宮緊收,但在某些細節上往往加進了許多行草書的簡約用筆,用行草書的空靈去潤色魏碑的霸氣。

對於我來說,無論是寫行書,還是章草或是魏碑,其實臨的帖都不多,只是力圖將其味道把握得儘可能準確,因為取法的範圍較小,所以顯得相對容易。那幾種書體由於筆法字法上的截然不類,意趣毫不相干,給人一種各自為政的感覺,所以在書寫不同的作品時需要及時做好角色轉換,以使得每一種風格趣味都能自圓其說,而不出現互相串門的情況。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我其實挺仰慕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家,在他們的筆下一切內在的東西都是相通的,儘管形式多樣書體各異,但其蘊涵的大的審美氣息卻能一脈貫通,隨意點染都能顯現自己獨有的風神。

我想,那一定是書家的內外修養達到了某種較高境界後的自然結果;至於自己目前行書章草魏碑等“不相往來”的格局,也希望隨著技法的日益磨礪、功力的不斷積累,乃至於其他修養的逐步加強而會有所改觀。所以更高層次的書法語言,已經不再是筆法字法的特點,也不是章法墨法的習慣,而是充盈在其中、無處不在的神采和氣息。這些,才是需要我們用畢生精力去追求的。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

— THE END —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私信後臺,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迴應。

~歡迎評論點贊分享~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May.

25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我一直認為對書法的理解是很膚淺的。沒有上過美術院校接受正規科班訓練,沒有讀過高深的理論著作以致對很多的基本問題至今也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只是憑藉對書法範本臨習的印象,加之對一些當今書家創作模式的似是而非的借鑑,力求能寫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表達自己心裡頭的某種情緒,甚至妄圖去探求屬於自己的一種書法語言,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溝通,去感動自己,去取悅別人。

我從一開始寫行書到第一次參加全國展覽其實經歷的時間並不太久,儼然是新手上路,憑感覺一路寫來,無知無畏,其實那時侯基本功根本不過關,但自認為在氣息上能把握一些,追求一種靜、一種雅,以及一些很小的技巧。事實上至今我都認為在書法創作當中,技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古代的名帖,無論二王還是米芾,之所以達到什麼龍跳天門、風檣陣馬等等境界,無非還是以紮實的用筆技巧作為基礎的。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有些人往往輕視技巧,認為技巧是容易學的、是雕蟲小技,而我恰恰覺得學書法最難的就是技巧這一關,如果能夠達到技法嫻熟、筆法精熟,那麼技進於道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行書的技巧需要在行筆較快的運動過程中完成,相對於篆隸其難度又有所增加,在運動中求平衡,在平衡的前提下追求險絕,這其實就是一種辯證法。

能寫出名帖中線條的質感其實是不容易的,它也需要細心觀察認真體會,察之尚精擬之貴似, 力度不夠不行,但純粹用力也不行;它需要的是一種巧勁兒,在輕提暗轉中完成筆鋒的翻絞,在疾澀徐遲中求得動靜相宜的節奏變化,筆與紙在空間中的角度關係肯定要有變化,而筆鋒的形狀對形成點畫的形態也很關鍵。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所以我感覺無論是創作一件作品還是寫某一個字,筆鋒入紙那一瞬間非常重要,如果筆鋒調整得合適,包括翹得程度、含墨量、含水量、以及與紙的和諧搭配,第一筆順,則一順百順;反之,如果第一筆在筆與紙相接觸的一剎那就偏了,或者是過於正了,總之失度了,那麼對下面的用筆過程會影響很大,甚至影響整篇作品的行筆和轉換。

所以古人說的“側鋒入紙”其實是非常貼切的,側鋒入紙有利於下面行筆的提按頓挫,在一個字當中當然不可能筆筆側鋒,但入紙時確實不適宜純用中鋒,就像我們過一扇小窄門,側著身子過去比正著個厚臉過去有更大的迴旋餘地一樣。當然我指的是行書或者是行草書,篆隸我不懂,不在其列。

再說氣息。氣息需要在點畫到位的前提下去講究。那是不是基本功不紮實就沒有氣息了呢?也不是,用筆稚嫩,則稚氣滿紙,也很可愛;用筆勁健,則神完氣足,進退裕如;即便是哆哆嗦嗦,也依然會老氣橫秋,別有一種遲暮的美感。但氣息並不是從筆下流出來的,而是自心靈深處汩汩而出。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技巧的完備與否和基本功的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根本上影響不了氣息的品位高下。“字如其人”說的也正是字的氣息方面。詩人馮傑曾經說過,寫字說到底,無論是寫技巧寫品格寫修養,最終還是寫文化,乃至於寫人的魅力的。字和一個人的談吐、一個人的文章一樣,終歸由這個人的自身魅力所決定。

我們難以想象,從一個不學無術品味低俗的人的筆下會寫出格高調古氣息優雅的字來,我們同樣也相信一個對書法有精深瞭解、學問修養都臻上乘的人自然也會出手不俗,如縷縷春風。我並不是在故弄玄虛,但這些虛的東西確實也很重要,我們還真的需要一點“務虛”精神。

從另一方面說,注重修養與加強書法本身的訓練和學習並不矛盾,我們需要的是內外兼修。書法本身就有數不清的奧妙等待我們去破解,有道不完的美景需要我們去領略。就我自己的行書而言,應該是取法相對單一一些,涉獵面不是很寬。都認為是寫米起家,但米芾的某些名帖至今聞所未聞;也曾心儀二王,但心摹手追的無非《聖教序》《十七帖》以及最常見那幾片手札,確實不像有的作者那樣通臨百家。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但對那些經典名帖浸淫日久,自然也會感觸良多。我認為書法的線條和結體是無法分開單獨去說的,也從來不認為書法是純粹線條的藝術。書法的美在於線條,就像一個女人的美在於肌膚,但離開了形體和五官的組合,肌膚也將是蒼白的、無以依附的。書法的線條、嚴格說應該是點畫,和結字屬於是天然的相輔相成,須臾不可分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構成書法藝術瑰麗無比的氣息和意象。

然而,具體到學習的時候,也仍然可以有所側重。記得我剛學字的時候,特別是臨習行書總感覺字型上能夠相似,而筆力明顯不足,線條沒有彈性,於是便有意識的加強點畫線條的錘鍊,力求強其筋骨;後來倒是見效了,自我感覺筆下的線條比以前紮實了、也豐滿了,但字型反而有些走調、有點把握不住。

多年之後有年輕作者問我這樣的問題,我說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當時你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點畫上,顧及不了全面,也說明了筆法和字法是相互牽扯無法分割的,隨著技巧的不斷成熟這種情況自然會逐漸改變。

字的氣息還同樣來自字的姿態,就像一個人的動作和表情一樣,古人的筆下,有些表面看來似乎不露聲色,其實卻是氣象萬千。比如《聖教序》,看起來溫文爾雅悠然閒適,但字裡行間蘊涵奧妙無窮。王羲之很善於用對比,字的開合收放處理得恰到好處。欣賞王羲之的行草作品,真有一種“誰持彩練當空舞”的感覺,甩開時漫天飛舞連綿不絕,興盡時回手一收又嘎然而止了無痕跡,給人一種強烈的節奏感。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字的姿勢的千變萬化也同樣是用對比來完成。有的內外結構的字,外實而內虛,外靜而內動,穩健中見動感;有的上下結構的字,上放而下收,上揚而下抑,險峻中見平衡;左右結構的字,有的如冰上雙人舞,偎依聚散顧盼生情,有的則錯落有致,如擦肩而過,處理方法非常豐富,使字的形象活靈活現神態盎然。我們如果能夠認真學習這些方法或者說技巧,並且運用到自己的作品,我們的字也就不會呆板生硬了無趣味了。

同樣的米芾,同樣的王羲之,儘管細心揣摩,然而到了自己的筆下,自然會呈現著自己的特色,流露著自我的神情,因為人畢竟不是機器,即便是忠實的轉述,也依然離不開自己審美觀點的潛移默化。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尚且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挑肥揀瘦,更何況創作時的發揮呢?

心手的互動,形成一種慣式;按照想法的重複,會促成一種風格或者說具有自身特點的語言。這種語言必須和古帖遙相呼應,遺貌取神也好,貌合神離也罷,總是若即若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是用筆結字還是章法佈局,都是根據主客觀的內在影響逐漸演化成範式,形成自身難以掩飾的方法和習慣,從而打上自己特有的烙印。

不同的書體,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就像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樣,同一位作者的筆下同樣可以呈現不同種類的書體和麵目繁多的風格情趣。但我們似乎要認清一個體系問題。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比如傳統意義上的楷行草就屬於是一個系統的,筆法和字法只是疾徐收縱之別,並無太大的差異。而對於比如章草,肯定就不能用寫二王那種經典筆法去駕馭,章草特有的古拙、深奧、幽遠、簡約的意趣決定了其用筆方法必須與它的氣息意象相一致;所以我寫章草,點畫線條几乎是用筆鋒之側“蹭”出來的,字的姿勢,點畫之間的銜接也同樣遵循寧簡勿繁的原則,多用斷筆。在寫魏碑的時候,則主要追求點畫形狀的“碑感”,而結字力求靈動活潑、中宮緊收,但在某些細節上往往加進了許多行草書的簡約用筆,用行草書的空靈去潤色魏碑的霸氣。

對於我來說,無論是寫行書,還是章草或是魏碑,其實臨的帖都不多,只是力圖將其味道把握得儘可能準確,因為取法的範圍較小,所以顯得相對容易。那幾種書體由於筆法字法上的截然不類,意趣毫不相干,給人一種各自為政的感覺,所以在書寫不同的作品時需要及時做好角色轉換,以使得每一種風格趣味都能自圓其說,而不出現互相串門的情況。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我其實挺仰慕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家,在他們的筆下一切內在的東西都是相通的,儘管形式多樣書體各異,但其蘊涵的大的審美氣息卻能一脈貫通,隨意點染都能顯現自己獨有的風神。

我想,那一定是書家的內外修養達到了某種較高境界後的自然結果;至於自己目前行書章草魏碑等“不相往來”的格局,也希望隨著技法的日益磨礪、功力的不斷積累,乃至於其他修養的逐步加強而會有所改觀。所以更高層次的書法語言,已經不再是筆法字法的特點,也不是章法墨法的習慣,而是充盈在其中、無處不在的神采和氣息。這些,才是需要我們用畢生精力去追求的。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

— THE END —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私信後臺,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迴應。

~歡迎評論點贊分享~

走進書法|書法基本功是否紮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