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臨右軍二尊帖》

書法 智永 王羲之 千字文 聞是書畫 2017-06-18

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臨右軍二尊帖》

智永《臨右軍二尊帖》

智永《臨右軍二尊帖》

智永《臨右軍二尊帖》

智永《臨右軍二尊帖》

智永,本姓王,名法極,生卒年不詳,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

智永舍俗為僧,居會稽之永欣寺,人號“永禪師”。說起智永出家之永欣寺,並非一般寺院,此寺本是王右軍舊宅,不知何時施為寺院,初名雲門寺,亦有稱原為嘉祥寺者。據《會稽志》稱:僧智永與其兄惠欣皆出家本寺,梁武帝以二僧德高,能崇釋教,特以二僧之名,各擇取一字,賜新額為“永欣寺”。

名賢古風,加之寺名由梁武帝親題,使永欣寺成為越中名剎。智永自幼聰慧過人,尤喜書道,大有乃祖之風,畢生潛心書法,精勤此藝。常居永欣寺樓閣之上,臨寫蘭亭,磨損毛筆無數。所壞筆頭,置大簏中,一簏可容石許,日往月來,七簏皆滿。數十年間,智永書法亦達到了很高的造諧。後人稱其臨書,登樓不下,四十餘年。虞世南心慕,曾從智永學書,妙得其體,聲名也由此而起,成為初唐大書法家。

智永以蘭亭真跡在身旁,窮年累月,心追手摹,深得逸少風神,所書真草千字文,飄逸俊秀,字字珠璣,見者無不驚歎。乃擇八百餘本,散施浙東諸寺。及至宋時,或因歲月淹久,或因戰亂,許多寺院已經不存,八百餘本千字文也大多散逸,偶逢一本,值錢數萬,寺院或以為鎮寺之寶。智永長壽年高,幾盡百歲乃終。終前,將一生珍視之蘭亭墨跡,祕授與弟子辯才。

智永之所以傳蘭亭與辯才,蓋辯才實是弟子中之翹楚。辯才俗姓袁,為樑司空袁昂之玄孫,此人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皆臻其妙,書法造詣,直逼其師。他對於蘭亭序,比乃師更加珍視。時天下窺視此寶者大有人在,他惟恐有失,暗將臥室樑上鑿一祕槽,藏蘭亭於槽內。此事絕密,無人知曉,只在無人時,方才關閉房門,把出玩味,私加臨寫。

他早年出家當和尚,後來雲遊到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就曾在永欣寺裡住了整整三十年,人稱永禪師。在這裡,智永深居簡出,每天雄雞報曉即起床,磨上一大盤墨,然後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

智永是嚴守家法的大書法家。他習字很刻苦。馮武《書法正傳》說他住在吳興永欣寺,幾十年不下樓,臨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給江東諸寺,各送一本。智永還在屋內備了數支容量為一石多的大簏子,練字時,筆頭寫禿了,就取下丟進簏子裡。日子久了,破筆頭竟積了十大簏。後來,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個深坑,把所有破筆頭都埋在土裡,砌成墳家,稱之為──退筆冢。後人講“退筆成冢”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

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刻苦練習,智永的書法終於寫得抵勢飛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成了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當時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門庭若市,以致寺內的木門檻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鐵皮把它裹起來。後來,這故事變成了一個典故,叫──鐵門限。

他晚年就曾以當時的識字課《千文字》為內容,用真,草兩體寫了一千多本,從中挑選最滿意的八百本,分送給浙東的各個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跡和刻本還被視為學習書法的範本。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智永《臨右軍二尊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