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


"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

後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於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係後人偽作)。

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後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於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


集句詩,又稱集錦詩,就是從現成的詩篇中,分別選取現成的詩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詩。要求內容完整和主題鮮明,並且符合詩詞格律,比起嵌名詩,難度大得多,它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現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鹹的《七經詩》。


"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

後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於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係後人偽作)。

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後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於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


集句詩,又稱集錦詩,就是從現成的詩篇中,分別選取現成的詩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詩。要求內容完整和主題鮮明,並且符合詩詞格律,比起嵌名詩,難度大得多,它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現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鹹的《七經詩》。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應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唐以後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

【試帖詩】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於唐代,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採用。

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內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入律古風】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

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

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換韻,換韻後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

典型的如王勃的《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對句與鄰句】


律詩每一聯為兩句,同一聯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失對與失粘】


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但這是專指平收句(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

後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於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係後人偽作)。

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後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於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


集句詩,又稱集錦詩,就是從現成的詩篇中,分別選取現成的詩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詩。要求內容完整和主題鮮明,並且符合詩詞格律,比起嵌名詩,難度大得多,它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現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鹹的《七經詩》。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應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唐以後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

【試帖詩】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於唐代,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採用。

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內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入律古風】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

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

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換韻,換韻後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

典型的如王勃的《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對句與鄰句】


律詩每一聯為兩句,同一聯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失對與失粘】


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但這是專指平收句(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

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以保持平、仄數量的平衡。


【三平調】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儘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三平調有兩種情況: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調。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合掌】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



【叶韻】


一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

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叶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


"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

後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於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係後人偽作)。

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後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於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


集句詩,又稱集錦詩,就是從現成的詩篇中,分別選取現成的詩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詩。要求內容完整和主題鮮明,並且符合詩詞格律,比起嵌名詩,難度大得多,它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現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鹹的《七經詩》。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應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唐以後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

【試帖詩】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於唐代,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採用。

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內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入律古風】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

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

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換韻,換韻後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

典型的如王勃的《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對句與鄰句】


律詩每一聯為兩句,同一聯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失對與失粘】


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但這是專指平收句(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

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以保持平、仄數量的平衡。


【三平調】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儘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三平調有兩種情況: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調。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合掌】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



【叶韻】


一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

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叶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唱和】


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出韻】


也叫落韻、竄韻、走韻,是指在律詩偶句韻腳上不用本韻之字,而用鄰韻或它韻中的字,出韻與格律詩一韻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詩家大忌。

【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裡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

後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於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係後人偽作)。

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後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於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


集句詩,又稱集錦詩,就是從現成的詩篇中,分別選取現成的詩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詩。要求內容完整和主題鮮明,並且符合詩詞格律,比起嵌名詩,難度大得多,它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現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鹹的《七經詩》。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應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唐以後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

【試帖詩】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於唐代,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採用。

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內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入律古風】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

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

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換韻,換韻後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

典型的如王勃的《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對句與鄰句】


律詩每一聯為兩句,同一聯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失對與失粘】


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但這是專指平收句(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

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以保持平、仄數量的平衡。


【三平調】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儘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三平調有兩種情況: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調。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合掌】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



【叶韻】


一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

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叶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唱和】


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出韻】


也叫落韻、竄韻、走韻,是指在律詩偶句韻腳上不用本韻之字,而用鄰韻或它韻中的字,出韻與格律詩一韻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詩家大忌。

【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裡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通韻】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一東」與「二冬」、「四支」與「五微」、「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近體詩則受嚴格的限制。



【換韻】


亦稱"轉韻"。詩韻術語。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於鄰韻。

轉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的出句先轉,接著聯末韻腳跟著轉。

【窄韻】


一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險韻。由於窄韻包含的字數較少,運用窄韻創作詩歌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有的古代詩人如韓愈、蘇軾、黃庭堅等常常有意選擇窄韻,以此來顯本領。

按照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的劃分,窄韻主要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刪、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鹽等韻部。

"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

後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於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係後人偽作)。

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後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於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


集句詩,又稱集錦詩,就是從現成的詩篇中,分別選取現成的詩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詩。要求內容完整和主題鮮明,並且符合詩詞格律,比起嵌名詩,難度大得多,它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現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鹹的《七經詩》。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應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唐以後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

【試帖詩】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於唐代,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採用。

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內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入律古風】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

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

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換韻,換韻後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

典型的如王勃的《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對句與鄰句】


律詩每一聯為兩句,同一聯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失對與失粘】


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但這是專指平收句(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

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以保持平、仄數量的平衡。


【三平調】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儘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三平調有兩種情況: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調。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合掌】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



【叶韻】


一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

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叶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唱和】


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出韻】


也叫落韻、竄韻、走韻,是指在律詩偶句韻腳上不用本韻之字,而用鄰韻或它韻中的字,出韻與格律詩一韻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詩家大忌。

【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裡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通韻】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一東」與「二冬」、「四支」與「五微」、「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近體詩則受嚴格的限制。



【換韻】


亦稱"轉韻"。詩韻術語。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於鄰韻。

轉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的出句先轉,接著聯末韻腳跟著轉。

【窄韻】


一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險韻。由於窄韻包含的字數較少,運用窄韻創作詩歌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有的古代詩人如韓愈、蘇軾、黃庭堅等常常有意選擇窄韻,以此來顯本領。

按照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的劃分,窄韻主要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刪、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鹽等韻部。

“賦得”、“聯句”、“入律古風”……這些詩語是什麼意思?


【分韻】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叫做"分韻",一稱"賦韻"。

古代詩人聯句時多用之,後來並不限於聯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


【分題】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雲送某人分題得物也。"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進退格】


亦稱"進退韻"。詩韻術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

進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轆轤格】


亦稱"轆轤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

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後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