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羌繡看傳統工藝如何在現代煥發生機

手工藝 刺繡 合作社 冬蟲夏草 澎湃新聞 2017-05-20

羌繡是羌族農村婦女在勞動間隙完成的民間工藝品。作為羌文化的結晶,羌繡於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日,“羌繡·神象端午品香會”在滬上雷氏中醫館開展。非物質文化羌繡傳承人、囍悅羌繡合作公社創辦人張居悅來到現場,為我們講述了羌繡發展背後的故事。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古老的羌寨大多建在高半山處,是故羌族也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傳說在五千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炎帝戰敗後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而少部分炎帝部落則西遷南遷,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藏族、羌族等。今天羌族主要分佈在阿壩的藏族羌族自治州,主要是汶川、理縣和茂縣等地,以及綿陽北川地區。

來自於羌族的刺繡工藝則是留存至今最為鮮活生動,與羌人生活最密切,最能與現實生活對話的羌文化遺產。羌族婦女將植物與動物的圖形,吉祥與祝福的花紋,通過挑花、挑繡、扎花、扎繡、彩扎、彩挑、素挑、勾花、盤花等繁複的技法,一併繡入自織的布料之中,從山川草木到花卉瓜果,從飛禽走獸到古樸紋飾,構圖精緻,栩栩如生。

從羌繡看傳統工藝如何在現代煥發生機

張居悅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名羌族姑娘,也是羌寨裡最年輕的傳承人。此次,帶著合作社裡六十多位繡娘作品來到上海的張居悅表示,“我是九零後,我們這一輩從小也是接受應試教育長大的。可以說,羌繡這門手工藝到我們這裡已經面臨失傳。但我是在阿壩州土生土長的,非常熱愛我的家鄉,喜歡我們的民族文化。所以在成都讀完大學後,我就回到家鄉成立了囍悅藏織羌繡合作社。”

活動當日,身穿一套羌族服飾的張居悅介紹說,“這是傳統的節日才會穿的。一般這樣一套衣服是媽媽給女兒做的,婚嫁前一兩年就開始動工。羌族的鞋子很有特色,鞋頭尖尖地翹起,所以叫尖尖鞋或者云云鞋。而頭飾好像房上的瓦片一樣,因為羌族對婦女是非常尊重的,它表示婦女能頂半邊天。胸口上掛有銀針線盒,平常繡花沒有針線,需要換針換線,勤勞的繡娘們可以直接從胸口的針線盒取出。羌族的服飾顏色都比較鮮豔,因為這顏色來自於我們的高山、大地。高半山的天很藍,地很綠。色彩的強烈與繡娘們對家人朋友的關懷祝福,對生活的熱愛程度是相呼應的。”

羌繡貫穿著羌族女性的一生,是羌文化的藝術結晶。一根線拴著一根針,卻牽動著無數婦女對生活的熱情,每一件衣飾上都表達著祝福、關懷。張居悅表示,“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創新還是來源於對生活的發現,我們始終堅持保持本民族的東西。羌繡很好和其他繡品區分,因為羌繡目前還是堅持手工、原創、還原本真,顏色搭配、圖案的寓意與其他繡品非常好區分。”

從羌繡看傳統工藝如何在現代煥發生機

張居悅為大家講解羌繡。

小小繡品支撐起大山深處繡娘們的日常生活

張居悅坦言,自己有傳承、發展羌繡的意識是在汶川地震之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主要受災地區就是我們的羌族地區,受災群眾包含我們三十萬的羌族人民,羌族人口在地震中銳減10%。而婦女沒有了其他的經濟收入,只有靠刺繡換取微薄的酬金。”

羌繡所面臨的問題還不止於此。曾經,羌寨的每個姑娘都會繡花。外婆教給阿媽,阿媽再教給女兒。然而,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人口的外流以及羌繡傳承人的老去,讓羌繡這一古老技藝面臨巨大挑戰,也為當地帶來了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張居悅於2014年成立囍悅羌繡合作公社,一度陷入困局的傳統工藝似乎因此獲得轉機。“羌族青年可以在我們合作社做最傳統的手工藝染布,四川話就是‘打布殼子’。繡鞋要先‘打布殼子’,然後再用漿糊。現在我們合作社已經有來自各村各寨的繡娘六十多名。不過,雖然我們現在有自己的傳習所,但大部分繡娘都是住在山裡。我們需要自己去山裡送繡片、收繡片。但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傳習所已經成為解決阿壩州婦女居家就業的主要陣地。”

囍悅羌繡合作公社幫扶到的對象還有一部分是當地的殘疾人婦女。“我們公社有四個殘疾人婦女,她們都是繡花繡得最好的。其中一位是在地震後失去了左腿,其他的農活也幹不了。現在通過參加我們的羌繡合作社,她們有一些經濟來源了。”

張居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阿壩州當地很多羌族婦女還是喜歡務農,多過於去外面打工。她們如果想加入我們合作社,會通過村子裡的人介紹。我們會去村子裡看她們繡品的質量。現在合作社羌繡的收益肯定比打工要稍稍好一點。而且最重要的是她們能夠留下來照顧家,這相應地就少了很多留守的老人和小孩。”

從羌繡看傳統工藝如何在現代煥發生機

除了為繡娘們的繡品尋找市場,羌繡合作公社還肩負著傳習技藝的任務。“每年冬天我們會給當地的婦女做一些羌繡的培訓。傳統的繡娘都是在服飾上刺繡,我們教她們一些新的技藝,使她們保持與時俱進。由於羌族是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所以一直以來羌繡傳承的方式就是手口相傳。我們也只能一點一點地教、一針一線地看。”

然而,張居悅也不能不感嘆“最近沒辦法了”。因為蟲草出來了,繡娘們得去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山上挖蟲草。“但是蟲草山上有些時候會下雪,所以繡娘們會隨身帶著繡件,在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山上繡花。這次活動的一些大象香囊,也是來自海拔四五千米上的蟲草山。其實,每一個手工繡片背後都有一個羌族人的故事。”

此外,羌繡合作公社成員張一坦言,“一直談傳統,可是對於我們當地的婦女來講,這些其實是生活最基本的必需用品。然而,一旦羌繡走出來,比如這次和神象的合作,給很多合作社的婦女們帶來了另外一種生活的希望。大象在我們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少數民族的眼裡,就有吉祥、聚財的寓意,當地人對象有著獨特的喜愛。所以這一次新的訂單進來以後,當地的婦女是很高興的,她們覺得和以前只是在衣服上繡花有很大不同,而對於我們合作社來講也是一種新事物的誕生。”

從羌繡看傳統工藝如何在現代煥發生機

傳統工藝在現代煥發生機還可做些什麼?

關於如何使羌繡繼續走出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生機。張居悅有著一番蠻周全的打算。

“目前除了對內的培訓之外,對外我們也會舉辦一系列公益活動。譬如到美院交流,為城市裡面喜歡我們民族文化的手工藝愛好者進行培訓。大家也可以來到我們的傳習所,來到阿壩州來尋山、尋羌。可以住在山寨裡面,體驗羌繡,聽羌笛和口弦,以及跳鍋莊等等。而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培訓好我們當地的婦女,培養新的繡娘以及多研發一些跟生活息息相關的羌繡產品。”

“此外,我們通過調查得知,羌族的小孩子從四五年級到初中,其實很想學羌繡。所以接下來我們囍悅合作社也想把羌文化推廣進校園。而以後在傳統手工藝方面,我們還是會選擇跨界組合與自主設計,讓當地元素和現代設計相結合。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能夠參與羌繡的創新和保護。而我也會堅持不懈的走出去,通過向外界的學習與交流,為羌繡以及羌文化的發展帶回新的想法與思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