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

什麼是味?

我們看中醫書介紹某種中藥時,都會說:該種中藥味甘,或味苦,或味辛……這個“味”就是今天我要說的“五味”。

俗話說藥食同源,就像食物一樣,中藥也有自己的“味道”,即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嚴格地說,中藥還有一種淡味,就是淡而無味的意思。但是習慣上我們只稱“五味”,不稱“六味”。在陰陽屬性上,辛味、甘味、淡味屬陽,酸味、苦味、鹹味屬陰。不同味道的中藥具有不同的作用,適用於不同疾病的治療。

《黃帝內經》認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的產生,首先是通過人的嘴來嘗試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應,更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中醫把五味的作用準確地概括為:“辛散、甘緩、酸收、苦堅、鹹軟”。

那麼,具體來說這“五味”究竟各有什麼本領呢?

◇◇辛味我們用嘴嘗之,會有一種麻辣或清涼的感覺,具有發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的功效。辛味中藥最適合風寒表症、感冒發燒、頭痛身重等。如生薑、白芷、陳皮、當歸、菟絲子等。辛入肺,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平時適當吃一些辛味食物或藥物可以養肺。

"

什麼是味?

我們看中醫書介紹某種中藥時,都會說:該種中藥味甘,或味苦,或味辛……這個“味”就是今天我要說的“五味”。

俗話說藥食同源,就像食物一樣,中藥也有自己的“味道”,即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嚴格地說,中藥還有一種淡味,就是淡而無味的意思。但是習慣上我們只稱“五味”,不稱“六味”。在陰陽屬性上,辛味、甘味、淡味屬陽,酸味、苦味、鹹味屬陰。不同味道的中藥具有不同的作用,適用於不同疾病的治療。

《黃帝內經》認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的產生,首先是通過人的嘴來嘗試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應,更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中醫把五味的作用準確地概括為:“辛散、甘緩、酸收、苦堅、鹹軟”。

那麼,具體來說這“五味”究竟各有什麼本領呢?

◇◇辛味我們用嘴嘗之,會有一種麻辣或清涼的感覺,具有發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的功效。辛味中藥最適合風寒表症、感冒發燒、頭痛身重等。如生薑、白芷、陳皮、當歸、菟絲子等。辛入肺,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平時適當吃一些辛味食物或藥物可以養肺。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甘味口嘗味甜,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適用於正氣虛弱、多種身體疼痛。一般來說,滋補養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比如,人蔘能大補元氣,熟地能滋補精血,飴糖能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甘入脾,因此甘味在中醫裡不僅指口感上有點甜,更重要的是有補益脾胃的作用。我們平時適當多吃一點甘味中藥或食物可以養脾。

"

什麼是味?

我們看中醫書介紹某種中藥時,都會說:該種中藥味甘,或味苦,或味辛……這個“味”就是今天我要說的“五味”。

俗話說藥食同源,就像食物一樣,中藥也有自己的“味道”,即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嚴格地說,中藥還有一種淡味,就是淡而無味的意思。但是習慣上我們只稱“五味”,不稱“六味”。在陰陽屬性上,辛味、甘味、淡味屬陽,酸味、苦味、鹹味屬陰。不同味道的中藥具有不同的作用,適用於不同疾病的治療。

《黃帝內經》認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的產生,首先是通過人的嘴來嘗試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應,更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中醫把五味的作用準確地概括為:“辛散、甘緩、酸收、苦堅、鹹軟”。

那麼,具體來說這“五味”究竟各有什麼本領呢?

◇◇辛味我們用嘴嘗之,會有一種麻辣或清涼的感覺,具有發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的功效。辛味中藥最適合風寒表症、感冒發燒、頭痛身重等。如生薑、白芷、陳皮、當歸、菟絲子等。辛入肺,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平時適當吃一些辛味食物或藥物可以養肺。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甘味口嘗味甜,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適用於正氣虛弱、多種身體疼痛。一般來說,滋補養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比如,人蔘能大補元氣,熟地能滋補精血,飴糖能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甘入脾,因此甘味在中醫裡不僅指口感上有點甜,更重要的是有補益脾胃的作用。我們平時適當多吃一點甘味中藥或食物可以養脾。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酸味這裡的“酸味”包括酸或澀的滋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適用於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尿頻失禁、遺精帶下、崩漏下血等症。如五味子能斂肺止咳、收斂止汗;烏梅、石榴皮能澀腸止瀉等,這些都是有酸味的藥物。澀味的藥物如龍骨、牡蠣能澀精止遺,赤石脂能澀腸止洩。酸入肝,我們平時吃點酸味食物或藥物可以養肝。

"

什麼是味?

我們看中醫書介紹某種中藥時,都會說:該種中藥味甘,或味苦,或味辛……這個“味”就是今天我要說的“五味”。

俗話說藥食同源,就像食物一樣,中藥也有自己的“味道”,即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嚴格地說,中藥還有一種淡味,就是淡而無味的意思。但是習慣上我們只稱“五味”,不稱“六味”。在陰陽屬性上,辛味、甘味、淡味屬陽,酸味、苦味、鹹味屬陰。不同味道的中藥具有不同的作用,適用於不同疾病的治療。

《黃帝內經》認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的產生,首先是通過人的嘴來嘗試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應,更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中醫把五味的作用準確地概括為:“辛散、甘緩、酸收、苦堅、鹹軟”。

那麼,具體來說這“五味”究竟各有什麼本領呢?

◇◇辛味我們用嘴嘗之,會有一種麻辣或清涼的感覺,具有發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的功效。辛味中藥最適合風寒表症、感冒發燒、頭痛身重等。如生薑、白芷、陳皮、當歸、菟絲子等。辛入肺,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平時適當吃一些辛味食物或藥物可以養肺。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甘味口嘗味甜,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適用於正氣虛弱、多種身體疼痛。一般來說,滋補養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比如,人蔘能大補元氣,熟地能滋補精血,飴糖能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甘入脾,因此甘味在中醫裡不僅指口感上有點甜,更重要的是有補益脾胃的作用。我們平時適當多吃一點甘味中藥或食物可以養脾。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酸味這裡的“酸味”包括酸或澀的滋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適用於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尿頻失禁、遺精帶下、崩漏下血等症。如五味子能斂肺止咳、收斂止汗;烏梅、石榴皮能澀腸止瀉等,這些都是有酸味的藥物。澀味的藥物如龍骨、牡蠣能澀精止遺,赤石脂能澀腸止洩。酸入肝,我們平時吃點酸味食物或藥物可以養肝。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苦味即苦的滋味,具有清熱解毒、燥溼、瀉火、降氣、通便等作用,多用於治療熱證、溼證。比如,苦寒的黃連、黃芩能清熱瀉火燥溼;苦寒的大黃能瀉下通便;苦溫的蒼朮能燥溼運脾。此外,前人的經驗,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於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的痿證,即具有瀉火存陰(堅陰)的意義。苦入心,夏天適當吃一些苦味藥物或食物可以養心。苦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和消炎瀉火的功能。從五行來看,心屬於火髒,火多了會變成炎症

"

什麼是味?

我們看中醫書介紹某種中藥時,都會說:該種中藥味甘,或味苦,或味辛……這個“味”就是今天我要說的“五味”。

俗話說藥食同源,就像食物一樣,中藥也有自己的“味道”,即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嚴格地說,中藥還有一種淡味,就是淡而無味的意思。但是習慣上我們只稱“五味”,不稱“六味”。在陰陽屬性上,辛味、甘味、淡味屬陽,酸味、苦味、鹹味屬陰。不同味道的中藥具有不同的作用,適用於不同疾病的治療。

《黃帝內經》認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的產生,首先是通過人的嘴來嘗試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應,更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中醫把五味的作用準確地概括為:“辛散、甘緩、酸收、苦堅、鹹軟”。

那麼,具體來說這“五味”究竟各有什麼本領呢?

◇◇辛味我們用嘴嘗之,會有一種麻辣或清涼的感覺,具有發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的功效。辛味中藥最適合風寒表症、感冒發燒、頭痛身重等。如生薑、白芷、陳皮、當歸、菟絲子等。辛入肺,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平時適當吃一些辛味食物或藥物可以養肺。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甘味口嘗味甜,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適用於正氣虛弱、多種身體疼痛。一般來說,滋補養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比如,人蔘能大補元氣,熟地能滋補精血,飴糖能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甘入脾,因此甘味在中醫裡不僅指口感上有點甜,更重要的是有補益脾胃的作用。我們平時適當多吃一點甘味中藥或食物可以養脾。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酸味這裡的“酸味”包括酸或澀的滋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適用於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尿頻失禁、遺精帶下、崩漏下血等症。如五味子能斂肺止咳、收斂止汗;烏梅、石榴皮能澀腸止瀉等,這些都是有酸味的藥物。澀味的藥物如龍骨、牡蠣能澀精止遺,赤石脂能澀腸止洩。酸入肝,我們平時吃點酸味食物或藥物可以養肝。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苦味即苦的滋味,具有清熱解毒、燥溼、瀉火、降氣、通便等作用,多用於治療熱證、溼證。比如,苦寒的黃連、黃芩能清熱瀉火燥溼;苦寒的大黃能瀉下通便;苦溫的蒼朮能燥溼運脾。此外,前人的經驗,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於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的痿證,即具有瀉火存陰(堅陰)的意義。苦入心,夏天適當吃一些苦味藥物或食物可以養心。苦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和消炎瀉火的功能。從五行來看,心屬於火髒,火多了會變成炎症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炎”由兩個火組成的,火多了就變成了炎)。若心火上炎到頭面,會出現臉色發紅、口舌生瘡甚至赤爛疼痛等問題,這時我們可以在醫生叮囑下吃一些苦味藥物或食物。

◇◇鹹味鹹,即鹽的滋味,有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平肝潛陽的作用,適用於大便祕結、瘰癧、痰核、肝陽頭痛眩暈等症。比如海藻、昆布能軟堅散結;芒硝能軟堅潤燥通便。鹹入腎,就是說鹹味的藥物或食物最容易作用於腎,鹹味適度可以養腎。除了以上五味外,還有一種就是淡味。淡味能滲溼、利尿,多用以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淡味的豬苓、茯苓都有利水滲溼的作用。總的來說,不同味道的藥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同時也適用於不同的病症。

"

什麼是味?

我們看中醫書介紹某種中藥時,都會說:該種中藥味甘,或味苦,或味辛……這個“味”就是今天我要說的“五味”。

俗話說藥食同源,就像食物一樣,中藥也有自己的“味道”,即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嚴格地說,中藥還有一種淡味,就是淡而無味的意思。但是習慣上我們只稱“五味”,不稱“六味”。在陰陽屬性上,辛味、甘味、淡味屬陽,酸味、苦味、鹹味屬陰。不同味道的中藥具有不同的作用,適用於不同疾病的治療。

《黃帝內經》認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的產生,首先是通過人的嘴來嘗試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應,更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中醫把五味的作用準確地概括為:“辛散、甘緩、酸收、苦堅、鹹軟”。

那麼,具體來說這“五味”究竟各有什麼本領呢?

◇◇辛味我們用嘴嘗之,會有一種麻辣或清涼的感覺,具有發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的功效。辛味中藥最適合風寒表症、感冒發燒、頭痛身重等。如生薑、白芷、陳皮、當歸、菟絲子等。辛入肺,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平時適當吃一些辛味食物或藥物可以養肺。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甘味口嘗味甜,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適用於正氣虛弱、多種身體疼痛。一般來說,滋補養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比如,人蔘能大補元氣,熟地能滋補精血,飴糖能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甘入脾,因此甘味在中醫裡不僅指口感上有點甜,更重要的是有補益脾胃的作用。我們平時適當多吃一點甘味中藥或食物可以養脾。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酸味這裡的“酸味”包括酸或澀的滋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適用於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尿頻失禁、遺精帶下、崩漏下血等症。如五味子能斂肺止咳、收斂止汗;烏梅、石榴皮能澀腸止瀉等,這些都是有酸味的藥物。澀味的藥物如龍骨、牡蠣能澀精止遺,赤石脂能澀腸止洩。酸入肝,我們平時吃點酸味食物或藥物可以養肝。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苦味即苦的滋味,具有清熱解毒、燥溼、瀉火、降氣、通便等作用,多用於治療熱證、溼證。比如,苦寒的黃連、黃芩能清熱瀉火燥溼;苦寒的大黃能瀉下通便;苦溫的蒼朮能燥溼運脾。此外,前人的經驗,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於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的痿證,即具有瀉火存陰(堅陰)的意義。苦入心,夏天適當吃一些苦味藥物或食物可以養心。苦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和消炎瀉火的功能。從五行來看,心屬於火髒,火多了會變成炎症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炎”由兩個火組成的,火多了就變成了炎)。若心火上炎到頭面,會出現臉色發紅、口舌生瘡甚至赤爛疼痛等問題,這時我們可以在醫生叮囑下吃一些苦味藥物或食物。

◇◇鹹味鹹,即鹽的滋味,有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平肝潛陽的作用,適用於大便祕結、瘰癧、痰核、肝陽頭痛眩暈等症。比如海藻、昆布能軟堅散結;芒硝能軟堅潤燥通便。鹹入腎,就是說鹹味的藥物或食物最容易作用於腎,鹹味適度可以養腎。除了以上五味外,還有一種就是淡味。淡味能滲溼、利尿,多用以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淡味的豬苓、茯苓都有利水滲溼的作用。總的來說,不同味道的藥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同時也適用於不同的病症。

酸甜苦辣鹹,一種味道對應療效,知道味道就能怎麼食療養生了

如果掌握了各種藥物的不同味道就大致知道了它們的作用,這對治療疾病是很有幫助的。

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很多的中藥往往兼有兩種以上的味道,適應病症也就更加廣泛。因此,我們在使用過程中千萬不要“照葫蘆畫瓢”。而且,每一種藥物的性和味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全面而正確地瞭解和使用藥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