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丁滿和彭彭身邊的辛巴,是俄耳浦斯式的,他們用唱歌來代替勞作,用內心的快樂來對抗世界的敵意,他們在夜晚數著星星,卻又消解了行星的神話意義。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能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而踏上覆仇旅程的辛巴,是普羅米修斯式的,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發展的渴望,把苦難和責任壓在心底的最深處,並以此生髮出一種對抗世界的力量。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丁滿和彭彭身邊的辛巴,是俄耳浦斯式的,他們用唱歌來代替勞作,用內心的快樂來對抗世界的敵意,他們在夜晚數著星星,卻又消解了行星的神話意義。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能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而踏上覆仇旅程的辛巴,是普羅米修斯式的,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發展的渴望,把苦難和責任壓在心底的最深處,並以此生髮出一種對抗世界的力量。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哪一種正確?或者說哪一種更好?如果幼年的辛巴抱著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心理,可能都走不到長大的那一步,就會被內心積累的復仇火焰和永無止境的自責所壓垮。但如果成年的辛巴永遠保持著那種無憂無慮的狀態,也會被觀眾所不齒。

所以沒有什麼對錯,好或者更好。一切都是人的選擇,我們理解世界,我們選擇,進而理解自己的選擇,甚至是為自己的選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第二種,古希臘觀念的碰撞——柏拉圖vs芝諾

說到古希臘的哲學,可能會讓很多人頭大。但有兩個很有趣的比喻,也讓人能體驗到古希臘哲學的一種鮮活感——

其一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圖說,人彷彿被綁在洞穴裡,只能看到由外界的事物投影在牆壁上的影子,本質上,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真理在俗世的投影,而不是真理本身。

第二個是阿喀琉斯追烏龜,芝諾說,阿喀琉斯的速度是烏龜的十倍,在烏龜後面100米開始追烏龜,當他跑到100米,烏龜爬了10米,他追10米,烏龜又爬了1米,每當他追上上一個距離時,烏龜總會向前爬一小段距離,所以無論阿喀琉斯跑得多快,他都無法追上烏龜。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丁滿和彭彭身邊的辛巴,是俄耳浦斯式的,他們用唱歌來代替勞作,用內心的快樂來對抗世界的敵意,他們在夜晚數著星星,卻又消解了行星的神話意義。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能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而踏上覆仇旅程的辛巴,是普羅米修斯式的,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發展的渴望,把苦難和責任壓在心底的最深處,並以此生髮出一種對抗世界的力量。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哪一種正確?或者說哪一種更好?如果幼年的辛巴抱著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心理,可能都走不到長大的那一步,就會被內心積累的復仇火焰和永無止境的自責所壓垮。但如果成年的辛巴永遠保持著那種無憂無慮的狀態,也會被觀眾所不齒。

所以沒有什麼對錯,好或者更好。一切都是人的選擇,我們理解世界,我們選擇,進而理解自己的選擇,甚至是為自己的選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第二種,古希臘觀念的碰撞——柏拉圖vs芝諾

說到古希臘的哲學,可能會讓很多人頭大。但有兩個很有趣的比喻,也讓人能體驗到古希臘哲學的一種鮮活感——

其一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圖說,人彷彿被綁在洞穴裡,只能看到由外界的事物投影在牆壁上的影子,本質上,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真理在俗世的投影,而不是真理本身。

第二個是阿喀琉斯追烏龜,芝諾說,阿喀琉斯的速度是烏龜的十倍,在烏龜後面100米開始追烏龜,當他跑到100米,烏龜爬了10米,他追10米,烏龜又爬了1米,每當他追上上一個距離時,烏龜總會向前爬一小段距離,所以無論阿喀琉斯跑得多快,他都無法追上烏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其實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兩個哲學方向。柏拉圖顯得很嚴肅,儘管真理沒有直接向我們顯現,我們仍要努力的去追求,去揭示真理。而芝諾則用一種詭辯的悖論,消解了我們日常的經驗,製造了一種無意義的虛無。

柏拉圖和芝諾,其實是代表了兩個著名的學派——柏拉圖的學園派和芝諾的斯多葛學派,他們與亞里斯多德的逍遙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併成為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

如果粗略地去看,其實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偏向於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而芝諾的斯多葛和伊比鳩魯則更偏向於俄耳浦斯。柏拉圖的世界是社會性的,外在的,人是社會的一份子,用一種政治的方式參與著社會。而芝諾的世界是個人的,內在的,強調個人內心的觀念,個體在世界上生活和適應的方式等等。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丁滿和彭彭身邊的辛巴,是俄耳浦斯式的,他們用唱歌來代替勞作,用內心的快樂來對抗世界的敵意,他們在夜晚數著星星,卻又消解了行星的神話意義。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能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而踏上覆仇旅程的辛巴,是普羅米修斯式的,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發展的渴望,把苦難和責任壓在心底的最深處,並以此生髮出一種對抗世界的力量。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哪一種正確?或者說哪一種更好?如果幼年的辛巴抱著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心理,可能都走不到長大的那一步,就會被內心積累的復仇火焰和永無止境的自責所壓垮。但如果成年的辛巴永遠保持著那種無憂無慮的狀態,也會被觀眾所不齒。

所以沒有什麼對錯,好或者更好。一切都是人的選擇,我們理解世界,我們選擇,進而理解自己的選擇,甚至是為自己的選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第二種,古希臘觀念的碰撞——柏拉圖vs芝諾

說到古希臘的哲學,可能會讓很多人頭大。但有兩個很有趣的比喻,也讓人能體驗到古希臘哲學的一種鮮活感——

其一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圖說,人彷彿被綁在洞穴裡,只能看到由外界的事物投影在牆壁上的影子,本質上,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真理在俗世的投影,而不是真理本身。

第二個是阿喀琉斯追烏龜,芝諾說,阿喀琉斯的速度是烏龜的十倍,在烏龜後面100米開始追烏龜,當他跑到100米,烏龜爬了10米,他追10米,烏龜又爬了1米,每當他追上上一個距離時,烏龜總會向前爬一小段距離,所以無論阿喀琉斯跑得多快,他都無法追上烏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其實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兩個哲學方向。柏拉圖顯得很嚴肅,儘管真理沒有直接向我們顯現,我們仍要努力的去追求,去揭示真理。而芝諾則用一種詭辯的悖論,消解了我們日常的經驗,製造了一種無意義的虛無。

柏拉圖和芝諾,其實是代表了兩個著名的學派——柏拉圖的學園派和芝諾的斯多葛學派,他們與亞里斯多德的逍遙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併成為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

如果粗略地去看,其實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偏向於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而芝諾的斯多葛和伊比鳩魯則更偏向於俄耳浦斯。柏拉圖的世界是社會性的,外在的,人是社會的一份子,用一種政治的方式參與著社會。而芝諾的世界是個人的,內在的,強調個人內心的觀念,個體在世界上生活和適應的方式等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於柏拉圖和芝諾的觀念差異,還可以說的很多,但對應到辛巴身上,在彭彭和丁滿身邊,他以一種斯多葛的方式生活著,關注內心,追求快樂。當他踏上覆仇之路,則回到他父親的政治格局裡,參與到整個社會的變革當中。

我們每個人也都徘徊在柏拉圖和芝諾之間,既尋求社會的庇護和肯定,也希望獲得一種個人的自由和超脫,而且哪一種都無法獨活,只有在不斷的切換中,才能獲得一種動態的平衡。

第三種,不同文化的歸因——巫毒教vs 基督教

在哈里森的《自由主義的核心真理》中,舉了兩個國家的例子,很有參考意義。

海地,一個前法國奴隸殖民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一個前西班牙奴隸殖民地。兩國共享伊斯帕尼奧拉島,地理、氣候、環境極其相似。在19世紀前半葉,海地要遠比多米尼加共和國強大和富裕。時至今日,海地卻成為西半球最窮的國家,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要進步很多。

這一反轉發生在兩國獨立發展之後,在對這一現象歸因的過程中,哈里森提出了他的一個看法,既然兩個國家在大部分的地理環境上都很相似,那麼二者的差異可能更多的來自於文化中。

海地大部分人,無論是貧窮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都會受到一種被稱作巫毒教(Voodoo)的泛靈教的影響。這種教並不是關注自身倫理的宗教,它的信奉者的命運是被幾百個精靈控制的。在這樣的觀念下,形成了一種特別的世界觀——外化歸因,將一切好的壞的都歸於精靈。比如一個人偷了東西,他並不會覺得羞恥,因為他相信他從精靈那裡得到了機會。這即限制了他們的責任,也限制了他們的潛能。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丁滿和彭彭身邊的辛巴,是俄耳浦斯式的,他們用唱歌來代替勞作,用內心的快樂來對抗世界的敵意,他們在夜晚數著星星,卻又消解了行星的神話意義。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能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而踏上覆仇旅程的辛巴,是普羅米修斯式的,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發展的渴望,把苦難和責任壓在心底的最深處,並以此生髮出一種對抗世界的力量。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哪一種正確?或者說哪一種更好?如果幼年的辛巴抱著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心理,可能都走不到長大的那一步,就會被內心積累的復仇火焰和永無止境的自責所壓垮。但如果成年的辛巴永遠保持著那種無憂無慮的狀態,也會被觀眾所不齒。

所以沒有什麼對錯,好或者更好。一切都是人的選擇,我們理解世界,我們選擇,進而理解自己的選擇,甚至是為自己的選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第二種,古希臘觀念的碰撞——柏拉圖vs芝諾

說到古希臘的哲學,可能會讓很多人頭大。但有兩個很有趣的比喻,也讓人能體驗到古希臘哲學的一種鮮活感——

其一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圖說,人彷彿被綁在洞穴裡,只能看到由外界的事物投影在牆壁上的影子,本質上,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真理在俗世的投影,而不是真理本身。

第二個是阿喀琉斯追烏龜,芝諾說,阿喀琉斯的速度是烏龜的十倍,在烏龜後面100米開始追烏龜,當他跑到100米,烏龜爬了10米,他追10米,烏龜又爬了1米,每當他追上上一個距離時,烏龜總會向前爬一小段距離,所以無論阿喀琉斯跑得多快,他都無法追上烏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其實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兩個哲學方向。柏拉圖顯得很嚴肅,儘管真理沒有直接向我們顯現,我們仍要努力的去追求,去揭示真理。而芝諾則用一種詭辯的悖論,消解了我們日常的經驗,製造了一種無意義的虛無。

柏拉圖和芝諾,其實是代表了兩個著名的學派——柏拉圖的學園派和芝諾的斯多葛學派,他們與亞里斯多德的逍遙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併成為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

如果粗略地去看,其實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偏向於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而芝諾的斯多葛和伊比鳩魯則更偏向於俄耳浦斯。柏拉圖的世界是社會性的,外在的,人是社會的一份子,用一種政治的方式參與著社會。而芝諾的世界是個人的,內在的,強調個人內心的觀念,個體在世界上生活和適應的方式等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於柏拉圖和芝諾的觀念差異,還可以說的很多,但對應到辛巴身上,在彭彭和丁滿身邊,他以一種斯多葛的方式生活著,關注內心,追求快樂。當他踏上覆仇之路,則回到他父親的政治格局裡,參與到整個社會的變革當中。

我們每個人也都徘徊在柏拉圖和芝諾之間,既尋求社會的庇護和肯定,也希望獲得一種個人的自由和超脫,而且哪一種都無法獨活,只有在不斷的切換中,才能獲得一種動態的平衡。

第三種,不同文化的歸因——巫毒教vs 基督教

在哈里森的《自由主義的核心真理》中,舉了兩個國家的例子,很有參考意義。

海地,一個前法國奴隸殖民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一個前西班牙奴隸殖民地。兩國共享伊斯帕尼奧拉島,地理、氣候、環境極其相似。在19世紀前半葉,海地要遠比多米尼加共和國強大和富裕。時至今日,海地卻成為西半球最窮的國家,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要進步很多。

這一反轉發生在兩國獨立發展之後,在對這一現象歸因的過程中,哈里森提出了他的一個看法,既然兩個國家在大部分的地理環境上都很相似,那麼二者的差異可能更多的來自於文化中。

海地大部分人,無論是貧窮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都會受到一種被稱作巫毒教(Voodoo)的泛靈教的影響。這種教並不是關注自身倫理的宗教,它的信奉者的命運是被幾百個精靈控制的。在這樣的觀念下,形成了一種特別的世界觀——外化歸因,將一切好的壞的都歸於精靈。比如一個人偷了東西,他並不會覺得羞恥,因為他相信他從精靈那裡得到了機會。這即限制了他們的責任,也限制了他們的潛能。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種世界觀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基督教世界所形成的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在基督教的洗禮下,產生了這樣的觀念——人應該對自己的命運擔當責任,通過將罪惡感內化,我們使自己對發生的事情負責任,並採取相應措施。

當然在此並不做兩種文化的價值比較,不能下結論去判斷基督教就要比巫毒教好,只是在經濟發展這一項上,基督教所產生的世界觀相較於巫毒教所產生的世界觀更有利於經濟以及物質的發展。這種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世界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就好像很多亞裔,特別是華人,無論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都能夠紮根,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生活變得好起來,這與千百年來流傳的漢文化息息相關。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丁滿和彭彭身邊的辛巴,是俄耳浦斯式的,他們用唱歌來代替勞作,用內心的快樂來對抗世界的敵意,他們在夜晚數著星星,卻又消解了行星的神話意義。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能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而踏上覆仇旅程的辛巴,是普羅米修斯式的,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發展的渴望,把苦難和責任壓在心底的最深處,並以此生髮出一種對抗世界的力量。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哪一種正確?或者說哪一種更好?如果幼年的辛巴抱著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心理,可能都走不到長大的那一步,就會被內心積累的復仇火焰和永無止境的自責所壓垮。但如果成年的辛巴永遠保持著那種無憂無慮的狀態,也會被觀眾所不齒。

所以沒有什麼對錯,好或者更好。一切都是人的選擇,我們理解世界,我們選擇,進而理解自己的選擇,甚至是為自己的選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第二種,古希臘觀念的碰撞——柏拉圖vs芝諾

說到古希臘的哲學,可能會讓很多人頭大。但有兩個很有趣的比喻,也讓人能體驗到古希臘哲學的一種鮮活感——

其一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圖說,人彷彿被綁在洞穴裡,只能看到由外界的事物投影在牆壁上的影子,本質上,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真理在俗世的投影,而不是真理本身。

第二個是阿喀琉斯追烏龜,芝諾說,阿喀琉斯的速度是烏龜的十倍,在烏龜後面100米開始追烏龜,當他跑到100米,烏龜爬了10米,他追10米,烏龜又爬了1米,每當他追上上一個距離時,烏龜總會向前爬一小段距離,所以無論阿喀琉斯跑得多快,他都無法追上烏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其實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兩個哲學方向。柏拉圖顯得很嚴肅,儘管真理沒有直接向我們顯現,我們仍要努力的去追求,去揭示真理。而芝諾則用一種詭辯的悖論,消解了我們日常的經驗,製造了一種無意義的虛無。

柏拉圖和芝諾,其實是代表了兩個著名的學派——柏拉圖的學園派和芝諾的斯多葛學派,他們與亞里斯多德的逍遙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併成為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

如果粗略地去看,其實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偏向於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而芝諾的斯多葛和伊比鳩魯則更偏向於俄耳浦斯。柏拉圖的世界是社會性的,外在的,人是社會的一份子,用一種政治的方式參與著社會。而芝諾的世界是個人的,內在的,強調個人內心的觀念,個體在世界上生活和適應的方式等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於柏拉圖和芝諾的觀念差異,還可以說的很多,但對應到辛巴身上,在彭彭和丁滿身邊,他以一種斯多葛的方式生活著,關注內心,追求快樂。當他踏上覆仇之路,則回到他父親的政治格局裡,參與到整個社會的變革當中。

我們每個人也都徘徊在柏拉圖和芝諾之間,既尋求社會的庇護和肯定,也希望獲得一種個人的自由和超脫,而且哪一種都無法獨活,只有在不斷的切換中,才能獲得一種動態的平衡。

第三種,不同文化的歸因——巫毒教vs 基督教

在哈里森的《自由主義的核心真理》中,舉了兩個國家的例子,很有參考意義。

海地,一個前法國奴隸殖民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一個前西班牙奴隸殖民地。兩國共享伊斯帕尼奧拉島,地理、氣候、環境極其相似。在19世紀前半葉,海地要遠比多米尼加共和國強大和富裕。時至今日,海地卻成為西半球最窮的國家,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要進步很多。

這一反轉發生在兩國獨立發展之後,在對這一現象歸因的過程中,哈里森提出了他的一個看法,既然兩個國家在大部分的地理環境上都很相似,那麼二者的差異可能更多的來自於文化中。

海地大部分人,無論是貧窮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都會受到一種被稱作巫毒教(Voodoo)的泛靈教的影響。這種教並不是關注自身倫理的宗教,它的信奉者的命運是被幾百個精靈控制的。在這樣的觀念下,形成了一種特別的世界觀——外化歸因,將一切好的壞的都歸於精靈。比如一個人偷了東西,他並不會覺得羞恥,因為他相信他從精靈那裡得到了機會。這即限制了他們的責任,也限制了他們的潛能。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種世界觀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基督教世界所形成的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在基督教的洗禮下,產生了這樣的觀念——人應該對自己的命運擔當責任,通過將罪惡感內化,我們使自己對發生的事情負責任,並採取相應措施。

當然在此並不做兩種文化的價值比較,不能下結論去判斷基督教就要比巫毒教好,只是在經濟發展這一項上,基督教所產生的世界觀相較於巫毒教所產生的世界觀更有利於經濟以及物質的發展。這種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世界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就好像很多亞裔,特別是華人,無論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都能夠紮根,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生活變得好起來,這與千百年來流傳的漢文化息息相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回到《獅子王》,彭彭和丁滿的“哈庫吶瑪塔塔”就很有巫毒教的韻味,他們教會辛巴,放下責任感,驅逐內心的自責,這樣就可以永遠快樂的生活下去。當辛巴的責任感被父親的在天之靈喚醒的時候,那種類似於基督教式的自省和改變世界的衝動,又在辛巴的內心點燃了。

第四種,兩種自由的交鋒——消極自由vs 積極自由

英國著名的學者以賽亞·伯林在長期對於自由的觀念史的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的論斷。自由,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自由(free from…),一種是積極的自由(free to…)。

在伯林的《兩種自由概念》文章中,他這樣寫道——

​自由,Freedom或liberty的含義中的第一種,我將稱為“消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主體(一個人或人的群體)被允許或必須被允許不受別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為他願意成為的人的那個領域是什麼?”第二種含義我將稱作“積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是決定某人做這個、成為這樣而不是做那個、成為那樣的那種控制或干涉的根源?”

通俗的來解釋,消極的自由就是一種避免被限制的自由,比如我們自由走路是一種狀態,一旦前面有一棵大樹擋住了去路,這就是我們失去了走過去的自由,這種就是消極的自由。而積極的自由是我們知道我們要走向何方,比如我知道我要去學校,當這個時候我前面有一棵大樹的時候,我會選擇找另一條可以去學校的路,而消極的自由在面對這種阻礙的時候,就不知道該走向何方。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丁滿和彭彭身邊的辛巴,是俄耳浦斯式的,他們用唱歌來代替勞作,用內心的快樂來對抗世界的敵意,他們在夜晚數著星星,卻又消解了行星的神話意義。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能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而踏上覆仇旅程的辛巴,是普羅米修斯式的,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發展的渴望,把苦難和責任壓在心底的最深處,並以此生髮出一種對抗世界的力量。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哪一種正確?或者說哪一種更好?如果幼年的辛巴抱著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心理,可能都走不到長大的那一步,就會被內心積累的復仇火焰和永無止境的自責所壓垮。但如果成年的辛巴永遠保持著那種無憂無慮的狀態,也會被觀眾所不齒。

所以沒有什麼對錯,好或者更好。一切都是人的選擇,我們理解世界,我們選擇,進而理解自己的選擇,甚至是為自己的選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第二種,古希臘觀念的碰撞——柏拉圖vs芝諾

說到古希臘的哲學,可能會讓很多人頭大。但有兩個很有趣的比喻,也讓人能體驗到古希臘哲學的一種鮮活感——

其一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圖說,人彷彿被綁在洞穴裡,只能看到由外界的事物投影在牆壁上的影子,本質上,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真理在俗世的投影,而不是真理本身。

第二個是阿喀琉斯追烏龜,芝諾說,阿喀琉斯的速度是烏龜的十倍,在烏龜後面100米開始追烏龜,當他跑到100米,烏龜爬了10米,他追10米,烏龜又爬了1米,每當他追上上一個距離時,烏龜總會向前爬一小段距離,所以無論阿喀琉斯跑得多快,他都無法追上烏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其實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兩個哲學方向。柏拉圖顯得很嚴肅,儘管真理沒有直接向我們顯現,我們仍要努力的去追求,去揭示真理。而芝諾則用一種詭辯的悖論,消解了我們日常的經驗,製造了一種無意義的虛無。

柏拉圖和芝諾,其實是代表了兩個著名的學派——柏拉圖的學園派和芝諾的斯多葛學派,他們與亞里斯多德的逍遙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併成為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

如果粗略地去看,其實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偏向於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而芝諾的斯多葛和伊比鳩魯則更偏向於俄耳浦斯。柏拉圖的世界是社會性的,外在的,人是社會的一份子,用一種政治的方式參與著社會。而芝諾的世界是個人的,內在的,強調個人內心的觀念,個體在世界上生活和適應的方式等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於柏拉圖和芝諾的觀念差異,還可以說的很多,但對應到辛巴身上,在彭彭和丁滿身邊,他以一種斯多葛的方式生活著,關注內心,追求快樂。當他踏上覆仇之路,則回到他父親的政治格局裡,參與到整個社會的變革當中。

我們每個人也都徘徊在柏拉圖和芝諾之間,既尋求社會的庇護和肯定,也希望獲得一種個人的自由和超脫,而且哪一種都無法獨活,只有在不斷的切換中,才能獲得一種動態的平衡。

第三種,不同文化的歸因——巫毒教vs 基督教

在哈里森的《自由主義的核心真理》中,舉了兩個國家的例子,很有參考意義。

海地,一個前法國奴隸殖民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一個前西班牙奴隸殖民地。兩國共享伊斯帕尼奧拉島,地理、氣候、環境極其相似。在19世紀前半葉,海地要遠比多米尼加共和國強大和富裕。時至今日,海地卻成為西半球最窮的國家,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要進步很多。

這一反轉發生在兩國獨立發展之後,在對這一現象歸因的過程中,哈里森提出了他的一個看法,既然兩個國家在大部分的地理環境上都很相似,那麼二者的差異可能更多的來自於文化中。

海地大部分人,無論是貧窮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都會受到一種被稱作巫毒教(Voodoo)的泛靈教的影響。這種教並不是關注自身倫理的宗教,它的信奉者的命運是被幾百個精靈控制的。在這樣的觀念下,形成了一種特別的世界觀——外化歸因,將一切好的壞的都歸於精靈。比如一個人偷了東西,他並不會覺得羞恥,因為他相信他從精靈那裡得到了機會。這即限制了他們的責任,也限制了他們的潛能。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種世界觀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基督教世界所形成的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在基督教的洗禮下,產生了這樣的觀念——人應該對自己的命運擔當責任,通過將罪惡感內化,我們使自己對發生的事情負責任,並採取相應措施。

當然在此並不做兩種文化的價值比較,不能下結論去判斷基督教就要比巫毒教好,只是在經濟發展這一項上,基督教所產生的世界觀相較於巫毒教所產生的世界觀更有利於經濟以及物質的發展。這種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世界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就好像很多亞裔,特別是華人,無論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都能夠紮根,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生活變得好起來,這與千百年來流傳的漢文化息息相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回到《獅子王》,彭彭和丁滿的“哈庫吶瑪塔塔”就很有巫毒教的韻味,他們教會辛巴,放下責任感,驅逐內心的自責,這樣就可以永遠快樂的生活下去。當辛巴的責任感被父親的在天之靈喚醒的時候,那種類似於基督教式的自省和改變世界的衝動,又在辛巴的內心點燃了。

第四種,兩種自由的交鋒——消極自由vs 積極自由

英國著名的學者以賽亞·伯林在長期對於自由的觀念史的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的論斷。自由,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自由(free from…),一種是積極的自由(free to…)。

在伯林的《兩種自由概念》文章中,他這樣寫道——

​自由,Freedom或liberty的含義中的第一種,我將稱為“消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主體(一個人或人的群體)被允許或必須被允許不受別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為他願意成為的人的那個領域是什麼?”第二種含義我將稱作“積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是決定某人做這個、成為這樣而不是做那個、成為那樣的那種控制或干涉的根源?”

通俗的來解釋,消極的自由就是一種避免被限制的自由,比如我們自由走路是一種狀態,一旦前面有一棵大樹擋住了去路,這就是我們失去了走過去的自由,這種就是消極的自由。而積極的自由是我們知道我們要走向何方,比如我知道我要去學校,當這個時候我前面有一棵大樹的時候,我會選擇找另一條可以去學校的路,而消極的自由在面對這種阻礙的時候,就不知道該走向何方。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兩種自由背後實際上有著很悠久的觀念史根源,並不是像它表現得那麼簡單,這些思想累計的過程往往比這種判斷更加有趣和有意義。但在此並不深究,對應在辛巴的變化裡,在被彭彭和丁滿拯救了之後,辛巴是自由的,他獲得了一種消極的自由。那時沒有什麼阻礙他,可以無拘無束的生活,過著一種聽天由命的日子。

而當辛巴的復仇感被喚醒的時候,雖然也有很多困難阻礙,但是他切入到了另一種自由狀態。他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哪怕現在做不到,但在內心他是自由的,這種積極的自由會引導他的行為,讓他在一個目標的驅使下,去實現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

消極的自由有點像構築了一個自己的小天地,在這個地方,沒有人來干涉,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積極的自由則是一種對內心的尊崇和責任感的肯定,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並努力克服困難去達成目標。

在現實生活裡,不僅是辛巴,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在面臨這兩種自由的拷問,盲目而樂觀,還是自律和堅定?無關好壞,皆是選擇。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丁滿和彭彭身邊的辛巴,是俄耳浦斯式的,他們用唱歌來代替勞作,用內心的快樂來對抗世界的敵意,他們在夜晚數著星星,卻又消解了行星的神話意義。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能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而踏上覆仇旅程的辛巴,是普羅米修斯式的,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發展的渴望,把苦難和責任壓在心底的最深處,並以此生髮出一種對抗世界的力量。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哪一種正確?或者說哪一種更好?如果幼年的辛巴抱著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心理,可能都走不到長大的那一步,就會被內心積累的復仇火焰和永無止境的自責所壓垮。但如果成年的辛巴永遠保持著那種無憂無慮的狀態,也會被觀眾所不齒。

所以沒有什麼對錯,好或者更好。一切都是人的選擇,我們理解世界,我們選擇,進而理解自己的選擇,甚至是為自己的選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第二種,古希臘觀念的碰撞——柏拉圖vs芝諾

說到古希臘的哲學,可能會讓很多人頭大。但有兩個很有趣的比喻,也讓人能體驗到古希臘哲學的一種鮮活感——

其一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圖說,人彷彿被綁在洞穴裡,只能看到由外界的事物投影在牆壁上的影子,本質上,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真理在俗世的投影,而不是真理本身。

第二個是阿喀琉斯追烏龜,芝諾說,阿喀琉斯的速度是烏龜的十倍,在烏龜後面100米開始追烏龜,當他跑到100米,烏龜爬了10米,他追10米,烏龜又爬了1米,每當他追上上一個距離時,烏龜總會向前爬一小段距離,所以無論阿喀琉斯跑得多快,他都無法追上烏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其實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兩個哲學方向。柏拉圖顯得很嚴肅,儘管真理沒有直接向我們顯現,我們仍要努力的去追求,去揭示真理。而芝諾則用一種詭辯的悖論,消解了我們日常的經驗,製造了一種無意義的虛無。

柏拉圖和芝諾,其實是代表了兩個著名的學派——柏拉圖的學園派和芝諾的斯多葛學派,他們與亞里斯多德的逍遙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併成為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

如果粗略地去看,其實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偏向於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而芝諾的斯多葛和伊比鳩魯則更偏向於俄耳浦斯。柏拉圖的世界是社會性的,外在的,人是社會的一份子,用一種政治的方式參與著社會。而芝諾的世界是個人的,內在的,強調個人內心的觀念,個體在世界上生活和適應的方式等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於柏拉圖和芝諾的觀念差異,還可以說的很多,但對應到辛巴身上,在彭彭和丁滿身邊,他以一種斯多葛的方式生活著,關注內心,追求快樂。當他踏上覆仇之路,則回到他父親的政治格局裡,參與到整個社會的變革當中。

我們每個人也都徘徊在柏拉圖和芝諾之間,既尋求社會的庇護和肯定,也希望獲得一種個人的自由和超脫,而且哪一種都無法獨活,只有在不斷的切換中,才能獲得一種動態的平衡。

第三種,不同文化的歸因——巫毒教vs 基督教

在哈里森的《自由主義的核心真理》中,舉了兩個國家的例子,很有參考意義。

海地,一個前法國奴隸殖民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一個前西班牙奴隸殖民地。兩國共享伊斯帕尼奧拉島,地理、氣候、環境極其相似。在19世紀前半葉,海地要遠比多米尼加共和國強大和富裕。時至今日,海地卻成為西半球最窮的國家,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要進步很多。

這一反轉發生在兩國獨立發展之後,在對這一現象歸因的過程中,哈里森提出了他的一個看法,既然兩個國家在大部分的地理環境上都很相似,那麼二者的差異可能更多的來自於文化中。

海地大部分人,無論是貧窮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都會受到一種被稱作巫毒教(Voodoo)的泛靈教的影響。這種教並不是關注自身倫理的宗教,它的信奉者的命運是被幾百個精靈控制的。在這樣的觀念下,形成了一種特別的世界觀——外化歸因,將一切好的壞的都歸於精靈。比如一個人偷了東西,他並不會覺得羞恥,因為他相信他從精靈那裡得到了機會。這即限制了他們的責任,也限制了他們的潛能。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種世界觀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基督教世界所形成的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在基督教的洗禮下,產生了這樣的觀念——人應該對自己的命運擔當責任,通過將罪惡感內化,我們使自己對發生的事情負責任,並採取相應措施。

當然在此並不做兩種文化的價值比較,不能下結論去判斷基督教就要比巫毒教好,只是在經濟發展這一項上,基督教所產生的世界觀相較於巫毒教所產生的世界觀更有利於經濟以及物質的發展。這種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世界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就好像很多亞裔,特別是華人,無論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都能夠紮根,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生活變得好起來,這與千百年來流傳的漢文化息息相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回到《獅子王》,彭彭和丁滿的“哈庫吶瑪塔塔”就很有巫毒教的韻味,他們教會辛巴,放下責任感,驅逐內心的自責,這樣就可以永遠快樂的生活下去。當辛巴的責任感被父親的在天之靈喚醒的時候,那種類似於基督教式的自省和改變世界的衝動,又在辛巴的內心點燃了。

第四種,兩種自由的交鋒——消極自由vs 積極自由

英國著名的學者以賽亞·伯林在長期對於自由的觀念史的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的論斷。自由,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自由(free from…),一種是積極的自由(free to…)。

在伯林的《兩種自由概念》文章中,他這樣寫道——

​自由,Freedom或liberty的含義中的第一種,我將稱為“消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主體(一個人或人的群體)被允許或必須被允許不受別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為他願意成為的人的那個領域是什麼?”第二種含義我將稱作“積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是決定某人做這個、成為這樣而不是做那個、成為那樣的那種控制或干涉的根源?”

通俗的來解釋,消極的自由就是一種避免被限制的自由,比如我們自由走路是一種狀態,一旦前面有一棵大樹擋住了去路,這就是我們失去了走過去的自由,這種就是消極的自由。而積極的自由是我們知道我們要走向何方,比如我知道我要去學校,當這個時候我前面有一棵大樹的時候,我會選擇找另一條可以去學校的路,而消極的自由在面對這種阻礙的時候,就不知道該走向何方。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兩種自由背後實際上有著很悠久的觀念史根源,並不是像它表現得那麼簡單,這些思想累計的過程往往比這種判斷更加有趣和有意義。但在此並不深究,對應在辛巴的變化裡,在被彭彭和丁滿拯救了之後,辛巴是自由的,他獲得了一種消極的自由。那時沒有什麼阻礙他,可以無拘無束的生活,過著一種聽天由命的日子。

而當辛巴的復仇感被喚醒的時候,雖然也有很多困難阻礙,但是他切入到了另一種自由狀態。他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哪怕現在做不到,但在內心他是自由的,這種積極的自由會引導他的行為,讓他在一個目標的驅使下,去實現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

消極的自由有點像構築了一個自己的小天地,在這個地方,沒有人來干涉,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積極的自由則是一種對內心的尊崇和責任感的肯定,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並努力克服困難去達成目標。

在現實生活裡,不僅是辛巴,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在面臨這兩種自由的拷問,盲目而樂觀,還是自律和堅定?無關好壞,皆是選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除了辛巴的成長變化,在老版《獅子王》中,木法沙和刀疤之間的對比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念衝突。木法沙崇尚自然,這很像古希臘的諸多哲學家,把世界看成物質的輪迴,木法沙跟辛巴說要尊重一切,而辛巴很疑惑地問我們不是吃羚羊麼?木法沙解釋道,我們死後會變成草,羚羊又是吃草的,萬事萬物皆在這個循環當中不斷生長。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丁滿和彭彭身邊的辛巴,是俄耳浦斯式的,他們用唱歌來代替勞作,用內心的快樂來對抗世界的敵意,他們在夜晚數著星星,卻又消解了行星的神話意義。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能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而踏上覆仇旅程的辛巴,是普羅米修斯式的,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發展的渴望,把苦難和責任壓在心底的最深處,並以此生髮出一種對抗世界的力量。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哪一種正確?或者說哪一種更好?如果幼年的辛巴抱著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心理,可能都走不到長大的那一步,就會被內心積累的復仇火焰和永無止境的自責所壓垮。但如果成年的辛巴永遠保持著那種無憂無慮的狀態,也會被觀眾所不齒。

所以沒有什麼對錯,好或者更好。一切都是人的選擇,我們理解世界,我們選擇,進而理解自己的選擇,甚至是為自己的選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第二種,古希臘觀念的碰撞——柏拉圖vs芝諾

說到古希臘的哲學,可能會讓很多人頭大。但有兩個很有趣的比喻,也讓人能體驗到古希臘哲學的一種鮮活感——

其一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圖說,人彷彿被綁在洞穴裡,只能看到由外界的事物投影在牆壁上的影子,本質上,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真理在俗世的投影,而不是真理本身。

第二個是阿喀琉斯追烏龜,芝諾說,阿喀琉斯的速度是烏龜的十倍,在烏龜後面100米開始追烏龜,當他跑到100米,烏龜爬了10米,他追10米,烏龜又爬了1米,每當他追上上一個距離時,烏龜總會向前爬一小段距離,所以無論阿喀琉斯跑得多快,他都無法追上烏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其實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兩個哲學方向。柏拉圖顯得很嚴肅,儘管真理沒有直接向我們顯現,我們仍要努力的去追求,去揭示真理。而芝諾則用一種詭辯的悖論,消解了我們日常的經驗,製造了一種無意義的虛無。

柏拉圖和芝諾,其實是代表了兩個著名的學派——柏拉圖的學園派和芝諾的斯多葛學派,他們與亞里斯多德的逍遙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併成為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

如果粗略地去看,其實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偏向於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而芝諾的斯多葛和伊比鳩魯則更偏向於俄耳浦斯。柏拉圖的世界是社會性的,外在的,人是社會的一份子,用一種政治的方式參與著社會。而芝諾的世界是個人的,內在的,強調個人內心的觀念,個體在世界上生活和適應的方式等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於柏拉圖和芝諾的觀念差異,還可以說的很多,但對應到辛巴身上,在彭彭和丁滿身邊,他以一種斯多葛的方式生活著,關注內心,追求快樂。當他踏上覆仇之路,則回到他父親的政治格局裡,參與到整個社會的變革當中。

我們每個人也都徘徊在柏拉圖和芝諾之間,既尋求社會的庇護和肯定,也希望獲得一種個人的自由和超脫,而且哪一種都無法獨活,只有在不斷的切換中,才能獲得一種動態的平衡。

第三種,不同文化的歸因——巫毒教vs 基督教

在哈里森的《自由主義的核心真理》中,舉了兩個國家的例子,很有參考意義。

海地,一個前法國奴隸殖民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一個前西班牙奴隸殖民地。兩國共享伊斯帕尼奧拉島,地理、氣候、環境極其相似。在19世紀前半葉,海地要遠比多米尼加共和國強大和富裕。時至今日,海地卻成為西半球最窮的國家,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要進步很多。

這一反轉發生在兩國獨立發展之後,在對這一現象歸因的過程中,哈里森提出了他的一個看法,既然兩個國家在大部分的地理環境上都很相似,那麼二者的差異可能更多的來自於文化中。

海地大部分人,無論是貧窮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都會受到一種被稱作巫毒教(Voodoo)的泛靈教的影響。這種教並不是關注自身倫理的宗教,它的信奉者的命運是被幾百個精靈控制的。在這樣的觀念下,形成了一種特別的世界觀——外化歸因,將一切好的壞的都歸於精靈。比如一個人偷了東西,他並不會覺得羞恥,因為他相信他從精靈那裡得到了機會。這即限制了他們的責任,也限制了他們的潛能。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種世界觀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基督教世界所形成的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在基督教的洗禮下,產生了這樣的觀念——人應該對自己的命運擔當責任,通過將罪惡感內化,我們使自己對發生的事情負責任,並採取相應措施。

當然在此並不做兩種文化的價值比較,不能下結論去判斷基督教就要比巫毒教好,只是在經濟發展這一項上,基督教所產生的世界觀相較於巫毒教所產生的世界觀更有利於經濟以及物質的發展。這種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世界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就好像很多亞裔,特別是華人,無論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都能夠紮根,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生活變得好起來,這與千百年來流傳的漢文化息息相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回到《獅子王》,彭彭和丁滿的“哈庫吶瑪塔塔”就很有巫毒教的韻味,他們教會辛巴,放下責任感,驅逐內心的自責,這樣就可以永遠快樂的生活下去。當辛巴的責任感被父親的在天之靈喚醒的時候,那種類似於基督教式的自省和改變世界的衝動,又在辛巴的內心點燃了。

第四種,兩種自由的交鋒——消極自由vs 積極自由

英國著名的學者以賽亞·伯林在長期對於自由的觀念史的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的論斷。自由,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自由(free from…),一種是積極的自由(free to…)。

在伯林的《兩種自由概念》文章中,他這樣寫道——

​自由,Freedom或liberty的含義中的第一種,我將稱為“消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主體(一個人或人的群體)被允許或必須被允許不受別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為他願意成為的人的那個領域是什麼?”第二種含義我將稱作“積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是決定某人做這個、成為這樣而不是做那個、成為那樣的那種控制或干涉的根源?”

通俗的來解釋,消極的自由就是一種避免被限制的自由,比如我們自由走路是一種狀態,一旦前面有一棵大樹擋住了去路,這就是我們失去了走過去的自由,這種就是消極的自由。而積極的自由是我們知道我們要走向何方,比如我知道我要去學校,當這個時候我前面有一棵大樹的時候,我會選擇找另一條可以去學校的路,而消極的自由在面對這種阻礙的時候,就不知道該走向何方。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兩種自由背後實際上有著很悠久的觀念史根源,並不是像它表現得那麼簡單,這些思想累計的過程往往比這種判斷更加有趣和有意義。但在此並不深究,對應在辛巴的變化裡,在被彭彭和丁滿拯救了之後,辛巴是自由的,他獲得了一種消極的自由。那時沒有什麼阻礙他,可以無拘無束的生活,過著一種聽天由命的日子。

而當辛巴的復仇感被喚醒的時候,雖然也有很多困難阻礙,但是他切入到了另一種自由狀態。他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哪怕現在做不到,但在內心他是自由的,這種積極的自由會引導他的行為,讓他在一個目標的驅使下,去實現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

消極的自由有點像構築了一個自己的小天地,在這個地方,沒有人來干涉,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積極的自由則是一種對內心的尊崇和責任感的肯定,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並努力克服困難去達成目標。

在現實生活裡,不僅是辛巴,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在面臨這兩種自由的拷問,盲目而樂觀,還是自律和堅定?無關好壞,皆是選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除了辛巴的成長變化,在老版《獅子王》中,木法沙和刀疤之間的對比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念衝突。木法沙崇尚自然,這很像古希臘的諸多哲學家,把世界看成物質的輪迴,木法沙跟辛巴說要尊重一切,而辛巴很疑惑地問我們不是吃羚羊麼?木法沙解釋道,我們死後會變成草,羚羊又是吃草的,萬事萬物皆在這個循環當中不斷生長。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刀疤篡權成功後,他用了一種最臭名昭著的通知方式——酷吏統治,一如武則天使用來俊臣,希特勒用蓋世太保一樣的讓鬣狗成為他橫掃王國的工具。對自然無度的索取、獵殺,讓一度豐腴的王國變成一片死海。當然,這並不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也只是影片對政治的一種隱喻。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丁滿和彭彭身邊的辛巴,是俄耳浦斯式的,他們用唱歌來代替勞作,用內心的快樂來對抗世界的敵意,他們在夜晚數著星星,卻又消解了行星的神話意義。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能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而踏上覆仇旅程的辛巴,是普羅米修斯式的,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發展的渴望,把苦難和責任壓在心底的最深處,並以此生髮出一種對抗世界的力量。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哪一種正確?或者說哪一種更好?如果幼年的辛巴抱著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心理,可能都走不到長大的那一步,就會被內心積累的復仇火焰和永無止境的自責所壓垮。但如果成年的辛巴永遠保持著那種無憂無慮的狀態,也會被觀眾所不齒。

所以沒有什麼對錯,好或者更好。一切都是人的選擇,我們理解世界,我們選擇,進而理解自己的選擇,甚至是為自己的選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第二種,古希臘觀念的碰撞——柏拉圖vs芝諾

說到古希臘的哲學,可能會讓很多人頭大。但有兩個很有趣的比喻,也讓人能體驗到古希臘哲學的一種鮮活感——

其一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圖說,人彷彿被綁在洞穴裡,只能看到由外界的事物投影在牆壁上的影子,本質上,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真理在俗世的投影,而不是真理本身。

第二個是阿喀琉斯追烏龜,芝諾說,阿喀琉斯的速度是烏龜的十倍,在烏龜後面100米開始追烏龜,當他跑到100米,烏龜爬了10米,他追10米,烏龜又爬了1米,每當他追上上一個距離時,烏龜總會向前爬一小段距離,所以無論阿喀琉斯跑得多快,他都無法追上烏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其實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兩個哲學方向。柏拉圖顯得很嚴肅,儘管真理沒有直接向我們顯現,我們仍要努力的去追求,去揭示真理。而芝諾則用一種詭辯的悖論,消解了我們日常的經驗,製造了一種無意義的虛無。

柏拉圖和芝諾,其實是代表了兩個著名的學派——柏拉圖的學園派和芝諾的斯多葛學派,他們與亞里斯多德的逍遙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併成為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

如果粗略地去看,其實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偏向於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而芝諾的斯多葛和伊比鳩魯則更偏向於俄耳浦斯。柏拉圖的世界是社會性的,外在的,人是社會的一份子,用一種政治的方式參與著社會。而芝諾的世界是個人的,內在的,強調個人內心的觀念,個體在世界上生活和適應的方式等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於柏拉圖和芝諾的觀念差異,還可以說的很多,但對應到辛巴身上,在彭彭和丁滿身邊,他以一種斯多葛的方式生活著,關注內心,追求快樂。當他踏上覆仇之路,則回到他父親的政治格局裡,參與到整個社會的變革當中。

我們每個人也都徘徊在柏拉圖和芝諾之間,既尋求社會的庇護和肯定,也希望獲得一種個人的自由和超脫,而且哪一種都無法獨活,只有在不斷的切換中,才能獲得一種動態的平衡。

第三種,不同文化的歸因——巫毒教vs 基督教

在哈里森的《自由主義的核心真理》中,舉了兩個國家的例子,很有參考意義。

海地,一個前法國奴隸殖民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一個前西班牙奴隸殖民地。兩國共享伊斯帕尼奧拉島,地理、氣候、環境極其相似。在19世紀前半葉,海地要遠比多米尼加共和國強大和富裕。時至今日,海地卻成為西半球最窮的國家,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要進步很多。

這一反轉發生在兩國獨立發展之後,在對這一現象歸因的過程中,哈里森提出了他的一個看法,既然兩個國家在大部分的地理環境上都很相似,那麼二者的差異可能更多的來自於文化中。

海地大部分人,無論是貧窮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都會受到一種被稱作巫毒教(Voodoo)的泛靈教的影響。這種教並不是關注自身倫理的宗教,它的信奉者的命運是被幾百個精靈控制的。在這樣的觀念下,形成了一種特別的世界觀——外化歸因,將一切好的壞的都歸於精靈。比如一個人偷了東西,他並不會覺得羞恥,因為他相信他從精靈那裡得到了機會。這即限制了他們的責任,也限制了他們的潛能。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種世界觀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基督教世界所形成的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在基督教的洗禮下,產生了這樣的觀念——人應該對自己的命運擔當責任,通過將罪惡感內化,我們使自己對發生的事情負責任,並採取相應措施。

當然在此並不做兩種文化的價值比較,不能下結論去判斷基督教就要比巫毒教好,只是在經濟發展這一項上,基督教所產生的世界觀相較於巫毒教所產生的世界觀更有利於經濟以及物質的發展。這種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世界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就好像很多亞裔,特別是華人,無論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都能夠紮根,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生活變得好起來,這與千百年來流傳的漢文化息息相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回到《獅子王》,彭彭和丁滿的“哈庫吶瑪塔塔”就很有巫毒教的韻味,他們教會辛巴,放下責任感,驅逐內心的自責,這樣就可以永遠快樂的生活下去。當辛巴的責任感被父親的在天之靈喚醒的時候,那種類似於基督教式的自省和改變世界的衝動,又在辛巴的內心點燃了。

第四種,兩種自由的交鋒——消極自由vs 積極自由

英國著名的學者以賽亞·伯林在長期對於自由的觀念史的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的論斷。自由,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自由(free from…),一種是積極的自由(free to…)。

在伯林的《兩種自由概念》文章中,他這樣寫道——

​自由,Freedom或liberty的含義中的第一種,我將稱為“消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主體(一個人或人的群體)被允許或必須被允許不受別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為他願意成為的人的那個領域是什麼?”第二種含義我將稱作“積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是決定某人做這個、成為這樣而不是做那個、成為那樣的那種控制或干涉的根源?”

通俗的來解釋,消極的自由就是一種避免被限制的自由,比如我們自由走路是一種狀態,一旦前面有一棵大樹擋住了去路,這就是我們失去了走過去的自由,這種就是消極的自由。而積極的自由是我們知道我們要走向何方,比如我知道我要去學校,當這個時候我前面有一棵大樹的時候,我會選擇找另一條可以去學校的路,而消極的自由在面對這種阻礙的時候,就不知道該走向何方。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兩種自由背後實際上有著很悠久的觀念史根源,並不是像它表現得那麼簡單,這些思想累計的過程往往比這種判斷更加有趣和有意義。但在此並不深究,對應在辛巴的變化裡,在被彭彭和丁滿拯救了之後,辛巴是自由的,他獲得了一種消極的自由。那時沒有什麼阻礙他,可以無拘無束的生活,過著一種聽天由命的日子。

而當辛巴的復仇感被喚醒的時候,雖然也有很多困難阻礙,但是他切入到了另一種自由狀態。他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哪怕現在做不到,但在內心他是自由的,這種積極的自由會引導他的行為,讓他在一個目標的驅使下,去實現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

消極的自由有點像構築了一個自己的小天地,在這個地方,沒有人來干涉,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積極的自由則是一種對內心的尊崇和責任感的肯定,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並努力克服困難去達成目標。

在現實生活裡,不僅是辛巴,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在面臨這兩種自由的拷問,盲目而樂觀,還是自律和堅定?無關好壞,皆是選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除了辛巴的成長變化,在老版《獅子王》中,木法沙和刀疤之間的對比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念衝突。木法沙崇尚自然,這很像古希臘的諸多哲學家,把世界看成物質的輪迴,木法沙跟辛巴說要尊重一切,而辛巴很疑惑地問我們不是吃羚羊麼?木法沙解釋道,我們死後會變成草,羚羊又是吃草的,萬事萬物皆在這個循環當中不斷生長。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刀疤篡權成功後,他用了一種最臭名昭著的通知方式——酷吏統治,一如武則天使用來俊臣,希特勒用蓋世太保一樣的讓鬣狗成為他橫掃王國的工具。對自然無度的索取、獵殺,讓一度豐腴的王國變成一片死海。當然,這並不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也只是影片對政治的一種隱喻。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木法沙和刀疤,他們對權威,一個是慎用,一個是濫用;對自然,一個是追求平衡一個是貪得無厭;對臣民,一個是尊重,一個是馴服。他們的行為,不僅僅是在非洲草原,而是在人類社會進程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會閃現出身影。

縱觀老版的《獅子王》,它的真正優秀之處,就在於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了最深刻的道理。借莎士比亞的嘴,講出了從古希臘哲人到現代政治的觀念衝突,不做判斷,只是呈現,剩下的事,就留給觀眾自己了。

"

國王突然去世,國王的弟弟繼位並霸佔了老國王的後宮,王子流落在外,在一系列曲折的變故之後,事情漸漸明朗,老國王是被國王的弟弟害死,王子自此走上了復仇的冒險……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個故事,如果在1599年莎士比亞的筆下,主角就是一位叫做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如果在1994年迪斯尼的畫中,主角就是一位叫做辛巴的非洲雄獅。但無論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王子復仇記。

時隔25年,迪斯尼將這部當年的動畫大作改成了“真人版”(其實應該叫真獸版)重製上映。劇情是百分百的復刻,相關的場景也是還原致敬,諸如辛巴降生後的那場——新王誕生——幾乎是完全一樣。一臉可愛的小辛巴,在特效製作的加持下,也是萌出了新境界,讓一眾貓奴們,紛紛驚呼獅子小主萬歲。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然,對於新版《獅子王》吐槽的聲音會更多,動物世界般的特效和童話般的劇情之間,有著一個“恐怖谷”的溝壑——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總之人們認為新版真實的不夠可愛,可愛的太過真實,反而喪失了戲劇性。甚至在片中動物唱歌時,集體齣戲,搞不懂是在看一個BBC紀錄片加上好萊塢的配音,還是再看一個迪斯尼的動漫王國。

不管怎麼樣,新版的《獅子王》是一種對於經典前作的致敬嘗試,雖然不免有炒冷飯的嫌疑,但這也會給迪斯尼一些教訓,在未來對一眾經典2D IP改編諸如各種公主、甚至貓和老鼠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那種難以消除的違和感。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話說回來,1994年的《獅子王》為什麼經典?王子復仇記內核的故事已經被講了四五百年,就算迪斯尼把場景換到了非洲大草原,王子換成了小獅子,加上配樂大神Hans Zimmer的BGM和EltonJohn流行唱法就能成就一代經典麼?

除了精良的電影製作功底外,老版《獅子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用一個最老套的故事、最簡單的動畫方法,講述了一些古老卻一直反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哲學迷思。在展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迪斯尼用了最簡單的對比的辦法,少年辛巴和青年辛巴在思想上的對比,說出了個人以及社會的諸多不同的認知觀念。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辛巴成長的追問——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如何主導自己的生活?

辛巴作為天選之子,在降生的時候,就志氣滿滿,天真的要統治那片土地,做一個霸氣的王者。可不諳世事的他在叔叔刀疤的教唆下,不斷地把父王帶入險境,最後他的爸爸木法沙為了救他身亡。

辛巴懷著萬般的悔恨逃避出走,遇到了兩個無厘頭的小鬼——丁滿和彭彭,在他們的教育下,辛巴學會了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哈庫吶瑪塔塔”,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王子的事實,直到他的青梅竹馬出現在身邊,父親的幻想喚醒他沉睡的內心,辛巴自此踏上了復仇之旅。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辛巴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父親因為自己而死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失敗,以及在失敗後內心的自責。《獅子王》在辛巴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的處理,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諸多哲學思想的對比——

第一種,神話層面的對比——普羅米修斯vs俄耳浦斯

在西方有兩個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和俄耳浦斯。普羅米修斯可能我們會更熟悉,他為人類盜取火種後所受的殘酷懲罰。俄耳浦斯則是繆斯女神(掌管藝術之神)之子。音樂天資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讓木石生悲、猛獸馴服。在西方的語境中,普羅米修斯是克服磨難尋求發展的代名詞,而俄耳浦斯則是享受藝術生活的一種象徵。

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爾庫塞指出,“普羅米修斯是代表苦役、生產和由壓抑而進步的文化英雄。”而馬克思給出的現代化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隱喻之上呈現的。一種反抗壓抑,用痛苦去創造,不斷的努力把握髮展的生活狀態。

馬爾庫塞隨後也提出了很多可選的神話模型,比如俄耳浦斯、那喀索斯和狄俄尼索斯——“他們的形象是快樂和實現,他們的聲音是歌唱而不是命令,他們的行為是和平與結束征服性的勞動:從把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起來的時間中解放出來……快樂的恢復、時間的停止、死亡的吸收:寧靜、睡眠、夜晚、天堂——不是作為死亡而是作為生命涅槃的原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在丁滿和彭彭身邊的辛巴,是俄耳浦斯式的,他們用唱歌來代替勞作,用內心的快樂來對抗世界的敵意,他們在夜晚數著星星,卻又消解了行星的神話意義。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能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而踏上覆仇旅程的辛巴,是普羅米修斯式的,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發展的渴望,把苦難和責任壓在心底的最深處,並以此生髮出一種對抗世界的力量。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哪一種正確?或者說哪一種更好?如果幼年的辛巴抱著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心理,可能都走不到長大的那一步,就會被內心積累的復仇火焰和永無止境的自責所壓垮。但如果成年的辛巴永遠保持著那種無憂無慮的狀態,也會被觀眾所不齒。

所以沒有什麼對錯,好或者更好。一切都是人的選擇,我們理解世界,我們選擇,進而理解自己的選擇,甚至是為自己的選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第二種,古希臘觀念的碰撞——柏拉圖vs芝諾

說到古希臘的哲學,可能會讓很多人頭大。但有兩個很有趣的比喻,也讓人能體驗到古希臘哲學的一種鮮活感——

其一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圖說,人彷彿被綁在洞穴裡,只能看到由外界的事物投影在牆壁上的影子,本質上,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真理在俗世的投影,而不是真理本身。

第二個是阿喀琉斯追烏龜,芝諾說,阿喀琉斯的速度是烏龜的十倍,在烏龜後面100米開始追烏龜,當他跑到100米,烏龜爬了10米,他追10米,烏龜又爬了1米,每當他追上上一個距離時,烏龜總會向前爬一小段距離,所以無論阿喀琉斯跑得多快,他都無法追上烏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其實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兩個哲學方向。柏拉圖顯得很嚴肅,儘管真理沒有直接向我們顯現,我們仍要努力的去追求,去揭示真理。而芝諾則用一種詭辯的悖論,消解了我們日常的經驗,製造了一種無意義的虛無。

柏拉圖和芝諾,其實是代表了兩個著名的學派——柏拉圖的學園派和芝諾的斯多葛學派,他們與亞里斯多德的逍遙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併成為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

如果粗略地去看,其實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偏向於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而芝諾的斯多葛和伊比鳩魯則更偏向於俄耳浦斯。柏拉圖的世界是社會性的,外在的,人是社會的一份子,用一種政治的方式參與著社會。而芝諾的世界是個人的,內在的,強調個人內心的觀念,個體在世界上生活和適應的方式等等。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於柏拉圖和芝諾的觀念差異,還可以說的很多,但對應到辛巴身上,在彭彭和丁滿身邊,他以一種斯多葛的方式生活著,關注內心,追求快樂。當他踏上覆仇之路,則回到他父親的政治格局裡,參與到整個社會的變革當中。

我們每個人也都徘徊在柏拉圖和芝諾之間,既尋求社會的庇護和肯定,也希望獲得一種個人的自由和超脫,而且哪一種都無法獨活,只有在不斷的切換中,才能獲得一種動態的平衡。

第三種,不同文化的歸因——巫毒教vs 基督教

在哈里森的《自由主義的核心真理》中,舉了兩個國家的例子,很有參考意義。

海地,一個前法國奴隸殖民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一個前西班牙奴隸殖民地。兩國共享伊斯帕尼奧拉島,地理、氣候、環境極其相似。在19世紀前半葉,海地要遠比多米尼加共和國強大和富裕。時至今日,海地卻成為西半球最窮的國家,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要進步很多。

這一反轉發生在兩國獨立發展之後,在對這一現象歸因的過程中,哈里森提出了他的一個看法,既然兩個國家在大部分的地理環境上都很相似,那麼二者的差異可能更多的來自於文化中。

海地大部分人,無論是貧窮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都會受到一種被稱作巫毒教(Voodoo)的泛靈教的影響。這種教並不是關注自身倫理的宗教,它的信奉者的命運是被幾百個精靈控制的。在這樣的觀念下,形成了一種特別的世界觀——外化歸因,將一切好的壞的都歸於精靈。比如一個人偷了東西,他並不會覺得羞恥,因為他相信他從精靈那裡得到了機會。這即限制了他們的責任,也限制了他們的潛能。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種世界觀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基督教世界所形成的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在基督教的洗禮下,產生了這樣的觀念——人應該對自己的命運擔當責任,通過將罪惡感內化,我們使自己對發生的事情負責任,並採取相應措施。

當然在此並不做兩種文化的價值比較,不能下結論去判斷基督教就要比巫毒教好,只是在經濟發展這一項上,基督教所產生的世界觀相較於巫毒教所產生的世界觀更有利於經濟以及物質的發展。這種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世界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就好像很多亞裔,特別是華人,無論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都能夠紮根,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生活變得好起來,這與千百年來流傳的漢文化息息相關。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回到《獅子王》,彭彭和丁滿的“哈庫吶瑪塔塔”就很有巫毒教的韻味,他們教會辛巴,放下責任感,驅逐內心的自責,這樣就可以永遠快樂的生活下去。當辛巴的責任感被父親的在天之靈喚醒的時候,那種類似於基督教式的自省和改變世界的衝動,又在辛巴的內心點燃了。

第四種,兩種自由的交鋒——消極自由vs 積極自由

英國著名的學者以賽亞·伯林在長期對於自由的觀念史的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的論斷。自由,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自由(free from…),一種是積極的自由(free to…)。

在伯林的《兩種自由概念》文章中,他這樣寫道——

​自由,Freedom或liberty的含義中的第一種,我將稱為“消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主體(一個人或人的群體)被允許或必須被允許不受別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為他願意成為的人的那個領域是什麼?”第二種含義我將稱作“積極自由”,它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是決定某人做這個、成為這樣而不是做那個、成為那樣的那種控制或干涉的根源?”

通俗的來解釋,消極的自由就是一種避免被限制的自由,比如我們自由走路是一種狀態,一旦前面有一棵大樹擋住了去路,這就是我們失去了走過去的自由,這種就是消極的自由。而積極的自由是我們知道我們要走向何方,比如我知道我要去學校,當這個時候我前面有一棵大樹的時候,我會選擇找另一條可以去學校的路,而消極的自由在面對這種阻礙的時候,就不知道該走向何方。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這兩種自由背後實際上有著很悠久的觀念史根源,並不是像它表現得那麼簡單,這些思想累計的過程往往比這種判斷更加有趣和有意義。但在此並不深究,對應在辛巴的變化裡,在被彭彭和丁滿拯救了之後,辛巴是自由的,他獲得了一種消極的自由。那時沒有什麼阻礙他,可以無拘無束的生活,過著一種聽天由命的日子。

而當辛巴的復仇感被喚醒的時候,雖然也有很多困難阻礙,但是他切入到了另一種自由狀態。他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哪怕現在做不到,但在內心他是自由的,這種積極的自由會引導他的行為,讓他在一個目標的驅使下,去實現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

消極的自由有點像構築了一個自己的小天地,在這個地方,沒有人來干涉,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積極的自由則是一種對內心的尊崇和責任感的肯定,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並努力克服困難去達成目標。

在現實生活裡,不僅是辛巴,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在面臨這兩種自由的拷問,盲目而樂觀,還是自律和堅定?無關好壞,皆是選擇。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除了辛巴的成長變化,在老版《獅子王》中,木法沙和刀疤之間的對比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念衝突。木法沙崇尚自然,這很像古希臘的諸多哲學家,把世界看成物質的輪迴,木法沙跟辛巴說要尊重一切,而辛巴很疑惑地問我們不是吃羚羊麼?木法沙解釋道,我們死後會變成草,羚羊又是吃草的,萬事萬物皆在這個循環當中不斷生長。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當刀疤篡權成功後,他用了一種最臭名昭著的通知方式——酷吏統治,一如武則天使用來俊臣,希特勒用蓋世太保一樣的讓鬣狗成為他橫掃王國的工具。對自然無度的索取、獵殺,讓一度豐腴的王國變成一片死海。當然,這並不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也只是影片對政治的一種隱喻。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木法沙和刀疤,他們對權威,一個是慎用,一個是濫用;對自然,一個是追求平衡一個是貪得無厭;對臣民,一個是尊重,一個是馴服。他們的行為,不僅僅是在非洲草原,而是在人類社會進程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會閃現出身影。

縱觀老版的《獅子王》,它的真正優秀之處,就在於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了最深刻的道理。借莎士比亞的嘴,講出了從古希臘哲人到現代政治的觀念衝突,不做判斷,只是呈現,剩下的事,就留給觀眾自己了。

《獅子王》,用最簡單的故事,講出的那些深刻哲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