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觀象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

文|郭曄旻

"

文|郭曄旻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觀象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彩繪陶壺,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遺址

20世紀80年代的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之後,隨之而來的整個90年代,關於陶寺文化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卻停滯不前。直到1999—2001年,科技部重點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順利結項,“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呼之欲出。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重新啟動了在陶寺的考古工作,終於在新世紀迎來了激動人心的“大豐收”時刻。

2002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並確認了陶寺文化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早期小城南部貴族居址、中期墓地及大墓與大型倉儲區等。第二年春季,為了尋找陶寺城址中的宗教、禮儀建築,考古隊員在中期小城內墓地以南進行大範圍勘探時,發現了大面積的夯土。研究者起初推測這些夯土是中期小城內的一道隔牆,後來才意識到,這是一座平面呈等腰梯形的、模樣怪異的夯土建築。最奇特的是,在此發掘出了從北向南排列成圓弧形的12座夯土柱。12座柱子中間共有11道縫隙,縫隙之間的寬度在20釐米左右。

這是做什麼用的呢?考古學家發現,將夯土柱之間的11道縫隙的地基部分垂直向上復原,若是從中心處通過柱間縫隙向塔兒山望去,除了第5根夯土柱與第6根夯土柱之間的縫隙沒有對應塔兒山上的山尖外,其餘各縫都對應著一個山頭,可見這些柱子的位置都是有意設置的。

"

文|郭曄旻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觀象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彩繪陶壺,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遺址

20世紀80年代的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之後,隨之而來的整個90年代,關於陶寺文化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卻停滯不前。直到1999—2001年,科技部重點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順利結項,“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呼之欲出。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重新啟動了在陶寺的考古工作,終於在新世紀迎來了激動人心的“大豐收”時刻。

2002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並確認了陶寺文化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早期小城南部貴族居址、中期墓地及大墓與大型倉儲區等。第二年春季,為了尋找陶寺城址中的宗教、禮儀建築,考古隊員在中期小城內墓地以南進行大範圍勘探時,發現了大面積的夯土。研究者起初推測這些夯土是中期小城內的一道隔牆,後來才意識到,這是一座平面呈等腰梯形的、模樣怪異的夯土建築。最奇特的是,在此發掘出了從北向南排列成圓弧形的12座夯土柱。12座柱子中間共有11道縫隙,縫隙之間的寬度在20釐米左右。

這是做什麼用的呢?考古學家發現,將夯土柱之間的11道縫隙的地基部分垂直向上復原,若是從中心處通過柱間縫隙向塔兒山望去,除了第5根夯土柱與第6根夯土柱之間的縫隙沒有對應塔兒山上的山尖外,其餘各縫都對應著一個山頭,可見這些柱子的位置都是有意設置的。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觀象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根據遺址復原的陶寺古觀象臺

考古工作者進一步假設,由北向南的第9與第10根夯土柱之間的縫隙是用來觀測冬至日出的。也就是說,當太陽從東邊的塔兒山升起,光影正好透過這道觀測縫時,這一天就是陶寺先民理解的“冬至”。根據天文學家的研究,冬至日出方位用目視觀測並不難確定。如果站在同一地點觀測,那麼一年中日出方位在冬至這一天到達最南點,而後向北移動,人們只需找到日出方位的最南點,通過地面標誌物與之相對,便找到判斷冬至來臨的簡便方法。2003年的冬至時分,考古工作者專門來到現場觀測,結果發現日出時,太陽並不在縫中。後來,著名天文學家和曆法專家陳美東指出,由於黃赤交角4000年的變化,導致今天冬至日出向北偏出縫外,關於冬至觀測的猜測其實是正確的。4000年前的陶寺先民的確在這條縫中觀測日出。這樣一來,陶寺遺址裡的這座奇怪建築的作用就水落石出了,一座觀象臺,很可能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觀象臺(公元前2100年)。陶寺先民根據陽光透過縫隙照射到圓心點來觀測天象,以確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農時節氣。在最北觀測柱與夏至觀測南柱之間搭上一根門楣就成為一個小門。從觀測點經此門向東看去,又可形成一條寬50釐米的觀測縫。這12道縫中1號縫沒有觀測功能,7號縫居中,為春分、秋分觀測縫。除2號縫觀測冬至、12號縫觀測夏至各用一次之外,其餘縫皆於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使用一次。

假如回到4000多年前的一個春天的話,大約會是這樣一幅場面。晨曦微露,陶寺城內還是一片沉寂。此時東南城牆外的觀象臺內,陶寺貴族們已經陳設好了石磬、鼉鼓、俎豆和犧牲,肅穆以待。這座建築面向塔兒山,略呈半圓形,有13座連續的夯土臺基,呈扇形排列,臺基上起牆,森然壁立,牆間形成12道神祕窄縫。半圓形的圓心處,是一個圓形的夯土臺,站立其上,12道縫隙盡收眼底。東方漸白,貴族們躬身屏息,等待著一個莊嚴而神奇的時刻。朝陽終於從塔兒山頂噴薄而出,剎那間,一道燦爛的陽光從第四道縫隙中精準地射入這特殊的建築,直達圓心。春分太陽的準時來到,意味著“敬授人時(《尚書·堯典》)”的權威安然無恙。或許這也是當時的陶寺統治者用宗教來控制整個社會的一種手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