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變遷,淹沒不了《資本論》光芒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國外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吳瑞敏,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雪魁

1867年4月底,《資本論》第1卷即將出版,馬克思在一封信中向恩格斯傾訴:自己一直在墳墓的邊緣徘徊,因此,不得不利用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資本論》的寫作。《資本論》是馬克思用健康、幸福和家庭換來的。它的問世,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終創立。自此以後,它便成為人類社會觀察資本主義和世界歷史進程的一座思想燈塔、一個理論座標。

早在1844年,馬克思就明確表示,他第一次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解答人類發展的歷史之謎。在《資本論》第1版序言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揭示現代社會本身運行的“自然規律”。

當今時代,索解中國道路之謎可謂中國乃至世界學術界最為引人注目的課題之一。而對於索解中國道路之謎,《資本論》究竟有何啟示?對這樣一個重要課題給出科學的回答,也是今天我們紀念《資本論》出版150週年的意義之所在。

從《資本論》中汲取對中國道路研究的啟示,先要澄清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兩個誤解”:

第一個誤解,用“歷史間距”來否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當代價值。

在時下輿論中,人們不時會聽到這樣一種觀點:《資本論》問世已經有一個半世紀的時間了,在此期間,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類歷史出現了很多新鮮事物,馬克思不可能穿越150年的歷史間距,直面當下的人類歷史現實,解答今天人們面臨的諸多困惑。誠然,在經歷歷史劇變之後,人們很難再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剪裁當今時代發展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步驟、每一個新事物。但是,我們也不能據此就斷定,《資本論》 已經失效甚至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事實上,過去150年的歷史表明,時間抹殺不了馬克思的思想光輝,也淹沒不了《資本論》的理論力量。

相關觀點的錯誤之處在於,它將“歷史時間”誤認為是衡量一種思想理論有效性的標尺。照此邏輯,一種思想理論僅僅因為時間的流失,便會失去其本來的價值。可事實恰恰相反,對於偉大的思想和科學的理論來說,歷史時間乃是證明其價值的最為公正有力的尺度。正因為如此,中華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仍能生生不息,文藝復興運動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第二個誤解,用“空間差異”來否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意義。

馬克思曾堅決反對把他在 《資本論》中針對西歐資本主義研究得出的結論,簡單等同於一般的歷史公式,並用它來剪裁一切人類歷史,特別是東方社會的歷史。這表明,馬克思非常重視理論在不同歷史社會空間中的適用性問題。由此方可解釋,他在晚年何以堅定地轉向對人類學的研究,並藉此將研究的視野擴大到整個非歐社會,進而揭示非歐社會尤其是東方社會的發展規律。

但馬克思這種對待理論的科學態度被一些人誤解了。有觀點強調《資本論》的研究視域主要聚焦於西歐社會,並以此作為否定其在非歐社會特別是當今中國理論價值的一個理由。照此邏輯,脫胎於西歐社會的《資本論》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似乎就失去了對中國道路的解釋力和話語權?

實際情況是,馬克思強調理論適用的空間差異性,其原意不是要為《資本論》的理論解釋力劃定一個特定的經濟社會空間,而是旨在告誡人們《資本論》的最大貢獻乃在於,它開創了一種研究現代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傳統,並且鮮明地宣告了這一方法論傳統的價值立場——為勞動者鼓與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這個方法論傳統及其價值立場,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這兩個方面,正是中國道路的理論底色所在。就此而言,從《資本論》中獲得對中國道路研究的啟迪,最為重要的是要做到“兩個堅守”。

在方法論上,研究中國道路須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傳統。馬克思一生的學術思想主題就是探索人類社會歷史規律,索解人類社會發展道路之謎。為找到研究這一宏大思想主題的合理方法和路徑,馬克思付出了十分艱辛的努力。他起先試圖從政治入手,對法國大革命史和黑格爾國家哲學展開深入研究,但最終發現人類社會發展之謎根源於人類的物質生活關係,而對物質生活關係的解剖則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

自19世紀40年代涉入政治經濟學研究起,馬克思在此後的學術生涯中就沒有離開過這一研究領域。由此帶來的啟迪就在於:探索人類社會發展之謎,沒有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是根本無法達到目的的;以《資本論》 為標誌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乃是經由政治經濟學研究探索人類社會發展之謎的一個典範。這同時也啟發我們,對於中國道路的研究,如果不能回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開創的研究路徑,這樣的研究就難免陷入一種方法論上的盲目狀態。

在價值觀上,研究中國道路須堅守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者立場。從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算起,現代政治經濟學已有近兩個半世紀的歷史。在此過程中,只有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在研究勞動問題。馬克思曾說過,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一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思想史,就是一部從不同的視角和層面探討勞動的歷史,就是一部傾力關注勞動者、為勞動者鼓與呼的歷史。

正是通過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系統研究,馬克思最終發現了資本的祕密,創造了歷史唯物主義,讓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明確地將“資本的政治經濟學”與“勞動的政治經濟學”嚴格區分開來,而《資本論》就是“勞動的政治經濟學”的典範,並被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基於此,恩格斯宣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為重要而獨特的價值就在於,它開創了“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別”。

從這個意義上說,把握今天中國社會、探索中國發展之道,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視角和立場,但最根本的視角和立場必須是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者立場。

本質地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就在於,它始終具有一種基於勞動者立場的精神情懷,始終懷揣一顆為勞動者謀取福利的初心。中國道路所具有的此種價值特質,除非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傳統出發去探索和研究,否則是不可能被揭示出來的。這正是以《資本論》為標誌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於中國道路研究最為深刻的啟迪之一。

正是源於此,我們說,中國道路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底色。保持中國道路的這種底色,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人類現代化事業開創出更加美好前程的希望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