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東漢末年壽春令時苗為官清廉,而修建的壽縣留犢祠巷景點

壽縣 淮南 河北 安徽 蘇軾 清朝 邢臺 曹操 湯鼐 歷史 山區東哥話旅遊 2019-04-09

在安徽省壽縣南門往北向西轉百餘米,就是著名的留犢祠巷。

紀念東漢末年壽春令時苗為官清廉,而修建的壽縣留犢祠巷景點


留犢祠巷,又名留犢池巷,巷內有留犢池遺址和時公祠。時公祠亦名留犢祠,百姓為了紀念清官時苗的廉政佳話,故將此地名延續至今。

紀念東漢末年壽春令時苗為官清廉,而修建的壽縣留犢祠巷景點


1600多年前,河北人時苗帶著漢室的任命趕著一輛牛車來壽春上任,一年過後,母牛生一小犢。

紀念東漢末年壽春令時苗為官清廉,而修建的壽縣留犢祠巷景點


卸任後,群吏說:"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力勸將牛犢帶走。但他卻說:"令來時本無此犢,犢為淮南所生有也。"當地民眾父老雖"攀轅臥轍",時苗還是執意留犢而去。當時,人們都認為他偏激,然而,時苗卻因此而聞名天下。後任太官令,為令數年,不肅而治,官至典農中郎將。後因不滿曹操專權朝政,棄官歸隱,正始年間病卒,年70餘。

紀念東漢末年壽春令時苗為官清廉,而修建的壽縣留犢祠巷景點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時苗為官清廉,亦把小牛飲水之池取名為"留犢池",又在牛犢棲身地建起"留犢坊"。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知州趙宗順從民意,又在池北建祠祭祀時公,因稱時公祠或"留犢祠",池、祠之間的街巷曰 "留犢祠巷"。

時苗死後葬於今河北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小漳河之濱。當地群眾稱其墓冢為"牛令圪塔"。自此,"時苗留犢"的歷史故事和成語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歷代文人墨客過此多有詩作,抒發懷古之感慨。元代監察御史王惲寫有一首《題時苗留犢》,詩中有"清白居官志不貪,故教留犢在淮南"之句;清代文人孔慶珪《太平鄉》一詩中有"一載壽春令,棄官歸隱居。留犢語父老,清廉近何如。佳墓巍然存,大木風蕭疏。愛此太平鄉,醇風還古初。"詩作歌頌了時苗的高尚品德和太平鄉的秀麗風光與淳樸民風。

蘇軾、張軏、湯鼐和王九思等也都為時苗留下讚美詩句。明張軏《留犢池詩》雲:"來一牛來去一牛,清風高節至今留。"湯鼐《留犢池》詩曰:"漫說池湮不記年,開池今見郡候賢。愛民政高向時著,留犢名從去後傳。"尤其是明壽州主事董豫所作的《留犢池》一詩,讀來令人深思。

"去任無慚到任時,獨留一犢飲斯池。

廉名不持當時重,遺愛能令去後思。

千載清風垂古史,半池明月映荒祠。

停驂幾度池邊立,漫剔蒼苔誦勒詩。"

壽春令時苗為官司時"有私牛於官舍產犢,及遷而留之",為後人留下了為官清廉的千古佳話,其"來時本無此犢,犢為淮南所生有也"的無私品質,實為居官知恥的典範。

時苗為壽春令時,所帶母牛產犢,卸任後帶走此犢本無可厚非,當地民眾父老亦"攀轅臥轍"力勸,但一世清廉的時苗卻認為此舉是可恥之事,力所不為,足見居官知恥之意在其心間已根深蒂固。

明成化年間,壽州知州趙宗,始建時公祠供人祀之。後年久荒廢。現在的時公祠是1990年當地政府撥款重修的。一千多年來,許多地方-和騷人墨客常來池畔瞻仰憑弔,留下了許多讚頌時苗清風惠政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