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摔跤吧,爸爸!折射出父母對兒女的教育理念,你知道嗎?

摔跤 曼莫漢·辛格 志哥 2017-06-13

電影:摔跤吧,爸爸!折射出父母對兒女的教育理念,你知道嗎?

《摔跤吧!爸爸》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曾經的摔跤冠軍辛格培養兩個女兒成為女子摔跤冠軍,打破印度傳統的勵志故事。

今天志哥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觀後感,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

1、自己成功不算啥,傳承“成功”更重要。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他本身已經是個成功者。卻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讓子女繼承自己的志向,能夠在自己奮鬥拼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我想這也是任何父母都想做的。摔跤冠軍金牌的榮耀隨著時間的流逝,終會逐漸被人遺忘,而獲得金牌歷程中拼搏與奮鬥的精神,若能融進家教與家風,則會世代相傳,而這種傳承比獲得金牌的成功,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電影:摔跤吧,爸爸!折射出父母對兒女的教育理念,你知道嗎?

2、“模仿”向“超越”轉變,格局大小決定視野大小。

辛格希望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為印度贏得世界級金牌。不料命運捉弄讓他生了四個女兒。在他失落無助時卻偶然發現女兒們有當摔跤手的潛質,這讓他眼前一亮,開始不顧輿論培養女兒學習摔跤。從期待生兒子“模仿”自己來實現夢想,到發現女兒潛質,成功就要不走尋常路,獲得世界級金牌,女兒同樣可以成就夢想!敢於“超越”印度摔跤歷史,隨著辛格的格局轉變,一個全新的邁向成功的視野在他眼中展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孩子不是父母的玩偶,發現他們的天賦,發揮他們的優勢,這樣的教育才有成功的根基。

電影:摔跤吧,爸爸!折射出父母對兒女的教育理念,你知道嗎?

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有了宏偉目標就不要被世俗的眼光和非議所阻擋,成功需要專注的精神,而專注來源於信願。

在印度,繼承夢想本身是一種特權,只賦予給兒子,而女兒只是出嫁需要花一大筆嫁妝的、“別人家的”人。當辛格決定讓女兒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時,來自社會的輿論壓力可想而知,並且作為辛格的妻子和女兒,一開始都無法理解這個丈夫和爸爸的做法。而辛格決定要做這件事時,他的做法在印度看來,幾乎“慘無人道”。但正是這種“固執”,在成就女兒的輝煌的同時,在一個國家堅若磐石的傳統觀念中,也讓女權意識見縫插針的得以著艱難的覺醒。

電影:摔跤吧,爸爸!折射出父母對兒女的教育理念,你知道嗎?

4、苦難成就輝煌,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辛格對吉塔和巴比塔的魔鬼般的訓練:不許吃油性以及辛辣食物,早上五點就要起床跑步,為了訓練方便必須脫下女孩子穿的莎麗換上男孩子的汗衫短褲。每天,這兩個穿著怪異的女孩子都在村民異樣的眼光裡辛苦訓練著,從沒有過休息日,也沒有其他孩子享有的歡樂。

電影:摔跤吧,爸爸!折射出父母對兒女的教育理念,你知道嗎?

電影中有個關鍵情節,就是吉塔和巴比塔參加桑尼塔的婚禮,在抱怨自己父親過於刻薄後,哪知桑尼塔卻羨慕兩個好朋友能有這樣的父親,而她卻只能屈服於悲哀的宿命,嫁給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從小到大,父親都沒有為她的未來考慮過。如果能再次選擇,她寧可辛格是自己的父親。桑尼塔的話深深的震動了吉塔和巴比塔的心靈。她們放棄了抵抗,自覺加強訓練,即使在課堂上也不忘抓著握力器鍛鍊手握力量。待到青苗漸黃時,吉塔已能輕鬆摔倒歐穆卡,有了與男孩子一較高下的實力。

正是接受“苦難”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讓吉塔和巴比塔的成長與成功成為必然。

電影:摔跤吧,爸爸!折射出父母對兒女的教育理念,你知道嗎?

5、名師不一定是明師,有“名”未必有明天,明師才能出高徒。

當吉塔開始向國際冠軍邁進時,吉塔必須進入國家體育學院,只有在國家教練的訓練下加入國家隊,才有資格參加國際比賽。

電影:摔跤吧,爸爸!折射出父母對兒女的教育理念,你知道嗎?

於是吉塔有了自己的名師:國家級教練帕爾馬德·加達姆。吉塔以為自己找到了更好的教練,沒想到的是名師不是明師!世錦賽的慘敗,讓吉塔葉意識到“名”與“明”雖然音同,但含義卻大相徑庭!最終,吉塔迴歸到父親的訓練模式,開始毫無二心的接受來自明師——爸爸辛格的訓練和引導,而最終的結局也充分證明了“明師出高徒”!吉塔也不負眾望,取得國際級摔跤金牌,完成了父親的夢想,也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輝煌!

《摔跤吧,爸爸》很值得一看的電影。有時間去看看吧!

電影:摔跤吧,爸爸!折射出父母對兒女的教育理念,你知道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