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總結的這些書法祕訣,看完勝讀十年書

書法 藝術 張旭 公孫大娘 豫見書法 豫見書法 2017-10-21

學習書法,不但要臨帖讀帖,還要善於觀察生活。

有很多粉絲私信問小豫,怎樣快速提高書法水平。其實,這個問題古人早就回答過。那就是,要有悟性,只有勤于思考、體悟,才能學到古人書法的精髓。

明朝有個很有性格的書法家,名叫豐坊。此人既是書法家、篆刻家,又是藏書家。家藏碑刻法帖豐富,臨摹幾可亂真。但是,有才之人,往往性格不同常人。

他玩世不恭,不拘法理,性情孤僻。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及第,被委任為南京吏部考功主事。後來官至禮部主事。性格決定命運,豐坊晚年窮困潦倒,寄居於寺廟,最終病逝於僧舍。

古人總結的這些書法祕訣,看完勝讀十年書

這個天才的書法家,遺留給後人一個偉大的財富就是總結了書法的幾個要訣,並親書傳之後世。今天,小豫給各位書友展示的,就是此人書寫的各體書書訣。

該書法選自《元明書翰》第二十二冊,起首敘說古代書家藉著觀察日常生活中旁人爭道、舞劍、運篙的動作,從中領悟書法訣竅的道理。

緊接著透過「以火筯畫地爐灰」和「於通衢見蹴踘者」經驗的分享,說明自己領悟執筆之法和運筆之勢亦與手腳活動有關,旨在強調書法和肢體的開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代書家,為了精進自身書法造詣,除了臨習前賢的墨跡法帖,還會特意觀察人體或肢體的伸展動作,從而頓悟筆法,開創心境。

書畫中的“運動意味”在書法史上很普遍。(此處敲黑板,劃重點……)

比如,唐代的張旭曾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器,並偶遇兩個擔夫爭道,體會到了書法的錯落有致和結體之妙。試想,舞劍者縱橫恣肆,動作幹練,穩準狠,這不正是書法需要的速度和姿態之美嗎?

古人總結的這些書法祕訣,看完勝讀十年書

兩個擔夫,在一條小路上相遇,你我相讓又相爭,這不正是告訴後人書法結體應左右相讓、上下進退嗎?可見張旭還是個書法理論家。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書法與懷素齊名。

此外,宋代黃庭堅也曾仔細端詳過船伕搖槳的樣子,體會書法的運筆之道;還有元代的鮮于樞,在田野裡看兩人挽車行泥淖中,體悟筆在紙上行的交會之妙。有人還觀察蹴鞠運動,體會書法的剛勁有力。

古人總結的這些書法祕訣,看完勝讀十年書

古人總結的這些書法祕訣,看完勝讀十年書

豐坊,還曾總結過執筆的方法:雙鉤懸腕者,食指中指圓曲如鉤,與拇指相齊而撮管於指尖,則執筆挺直;大字運上腕,小字運下腕,不使肉襯於紙,則運筆如飛。就是說雙鉤懸腕呢,食指、中指圓曲如鉤,與拇指相齊而撮筆管在指尖,則執筆挺直。寫大字運上腕,寫小字運下腕,則運筆如飛。

他還說,書法文字有筋、骨、血、肉。筋生於腕,腕能懸,則筋脈相連而有勢,指能實,則骨體堅定而不弱。血生於水,肉生於墨。

寫字時,工具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水須新汲,墨須新磨,則燥溼調勻,而肥瘦得所。此外,指實臂懸,筆有全力,衄頓挫,書必入木,則如印印泥(仔細體會一下這個感覺)

古人總結的這些書法祕訣,看完勝讀十年書

這些理論和心得,對今人學習書法,都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希望對各位書友有所幫助。

【豫見書法,一個有味道的書法自媒體平臺。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