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手術兩百年 膀胱癌 腫瘤 技術 前列腺 醫脈通泌尿外科 2019-09-12
"

本文內容為出版社授權醫脈通使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上集我們講到尿流永久改道術中的迴腸膀胱術,今天主要談談可控性改道術。如需查閱上部分內容可點擊下方鏈接。

相關閱讀:《尿流改道術(上) | 手術圖解》

可控性尿流改道作為迴腸膀胱術的替代方法,已得到廣泛接受。依據控制機制的不同,可控性尿流改道術可分為兩種。膀胱摘除的患者適合行直接膀胱置換的原位膀胱囊術。

在男性,膀胱囊或新膀胱與尿道殘餘部分吻合,通過外括約肌進行控制。對於不適合通過新膀胱直接做膀胱替代的患者,可以將可控性膀胱囊(通常稱為皮膚膀胱囊)置於腹部較高的位置,並且可以做成可控性腹壁造口。原位膀胱囊及皮膚膀胱囊均來自多種腸段。

原位膀胱囊

原位膀胱置換術通常用於浸潤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術治療的男性患者。在此類患者中,外括約肌是完整的,並且在許多情況下足以達到滿意的控尿效果。這種手術不常用於女性,因為膀胱尿道切除術是浸潤性膀胱癌的首選術式。

原位膀胱置換術在不斷髮展。Studer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術式。首先, 將一段遠段迴腸去管化後重塑為較大儲存器。去管化會使腸道的正常連續性中斷,從而防止由組織收縮引起的間歇性高壓,而後者會妨礙尿控制或導致尿液反流。

然後將去管化的迴腸儲存器遠端與尿道吻合,近端與另一個(或兩個)分離的管狀迴腸襻(稱為輸入肢或“煙囪”)吻合。然後將輸尿管與輸入肢端對端吻合(兩根輸尿管均接入同一肢,或每根輸尿管分別接入兩肢中的一肢)(圖1至圖3)。

之後可通過在恥骨上區域手動施壓並與用力結合,增加腹內壓力來進行排尿。但在某些情況下,需間斷行經尿道自我導尿才可排尿。原位膀胱或“新膀胱“使用得相當廣泛,因為不需要使用造口袋或通過前腹壁上的造口插入導管(進行排尿)。

"

本文內容為出版社授權醫脈通使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上集我們講到尿流永久改道術中的迴腸膀胱術,今天主要談談可控性改道術。如需查閱上部分內容可點擊下方鏈接。

相關閱讀:《尿流改道術(上) | 手術圖解》

可控性尿流改道作為迴腸膀胱術的替代方法,已得到廣泛接受。依據控制機制的不同,可控性尿流改道術可分為兩種。膀胱摘除的患者適合行直接膀胱置換的原位膀胱囊術。

在男性,膀胱囊或新膀胱與尿道殘餘部分吻合,通過外括約肌進行控制。對於不適合通過新膀胱直接做膀胱替代的患者,可以將可控性膀胱囊(通常稱為皮膚膀胱囊)置於腹部較高的位置,並且可以做成可控性腹壁造口。原位膀胱囊及皮膚膀胱囊均來自多種腸段。

原位膀胱囊

原位膀胱置換術通常用於浸潤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術治療的男性患者。在此類患者中,外括約肌是完整的,並且在許多情況下足以達到滿意的控尿效果。這種手術不常用於女性,因為膀胱尿道切除術是浸潤性膀胱癌的首選術式。

原位膀胱置換術在不斷髮展。Studer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術式。首先, 將一段遠段迴腸去管化後重塑為較大儲存器。去管化會使腸道的正常連續性中斷,從而防止由組織收縮引起的間歇性高壓,而後者會妨礙尿控制或導致尿液反流。

然後將去管化的迴腸儲存器遠端與尿道吻合,近端與另一個(或兩個)分離的管狀迴腸襻(稱為輸入肢或“煙囪”)吻合。然後將輸尿管與輸入肢端對端吻合(兩根輸尿管均接入同一肢,或每根輸尿管分別接入兩肢中的一肢)(圖1至圖3)。

之後可通過在恥骨上區域手動施壓並與用力結合,增加腹內壓力來進行排尿。但在某些情況下,需間斷行經尿道自我導尿才可排尿。原位膀胱或“新膀胱“使用得相當廣泛,因為不需要使用造口袋或通過前腹壁上的造口插入導管(進行排尿)。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1 製作原位新膀胱。A.確定遠段迴腸襻;B.切除並分離腸襻,重新吻合剩餘迴腸;C.將部分已分離的腸襻去管化並重新構造為儲尿器。迴腸餘下保持管狀的一個(D1)或兩個(D2)部分作為輸入肢或“煙囪”,遠段輸尿管與之吻合

"

本文內容為出版社授權醫脈通使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上集我們講到尿流永久改道術中的迴腸膀胱術,今天主要談談可控性改道術。如需查閱上部分內容可點擊下方鏈接。

相關閱讀:《尿流改道術(上) | 手術圖解》

可控性尿流改道作為迴腸膀胱術的替代方法,已得到廣泛接受。依據控制機制的不同,可控性尿流改道術可分為兩種。膀胱摘除的患者適合行直接膀胱置換的原位膀胱囊術。

在男性,膀胱囊或新膀胱與尿道殘餘部分吻合,通過外括約肌進行控制。對於不適合通過新膀胱直接做膀胱替代的患者,可以將可控性膀胱囊(通常稱為皮膚膀胱囊)置於腹部較高的位置,並且可以做成可控性腹壁造口。原位膀胱囊及皮膚膀胱囊均來自多種腸段。

原位膀胱囊

原位膀胱置換術通常用於浸潤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術治療的男性患者。在此類患者中,外括約肌是完整的,並且在許多情況下足以達到滿意的控尿效果。這種手術不常用於女性,因為膀胱尿道切除術是浸潤性膀胱癌的首選術式。

原位膀胱置換術在不斷髮展。Studer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術式。首先, 將一段遠段迴腸去管化後重塑為較大儲存器。去管化會使腸道的正常連續性中斷,從而防止由組織收縮引起的間歇性高壓,而後者會妨礙尿控制或導致尿液反流。

然後將去管化的迴腸儲存器遠端與尿道吻合,近端與另一個(或兩個)分離的管狀迴腸襻(稱為輸入肢或“煙囪”)吻合。然後將輸尿管與輸入肢端對端吻合(兩根輸尿管均接入同一肢,或每根輸尿管分別接入兩肢中的一肢)(圖1至圖3)。

之後可通過在恥骨上區域手動施壓並與用力結合,增加腹內壓力來進行排尿。但在某些情況下,需間斷行經尿道自我導尿才可排尿。原位膀胱或“新膀胱“使用得相當廣泛,因為不需要使用造口袋或通過前腹壁上的造口插入導管(進行排尿)。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1 製作原位新膀胱。A.確定遠段迴腸襻;B.切除並分離腸襻,重新吻合剩餘迴腸;C.將部分已分離的腸襻去管化並重新構造為儲尿器。迴腸餘下保持管狀的一個(D1)或兩個(D2)部分作為輸入肢或“煙囪”,遠段輸尿管與之吻合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2 原位迴腸代新膀胱。A.盆腔下部水平的增強CT軸位圖像示位於膀胱窩的去管化的儲存器;B.稍頭側的軸位圖像示去管化迴腸的輸入肢位於右半盆腔。這是正常外觀。不應把輸入肢誤認為壞死淋巴結或腹腔積液

"

本文內容為出版社授權醫脈通使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上集我們講到尿流永久改道術中的迴腸膀胱術,今天主要談談可控性改道術。如需查閱上部分內容可點擊下方鏈接。

相關閱讀:《尿流改道術(上) | 手術圖解》

可控性尿流改道作為迴腸膀胱術的替代方法,已得到廣泛接受。依據控制機制的不同,可控性尿流改道術可分為兩種。膀胱摘除的患者適合行直接膀胱置換的原位膀胱囊術。

在男性,膀胱囊或新膀胱與尿道殘餘部分吻合,通過外括約肌進行控制。對於不適合通過新膀胱直接做膀胱替代的患者,可以將可控性膀胱囊(通常稱為皮膚膀胱囊)置於腹部較高的位置,並且可以做成可控性腹壁造口。原位膀胱囊及皮膚膀胱囊均來自多種腸段。

原位膀胱囊

原位膀胱置換術通常用於浸潤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術治療的男性患者。在此類患者中,外括約肌是完整的,並且在許多情況下足以達到滿意的控尿效果。這種手術不常用於女性,因為膀胱尿道切除術是浸潤性膀胱癌的首選術式。

原位膀胱置換術在不斷髮展。Studer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術式。首先, 將一段遠段迴腸去管化後重塑為較大儲存器。去管化會使腸道的正常連續性中斷,從而防止由組織收縮引起的間歇性高壓,而後者會妨礙尿控制或導致尿液反流。

然後將去管化的迴腸儲存器遠端與尿道吻合,近端與另一個(或兩個)分離的管狀迴腸襻(稱為輸入肢或“煙囪”)吻合。然後將輸尿管與輸入肢端對端吻合(兩根輸尿管均接入同一肢,或每根輸尿管分別接入兩肢中的一肢)(圖1至圖3)。

之後可通過在恥骨上區域手動施壓並與用力結合,增加腹內壓力來進行排尿。但在某些情況下,需間斷行經尿道自我導尿才可排尿。原位膀胱或“新膀胱“使用得相當廣泛,因為不需要使用造口袋或通過前腹壁上的造口插入導管(進行排尿)。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1 製作原位新膀胱。A.確定遠段迴腸襻;B.切除並分離腸襻,重新吻合剩餘迴腸;C.將部分已分離的腸襻去管化並重新構造為儲尿器。迴腸餘下保持管狀的一個(D1)或兩個(D2)部分作為輸入肢或“煙囪”,遠段輸尿管與之吻合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2 原位迴腸代新膀胱。A.盆腔下部水平的增強CT軸位圖像示位於膀胱窩的去管化的儲存器;B.稍頭側的軸位圖像示去管化迴腸的輸入肢位於右半盆腔。這是正常外觀。不應把輸入肢誤認為壞死淋巴結或腹腔積液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3 原位迴腸代膀胱。A、B.—例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後行原位迴腸代膀胱患者經CT尿路造影后獲得三維容積重建冠狀位圖。可見輸尿管與迴腸的管狀輸入肢(煙囪)吻合。輸入肢與去管化儲尿器相連

皮膚膀胱囊

皮膚膀胱囊由迴腸單獨構成或由迴腸末端和升結腸組合而成。為了使皮膚膀胱囊能夠正常運作,它們必須具有高容量同時必須內部壓力較低。通過對所用腸段進行去管化使得這些儲尿器中壓力降低。大腸儲尿器可產生非常高的壓力,因此對其去管化尤為重要。為了保護上尿路不受尿液逆流或梗阻的影響,人們開發了一些將輸尿管植入膀胱囊的特殊技術。

Kock氏囊(圖5)完全由一長段末段迴腸構成。該回腸段的兩端均為套疊式。輸尿管連接於近段,以套疊部分作為防逆流結構。套疊式遠段作為可控性導尿管插口。Kock氏囊的容量可達800~1000 ml,尿液逆流及尿失禁均少見。

"

本文內容為出版社授權醫脈通使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上集我們講到尿流永久改道術中的迴腸膀胱術,今天主要談談可控性改道術。如需查閱上部分內容可點擊下方鏈接。

相關閱讀:《尿流改道術(上) | 手術圖解》

可控性尿流改道作為迴腸膀胱術的替代方法,已得到廣泛接受。依據控制機制的不同,可控性尿流改道術可分為兩種。膀胱摘除的患者適合行直接膀胱置換的原位膀胱囊術。

在男性,膀胱囊或新膀胱與尿道殘餘部分吻合,通過外括約肌進行控制。對於不適合通過新膀胱直接做膀胱替代的患者,可以將可控性膀胱囊(通常稱為皮膚膀胱囊)置於腹部較高的位置,並且可以做成可控性腹壁造口。原位膀胱囊及皮膚膀胱囊均來自多種腸段。

原位膀胱囊

原位膀胱置換術通常用於浸潤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術治療的男性患者。在此類患者中,外括約肌是完整的,並且在許多情況下足以達到滿意的控尿效果。這種手術不常用於女性,因為膀胱尿道切除術是浸潤性膀胱癌的首選術式。

原位膀胱置換術在不斷髮展。Studer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術式。首先, 將一段遠段迴腸去管化後重塑為較大儲存器。去管化會使腸道的正常連續性中斷,從而防止由組織收縮引起的間歇性高壓,而後者會妨礙尿控制或導致尿液反流。

然後將去管化的迴腸儲存器遠端與尿道吻合,近端與另一個(或兩個)分離的管狀迴腸襻(稱為輸入肢或“煙囪”)吻合。然後將輸尿管與輸入肢端對端吻合(兩根輸尿管均接入同一肢,或每根輸尿管分別接入兩肢中的一肢)(圖1至圖3)。

之後可通過在恥骨上區域手動施壓並與用力結合,增加腹內壓力來進行排尿。但在某些情況下,需間斷行經尿道自我導尿才可排尿。原位膀胱或“新膀胱“使用得相當廣泛,因為不需要使用造口袋或通過前腹壁上的造口插入導管(進行排尿)。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1 製作原位新膀胱。A.確定遠段迴腸襻;B.切除並分離腸襻,重新吻合剩餘迴腸;C.將部分已分離的腸襻去管化並重新構造為儲尿器。迴腸餘下保持管狀的一個(D1)或兩個(D2)部分作為輸入肢或“煙囪”,遠段輸尿管與之吻合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2 原位迴腸代新膀胱。A.盆腔下部水平的增強CT軸位圖像示位於膀胱窩的去管化的儲存器;B.稍頭側的軸位圖像示去管化迴腸的輸入肢位於右半盆腔。這是正常外觀。不應把輸入肢誤認為壞死淋巴結或腹腔積液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3 原位迴腸代膀胱。A、B.—例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後行原位迴腸代膀胱患者經CT尿路造影后獲得三維容積重建冠狀位圖。可見輸尿管與迴腸的管狀輸入肢(煙囪)吻合。輸入肢與去管化儲尿器相連

皮膚膀胱囊

皮膚膀胱囊由迴腸單獨構成或由迴腸末端和升結腸組合而成。為了使皮膚膀胱囊能夠正常運作,它們必須具有高容量同時必須內部壓力較低。通過對所用腸段進行去管化使得這些儲尿器中壓力降低。大腸儲尿器可產生非常高的壓力,因此對其去管化尤為重要。為了保護上尿路不受尿液逆流或梗阻的影響,人們開發了一些將輸尿管植入膀胱囊的特殊技術。

Kock氏囊(圖5)完全由一長段末段迴腸構成。該回腸段的兩端均為套疊式。輸尿管連接於近段,以套疊部分作為防逆流結構。套疊式遠段作為可控性導尿管插口。Kock氏囊的容量可達800~1000 ml,尿液逆流及尿失禁均少見。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4 尿流改道類型。A. 迴腸尿流改道(兩支輸尿管均吻合到一段孤立的迴腸,後者再從前腹壁造口)。此種永久性改道術自1950年以來—直廣泛使用,現在最常用於無法行使複雜尿流改道手術的患者;B. 可控性尿流改道至前腹壁。輸尿管與一段卷管的小腸及結腸腸襟吻合,然後通過可控性導管在前腹壁造口;C. 膀胱造口術。膀胱和下腹壁中線之間直接形成開口;D.M itrofanoff 術。用一段小腸來代替膀胱,把闌尾作為連接膀胱前部與前腹壁之間的通道;E. 輸尿管端皮膚造口術。這種術式很少使用因為如果輸尿管不擴張,造口難以保持開放;F. 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這種分流術很少進行,因為該術式增加了腫瘤的發生率(部分引自Amis ES Jr, Pfister RC, Hendren WH. Radiology of urinary undiversion.Urol Radiol.1981; 3:161.)

"

本文內容為出版社授權醫脈通使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上集我們講到尿流永久改道術中的迴腸膀胱術,今天主要談談可控性改道術。如需查閱上部分內容可點擊下方鏈接。

相關閱讀:《尿流改道術(上) | 手術圖解》

可控性尿流改道作為迴腸膀胱術的替代方法,已得到廣泛接受。依據控制機制的不同,可控性尿流改道術可分為兩種。膀胱摘除的患者適合行直接膀胱置換的原位膀胱囊術。

在男性,膀胱囊或新膀胱與尿道殘餘部分吻合,通過外括約肌進行控制。對於不適合通過新膀胱直接做膀胱替代的患者,可以將可控性膀胱囊(通常稱為皮膚膀胱囊)置於腹部較高的位置,並且可以做成可控性腹壁造口。原位膀胱囊及皮膚膀胱囊均來自多種腸段。

原位膀胱囊

原位膀胱置換術通常用於浸潤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術治療的男性患者。在此類患者中,外括約肌是完整的,並且在許多情況下足以達到滿意的控尿效果。這種手術不常用於女性,因為膀胱尿道切除術是浸潤性膀胱癌的首選術式。

原位膀胱置換術在不斷髮展。Studer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術式。首先, 將一段遠段迴腸去管化後重塑為較大儲存器。去管化會使腸道的正常連續性中斷,從而防止由組織收縮引起的間歇性高壓,而後者會妨礙尿控制或導致尿液反流。

然後將去管化的迴腸儲存器遠端與尿道吻合,近端與另一個(或兩個)分離的管狀迴腸襻(稱為輸入肢或“煙囪”)吻合。然後將輸尿管與輸入肢端對端吻合(兩根輸尿管均接入同一肢,或每根輸尿管分別接入兩肢中的一肢)(圖1至圖3)。

之後可通過在恥骨上區域手動施壓並與用力結合,增加腹內壓力來進行排尿。但在某些情況下,需間斷行經尿道自我導尿才可排尿。原位膀胱或“新膀胱“使用得相當廣泛,因為不需要使用造口袋或通過前腹壁上的造口插入導管(進行排尿)。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1 製作原位新膀胱。A.確定遠段迴腸襻;B.切除並分離腸襻,重新吻合剩餘迴腸;C.將部分已分離的腸襻去管化並重新構造為儲尿器。迴腸餘下保持管狀的一個(D1)或兩個(D2)部分作為輸入肢或“煙囪”,遠段輸尿管與之吻合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2 原位迴腸代新膀胱。A.盆腔下部水平的增強CT軸位圖像示位於膀胱窩的去管化的儲存器;B.稍頭側的軸位圖像示去管化迴腸的輸入肢位於右半盆腔。這是正常外觀。不應把輸入肢誤認為壞死淋巴結或腹腔積液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3 原位迴腸代膀胱。A、B.—例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後行原位迴腸代膀胱患者經CT尿路造影后獲得三維容積重建冠狀位圖。可見輸尿管與迴腸的管狀輸入肢(煙囪)吻合。輸入肢與去管化儲尿器相連

皮膚膀胱囊

皮膚膀胱囊由迴腸單獨構成或由迴腸末端和升結腸組合而成。為了使皮膚膀胱囊能夠正常運作,它們必須具有高容量同時必須內部壓力較低。通過對所用腸段進行去管化使得這些儲尿器中壓力降低。大腸儲尿器可產生非常高的壓力,因此對其去管化尤為重要。為了保護上尿路不受尿液逆流或梗阻的影響,人們開發了一些將輸尿管植入膀胱囊的特殊技術。

Kock氏囊(圖5)完全由一長段末段迴腸構成。該回腸段的兩端均為套疊式。輸尿管連接於近段,以套疊部分作為防逆流結構。套疊式遠段作為可控性導尿管插口。Kock氏囊的容量可達800~1000 ml,尿液逆流及尿失禁均少見。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4 尿流改道類型。A. 迴腸尿流改道(兩支輸尿管均吻合到一段孤立的迴腸,後者再從前腹壁造口)。此種永久性改道術自1950年以來—直廣泛使用,現在最常用於無法行使複雜尿流改道手術的患者;B. 可控性尿流改道至前腹壁。輸尿管與一段卷管的小腸及結腸腸襟吻合,然後通過可控性導管在前腹壁造口;C. 膀胱造口術。膀胱和下腹壁中線之間直接形成開口;D.M itrofanoff 術。用一段小腸來代替膀胱,把闌尾作為連接膀胱前部與前腹壁之間的通道;E. 輸尿管端皮膚造口術。這種術式很少使用因為如果輸尿管不擴張,造口難以保持開放;F. 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這種分流術很少進行,因為該術式增加了腫瘤的發生率(部分引自Amis ES Jr, Pfister RC, Hendren WH. Radiology of urinary undiversion.Urol Radiol.1981; 3:161.)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5 Mitrofanoff技術的皮膚膀胱囊。—位膀胱切除術後行大腸代膀胱囊患者的平掃CT圖像。患者通過膀胱囊連至腹壁的狹小插口(箭)定期對膀胱囊進行導尿。該插口由闌尾做成(Mitrofanoff技術)

大腸代膀胱囊通常由盲腸及附帶的一定長度的末段迴腸構成。通常沿腸繫膜對緣將盲腸打開並摺疊成袋狀,從而去管化。盲腸代膀胱囊可容納500 ml以上的尿液,並且超過 90%的患者對控尿效果滿意。可控性導尿管插口可以是摺疊式未段迴腸(Indiana 氏囊)或套疊式迴盲瓣(King 氏囊)。

或者可將自然狹窄的管狀結構(如闌尾或一段輸尿管)連接於皮膚與閉合的盲腸代膀胱囊之間(Mitrofanoff 技術;圖4D及圖5)。將遠段輸尿管穿入盲腸帶形成大腸通道的防逆流機制。該術式未曾造成尿液逆流的問題。

間斷清潔導尿可以輔助可控性皮膚膀胱囊,其安全性已得到證實。一般患者都可接受每3~6小時用乾淨(但非無菌)的導尿管進行自我導尿。無須外部收集裝置。

可控性儲尿手術的術後併發症

原位和皮膚膀胱囊有許多相似的術後併發症。可能遇到的早期問題包括漏尿、盆腔膿腫、迴腸段分離後腸道重新連接部位的梗阻及腎盂腎炎。晚期併發症包括尿失禁、導尿困難、輸尿管吻合口狹窄(圖6)、結石形成(特別對於使用吻合釘製作囊袋的患者),以及較為少見的膀胱囊因過度擴張破裂。

"

本文內容為出版社授權醫脈通使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上集我們講到尿流永久改道術中的迴腸膀胱術,今天主要談談可控性改道術。如需查閱上部分內容可點擊下方鏈接。

相關閱讀:《尿流改道術(上) | 手術圖解》

可控性尿流改道作為迴腸膀胱術的替代方法,已得到廣泛接受。依據控制機制的不同,可控性尿流改道術可分為兩種。膀胱摘除的患者適合行直接膀胱置換的原位膀胱囊術。

在男性,膀胱囊或新膀胱與尿道殘餘部分吻合,通過外括約肌進行控制。對於不適合通過新膀胱直接做膀胱替代的患者,可以將可控性膀胱囊(通常稱為皮膚膀胱囊)置於腹部較高的位置,並且可以做成可控性腹壁造口。原位膀胱囊及皮膚膀胱囊均來自多種腸段。

原位膀胱囊

原位膀胱置換術通常用於浸潤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術治療的男性患者。在此類患者中,外括約肌是完整的,並且在許多情況下足以達到滿意的控尿效果。這種手術不常用於女性,因為膀胱尿道切除術是浸潤性膀胱癌的首選術式。

原位膀胱置換術在不斷髮展。Studer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術式。首先, 將一段遠段迴腸去管化後重塑為較大儲存器。去管化會使腸道的正常連續性中斷,從而防止由組織收縮引起的間歇性高壓,而後者會妨礙尿控制或導致尿液反流。

然後將去管化的迴腸儲存器遠端與尿道吻合,近端與另一個(或兩個)分離的管狀迴腸襻(稱為輸入肢或“煙囪”)吻合。然後將輸尿管與輸入肢端對端吻合(兩根輸尿管均接入同一肢,或每根輸尿管分別接入兩肢中的一肢)(圖1至圖3)。

之後可通過在恥骨上區域手動施壓並與用力結合,增加腹內壓力來進行排尿。但在某些情況下,需間斷行經尿道自我導尿才可排尿。原位膀胱或“新膀胱“使用得相當廣泛,因為不需要使用造口袋或通過前腹壁上的造口插入導管(進行排尿)。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1 製作原位新膀胱。A.確定遠段迴腸襻;B.切除並分離腸襻,重新吻合剩餘迴腸;C.將部分已分離的腸襻去管化並重新構造為儲尿器。迴腸餘下保持管狀的一個(D1)或兩個(D2)部分作為輸入肢或“煙囪”,遠段輸尿管與之吻合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2 原位迴腸代新膀胱。A.盆腔下部水平的增強CT軸位圖像示位於膀胱窩的去管化的儲存器;B.稍頭側的軸位圖像示去管化迴腸的輸入肢位於右半盆腔。這是正常外觀。不應把輸入肢誤認為壞死淋巴結或腹腔積液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3 原位迴腸代膀胱。A、B.—例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後行原位迴腸代膀胱患者經CT尿路造影后獲得三維容積重建冠狀位圖。可見輸尿管與迴腸的管狀輸入肢(煙囪)吻合。輸入肢與去管化儲尿器相連

皮膚膀胱囊

皮膚膀胱囊由迴腸單獨構成或由迴腸末端和升結腸組合而成。為了使皮膚膀胱囊能夠正常運作,它們必須具有高容量同時必須內部壓力較低。通過對所用腸段進行去管化使得這些儲尿器中壓力降低。大腸儲尿器可產生非常高的壓力,因此對其去管化尤為重要。為了保護上尿路不受尿液逆流或梗阻的影響,人們開發了一些將輸尿管植入膀胱囊的特殊技術。

Kock氏囊(圖5)完全由一長段末段迴腸構成。該回腸段的兩端均為套疊式。輸尿管連接於近段,以套疊部分作為防逆流結構。套疊式遠段作為可控性導尿管插口。Kock氏囊的容量可達800~1000 ml,尿液逆流及尿失禁均少見。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4 尿流改道類型。A. 迴腸尿流改道(兩支輸尿管均吻合到一段孤立的迴腸,後者再從前腹壁造口)。此種永久性改道術自1950年以來—直廣泛使用,現在最常用於無法行使複雜尿流改道手術的患者;B. 可控性尿流改道至前腹壁。輸尿管與一段卷管的小腸及結腸腸襟吻合,然後通過可控性導管在前腹壁造口;C. 膀胱造口術。膀胱和下腹壁中線之間直接形成開口;D.M itrofanoff 術。用一段小腸來代替膀胱,把闌尾作為連接膀胱前部與前腹壁之間的通道;E. 輸尿管端皮膚造口術。這種術式很少使用因為如果輸尿管不擴張,造口難以保持開放;F. 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這種分流術很少進行,因為該術式增加了腫瘤的發生率(部分引自Amis ES Jr, Pfister RC, Hendren WH. Radiology of urinary undiversion.Urol Radiol.1981; 3:161.)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5 Mitrofanoff技術的皮膚膀胱囊。—位膀胱切除術後行大腸代膀胱囊患者的平掃CT圖像。患者通過膀胱囊連至腹壁的狹小插口(箭)定期對膀胱囊進行導尿。該插口由闌尾做成(Mitrofanoff技術)

大腸代膀胱囊通常由盲腸及附帶的一定長度的末段迴腸構成。通常沿腸繫膜對緣將盲腸打開並摺疊成袋狀,從而去管化。盲腸代膀胱囊可容納500 ml以上的尿液,並且超過 90%的患者對控尿效果滿意。可控性導尿管插口可以是摺疊式未段迴腸(Indiana 氏囊)或套疊式迴盲瓣(King 氏囊)。

或者可將自然狹窄的管狀結構(如闌尾或一段輸尿管)連接於皮膚與閉合的盲腸代膀胱囊之間(Mitrofanoff 技術;圖4D及圖5)。將遠段輸尿管穿入盲腸帶形成大腸通道的防逆流機制。該術式未曾造成尿液逆流的問題。

間斷清潔導尿可以輔助可控性皮膚膀胱囊,其安全性已得到證實。一般患者都可接受每3~6小時用乾淨(但非無菌)的導尿管進行自我導尿。無須外部收集裝置。

可控性儲尿手術的術後併發症

原位和皮膚膀胱囊有許多相似的術後併發症。可能遇到的早期問題包括漏尿、盆腔膿腫、迴腸段分離後腸道重新連接部位的梗阻及腎盂腎炎。晚期併發症包括尿失禁、導尿困難、輸尿管吻合口狹窄(圖6)、結石形成(特別對於使用吻合釘製作囊袋的患者),以及較為少見的膀胱囊因過度擴張破裂。

尿流改道術——可控性改道術(下) | 手術圖解

圖6 原位迴腸新膀胱術後左側輸尿管迴腸吻合處纖維化 CT尿路造影排泌期軸位(A)及冠狀位(B)圖像示左側腎盂腎盞顯著擴張及輸尿管擴張。輸尿管擴張至其與輸入肢吻合的水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