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民族民間工藝大放異彩

手工藝 刺繡 藝術 藝術品 新華網 2017-06-23

時報記者 王桂萍

今年青洽會展館C館內,一項項民間工藝——土族盤繡、手工剪紙、黃河石藝、絨毛畫等民族民間工藝扮靚了展館,深受外地商家與顧客的青睞,更傳播著海東的傳統文化。

●土族盤繡

身著豔麗民族服飾的土族阿姑正在為顧客介紹盤繡產品,一幅幅出自土族阿姑之手的盤繡、刺繡、服飾以及各種樣式的錢包讓參觀者愛不釋手。獨特的盤繡針法、精湛的工藝讓眾多的刺繡愛好者和各地商客嘖嘖稱讚。

在2016年青洽會上,一名新西蘭商客在眾多展品中一眼就看中了色彩豔麗的土族盤繡,土族盤繡因此也與新西蘭結緣。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這門傳統手藝已成為當地婦女的經濟收入來源之一。如今,土族盤繡不僅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銷售,還接到了國外訂單,遠銷新西蘭。

如何藉著青洽會這個平臺不斷擴大土族盤繡市場,讓民族刺繡發揚光大,是盤繡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參加此次展覽的土族阿姑說:“我們想借青洽會這個平臺,展現土族的刺繡工藝,加強省內外溝通,讓省內外客商瞭解刺繡的歷史文化,拓展刺繡產品銷售渠道。”

●手工剪紙

一幅活靈活現的八駿圖手工剪紙作品吸引眾多市民駐足,這是民間工藝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湟剪紙”傳承人王鳳英的作品。“為了今天的展會,我在會前幾天就已經開始準備剪紙材料了,今天很多人來向我請教剪紙的方法,我很幸運也很開心。”王鳳英說。

王鳳英告訴記者,她自幼跟隨母親學習民間剪紙,每一幅圖都是在十幾年的遊牧生活中慢慢地琢磨出來的。她從花草、動物、人物開始大膽創作,在繼承中國剪紙的基礎上,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以紅色為主、套色為輔的手法,創造出一條自己發展的路子。剪紙幾乎不需要什麼原材料成本,卻還可以創造那麼多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在沒有學過繪畫,也不懂素描、線條、構圖的情況下,她憑自己的感覺,靠自己的頭腦去揣摩人物的細枝末節,並儘可能的用剪紙技藝去表現。今天在青洽會上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是她20餘年剪紙功力的展現。

●黃河石藝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當你看到路邊不起眼的石頭,可能不會想到,在青洽會展館內,石頭也成了藝術品。

一位精神抖擻的大爺在石畫這個展廳足足待了半小時之久,記者在與他交談時得知,他是一位來自上海的嘉賓,本身特別愛好石藝畫。他仔細觀看四條屏石畫《梅》《蘭》《竹》《菊》後說:“只見梅枝鐵骨,凌寒傲放;蘭姿高潔,幽雅清銘;竹影疏淡,卓約有致;菊則恬然自處,別有風骨,而石頭本身的堅硬質地,更增添了這四君子的特立獨行,卓爾不群。”

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石畫作品沒有一件是重複的,每塊石頭的大小、形狀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作品也是各有千秋,每一幅都是絕版,堪稱獨一無二。用黃河石作畫,由於使用的是天然黃河石,使得每幅畫的圖案都新穎別緻,並融書法、版畫、雕刻、盆景等藝術於一體,在展館裡很受歡迎,參觀者都認為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