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方底特律——湖北十堰

簡述

十堰,簡稱“堰”,別稱“車城”,是中國卡車之都,湖北省地級市,是鄂、豫、陝、渝毗鄰地區唯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核心城市,秦巴山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十堰地處中國中央山地,秦巴山區漢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漢江中上游,北抵秦嶺,南依巴山,漢江和武當山橫貫全境。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擁有“川陝咽喉、四省通衢”之稱。全境面積2.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46萬。

十堰有著悠久的歷史,1995年在鄖陽發現中國唯一一處白堊紀龍蛋共存的化石群,1975年發現於鄖陽的轟動古人類考古學界距今100萬年的“鄖縣人”頭蓋骨化石。中國現存唯一巡撫志《鄖臺志》揭示了十堰鄖陽明清時期曾經是鄂豫川陝四省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

現在的城區於清朝因人們在百二河和犟河攔河築堰十處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9年,成立縣級十堰市,1973年,升格為省轄市。1994年,成立新的地級十堰市。

十堰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形成了汽車產業為主導,以生態文化旅遊、能源、現代服務業、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撐,以智能裝備製造、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為重點的“一主四大四新”現代產業體系。

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是十堰的三張世界級名片。十堰是世界文化遺產著名道教聖地武當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總部所在地。

十堰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宜居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
東方底特律——湖北十堰

簡述

十堰,簡稱“堰”,別稱“車城”,是中國卡車之都,湖北省地級市,是鄂、豫、陝、渝毗鄰地區唯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核心城市,秦巴山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十堰地處中國中央山地,秦巴山區漢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漢江中上游,北抵秦嶺,南依巴山,漢江和武當山橫貫全境。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擁有“川陝咽喉、四省通衢”之稱。全境面積2.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46萬。

十堰有著悠久的歷史,1995年在鄖陽發現中國唯一一處白堊紀龍蛋共存的化石群,1975年發現於鄖陽的轟動古人類考古學界距今100萬年的“鄖縣人”頭蓋骨化石。中國現存唯一巡撫志《鄖臺志》揭示了十堰鄖陽明清時期曾經是鄂豫川陝四省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

現在的城區於清朝因人們在百二河和犟河攔河築堰十處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9年,成立縣級十堰市,1973年,升格為省轄市。1994年,成立新的地級十堰市。

十堰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形成了汽車產業為主導,以生態文化旅遊、能源、現代服務業、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撐,以智能裝備製造、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為重點的“一主四大四新”現代產業體系。

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是十堰的三張世界級名片。十堰是世界文化遺產著名道教聖地武當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總部所在地。

十堰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宜居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東方底特律——湖北十堰

歷史沿革

十堰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家考古學者在鄖陽青曲的曲遠河學堂樑子上發掘出了距今100多萬年的古人類顱骨化石,被國際古人類學者認定為直立人,並命名為“鄖陽人”,填補了亞洲古人類發展斷代的空白,證明十堰地域為古人類的起源地。

夏朝十堰地域分屬梁州和豫州。今鄖陽、鄖西、房縣、竹山、竹溪等地域屬梁州,丹江口屬豫州。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國的領地,先後有庸、彭、微等封國和部落方國在此生存。庸國中心在今竹山上庸北壩地區,彭國中心在今房縣地域,微國中心在今張灣黃龍附近。

西周十堰仍為古方國並存地,有庸、微、麇、鍚、絞、均等國。庸國佔竹山及陝西安康地區,微國在張灣黃龍,鍚國和麇國先後在鄖縣五峰鄉一帶,絞國中心在丹江口習家店鎮,均國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與河南淅川的交界處。

春秋時期公元前611年前後,楚國北略,滅庸、麇後,在庸地設漢中郡,在庸都設上庸縣,十堰地域屬楚,楚與秦在此域設有上庸六縣。按後承前制的建置規律,從西漢建置中可考楚之“上庸六縣”除有上庸縣外,還有房陵、鍚、武陵、長利、武當五縣。

戰國時期十堰初屬楚國之上庸六縣(上庸、房陵、鍚、長利、武當、武陵)。公元前312年秦張儀取上庸後,十堰屬秦。公元前304年,秦昭王將上庸地還於楚。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後,十堰終屬秦。

秦朝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十堰分屬漢中郡和南陽郡。十堰地區有房陵縣(今房縣),鍚縣(今鄖陽五峰),武陵縣(今竹溪縣),上庸縣(今竹山上庸),長利縣(今鄖西觀音)屬漢中郡。長利縣(今鄖縣西北),武當縣(今丹江口)屬南陽郡。

西漢武帝劃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州,置刺史。十堰分屬益州刺史部漢中郡和荊州刺史部之南陽郡管轄。益州刺史部漢中郡轄十二縣,十堰地域有房陵、鍚縣、武陵、上庸、長利屬之。長利縣有鄖關。荊州刺史部南陽郡轄三十六縣,十堰地域有武當縣屬焉。

東漢承西漢建制。東漢長利縣併入鍚縣、武陵縣併入上庸縣。東漢末年,十堰境有上庸郡、新城郡,以及上庸郡之上庸縣、武陵縣,新城郡之房陵縣,西城郡之鍚縣,南陽郡之武當縣。

三國時期,十堰地域屬曹魏之荊州,境域有兩郡八縣。即上庸郡、新城郡、上庸縣、北巫縣、武陵縣、建始縣、房陵縣、昌魏縣、鍚縣、武當縣。

兩晉時期,本區域建置有二郡十一縣:即上庸郡、新城郡和上庸縣、安富縣、北巫縣、武陵縣、微陽縣、鍚縣、鄖鄉縣、長利縣、房陵縣、昌魏縣、武當縣。南北朝時期,十堰地區分屬各朝州郡管轄。本域北方諸縣(除北周外)大致是南北朝分界地。(北周轄全境)

隋朝建置為州、縣二級制。煬帝時廢州為郡,以郡統縣。十堰地域分屬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陽四郡。境內有房陵郡和豐利縣,光遷縣,永清縣,竹山縣,上庸縣,上津縣,安福縣,鄖鄉縣,武當縣。武當縣於隋文帝開皇初改為均州,煬帝大業初廢州為縣。

唐朝貞觀年間劃分全國為十道,十堰為山南道所轄。開元時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五道,十堰地區分屬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唐地方為州、縣二級制。十堰地區分屬山南道之房州、均州、商州所轄。境內有房州、均州和房陵、永清、竹山、上庸、武當、鄖鄉、豐利、上津和武陵、安福、堵河。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地區建置基本上承唐代,十堰有房州、均州領房陵、竹山、上庸、永清,鄖鄉、武當諸縣,上津縣仍為商州所轄。

北宋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南宋劃分為十六路。宋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制。十堰分屬京西路南路和陝西路永興軍路。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實行省、府、州、縣四級行政建制。十堰分屬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和陝西行省管轄。十堰地區建置州縣有均州、房州和武當縣、鄖縣(鄖縣之名始此)、房陵縣、竹山縣,上津縣。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十堰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鄖陽府所轄。十堰地域有均州、武當縣、鄖陽、房縣、竹山縣、上津縣。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房縣脩文、宜陽等鄉置保康縣。成化十二年後鄖陽府轄鄖陽、房縣、竹山縣、鄖西縣、上津縣、竹溪縣,弘治十一年後增保康縣。明洪武年間,廢武當縣入均州,成化十二年後,均州仍屬襄陽府,此後州無領縣。成化十二年以後,鄖陽府和襄陽府及諸縣統屬鄖陽撫治管轄。

鄖陽撫治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撫左副都御史原傑建鎮,總鎮治所設鄖陽,並在此設有湖廣行都指揮使司、下荊南道。撫治轄湖廣鄖陽府、襄陽府、荊州府、安陸府(治鍾祥)各州縣,河南南陽府各州縣,四川夔州府(治奉節)各州縣,陝西漢中府各州縣以及西安府之商州各縣。所轄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縣。鄖陽撫治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經歷兩朝共205年,先後有120位朝廷重臣在撫治任職。撫治於明萬曆十八年修纂有《鄖臺志》,今存。

清朝改明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十堰地區仍為鄖陽府,屬湖北省所轄。鄖陽府轄鄖陽、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鄖西縣六縣。明之上津縣省入鄖西縣。均州屬襄陽府管轄。

民國初期,十堰地區有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均縣歸屬湖北省安襄鄖荊道,後改名鄂北道(襄陽道)管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政府將湖北省劃分為十一個行政督察區。十堰地區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公署設鄖陽。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月改稱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地及轄縣未變。

1948年5月,十堰地域各縣屬陝南區。陝南區於1948年6月成立。十堰地域諸縣屬第四地委、專署管轄(南三縣未解放)。四地委、公署下轄鄖縣、鄖西、均縣、上關、鎮安、山陽、白河八縣。

1949年1月,四地委改為兩鄖地委、專署。

1949年7月,兩鄖地委、專署機關從鄖西遷往鄖縣城關。此時兩鄖地委轄鄖縣、鄖西、均縣、竹山、竹溪、房縣六縣。

1950年1月,陝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兩鄖專署隸屬陝西省。

1950年2月,兩鄖地區劃歸湖北省管轄。兩鄖專署改為鄖陽專署並仍下轄六縣。

1952年12月,撤銷鄖陽專署,劃入襄陽專署,後屬襄陽地區。

1965年6月,復設鄖陽地委,併成立鄖陽地委辦事處。7月,設立鄖陽專員公署,公署機關駐鄖縣。8月,鄖陽專區轄鄖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均縣六縣。1967年,鄖陽地區黨委、行政公署遷往十堰。

1969年12月,撤銷“十堰辦事處”,成立十堰市,為隸屬鄖陽地區的縣級市。鄖陽地區轄十堰、鄖縣、均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

1973年2月,鄖陽地區所轄十堰市改為省轄市,地市分離。升格後十堰市轄十堰、茅箭、白浪、大川、東風、花果、黃龍、大峽等八個人民公社。十堰市和第二汽車製造廠實行政企合一,一個機構、一套領導班子、兩塊牌子。鄖陽地區仍轄六縣不變。

1982年4月,十堰市和第二汽車製造廠實行政企分離,十堰市獨立成立十堰市委、市政府,所轄不變。鄖陽地區所轄六縣仍舊。

1983年,均縣改為丹江口市(縣級市)。鄖陽地區轄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和丹江口市。

1984年5月,十堰設張灣、茅箭兩個市轄區(正縣級)。

1991年,省級白浪經濟開發區成立,設管委會,劃茅箭區白浪街道管理。

1994年10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湖北省鄖陽地區、十堰市合併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批覆》,下發《關於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併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通知》,撤銷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併。將原地區所屬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劃歸十堰市管轄。地市合併後的十堰市(地級市)轄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和丹江口市,以及茅箭、張灣兩個市轄區。

1997年,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成立,行使縣級管理職能和權限。

1991年8月,成立了十堰經濟開發區,是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

2012年12月,十堰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4年12月17日,鄖縣成功撤縣設區,掛牌改為鄖陽區

"
東方底特律——湖北十堰

簡述

十堰,簡稱“堰”,別稱“車城”,是中國卡車之都,湖北省地級市,是鄂、豫、陝、渝毗鄰地區唯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核心城市,秦巴山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十堰地處中國中央山地,秦巴山區漢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漢江中上游,北抵秦嶺,南依巴山,漢江和武當山橫貫全境。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擁有“川陝咽喉、四省通衢”之稱。全境面積2.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46萬。

十堰有著悠久的歷史,1995年在鄖陽發現中國唯一一處白堊紀龍蛋共存的化石群,1975年發現於鄖陽的轟動古人類考古學界距今100萬年的“鄖縣人”頭蓋骨化石。中國現存唯一巡撫志《鄖臺志》揭示了十堰鄖陽明清時期曾經是鄂豫川陝四省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

現在的城區於清朝因人們在百二河和犟河攔河築堰十處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9年,成立縣級十堰市,1973年,升格為省轄市。1994年,成立新的地級十堰市。

十堰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形成了汽車產業為主導,以生態文化旅遊、能源、現代服務業、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撐,以智能裝備製造、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為重點的“一主四大四新”現代產業體系。

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是十堰的三張世界級名片。十堰是世界文化遺產著名道教聖地武當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總部所在地。

十堰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宜居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東方底特律——湖北十堰

歷史沿革

十堰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家考古學者在鄖陽青曲的曲遠河學堂樑子上發掘出了距今100多萬年的古人類顱骨化石,被國際古人類學者認定為直立人,並命名為“鄖陽人”,填補了亞洲古人類發展斷代的空白,證明十堰地域為古人類的起源地。

夏朝十堰地域分屬梁州和豫州。今鄖陽、鄖西、房縣、竹山、竹溪等地域屬梁州,丹江口屬豫州。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國的領地,先後有庸、彭、微等封國和部落方國在此生存。庸國中心在今竹山上庸北壩地區,彭國中心在今房縣地域,微國中心在今張灣黃龍附近。

西周十堰仍為古方國並存地,有庸、微、麇、鍚、絞、均等國。庸國佔竹山及陝西安康地區,微國在張灣黃龍,鍚國和麇國先後在鄖縣五峰鄉一帶,絞國中心在丹江口習家店鎮,均國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與河南淅川的交界處。

春秋時期公元前611年前後,楚國北略,滅庸、麇後,在庸地設漢中郡,在庸都設上庸縣,十堰地域屬楚,楚與秦在此域設有上庸六縣。按後承前制的建置規律,從西漢建置中可考楚之“上庸六縣”除有上庸縣外,還有房陵、鍚、武陵、長利、武當五縣。

戰國時期十堰初屬楚國之上庸六縣(上庸、房陵、鍚、長利、武當、武陵)。公元前312年秦張儀取上庸後,十堰屬秦。公元前304年,秦昭王將上庸地還於楚。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後,十堰終屬秦。

秦朝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十堰分屬漢中郡和南陽郡。十堰地區有房陵縣(今房縣),鍚縣(今鄖陽五峰),武陵縣(今竹溪縣),上庸縣(今竹山上庸),長利縣(今鄖西觀音)屬漢中郡。長利縣(今鄖縣西北),武當縣(今丹江口)屬南陽郡。

西漢武帝劃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州,置刺史。十堰分屬益州刺史部漢中郡和荊州刺史部之南陽郡管轄。益州刺史部漢中郡轄十二縣,十堰地域有房陵、鍚縣、武陵、上庸、長利屬之。長利縣有鄖關。荊州刺史部南陽郡轄三十六縣,十堰地域有武當縣屬焉。

東漢承西漢建制。東漢長利縣併入鍚縣、武陵縣併入上庸縣。東漢末年,十堰境有上庸郡、新城郡,以及上庸郡之上庸縣、武陵縣,新城郡之房陵縣,西城郡之鍚縣,南陽郡之武當縣。

三國時期,十堰地域屬曹魏之荊州,境域有兩郡八縣。即上庸郡、新城郡、上庸縣、北巫縣、武陵縣、建始縣、房陵縣、昌魏縣、鍚縣、武當縣。

兩晉時期,本區域建置有二郡十一縣:即上庸郡、新城郡和上庸縣、安富縣、北巫縣、武陵縣、微陽縣、鍚縣、鄖鄉縣、長利縣、房陵縣、昌魏縣、武當縣。南北朝時期,十堰地區分屬各朝州郡管轄。本域北方諸縣(除北周外)大致是南北朝分界地。(北周轄全境)

隋朝建置為州、縣二級制。煬帝時廢州為郡,以郡統縣。十堰地域分屬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陽四郡。境內有房陵郡和豐利縣,光遷縣,永清縣,竹山縣,上庸縣,上津縣,安福縣,鄖鄉縣,武當縣。武當縣於隋文帝開皇初改為均州,煬帝大業初廢州為縣。

唐朝貞觀年間劃分全國為十道,十堰為山南道所轄。開元時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五道,十堰地區分屬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唐地方為州、縣二級制。十堰地區分屬山南道之房州、均州、商州所轄。境內有房州、均州和房陵、永清、竹山、上庸、武當、鄖鄉、豐利、上津和武陵、安福、堵河。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地區建置基本上承唐代,十堰有房州、均州領房陵、竹山、上庸、永清,鄖鄉、武當諸縣,上津縣仍為商州所轄。

北宋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南宋劃分為十六路。宋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制。十堰分屬京西路南路和陝西路永興軍路。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實行省、府、州、縣四級行政建制。十堰分屬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和陝西行省管轄。十堰地區建置州縣有均州、房州和武當縣、鄖縣(鄖縣之名始此)、房陵縣、竹山縣,上津縣。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十堰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鄖陽府所轄。十堰地域有均州、武當縣、鄖陽、房縣、竹山縣、上津縣。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房縣脩文、宜陽等鄉置保康縣。成化十二年後鄖陽府轄鄖陽、房縣、竹山縣、鄖西縣、上津縣、竹溪縣,弘治十一年後增保康縣。明洪武年間,廢武當縣入均州,成化十二年後,均州仍屬襄陽府,此後州無領縣。成化十二年以後,鄖陽府和襄陽府及諸縣統屬鄖陽撫治管轄。

鄖陽撫治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撫左副都御史原傑建鎮,總鎮治所設鄖陽,並在此設有湖廣行都指揮使司、下荊南道。撫治轄湖廣鄖陽府、襄陽府、荊州府、安陸府(治鍾祥)各州縣,河南南陽府各州縣,四川夔州府(治奉節)各州縣,陝西漢中府各州縣以及西安府之商州各縣。所轄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縣。鄖陽撫治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經歷兩朝共205年,先後有120位朝廷重臣在撫治任職。撫治於明萬曆十八年修纂有《鄖臺志》,今存。

清朝改明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十堰地區仍為鄖陽府,屬湖北省所轄。鄖陽府轄鄖陽、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鄖西縣六縣。明之上津縣省入鄖西縣。均州屬襄陽府管轄。

民國初期,十堰地區有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均縣歸屬湖北省安襄鄖荊道,後改名鄂北道(襄陽道)管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政府將湖北省劃分為十一個行政督察區。十堰地區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公署設鄖陽。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月改稱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地及轄縣未變。

1948年5月,十堰地域各縣屬陝南區。陝南區於1948年6月成立。十堰地域諸縣屬第四地委、專署管轄(南三縣未解放)。四地委、公署下轄鄖縣、鄖西、均縣、上關、鎮安、山陽、白河八縣。

1949年1月,四地委改為兩鄖地委、專署。

1949年7月,兩鄖地委、專署機關從鄖西遷往鄖縣城關。此時兩鄖地委轄鄖縣、鄖西、均縣、竹山、竹溪、房縣六縣。

1950年1月,陝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兩鄖專署隸屬陝西省。

1950年2月,兩鄖地區劃歸湖北省管轄。兩鄖專署改為鄖陽專署並仍下轄六縣。

1952年12月,撤銷鄖陽專署,劃入襄陽專署,後屬襄陽地區。

1965年6月,復設鄖陽地委,併成立鄖陽地委辦事處。7月,設立鄖陽專員公署,公署機關駐鄖縣。8月,鄖陽專區轄鄖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均縣六縣。1967年,鄖陽地區黨委、行政公署遷往十堰。

1969年12月,撤銷“十堰辦事處”,成立十堰市,為隸屬鄖陽地區的縣級市。鄖陽地區轄十堰、鄖縣、均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

1973年2月,鄖陽地區所轄十堰市改為省轄市,地市分離。升格後十堰市轄十堰、茅箭、白浪、大川、東風、花果、黃龍、大峽等八個人民公社。十堰市和第二汽車製造廠實行政企合一,一個機構、一套領導班子、兩塊牌子。鄖陽地區仍轄六縣不變。

1982年4月,十堰市和第二汽車製造廠實行政企分離,十堰市獨立成立十堰市委、市政府,所轄不變。鄖陽地區所轄六縣仍舊。

1983年,均縣改為丹江口市(縣級市)。鄖陽地區轄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和丹江口市。

1984年5月,十堰設張灣、茅箭兩個市轄區(正縣級)。

1991年,省級白浪經濟開發區成立,設管委會,劃茅箭區白浪街道管理。

1994年10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湖北省鄖陽地區、十堰市合併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批覆》,下發《關於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併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通知》,撤銷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併。將原地區所屬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劃歸十堰市管轄。地市合併後的十堰市(地級市)轄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和丹江口市,以及茅箭、張灣兩個市轄區。

1997年,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成立,行使縣級管理職能和權限。

1991年8月,成立了十堰經濟開發區,是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

2012年12月,十堰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4年12月17日,鄖縣成功撤縣設區,掛牌改為鄖陽區

東方底特律——湖北十堰

地理環境

十堰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地處秦巴山區東部、漢江中上游地區,與河南西部、陝西南部、重慶東部等3省市邊境交界。東與湖北襄陽市的保康、谷城、老河口3縣市接壤,東北與河南南陽市的淅川縣相連,北與陝西商洛市的商南、山陽、鎮安3縣相接,西與陝西安康市的白河、旬陽、平利、鎮坪4 縣毗鄰,南與湖北神農架和重慶市的巫溪縣交界。大巴山東段逶迤於南,秦嶺餘脈屏障其北,漢江自西向東穿越全境,全境面積約23680平方公里,地跨北緯31°30′至33°16′,東經109°29′至111°16′,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長約195.5公里。

十堰市地處中緯度地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域內多年平均氣溫15.4℃,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9℃(1996年7月19日),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1.9℃(1976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69.6mm,降雨量多集中在6、7、8、9四個月,降水量達456mm,佔全年降雨量的59.2%。降雨量表現為東南部略多於西北部。區內年總平均降水日數為115-120天,夏季最多(34.5天),秋季略高於春季(分別為32.2天和30.7天),冬季最少(僅15.8天)。

十堰市山脈分屬3個系:秦嶺山脈東段延伸到十堰北部,武當山位於十堰中部,大巴山的東段橫列於十堰西南部。這些山脈多由變質岩和石灰岩構成。特點是:山大谷狹,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最高點竹溪蔥坪海拔2740.2米,最低點丹江口市潘家巖海拔87米。十堰市整個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十堰市可分為丘陵、低山、中山、高山4種主地貌類型和河谷平地、山間盆地2種副地貌類型。

十堰市是湖北省散雜居少數民族工作重點地區之一,有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44個少數民族成分。2016年,十堰少數民族人口為2.25萬人,佔十堰市總人口的0.65%,其中回族人口1.9萬人,分佈在十堰市八縣市區、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
東方底特律——湖北十堰

簡述

十堰,簡稱“堰”,別稱“車城”,是中國卡車之都,湖北省地級市,是鄂、豫、陝、渝毗鄰地區唯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核心城市,秦巴山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十堰地處中國中央山地,秦巴山區漢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漢江中上游,北抵秦嶺,南依巴山,漢江和武當山橫貫全境。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擁有“川陝咽喉、四省通衢”之稱。全境面積2.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46萬。

十堰有著悠久的歷史,1995年在鄖陽發現中國唯一一處白堊紀龍蛋共存的化石群,1975年發現於鄖陽的轟動古人類考古學界距今100萬年的“鄖縣人”頭蓋骨化石。中國現存唯一巡撫志《鄖臺志》揭示了十堰鄖陽明清時期曾經是鄂豫川陝四省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

現在的城區於清朝因人們在百二河和犟河攔河築堰十處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9年,成立縣級十堰市,1973年,升格為省轄市。1994年,成立新的地級十堰市。

十堰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形成了汽車產業為主導,以生態文化旅遊、能源、現代服務業、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撐,以智能裝備製造、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為重點的“一主四大四新”現代產業體系。

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是十堰的三張世界級名片。十堰是世界文化遺產著名道教聖地武當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總部所在地。

十堰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宜居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東方底特律——湖北十堰

歷史沿革

十堰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家考古學者在鄖陽青曲的曲遠河學堂樑子上發掘出了距今100多萬年的古人類顱骨化石,被國際古人類學者認定為直立人,並命名為“鄖陽人”,填補了亞洲古人類發展斷代的空白,證明十堰地域為古人類的起源地。

夏朝十堰地域分屬梁州和豫州。今鄖陽、鄖西、房縣、竹山、竹溪等地域屬梁州,丹江口屬豫州。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國的領地,先後有庸、彭、微等封國和部落方國在此生存。庸國中心在今竹山上庸北壩地區,彭國中心在今房縣地域,微國中心在今張灣黃龍附近。

西周十堰仍為古方國並存地,有庸、微、麇、鍚、絞、均等國。庸國佔竹山及陝西安康地區,微國在張灣黃龍,鍚國和麇國先後在鄖縣五峰鄉一帶,絞國中心在丹江口習家店鎮,均國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與河南淅川的交界處。

春秋時期公元前611年前後,楚國北略,滅庸、麇後,在庸地設漢中郡,在庸都設上庸縣,十堰地域屬楚,楚與秦在此域設有上庸六縣。按後承前制的建置規律,從西漢建置中可考楚之“上庸六縣”除有上庸縣外,還有房陵、鍚、武陵、長利、武當五縣。

戰國時期十堰初屬楚國之上庸六縣(上庸、房陵、鍚、長利、武當、武陵)。公元前312年秦張儀取上庸後,十堰屬秦。公元前304年,秦昭王將上庸地還於楚。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後,十堰終屬秦。

秦朝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十堰分屬漢中郡和南陽郡。十堰地區有房陵縣(今房縣),鍚縣(今鄖陽五峰),武陵縣(今竹溪縣),上庸縣(今竹山上庸),長利縣(今鄖西觀音)屬漢中郡。長利縣(今鄖縣西北),武當縣(今丹江口)屬南陽郡。

西漢武帝劃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州,置刺史。十堰分屬益州刺史部漢中郡和荊州刺史部之南陽郡管轄。益州刺史部漢中郡轄十二縣,十堰地域有房陵、鍚縣、武陵、上庸、長利屬之。長利縣有鄖關。荊州刺史部南陽郡轄三十六縣,十堰地域有武當縣屬焉。

東漢承西漢建制。東漢長利縣併入鍚縣、武陵縣併入上庸縣。東漢末年,十堰境有上庸郡、新城郡,以及上庸郡之上庸縣、武陵縣,新城郡之房陵縣,西城郡之鍚縣,南陽郡之武當縣。

三國時期,十堰地域屬曹魏之荊州,境域有兩郡八縣。即上庸郡、新城郡、上庸縣、北巫縣、武陵縣、建始縣、房陵縣、昌魏縣、鍚縣、武當縣。

兩晉時期,本區域建置有二郡十一縣:即上庸郡、新城郡和上庸縣、安富縣、北巫縣、武陵縣、微陽縣、鍚縣、鄖鄉縣、長利縣、房陵縣、昌魏縣、武當縣。南北朝時期,十堰地區分屬各朝州郡管轄。本域北方諸縣(除北周外)大致是南北朝分界地。(北周轄全境)

隋朝建置為州、縣二級制。煬帝時廢州為郡,以郡統縣。十堰地域分屬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陽四郡。境內有房陵郡和豐利縣,光遷縣,永清縣,竹山縣,上庸縣,上津縣,安福縣,鄖鄉縣,武當縣。武當縣於隋文帝開皇初改為均州,煬帝大業初廢州為縣。

唐朝貞觀年間劃分全國為十道,十堰為山南道所轄。開元時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五道,十堰地區分屬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唐地方為州、縣二級制。十堰地區分屬山南道之房州、均州、商州所轄。境內有房州、均州和房陵、永清、竹山、上庸、武當、鄖鄉、豐利、上津和武陵、安福、堵河。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地區建置基本上承唐代,十堰有房州、均州領房陵、竹山、上庸、永清,鄖鄉、武當諸縣,上津縣仍為商州所轄。

北宋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南宋劃分為十六路。宋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制。十堰分屬京西路南路和陝西路永興軍路。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實行省、府、州、縣四級行政建制。十堰分屬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和陝西行省管轄。十堰地區建置州縣有均州、房州和武當縣、鄖縣(鄖縣之名始此)、房陵縣、竹山縣,上津縣。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十堰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鄖陽府所轄。十堰地域有均州、武當縣、鄖陽、房縣、竹山縣、上津縣。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房縣脩文、宜陽等鄉置保康縣。成化十二年後鄖陽府轄鄖陽、房縣、竹山縣、鄖西縣、上津縣、竹溪縣,弘治十一年後增保康縣。明洪武年間,廢武當縣入均州,成化十二年後,均州仍屬襄陽府,此後州無領縣。成化十二年以後,鄖陽府和襄陽府及諸縣統屬鄖陽撫治管轄。

鄖陽撫治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撫左副都御史原傑建鎮,總鎮治所設鄖陽,並在此設有湖廣行都指揮使司、下荊南道。撫治轄湖廣鄖陽府、襄陽府、荊州府、安陸府(治鍾祥)各州縣,河南南陽府各州縣,四川夔州府(治奉節)各州縣,陝西漢中府各州縣以及西安府之商州各縣。所轄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縣。鄖陽撫治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經歷兩朝共205年,先後有120位朝廷重臣在撫治任職。撫治於明萬曆十八年修纂有《鄖臺志》,今存。

清朝改明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十堰地區仍為鄖陽府,屬湖北省所轄。鄖陽府轄鄖陽、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鄖西縣六縣。明之上津縣省入鄖西縣。均州屬襄陽府管轄。

民國初期,十堰地區有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均縣歸屬湖北省安襄鄖荊道,後改名鄂北道(襄陽道)管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政府將湖北省劃分為十一個行政督察區。十堰地區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公署設鄖陽。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月改稱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地及轄縣未變。

1948年5月,十堰地域各縣屬陝南區。陝南區於1948年6月成立。十堰地域諸縣屬第四地委、專署管轄(南三縣未解放)。四地委、公署下轄鄖縣、鄖西、均縣、上關、鎮安、山陽、白河八縣。

1949年1月,四地委改為兩鄖地委、專署。

1949年7月,兩鄖地委、專署機關從鄖西遷往鄖縣城關。此時兩鄖地委轄鄖縣、鄖西、均縣、竹山、竹溪、房縣六縣。

1950年1月,陝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兩鄖專署隸屬陝西省。

1950年2月,兩鄖地區劃歸湖北省管轄。兩鄖專署改為鄖陽專署並仍下轄六縣。

1952年12月,撤銷鄖陽專署,劃入襄陽專署,後屬襄陽地區。

1965年6月,復設鄖陽地委,併成立鄖陽地委辦事處。7月,設立鄖陽專員公署,公署機關駐鄖縣。8月,鄖陽專區轄鄖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均縣六縣。1967年,鄖陽地區黨委、行政公署遷往十堰。

1969年12月,撤銷“十堰辦事處”,成立十堰市,為隸屬鄖陽地區的縣級市。鄖陽地區轄十堰、鄖縣、均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

1973年2月,鄖陽地區所轄十堰市改為省轄市,地市分離。升格後十堰市轄十堰、茅箭、白浪、大川、東風、花果、黃龍、大峽等八個人民公社。十堰市和第二汽車製造廠實行政企合一,一個機構、一套領導班子、兩塊牌子。鄖陽地區仍轄六縣不變。

1982年4月,十堰市和第二汽車製造廠實行政企分離,十堰市獨立成立十堰市委、市政府,所轄不變。鄖陽地區所轄六縣仍舊。

1983年,均縣改為丹江口市(縣級市)。鄖陽地區轄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和丹江口市。

1984年5月,十堰設張灣、茅箭兩個市轄區(正縣級)。

1991年,省級白浪經濟開發區成立,設管委會,劃茅箭區白浪街道管理。

1994年10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湖北省鄖陽地區、十堰市合併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批覆》,下發《關於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併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通知》,撤銷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併。將原地區所屬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劃歸十堰市管轄。地市合併後的十堰市(地級市)轄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和丹江口市,以及茅箭、張灣兩個市轄區。

1997年,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成立,行使縣級管理職能和權限。

1991年8月,成立了十堰經濟開發區,是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

2012年12月,十堰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4年12月17日,鄖縣成功撤縣設區,掛牌改為鄖陽區

東方底特律——湖北十堰

地理環境

十堰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地處秦巴山區東部、漢江中上游地區,與河南西部、陝西南部、重慶東部等3省市邊境交界。東與湖北襄陽市的保康、谷城、老河口3縣市接壤,東北與河南南陽市的淅川縣相連,北與陝西商洛市的商南、山陽、鎮安3縣相接,西與陝西安康市的白河、旬陽、平利、鎮坪4 縣毗鄰,南與湖北神農架和重慶市的巫溪縣交界。大巴山東段逶迤於南,秦嶺餘脈屏障其北,漢江自西向東穿越全境,全境面積約23680平方公里,地跨北緯31°30′至33°16′,東經109°29′至111°16′,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長約195.5公里。

十堰市地處中緯度地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域內多年平均氣溫15.4℃,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9℃(1996年7月19日),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1.9℃(1976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69.6mm,降雨量多集中在6、7、8、9四個月,降水量達456mm,佔全年降雨量的59.2%。降雨量表現為東南部略多於西北部。區內年總平均降水日數為115-120天,夏季最多(34.5天),秋季略高於春季(分別為32.2天和30.7天),冬季最少(僅15.8天)。

十堰市山脈分屬3個系:秦嶺山脈東段延伸到十堰北部,武當山位於十堰中部,大巴山的東段橫列於十堰西南部。這些山脈多由變質岩和石灰岩構成。特點是:山大谷狹,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最高點竹溪蔥坪海拔2740.2米,最低點丹江口市潘家巖海拔87米。十堰市整個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十堰市可分為丘陵、低山、中山、高山4種主地貌類型和河谷平地、山間盆地2種副地貌類型。

十堰市是湖北省散雜居少數民族工作重點地區之一,有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44個少數民族成分。2016年,十堰少數民族人口為2.25萬人,佔十堰市總人口的0.65%,其中回族人口1.9萬人,分佈在十堰市八縣市區、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東方底特律——湖北十堰

風景名勝

十堰市是一個山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道教聖地武當山。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嶽風景旅遊勝地。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絕壁深懸的36巖、激湍飛流的24澗、雲騰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臺等。

以下為十堰主要旅遊景點:

1.十堰市區:賽武當自然保護區,牛頭山森林公園,四方山植物園,人民公園,黃龍古鎮,黃龍庫區漂流,東風商用車公司總裝配廠裝配線。

2.丹江口市:武當山峽谷漂流,丹江口水庫,丹江口大壩,千島畫廊,松濤山莊,伍家溝民間故事村,呂家河民歌村,銀夢湖,太極峽風景區,武當山南神道,武當淨樂宮,丹江口庫區旅遊中心港,丹江口國家森林公園,騾馬溝村武柱峰景區。

3.武當山特區:玄武門,玉虛宮,磨針井,太子坡,武當南神道,紫霄宮,五龍宮,南巖宮,金頂,太極湖,玄嶽門。

4.鄖陽區: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吟峽,仙女洞,虎嘯灘,金沙灣水上樂園,鄖陽島旅遊度假區,滄浪山國家森林公園。

5.鄖西縣:五龍河旅遊風景區,龍潭河風景區,天河七夕廣場,上津古城,虎豹峽景區,懸鼓觀。

6.竹山縣:女媧山天池,九華山森林公園,驢頭峽漂流,上庸古城,施洋故居。

7.竹溪縣:楚長城鄂陝界關埡城門,十八里長峽,偏頭山森林公園。

8.房縣:野人谷野人洞,溫泉度假村,掛榜巖,顯聖殿,廬陵王故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