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大字榜書聞名天下,小楷《華嚴經》更加精彩

書法 華嚴經 南宋 中國古代史 書法入門 2017-05-04

總第736期;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shufarumen關注。

他的大字榜書聞名天下,小楷《華嚴經》更加精彩

南宗書家張即之

以大字榜書著稱於世

我們前面曾經刊發過,如:

72歲那年,他酒後戲書擘窠大字,聲震天下!

此《杜甫詩卷》,堪稱榜書代表作

今天,我們來看看他的小楷

非常難得一見的

《華嚴經》冊殘卷

他的大字榜書聞名天下,小楷《華嚴經》更加精彩

南宋張即之楷書《華嚴經》殘冊

安徽博物院院藏南宋張即之《華嚴經》冊殘卷,經摺裝,經文共四頁,部分字殘,總體清晰,品相好,後有乾隆時江恂跋,有“樑聞山收藏印”朱文方印一枚,較模糊。

他的大字榜書聞名天下,小楷《華嚴經》更加精彩

南宋 張即之楷書《華嚴經》殘冊

此卷江恂後跋為:“張樗寮書在當世已貴重,金人奴買恐後。王弇州謂其好書少陵《古柏行》,良然。餘紉時見天門唐南軒太史持一卷來,字徑三寸許,絹本,與沈石田畫卷質錢三十千。餘時甚愛之,不能得。後於聞山明府處又見一卷,紙本,較前卷字稍小,亦《古柏行》也,索價則已數倍。今所傳者焦山石刻佛經耳,茲本筆意頗相類聞山,雖未得其《古柏行》卷,而寶此一鱗片羽,不足以自豪與?

乾隆壬寅正月就南窗初日對盆梅水仙書,蔗畦江恂。”跋首鈐“鄰竹”長方朱文印,款後鈐“江恂私印”白文方印、“九於”朱文方印各一,跋左下鈐“柴窯片”朱文方印一枚。

他的大字榜書聞名天下,小楷《華嚴經》更加精彩

南宋 張即之楷書《華嚴經》殘冊

此卷送安徽省博物館後經著名鑑定家張珩鑑定,其鑑定手跡寫道:“送來張即之字殘冊,確係真跡。該件原系張即之所書《華嚴經》的殘段。此經原藏杭州,系經摺裝。清代乾隆時尚存有十餘卷,目前據所知尚存有完整及殘段三四種。此冊即系該經殘存的片段,惟謹餘一紙,且經裁割,但確係張即之真跡無疑。張珩鑑定,一九六三年五月廿七日。”

他的大字榜書聞名天下,小楷《華嚴經》更加精彩

南宋 張即之楷書《華嚴經》殘冊

從江恂後跋中可知,張即之書作在清時仍較常見,但索價已高。樑巘曾珍藏其所書杜詩《古柏行》卷,但此卷是否曾為樑巘所藏則存疑。其跋中僅言此卷筆意與樑巘所藏《古柏行》卷相類,推斷此卷不曾為樑巘所藏。此卷樑巘收藏印模糊,似不應為其所鈐。

他的大字榜書聞名天下,小楷《華嚴經》更加精彩

南宋 張即之楷書《華嚴經》殘冊

張即之生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卒於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字溫夫,號樗寮,歷陽(今安徽和縣)人。舉進士,張即之之父為參知政事張孝伯,其伯父為張孝祥,其祖上為中唐著名詩人張籍,家學深厚。

他的大字榜書聞名天下,小楷《華嚴經》更加精彩

南宋 張即之 楷書《華嚴經》殘冊 江恂跋

張籍(768—830)善書,尤以行、草為佳。《宣和書譜》卷九:“字畫凜然,其典雅斡旋處,當自與文章相表裡,不必以書專得名也。”張孝祥(1132—1169),文章過人,工翰墨,自言“本杜詩,法顏字”。宋曹勳評其書:“書法清勁,如枯鬆折竹,架雪凌霜,超然自放於筆墨之外。”

他的大字榜書聞名天下,小楷《華嚴經》更加精彩

南宋 張即之 楷書《華嚴經》殘冊 江恂跋

張即之書法師米芾而得其正,在南宋獨擅高名,以書法名世。尤善作擘窠大字,氣勢磅礴,但暢達與精進則如小楷。

關於其師承,王文治以為其深受唐人影響,他在《快雨堂題跋》中說:“人知張師海嶽,而不知其出入歐、褚。”其伯父張孝祥宗顏,故其從唐人入亦屬自然。

張即之以歐、褚、顏立基,後轉師米芾,適當參以經生書,形成自身風格。明張寧評曰:“溫夫作大字,如寫小楷,而筆意兼行,轉折作止之態,如老生作禮,雖骨骼強硬,而意度調熟。”

其楷書略參行意,筆法嫻熟,筆力扛鼎,詹景鳳評為“方勁古拙,斬釘截鐵”,尤適於抄經,故其流傳後世之書以經為貴。

然其書亦有枯薄刻露之筆,略嫌秀潤溫雅不足。

明詹景鳳說:“筆精熟而俗,乏高古之趣。蓋其意欲為古,乃失古而淺;欲為蒼,又失蒼而濡;欲為拙,又失拙而卑,病在不超世,著意用工力而為之耳。”南宋之書承北宋之餘,仍以“尚意”為歸,然此時政治衰敝,文化疲弱,士大夫亦無北宋那樣的優待,氣象拘狹,故意雖縱而法不備。張即之楷書宗唐法,參以宋之意趣,可謂法意相兼,故扛鼎南宋。然其工夫深而文氣弱,筆勢雖縱,但缺乏雅韻,此時代壓之,亦屬無奈。

安徽博物院院藏此經卷,雖殘而不全,亦實能反映張即之書法楷書之面貌。此卷有界格,然界格大小不一,依字之結構大小而定,略有參差變化。其字入界格,上下鼎齊,故字距略小,行距略大。其筆法極為熟練,似乎日以抄經為課,故能如此精熟。起筆尖鋒,殺紙甚深,有時略有縈繞,鮮見受褚書影響;行筆直截,較少提按,故能剛很猛利,中直勁挺;收筆略按,形狀方切,亦是唐人之法度;結構或疏朗,或中緊,依字之自然形態變化,此其優長,不落窠臼。此卷亦其常書之題材,故能精倫,老勁疏淡,而亦因其熟,不免韻致稍欠,是為小憾。

本文選自《書畫世界》雜誌2017年1月號

文/秦金根(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

更多書法專業內容

敬請點擊瞭解更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