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
"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古樓舊稱市樓,又名四照樓。矗立在縣城內舊丁字街(現為古樓街)交接處。此樓建築年代無碑可稽,以結構推測應為明代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光緒三十二年(1906)兩次重修。1957年縣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補修。

"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古樓舊稱市樓,又名四照樓。矗立在縣城內舊丁字街(現為古樓街)交接處。此樓建築年代無碑可稽,以結構推測應為明代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光緒三十二年(1906)兩次重修。1957年縣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補修。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此樓建築獨特,系木結構兩層樓,底部未紮根基,只用十六根粗壯木柱支撐整體,故有“無根樓”之稱。古樓四面匾題:東“東莊煙霧”,南“翠金高峰”,西“團山疊霞”,北“雙流合璧”。

"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古樓舊稱市樓,又名四照樓。矗立在縣城內舊丁字街(現為古樓街)交接處。此樓建築年代無碑可稽,以結構推測應為明代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光緒三十二年(1906)兩次重修。1957年縣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補修。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此樓建築獨特,系木結構兩層樓,底部未紮根基,只用十六根粗壯木柱支撐整體,故有“無根樓”之稱。古樓四面匾題:東“東莊煙霧”,南“翠金高峰”,西“團山疊霞”,北“雙流合璧”。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古樓舊稱市樓,又名四照樓。矗立在縣城內舊丁字街(現為古樓街)交接處。此樓建築年代無碑可稽,以結構推測應為明代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光緒三十二年(1906)兩次重修。1957年縣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補修。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此樓建築獨特,系木結構兩層樓,底部未紮根基,只用十六根粗壯木柱支撐整體,故有“無根樓”之稱。古樓四面匾題:東“東莊煙霧”,南“翠金高峰”,西“團山疊霞”,北“雙流合璧”。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古樓舊稱市樓,又名四照樓。矗立在縣城內舊丁字街(現為古樓街)交接處。此樓建築年代無碑可稽,以結構推測應為明代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光緒三十二年(1906)兩次重修。1957年縣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補修。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此樓建築獨特,系木結構兩層樓,底部未紮根基,只用十六根粗壯木柱支撐整體,故有“無根樓”之稱。古樓四面匾題:東“東莊煙霧”,南“翠金高峰”,西“團山疊霞”,北“雙流合璧”。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古樓舊稱市樓,又名四照樓。矗立在縣城內舊丁字街(現為古樓街)交接處。此樓建築年代無碑可稽,以結構推測應為明代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光緒三十二年(1906)兩次重修。1957年縣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補修。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此樓建築獨特,系木結構兩層樓,底部未紮根基,只用十六根粗壯木柱支撐整體,故有“無根樓”之稱。古樓四面匾題:東“東莊煙霧”,南“翠金高峰”,西“團山疊霞”,北“雙流合璧”。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古樓舊稱市樓,又名四照樓。矗立在縣城內舊丁字街(現為古樓街)交接處。此樓建築年代無碑可稽,以結構推測應為明代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光緒三十二年(1906)兩次重修。1957年縣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補修。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此樓建築獨特,系木結構兩層樓,底部未紮根基,只用十六根粗壯木柱支撐整體,故有“無根樓”之稱。古樓四面匾題:東“東莊煙霧”,南“翠金高峰”,西“團山疊霞”,北“雙流合璧”。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古樓舊稱市樓,又名四照樓。矗立在縣城內舊丁字街(現為古樓街)交接處。此樓建築年代無碑可稽,以結構推測應為明代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光緒三十二年(1906)兩次重修。1957年縣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補修。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此樓建築獨特,系木結構兩層樓,底部未紮根基,只用十六根粗壯木柱支撐整體,故有“無根樓”之稱。古樓四面匾題:東“東莊煙霧”,南“翠金高峰”,西“團山疊霞”,北“雙流合璧”。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縣古樓舊稱市樓,又名四照樓。矗立在縣城內舊丁字街(現為古樓街)交接處。此樓建築年代無碑可稽,以結構推測應為明代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光緒三十二年(1906)兩次重修。1957年縣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補修。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此樓建築獨特,系木結構兩層樓,底部未紮根基,只用十六根粗壯木柱支撐整體,故有“無根樓”之稱。古樓四面匾題:東“東莊煙霧”,南“翠金高峰”,西“團山疊霞”,北“雙流合璧”。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石樓不是樓,有座小古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