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燕雲十六州,除了石敬瑭,還有人起到了關鍵作用

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五月,河東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石敬瑭反於太原,一場深刻影響中國地緣政治的事件爆發。兵戈交錯,誰還記得忠義,利慾薰心,盡顯人性百態。

石敬瑭生於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比唐帝李從珂小七歲,娶唐明宗女晉國長公主。二人少年同在太原,走馬擊球,關係融洽,年長後隨唐明宗征戰沙場,並立功名。不過這二人都是爭強好勝之輩,遇事不肯相下,漸成嫌隙。李從珂即位後,石敬瑭自鎮州入朝,朝中大臣多建議將他留在洛陽,而晉國長公主和曹太后勸李從珂不要聽信外人讒言,沉浸在當皇帝喜悅中的李從珂就不多想,任命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

歷代有人將石敬瑭造反的原因歸結為李從珂要殺他,但根本原因還是地方藩鎮的跋扈引起的中央與藩鎮的矛盾。李從珂對石敬瑭心存懷疑,而石敬瑭到太原後的種種舉動卻不能不令人懷疑。一個官員對自己的上級,對最高領導人不忠誠,在任何時代都是不能容忍的。我們舉兩個例子:

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六月,朝廷派使者到太原給士兵分發夏衣,士兵高呼皇帝萬歲,一旁的石敬瑭覺得刺耳,命部將劉知遠殺掉領頭的36人。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三月,石敬瑭派人把自己在洛陽和其他城市存放的錢財搬往太原,社會輿論普遍認為石敬瑭要反。

石敬瑭不但不想辦法消除皇帝的懷疑,還明裡暗裡地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只能說動機不純。不久,石敬瑭又派人對李從珂說自己有病,可不可以把自己換個崗位,李從珂就讓他改鎮山東鄆州。詔書傳到太原,石敬瑭卻不肯離開,就對一票親信說,看,皇帝這是要殺咱了,咋整。手下誰還不懂石敬瑭的想法,劉知遠說“稱兵傳檄,帝業可成”,桑維翰說 “萬一有急,(契丹)朝呼夕至,何患無成”。

城頭變換大王旗,千軍萬馬來征討。李從珂以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為總指揮,調集各鎮軍隊會攻太原。石敬瑭讓桑維翰寫信給契丹主耶律德光,約定二人為父子關係,割盧龍鎮及雁門關以北各州(即幽雲十六州)與契丹。劉知遠說稱臣可以,認父不必,送錢可以,割地不必,石敬瑭沒有聽從。耶律德光接到信後,帶領五萬騎兵,稱三十萬,浩浩蕩蕩地向南殺來。成了,白收個兒子,還有錢有糧。不成,就撤回來唄。

丟失燕雲十六州,除了石敬瑭,還有人起到了關鍵作用

九月,契丹大軍至虎北口,先與唐軍騎兵部隊發生接觸,石敬瑭派劉知遠出城接應。城西的唐軍步兵主力被契丹詐敗誘入埋伏,大敗而走,會合騎兵至晉安寨,遭遇契丹與石敬瑭聯軍合圍。

李從珂接到敗報,下旨親征,命盧龍節度使趙德鈞自幽州出兵,截斷契丹退路,魏博節度使範延光向太原方向靠近。此時晉安寨唐軍仍有五萬,洛陽、幽州、鄴城各有大軍數萬,尚堪一戰。然而,決定勝負的關鍵人物趙德鈞卻有不同的想法。“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從公元907年朱溫稱帝至今不過十九年,皇帝換了七個,平均兩年多一個,趙德鈞就覺得,今年是不是到我家了呢?

十月,趙德鈞沒有按照李從珂的意圖西進,而是一路向南,途經易州、鎮州,將當地駐軍全部帶走,到達西湯後,其子趙延壽又自遼州率軍二萬來會。在李從珂的一再催促下,趙延壽才率兵往北,至團柏谷口,距晉安寨不過百里路程,卻按兵不動,暗中與契丹聯繫。趙給出的條件是:契丹立自己為帝,雙方為兄弟之國,並同意石敬瑭長鎮河東。這相比石敬瑭的稱子、割地、送錢要好很多。

此時契丹主耶律德光已經冊立石敬瑭為帝,但是鑑於晉安寨未克,唐各路援軍有反包圍之勢,就準備答應趙德鈞的請求。石敬瑭聽說後,急忙派桑維翰去見耶律德光,說趙德鈞“父子不忠不信”,“素蓄異志,按兵觀變,非以死徇國之人。”厲害了,我的桑大人,你家主公還有忠信可言嗎?你家主公難道不是心懷異志嗎?這樣的鬼話當然說服不了耶律德光。桑維翰就從早到晚跪在耶律德光的營帳外,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皇帝陛下呀,您不能說話不算數呀!這招還確實有了效果,耶律德光承諾:“我已許石郎,此石爛,可改矣!”

晉安寨唐軍被圍數月,糧盡援絕,副總指揮楊光遠殺害總指揮張敬達,率全軍投降契丹。然後,耶律德光與石敬瑭進攻團柏谷,趙德鈞、趙延壽父子不戰而逃,諸軍大潰。

不久,趙德鈞父子在潞州投降,石敬瑭不肯理睬二人。耶律德光問趙德鈞用契丹降人組建的銀鞍契丹部隊在哪裡,然後把三千士兵全部殺死,將趙德鈞父子送回國內。淪為階下囚的父子二人恐怕會深刻地領悟到什麼叫做“自作自受”。如果趙德鈞能出兵切斷契丹退路,戰局極可能逆轉,即使趙德鈞不出兵,固守幽州,契丹也很難佔領該地區,但還是那句老話,歷史沒有如果。

在石敬瑭抵達洛陽前幾個時辰,四面楚歌的李從珂在宮內玄武樓與太后、皇后、兒子等自焚,後唐亡。

儘管石敬瑭割地的後遺症在當時還沒有表現出來,但這位新皇帝在國內的威信大打折扣。十二月,曹州、鎮州、同州相繼兵變。第二年,魏博節度使範延光、東都都巡檢使張叢賓相繼造反。

整個國家依然處在動盪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