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輪迴圖中讀懂生死

釋際醒 文化 醍醐 醍醐 2017-08-01

在生死輪迴圖中讀懂生死

藏地常見的生死輪迴圖,是否也曾令你困惑不解?

●●●

只要遊歷過西藏,一定見過這無處不在的生死輪迴圖——這個吞食天地的形象,在向我們說明什麼?

讀完這篇邊壩活佛親自撰寫的介紹,你或許能穿透圖像,在其中看見生死。


鑑於生死輪迴圖在藏地的普及程度,只要是去過藏地旅遊或者對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稍感興趣的人應該多少都見過“生死輪迴圖”,藏寺迴廊和大殿外壁上的主要壁畫內容也正是這幅圖與本生故事(སྐྱེས་རབས་ཀྱི་སྡེ)。而且不單單以壁畫的形式呈現,在藏地它也是唐卡、堆繡、酥油花、雕塑等傳統藏藝的主要表現內容之一,在藏地有著舉足輕重的文化價值,它緣何會被如此關注呢?我想大概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因為它是唯一一個以圖說的方式完整的昭示了“痛苦”的本質、生成和解決方法的圖形,二是因為它以簡練地構圖完整的建構出了佛教的宇宙圖景,所以即使僅僅因為這兩點原因,置於藏傳佛教乃至整個佛教其重要性也就無須贅述了。

在生死輪迴圖中讀懂生死

佛教藝術的魅力正在於其象徵性,佛本生故事亦是如此

“生死輪迴圖”顧名思義,它是昭示生死輪迴的圖形,但“生死輪迴圖”(སྲིད་པའི་འཁོར་ལོ)這一稱謂只是其多種稱謂中的一種,它其實有多種翻譯,比如生死流轉圖、六趣唯心圖等,鑑於普及和使用頻率較高此文就用了“生死輪迴圖”這一稱謂,但即使這樣的翻譯細究的話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此處的སྲིད་པ即“祀拔”特指“輪迴”,而འི這個字是助詞即領屬詞,而་འཁོར་ལོ即“廓落”有環或輪的意思,所以也可以翻譯為“輪迴之輪”。

生死輪迴圖的形制大部分都一樣,除了細節上稍微有所出入,比如左上角的偈文和光輪以佛國淨土或佛像所替的情況,以及偈文擺放的位置等以外基本一致。

大致形制就是以不同大小的四層呈同圓形的環圈作為闡釋生死實質的輪迴圖,圓圖外有一怒目圓瞪長有獠牙的死主衿抱咬噬圓輪,左上角繪有淨土、佛像或者光圈以及偈文,右上角是佛陀正指著月輪和梵偈,這是基本的式樣。

生死輪迴圖昭示了佛祖初轉法輪時宣講的最為關鍵的教義即四聖諦、十二因支、三毒、六道輪迴等義理。釋迦牟尼佛通過徹悟生死輪迴之實質參透了“苦”的本質,而這幅圖就是將佛陀參悟的內容以圖景的形式繪製而成的,“生死輪迴圖”是佛祖親自授意繪製的解脫生死之苦的指示圖,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它以形象表現形式建構了佛教的宇宙圖景和闡釋了“六道輪迴”、“因果相續”等理論這一點上,更體現在對於佛教徒而言其具有的出離煩惱的方法論這一點上,以及注重形象思維培養的教義而言,這種意義深遠的可視化理論的圖景能夠讓人快速、直觀的感受和參悟佛義這兩點上吧。而要領會這幅圖的內在價值首先需要了解圖景中每一樣事物所代表的寓意。

在生死輪迴圖中讀懂生死

釋尊初轉法輪唐卡,米瑪次仁

布面、礦物顏料、金

80*50cm,2017

醍醐藝術中心·拉薩

首先從圓輪開始,圓輪由內而外大小不一的四層圓輪環環套嵌而成,最核心的圈裡繪有無法擺脫生死之苦的最根本的原因,即分別依次代表貪、嗔、痴的鳥(鴿)、蛇、豬圖案,圖案中鳥和蛇從豬的口中出來,表示貪、嗔二心源於無知愚昧的“痴”,而以鴿子來代表貪慾,則是因為它是所有禽類中交尾頻率最為密集的鳥禽之故,而蛇類因為其嗔怒心盛而故,而豬則因為其不知清濁不分黑白的愚昧二故。

第二圈左右各有一個半圓,底色呈白色的左邊半圓,繪有因生前廣積善業而身著華服,在一種寧靜的氛圍中頭朝上,豎立著隨著佛菩薩的引領駕雲呈祥投生善趣的中陰身,而與此相反的基色為黑色的右側半圓,則繪有因生前大量造作惡業而由業力所造的魑魅魍魎,強行拖拽著在一種焦慮與恐懼的氛圍內倒立著墮入惡趣的中陰身,反映了善惡因果不虛的理念。

在生死輪迴圖中讀懂生死

第三圈也即起主體作用的中圈中,正上方和正下方圖中分別是天道和地獄道,左側的上方是阿修羅道,下方是畜牲道,右側上下分別是人道和餓鬼道,此圈中繪製的內容是因善惡業力而投生的場域,也就是六趣即: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

這六道中天、非天(阿修羅)、人為三善趣,而旁生(畜牲道)、餓鬼、地獄則為三惡趣。

善惡道的區分是根據其因前世惡業所感遭受的痛苦輕重而分的,比如稱為三塗的三惡趣,有遭受煉獄之苦的“火塗”即地獄,也有需要遭受刀砍仗擊淪為刀俎的“刀塗”即餓鬼道,還有時刻面臨飲血食肉的強者吞噬的“血塗”即旁生,而相對於惡趣而言,善趣則可享有更多的安寧和快樂故此得名。

但即使如此,善趣仍沒有脫離痛苦,比如人道要受生老病死等苦,而阿修羅道則要遭受刀兵等苦,即使貴為六道之首三界至尊的居於須彌山之巔的神道,也要遭受衰相等苦,所以佛教倡導的出離心和大乘佛法教導的菩薩行還是在倡導;“即使這樣的善趣也不能要,我們要永遠擺脫生死,脫離輪迴之苦”這樣的理念。

在生死輪迴圖中讀懂生死

第四圈中的圖案是最關鍵的一點,如果說以上三圈的圖景是四聖諦中苦諦的詮釋,那麼這幅圖就是在釋義集諦的意義。在最外圍的這圈圓環中有十二幅圖,分別代表著十二因緣,分別依次以盲人,瓦匠,猴、船、空宅、接吻、眼中箭、飲酒、採果,孕婦、臨產、老者馱屍來代表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支互為因果無始無終,彷彿一條無法被打破的框架,死死地將眾生框在了輪迴之輪中。

從右上角開始,第一幅圖是拄拐失明者,以此來表義“無明”,此處的無明有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狹義上理解為法我執和人我執,(所以並不是說無明只會導致惡行,也會導致善行只不過沒有空性智慧的攝持所以是有漏的善業)廣義層面可以將所有“無知”都可以函括於此,而這裡所說的這種無知突出的與其說是知識的欠缺,莫不如說是每個人生而就有的那種自私狹隘的世界觀所造成的個人的侷限性的無知,而將這種無知排列為首位其意旨也在於讓人們認識到一切苦的本源就是“無明”即“無知”。

第二幅圖是一名陶匠在製陶,而他身旁堆積著大小形色不一的陶器,這幅圖表義“行”,正如陶匠製出形色各異的陶器一般,眾生也會依據“無明”造作各種各樣的業。

第三幅圖畫的是一隻在樹梢間攀爬遊走的猴子,表示“識”,意在讓我們瞭解通過“行”所造的業力,會促使眾生的靈魂如蕩走與林間的猿猴一般,從一個個因果報而獲的五蘊的枝幹上游盪到另一個枝幹上,循環往復無始無終。

第四幅圖中是一艘表示“名色”的船舶,名色指受孕一剎那之蘊身,通過“無明”造作的“業”,促使“心識”一次次的投生到彷彿船隻一般,將我們從搖籃送至墳墓的“心識”之所依即蘊身中,然後匆匆一生之後再一次拋下“舊船”搭載“下一班船隻”,而當“下船”之後,“無明”、“行”與“識”再一次度過短短的中陰身,又一次投生到下一艘“船”中,而這一切都不是有意的排演,都是在“無明”的驅使下被動地一次次周而復始的上演著而已。

第五幅是代表六入的一棟空房,空房表示我們的身蘊,在上述當中說到的“心識”入“名色”之時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意識等六觸尚未形成,而在六入之時這些功能基本發育,但尚還處於無法運用的過程所以宛如空房一般雖然有其形制但無法使用。

第六幅圖是代表“觸”的互相親吻的畫,這個階段是六觸發育成熟,能夠通過感官和意識自如運用,而感知苦、樂、中性知覺,但僅限於淺表的感官,還並未發育到能夠感知一切的地步,這個時間段一般定義為從六入的階段到性意識開啟之前的這一段時間。

第七幅圖是表義“受”的眼中中箭之人,這時已經能夠充分享受一切感官享受,而且會因帶來的感受的優劣等序,會對其產生強烈的好惡。

第八幅圖是代表“愛”的嗜酒者,此圖所示的是由於充分強烈的感受能力而導致的對快感的貪慾和強烈的需要階段,此時會為了趨樂避苦會進一步在心理層面上開始對產生快樂的事物產生強烈的愛慾。

第九幅圖是代表“取”的猴子摘果圖,此圖是對上圖的延展和補充,是表示為了感官和心理層面上滿足自我的慾望而造作各種業力,從而會為投生創造更多的因。

第十幅圖是代表“有”的妊娠期婦女圖,就好比從孕婦的肚子便可看出“有”胎兒一般明顯,在“識”之上,“行”造作了無數的善惡之業的習氣,加之“貪取”的培植,“有”了再一次投生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說只要有了前面的“行”和“取”這一投生的運作材料,投生這一事情是很必然的“有”了。

第十一幅圖中是代表“生”的分娩中的女人,由於上述的各支因緣的相互作用,“生”作為結果再一次發生。

第十二幅圖是代表“老死”的老人馱屍的圖案,此圖示意老死也只是必然的果報,但如果沒有證悟空性,沒有慈悲心的話,“老”和“死”都不是終結,而是下一次輪迴的初始。

在生死輪迴圖中讀懂生死

色界,巴瑪扎西

布面重彩

150*150cm,2014

十二因緣不僅其內容值得細細思考,它的排序也是意義非凡的,比如我們如果順接前項而推進的話會發現十二因支是完美的闡釋了“苦”的本源,相反如果追本溯源由後向前推測的話我們能找到苦的形成和順序也即“集”的過程,而如果從第一個前向破滅開始來推論的話會發現後項的一切都不成立了,這就是“滅”的意義,而如果以逆向推論的話我們也就會發現滅苦的次第和方法之“道”,所以十二因緣的排序是非常意義非凡的,它不僅僅是作為桎梏靈魂永受輪迴之苦的枷鎖,而且也是打開這一枷鎖的關鍵,比如我們如果通過對這一環環相接的“鎖鏈”進行分析的話,我們從破立兩個角度和順推和逆推兩個方法上也能找到打破輪迴之苦的“祕鑰”。

說完十二因支我們看圓輪之外有一掌執口噬圓輪的死主即閻羅,它寓意無常和生死之苦,意思是隻要在這幅圖中的六道眾生無一例外無法擺脫死亡的吞噬,這也更進一步讓我們通過面目猙獰的死主的面孔,來了解死亡的恐怖和無力擺脫的事實,從而讓我們對六道之苦產生怖畏心和確立出離心。

最後我們可以看見左右上角的圖案,左上角的是偈文和光輪(抑或是淨土),右上角的是釋迦摩尼佛,佛因為超脫輪迴所以會在輪迴之輪的外面,而佛陀所指的是代表道諦的經偈和代表滅諦的光輪,意旨是隻要依照道諦去修持,誰都能獲得清淨的滅諦,從而超脫生死之苦,達到自在境界的寓意。

生死輪迴圖揭示了眾生流轉六道而不得解脫的原因,以及六道眾生的困苦。而佛陀達到不生不滅的開悟境界,正是通過徹悟輪迴奧義,從而對六道之苦起怖畏心繼而起出離心,最後培植慈悲,開顯智慧而得道成佛的,而此圖意指正是佛陀以過來者的經驗給人們開示擺脫痛苦之方法。

生死輪迴圖就像基因測序剖析DNA的奧義一般,揭示了苦的本質、形成、解決的手段,進而將“苦”的“集”和“滅”的“道”進行了闡述。讓我們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位階去參悟“痛苦”的本質,從而使我們多了一個選擇面對“苦”的手段,我認為即使不是佛教徒,這種認識論和方法論時刻還是能夠對我們起到很大的幫助的,即使不是以宗教的層面來看待的話,通過此文大家是不是對佛教的世界觀多了哪怕也有了那麼一點點認知呢?對“世界如何產生,死亡後的世界是如何的”等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多了一種可供參考的觀點呢?如果是的話那也是一大幸事,畢竟追本溯源這些問題才是一切宗教的“源代碼”嘛, 就像印度教認為世界只不過是梵天的一場夢、基督教認為是上帝創造了萬物等,都是在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吧。所以即使我們不信仰任何宗教,通過這樣的認識更進一步瞭解事物和開拓思維不也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嗎。也許見仁見智每個人通過“生死輪迴圖”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收穫吧,但請您記住一點,當您領受這份收穫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這是一份搭載著時光的河流來自佛陀的禮物。

文章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邊壩倉(bianbarenboqie)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