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大家對食人魚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也許很多親們會說:恐怖、凶殘、人類的噩夢。在幾年前,就有兩部以食人魚吃人為素材的恐怖電影風靡全球,也讓這類魚的名聲更是臭名遠昭。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食人魚》電影海報

在影片中,它們嗜血狡猾,殘暴異常,所到之處任何活物都會在瞬間被吃得只剩枯骨。人們紛紛逃離水邊,聞“魚”喪膽,而食人魚儼然成了水中的霸主。

但是,食人魚真的像電影中那麼可怕嗎?它們身上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祕密呢?它們到底是種什麼魚?它有多危險?中國也有食人魚嗎?今天,三水就帶大家一起走進食人魚的國度,一一揭曉謎底。

食人魚到底是什麼魚?

其實,“食人魚”這個名字並不是特指某一種魚,而是對生活在南美洲熱帶地區,亞馬孫河流域的具有肉食習性的淡水魚的統稱。在當地的土著方言中,這類魚被叫作piranha,意思是“長著牙齒的魚”。在中國,人們則常把這類魚稱為水虎魚、食人鯧。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食人魚

在南美洲,食人魚的自然分佈非常廣泛。僅僅在巴西就有20多處城鎮、河流、山脈以“食人魚”命名。幾乎在當地的所有河流、小溪、湖泊中都隱藏著這種魚類。對於當地人而言,食人魚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全世界共生活著數十種食人魚,小型種類的體長僅約15釐米,大型種類則可以長到50釐米左右。從分類學上看,大多數種類的食人魚都是脂鯉科的魚類。脂鯉科是一個物種繁多,魚丁興旺的大家族,其中不僅有肉食的食人魚,也有不少雜食和草食的魚類。脂鯉科的成員不論是吃肉、吃素,還是雜食,嘴裡大都長著鋒利的牙齒。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食人魚

在恐怖片裡,食人魚總是被描繪得面目可憎,恐怖猙獰,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許多種類的食人魚都色彩豔麗,鱗光閃閃,具有頗高的顏值。歷史上,它們曾經作為觀賞魚被引入到原產地以外的很多國家地區。但是在此之後,食人魚在這些地區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態破壞和人員傷亡,一些問題至今都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食人魚真的有那麼危險嗎?

自從191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自己的探險日記中將食人魚描述為“漩渦般的猛獸、世界上最凶殘的魚”後,這種魚的危險性似乎就已紮根在人們的意識中。

在恐怖電影裡,經過誇張和藝術加工,食人魚更被塑造成一種噩夢般的殺手。它們會對任何落入水中的動物大開殺戒,結實的身體甚至連鋼板都能撞破……現實中的食人魚也這樣危險嗎?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電影《食人魚3D》中的史前食人魚

其實,食人魚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才會攻擊獵物。大多數時候,它們對河流中健康的動物不太感興趣,相反,那些虛弱的、快死的、受傷的動物更能引起它們的注意,這就像狼群會尋找羊群中比較弱的目標進攻一樣。

食人魚的綽號之一——“水中狼族”,就隱喻著它們在亞馬孫地區的生態地位與草原上的狼十分相似。作為捕食者,食人魚位於食物鏈的頂部,影響著生存區域內其他動物的數量。作為清道夫,它們吃掉一切柔弱的、生病的、死亡的動物,清理河水中的腐殖質,保持生態環境的健康和平衡,促進自然界的優勝劣汰。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食人魚攻擊水鳥

對於亞馬孫地區的居民來說,食人魚與其他動植物一樣,也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角色,受著自然法則的約束。只要人們尊重食人魚的習性,不帶著傷游泳,不在洗澡的水域裡清理動物的肉等,便可有效減少,甚至避免食人魚的攻擊和傷害。

實際上,食人魚的主要食譜並不是大型動物,而是魚類、螃蟹、昆蟲,偶爾還有包括鳥類、青蛙和蜥蜴。雖然,現實中的食人魚並不像電影中那樣狂躁,但它們畢竟是肉食性魚類,其危險性不可忽視。在幾十種食人魚中,以紅腹食人魚、黑食人魚、胭脂食人魚等幾種最為凶猛。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紅腹食人魚

紅腹食人魚即便在食人魚的圈子裡以凶暴聞名。它們的身體短而粗,背部呈灰綠色,腹部呈鮮紅色,體長一般只有15 ~20釐米。紅腹食人魚在落單時膽子很小,可一旦它們被食物吸引,聚集成群,就會變成橫行水中的殺手。

它們的牙齒非常尖利,能直接把肉從獵物身上咬下來。雖然被紅腹食人魚咬一口不足以致命,但是它們會迅速把肉吞下,然後一口接一口地繼續咬,整個魚群也會從各個角度對獵物進行漩渦般的攻擊。僅僅幾分鐘,一群10多釐米長的食人魚就能把大約50公斤的肉吃個精光。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黑食人魚

黑食人魚的性情要比紅腹食人魚溫和一些,但是它們的長相特別恐怖,一雙血紅色的眼睛目露凶光。黑食人魚的體長可以超過40釐米,重約5千克。這種魚的咬力超群,牙齒也異常鋒利。

在南美洲國家委內瑞拉,黑食人魚有一個不雅的稱呼,叫做“閹驢者”。因為當地人深信,牲畜涉水過河時,其睪丸會被黑食人魚吃掉。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黑食人魚確實對當地的牧業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它們常把試圖喝水的牲畜的鼻子咬傷,引起感染,最終導致牲畜的死亡。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胭脂食人魚

胭脂食人魚(Pygocentrus piraya)長著一雙銀灰色的眼睛。它們的身上彷彿打翻了油畫板,紅色、紫色、黃色的火焰紋路交錯相間,色彩繽紛。野生的胭脂食人魚可以長到50釐米以上,體重超過5公斤,與紅腹食人魚相比已稱得上是“巨人”。

雖然外觀豔麗奪目,胭脂食人魚可絕不是吃素的“花瓶”,它們同其他食人魚一樣有強有力的下顎和非常鋒利的牙齒。在擁擠的水域裡,其性情會變得愈加凶暴。

總體來看,食人魚的危險程度並不一定與它的體型成正比。它們之所以有凶猛的名聲,主要是因為撕咬的功夫非常厲害。食人魚到底有怎樣的身體構造,怎樣的捕食策略,才具備了令人“談魚色變”的殺傷力呢?

食人魚的咬力有多大?

食人魚的身體構造十分卓越,它們的頭型大而獨特,頭部周圍長有發達的肌肉,這使其具備了驚人的咬力。測試食人魚的咬力是項危險的工作。科學家們冒著被咬斷手指的風險,在亞馬遜的河流裡抓到了10多條黑食人魚。

他們把一種特製的力量測量器放到食人魚的嘴裡,測出了黑食人魚的咬力約是其自身體重的30倍,即約150千克。從體重、體形與咬力的比例關係來看,食人魚的相對力量遠遠超過了大白鯊、土狼和凱門鱷。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食人魚的牙

除了咬力非凡,食人魚在進攻時還能夠迅速地開合短而有力的下顎。它們三角形的牙齒非常鋒利,而且可以精確地閉合。亞馬遜土著部落的居民曾將食人魚的上下顎作為剪刀使用。

當食人魚咬住獵物時,它們會緊咬不放,然後扭動身體,將肉塊硬生生地撕扯下來。有時候,它們的牙齒會因為用力過猛的撕咬而折斷、脫落。但是不用擔心,新的牙齒又會再度生長出來,使食人魚始終保持最佳的獵殺狀態。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食人魚的牙

除了牙齒、下顎、肌肉等“硬件”過硬之外,食人魚的某些感觀也是非常靈敏的。在亞馬孫地區,由於植物的遮擋,水中往往只有微弱的陽光。食人魚生長在昏暗的世界裡,視覺因此而退化,聽覺和嗅覺卻得到了進化。

當受傷的動物掉入水中掙扎,血液的味道彌散開來,食人魚便開始密切地注意這些聲音和氣味,直到某一個最恰當的時機,它們將不約而同、爭先恐後地進攻。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食人魚集群捕食

在捕食策略方面,食人魚是非常高明的。它們總是先咬住獵物的眼睛或尾巴,使其失去逃生能力,然後再成群結隊地輪番發起攻擊。

對於體形、體重比自身大出數倍的獵物,食人魚會從傷口上開始吃肉,它們很快就能把傷口撕開,進入到獵物內部,先進攻內臟,再吃脂肪和肌肉,進進出出,大塊朵頤。它們的這種生存智慧是億萬年進化的結果,是從它們的祖先身上繼承、演化而來的本能。

史前食人魚只是虛構的嗎?

在電影《食人魚3D》的故事中,罪魁禍首是一種被人們認為早已滅絕的史前食人魚。它們被塵封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水洞裡,依靠自相殘殺得以延續下來。那麼問題來了,現實世界中是否也有過史前食人魚?食人魚真會同類相食嗎?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電影《食人魚3D》中的史前食人魚

經科學研究表明,在距今800萬年到1000萬年前,南美洲曾經生活著一種巨型食人魚,名為帕蘭巨食人魚,這種魚很可能是當今各種食人魚的祖先。

通過對這種魚僅存的部分頭骨、牙齒化石進行研究,科學家們認為,帕蘭巨食人魚可以長到約70釐米長,10千克重,它的咬力足以咬碎龜殼、披甲魚,以及更大的陸地動物的骨骼。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帕蘭巨食人魚與人類的體形對比

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食人魚的滅絕是由於地殼運動導致的自然環境變化。在這裡,我們不妨幻想一下,如果地殼運動真的把一群食人魚與外界隔絕,它們會同類相食嗎?

事實上,食人魚被困在孤立的水域中的情況,在現代食人魚身上也是很常見的。只不過,其主要原因不是地殼運動,而是亞馬遜地區的季節更替。當該地區的雨季來臨,河水的水位會迅速上漲,突破河流和湖泊的邊界,在森林中氾濫開來。

食人魚便紛紛游出原來的河道,四處尋覓因洪水而死去的動物。然而,當洪水退去時,許多沒能及時回到河道中的食人魚就會被困在一個個孤立的水塘裡。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食人魚

如果水塘的水足夠深,捱到下一個雨季應該是沒問題的。可是,水中的食物來源卻無法保證。在最初的幾個月裡,食人魚主要捕食水塘裡的其他魚類。隨著這些魚的數量越來越少,食人魚之間的競爭也愈加激烈。

不久之後,水塘裡就只剩下食人魚了。這些純粹的肉食動物就像是得了狂躁症的患者,開始相互殘殺,吃掉那些露出脆弱跡象的同類。每條魚都時刻提防自己的夥伴,因為即便是在同類的群體中,脆弱也就意味著死亡。當雨季再度來臨,洪水又為食人魚帶來了食物和廣闊的生存空間。殘存下來的少數食人魚終於得到了回報。

食人魚有天敵嗎?

作為食物鏈中的一份子,食人魚不但有天敵,而且種類很多,以鷺鷥【lù sī】為代表的各種水鳥就是其中之一。當雨季的洪水退去後,不少食人魚會擱淺在淺灘和低地裡,它們將會成為數十種水鳥的饕餮【tāo tiè】大餐。

除了鳥類之外,在水中,食人魚也面臨著凱門鱷、巨獺、淡水海豚等天敵的威脅。一些小型魚類還會趁著看守巢穴的食人魚的不備,偷吃它們的卵。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巨獺捕食食人魚

當然,人類也是食人魚的天敵。在南美洲的水產市場上,總可以見到有食人魚在被出售。雖然食人魚的肉少、刺多,並不是一種人人都愛吃的美食,但當地很多人相信食人魚湯是一種春藥,雖然這種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

由於受到各種天敵的影響,食人魚在亞馬遜地區並沒有氾濫成災。但是,當它們被輸出到世界的其他國家地區,並且流竄到自然環境中,增殖繁衍後,就很可能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的物種入侵問題。

中國也有食人魚嗎?

2012年夏季,廣西省柳州市的一位居民在河邊給小狗洗澡時遭到了食人魚的攻擊。這一事件引起了我國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原產於南美洲的食人魚為何會出現在中國?它們能夠適應中國的自然環境嗎?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柳州食人魚事件

一般認為,食人魚最早是作為觀賞魚被引入中國的。它們絢麗的外表,特別是響亮的名聲,對一些抱有獵奇心理的魚類愛好者很有吸引力。而自然水體中的食人魚幾乎都是被飼主、商販遺棄的寵物或商品。

作為一種熱帶魚,食人魚對水溫有著硬性的要求。我國南部,特別是兩廣地區的氣候與其原產地的氣候相近,這使食人魚的生存成為可能。食人魚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次便可產下數百甚至數千枚卵。它們在中國缺乏天敵,一旦大量繁殖,極有可能對我國的國民安全、水域生物多樣性和漁業生產造成沉重的打擊。

為了消除食人魚帶來的威脅,自從2002年開始,我國漁政部門就相繼發出通知,對食人魚展開了全面的清剿。海關對這類魚謹慎排查,禁止其非法引入。市場的監管不斷加強,禁止食人魚的非法養殖和經營,對從業者實行嚴厲的處罰。最後,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嚴禁將食人魚放入我國的自然水系。

食人魚,究竟有多可怕?

食人魚

放眼全世界,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當地生態破壞的案例比比皆是。瘋長的水葫蘆威脅航運安全;氾濫的小龍蝦使農田水利遭受巨大損失;難除的美國白蛾對森林資源危害顯著;凶猛的巴西龜可能令當地的原有龜種徹底消失……我國每年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上千億元。

一個個觸目驚心的事例提醒著我們,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是多麼重要。相反,如果不考慮生態問題,隨意放生外來物種,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在對待食人魚的問題上,我們應當共同攜手,抵制食人魚的非法引入、養殖和隨意放生,為保護我國健康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力量。

——(本文來源於網絡資料整理,如有不妥,敬請告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