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時間管理 跳槽那些事兒 佛教 大學 癌症 說說職場事 2019-08-23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到底什麼是“正念”?”職場中,運用“正念”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狀態?

“正念”一詞由來已久。

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越南戰爭的關係,大學教授約翰·卡巴金結識了幾位來自東方的佛教修行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授深深被佛教和禪宗迷住。

在這次接觸到了冥想與修行的概念之後,教授約翰·卡巴金認識了一個佛教詞語,用印度的巴利語講叫“Sati”,意思就是“關注”。教授把這個詞翻譯成“Mindfulnes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正念”。

後來,在1979年的時候,約翰·卡巴金獨創了“正念減壓療法”,用來治療慢性疼痛,比如癌症、癱瘓病人以及受工業傷害的患者,他嘗試用正面冥想禪修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減輕壓力和疼痛,儘快從疾病中康復。經過媒體傳播,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種療法。

發展到今天,“正念療法”已經從一個小眾的科學常識變成了風靡歐美的熱搜詞,甚至還形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到底什麼是“正念”?”職場中,運用“正念”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狀態?

“正念”一詞由來已久。

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越南戰爭的關係,大學教授約翰·卡巴金結識了幾位來自東方的佛教修行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授深深被佛教和禪宗迷住。

在這次接觸到了冥想與修行的概念之後,教授約翰·卡巴金認識了一個佛教詞語,用印度的巴利語講叫“Sati”,意思就是“關注”。教授把這個詞翻譯成“Mindfulnes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正念”。

後來,在1979年的時候,約翰·卡巴金獨創了“正念減壓療法”,用來治療慢性疼痛,比如癌症、癱瘓病人以及受工業傷害的患者,他嘗試用正面冥想禪修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減輕壓力和疼痛,儘快從疾病中康復。經過媒體傳播,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種療法。

發展到今天,“正念療法”已經從一個小眾的科學常識變成了風靡歐美的熱搜詞,甚至還形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國內近幾年,冥想和正念也逐漸在職場精英階層流行起來,但其重要性與神奇作用還沒有被廣大普通職場人士認識到。

為什麼我說職場人士都應該學習“正念”呢?先來了解一下“正念”到底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狀態。

卡巴金教授剛開始將“sati”翻譯成“mindfulness”的時候,其實已經去除了其中大部分的宗教因素,而簡化成了普世的“不帶批判地對當下進行覺察”的意思;後來,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工作、學習、生活中,變成了一種調整自我狀態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方法強調的是具體要怎麼做,而非概念本身的含義。

運用“正念”追求的狀態,其實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①有意識,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

難道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當下狀態?

是的!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客觀地關注到當下的自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到病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所以他們才會覺得很痛苦,整個人也會變得很萎靡,但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卡巴金教授是這樣做的:

先是引導病人去專注地感受那些疼痛感,到底在他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沒有疼痛;最後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覺得是最放鬆最舒服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重複之後,病人們就能體會出來,其實病痛並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而且自己的身體也正在一點一點的好起來,這就給了他們增強康復的信心。

在職場中我們始終覺得忙不完、焦慮失眠,這就是沒能夠覺察到其實我們還有快樂和幸福。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到底什麼是“正念”?”職場中,運用“正念”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狀態?

“正念”一詞由來已久。

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越南戰爭的關係,大學教授約翰·卡巴金結識了幾位來自東方的佛教修行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授深深被佛教和禪宗迷住。

在這次接觸到了冥想與修行的概念之後,教授約翰·卡巴金認識了一個佛教詞語,用印度的巴利語講叫“Sati”,意思就是“關注”。教授把這個詞翻譯成“Mindfulnes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正念”。

後來,在1979年的時候,約翰·卡巴金獨創了“正念減壓療法”,用來治療慢性疼痛,比如癌症、癱瘓病人以及受工業傷害的患者,他嘗試用正面冥想禪修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減輕壓力和疼痛,儘快從疾病中康復。經過媒體傳播,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種療法。

發展到今天,“正念療法”已經從一個小眾的科學常識變成了風靡歐美的熱搜詞,甚至還形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國內近幾年,冥想和正念也逐漸在職場精英階層流行起來,但其重要性與神奇作用還沒有被廣大普通職場人士認識到。

為什麼我說職場人士都應該學習“正念”呢?先來了解一下“正念”到底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狀態。

卡巴金教授剛開始將“sati”翻譯成“mindfulness”的時候,其實已經去除了其中大部分的宗教因素,而簡化成了普世的“不帶批判地對當下進行覺察”的意思;後來,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工作、學習、生活中,變成了一種調整自我狀態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方法強調的是具體要怎麼做,而非概念本身的含義。

運用“正念”追求的狀態,其實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①有意識,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

難道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當下狀態?

是的!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客觀地關注到當下的自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到病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所以他們才會覺得很痛苦,整個人也會變得很萎靡,但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卡巴金教授是這樣做的:

先是引導病人去專注地感受那些疼痛感,到底在他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沒有疼痛;最後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覺得是最放鬆最舒服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重複之後,病人們就能體會出來,其實病痛並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而且自己的身體也正在一點一點的好起來,這就給了他們增強康復的信心。

在職場中我們始終覺得忙不完、焦慮失眠,這就是沒能夠覺察到其實我們還有快樂和幸福。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不評判,要不偏不倚地客觀地看待人和事。

職場中,我們難免不會受到領導的批評,聽到這些評價詞語,比如說固執或者冷靜,你能對說出這個詞的人保持不偏不倚,不做評判的狀態嗎?我想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有一項實驗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做一會正念的練習,在聽到這個評價自己詞彙的時候,人們大腦的活動就會變得平靜很多,這個就是正面追求的狀態。

③著眼於現在,不要讓過去發生的事情,影響當下的決定。

迴歸當下,這又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兒。

比如,你會不會因為曾經被老闆責備,就再也不敢單獨跟老闆討論工作了呢?你會不會因為一位同事發生過一次小小的口角,哪怕你心裡清楚他是最合適不過的合作人選,但是你以後也再也不願意跟他合作了呢?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我們人就是這樣,雖然客觀上講那個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但是在我們心裡其實很難完全過去。

但是如果你總想過去的事,影響你現在的看法,那你就會很容易陷入一種持久的消極負面的情緒當中,就有點像我們剛才說的慢性病,你感覺他還在你的身體裡面,總是讓你覺得不舒服,而練習正念的目的就是讓你擺脫過去的陰影,更加專注於當下表現。

三種理想狀態總結來看,其實就是客觀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不偏不倚地看待人和事,迴歸當下,而不是對於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視而不見。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到底什麼是“正念”?”職場中,運用“正念”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狀態?

“正念”一詞由來已久。

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越南戰爭的關係,大學教授約翰·卡巴金結識了幾位來自東方的佛教修行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授深深被佛教和禪宗迷住。

在這次接觸到了冥想與修行的概念之後,教授約翰·卡巴金認識了一個佛教詞語,用印度的巴利語講叫“Sati”,意思就是“關注”。教授把這個詞翻譯成“Mindfulnes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正念”。

後來,在1979年的時候,約翰·卡巴金獨創了“正念減壓療法”,用來治療慢性疼痛,比如癌症、癱瘓病人以及受工業傷害的患者,他嘗試用正面冥想禪修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減輕壓力和疼痛,儘快從疾病中康復。經過媒體傳播,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種療法。

發展到今天,“正念療法”已經從一個小眾的科學常識變成了風靡歐美的熱搜詞,甚至還形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國內近幾年,冥想和正念也逐漸在職場精英階層流行起來,但其重要性與神奇作用還沒有被廣大普通職場人士認識到。

為什麼我說職場人士都應該學習“正念”呢?先來了解一下“正念”到底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狀態。

卡巴金教授剛開始將“sati”翻譯成“mindfulness”的時候,其實已經去除了其中大部分的宗教因素,而簡化成了普世的“不帶批判地對當下進行覺察”的意思;後來,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工作、學習、生活中,變成了一種調整自我狀態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方法強調的是具體要怎麼做,而非概念本身的含義。

運用“正念”追求的狀態,其實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①有意識,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

難道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當下狀態?

是的!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客觀地關注到當下的自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到病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所以他們才會覺得很痛苦,整個人也會變得很萎靡,但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卡巴金教授是這樣做的:

先是引導病人去專注地感受那些疼痛感,到底在他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沒有疼痛;最後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覺得是最放鬆最舒服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重複之後,病人們就能體會出來,其實病痛並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而且自己的身體也正在一點一點的好起來,這就給了他們增強康復的信心。

在職場中我們始終覺得忙不完、焦慮失眠,這就是沒能夠覺察到其實我們還有快樂和幸福。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不評判,要不偏不倚地客觀地看待人和事。

職場中,我們難免不會受到領導的批評,聽到這些評價詞語,比如說固執或者冷靜,你能對說出這個詞的人保持不偏不倚,不做評判的狀態嗎?我想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有一項實驗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做一會正念的練習,在聽到這個評價自己詞彙的時候,人們大腦的活動就會變得平靜很多,這個就是正面追求的狀態。

③著眼於現在,不要讓過去發生的事情,影響當下的決定。

迴歸當下,這又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兒。

比如,你會不會因為曾經被老闆責備,就再也不敢單獨跟老闆討論工作了呢?你會不會因為一位同事發生過一次小小的口角,哪怕你心裡清楚他是最合適不過的合作人選,但是你以後也再也不願意跟他合作了呢?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我們人就是這樣,雖然客觀上講那個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但是在我們心裡其實很難完全過去。

但是如果你總想過去的事,影響你現在的看法,那你就會很容易陷入一種持久的消極負面的情緒當中,就有點像我們剛才說的慢性病,你感覺他還在你的身體裡面,總是讓你覺得不舒服,而練習正念的目的就是讓你擺脫過去的陰影,更加專注於當下表現。

三種理想狀態總結來看,其實就是客觀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不偏不倚地看待人和事,迴歸當下,而不是對於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視而不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職業心理顧問卡琳·波利森科說:

“正念追求的狀態是一個人可以不帶任何偏見,能意識到當下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那為什麼說我們要通過正念去達到這種狀態呢?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做到客觀真的很難,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是客觀的,而且還會給我們下套,那不知不覺就領著我們走到了偏見的道路上。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腦到底是怎麼給我們下套的呢?一般來說我們大腦的圈套主要有兩種:

第一,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意思就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我看得格外清楚,不想看到的東西我就看不見。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立場和觀點,你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到支持這個。但是對於跟你的觀點相反的那些信息,你會下意識的選擇視而不見,就像它們根本不存在一樣。

這樣的例子在工作中非常常見。

比如,有的領導通知大家討論他提出的一個方案,其實真正的目的可能並不是為了討論,而是想告訴別人他的想法多麼厲害。你支持他的想法,但他會非常高興聽到你的反饋,可是如果你不支持,那你瞬間就會成為這場會議的局外人。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領導就是掉進了“確認偏誤”的圈套裡。

第二,歸因謬誤。

“歸因謬誤”的意思是,自己的錯不是自己的錯,但你的錯就是你的錯。

當別人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給別人下結論,說這個人不稱職,工作不認真沒有責任心等等;而當自己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從外部環境找原因。

比如,同事程前幾天出差回來還沒休息好,家裡老人生病了需要照顧孩子在學校闖了禍等等,他分析問題時就將自己的項目拖延歸咎於這些外在事物,但當他批評團隊新成員時就老愛說他們應屆生各種性格、態度、能力等毛病。

其實我們出錯不可能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而別人出的錯也不可能都是性格態度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所以想要跳出大腦給我們設置的圈套,你就需要“正念”這個方法,並且把它運用到工作當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心明眼亮,用最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從而正確地解決問題。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主要學習了“正念”的作用和意義以及大腦是怎樣阻礙我們客觀認知世界的,瞭解這些之後,再來看看在職場中“正念”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在工作中使用正念。

歸納來看,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中,我們可以有這三個方面的好處:

  • 使用正念工作法在職場上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
  • 使用正念工作法增強自信,
  • 使用正念工作坊保持工作的熱情

下面一一說明: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到底什麼是“正念”?”職場中,運用“正念”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狀態?

“正念”一詞由來已久。

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越南戰爭的關係,大學教授約翰·卡巴金結識了幾位來自東方的佛教修行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授深深被佛教和禪宗迷住。

在這次接觸到了冥想與修行的概念之後,教授約翰·卡巴金認識了一個佛教詞語,用印度的巴利語講叫“Sati”,意思就是“關注”。教授把這個詞翻譯成“Mindfulnes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正念”。

後來,在1979年的時候,約翰·卡巴金獨創了“正念減壓療法”,用來治療慢性疼痛,比如癌症、癱瘓病人以及受工業傷害的患者,他嘗試用正面冥想禪修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減輕壓力和疼痛,儘快從疾病中康復。經過媒體傳播,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種療法。

發展到今天,“正念療法”已經從一個小眾的科學常識變成了風靡歐美的熱搜詞,甚至還形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國內近幾年,冥想和正念也逐漸在職場精英階層流行起來,但其重要性與神奇作用還沒有被廣大普通職場人士認識到。

為什麼我說職場人士都應該學習“正念”呢?先來了解一下“正念”到底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狀態。

卡巴金教授剛開始將“sati”翻譯成“mindfulness”的時候,其實已經去除了其中大部分的宗教因素,而簡化成了普世的“不帶批判地對當下進行覺察”的意思;後來,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工作、學習、生活中,變成了一種調整自我狀態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方法強調的是具體要怎麼做,而非概念本身的含義。

運用“正念”追求的狀態,其實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①有意識,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

難道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當下狀態?

是的!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客觀地關注到當下的自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到病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所以他們才會覺得很痛苦,整個人也會變得很萎靡,但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卡巴金教授是這樣做的:

先是引導病人去專注地感受那些疼痛感,到底在他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沒有疼痛;最後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覺得是最放鬆最舒服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重複之後,病人們就能體會出來,其實病痛並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而且自己的身體也正在一點一點的好起來,這就給了他們增強康復的信心。

在職場中我們始終覺得忙不完、焦慮失眠,這就是沒能夠覺察到其實我們還有快樂和幸福。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不評判,要不偏不倚地客觀地看待人和事。

職場中,我們難免不會受到領導的批評,聽到這些評價詞語,比如說固執或者冷靜,你能對說出這個詞的人保持不偏不倚,不做評判的狀態嗎?我想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有一項實驗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做一會正念的練習,在聽到這個評價自己詞彙的時候,人們大腦的活動就會變得平靜很多,這個就是正面追求的狀態。

③著眼於現在,不要讓過去發生的事情,影響當下的決定。

迴歸當下,這又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兒。

比如,你會不會因為曾經被老闆責備,就再也不敢單獨跟老闆討論工作了呢?你會不會因為一位同事發生過一次小小的口角,哪怕你心裡清楚他是最合適不過的合作人選,但是你以後也再也不願意跟他合作了呢?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我們人就是這樣,雖然客觀上講那個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但是在我們心裡其實很難完全過去。

但是如果你總想過去的事,影響你現在的看法,那你就會很容易陷入一種持久的消極負面的情緒當中,就有點像我們剛才說的慢性病,你感覺他還在你的身體裡面,總是讓你覺得不舒服,而練習正念的目的就是讓你擺脫過去的陰影,更加專注於當下表現。

三種理想狀態總結來看,其實就是客觀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不偏不倚地看待人和事,迴歸當下,而不是對於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視而不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職業心理顧問卡琳·波利森科說:

“正念追求的狀態是一個人可以不帶任何偏見,能意識到當下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那為什麼說我們要通過正念去達到這種狀態呢?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做到客觀真的很難,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是客觀的,而且還會給我們下套,那不知不覺就領著我們走到了偏見的道路上。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腦到底是怎麼給我們下套的呢?一般來說我們大腦的圈套主要有兩種:

第一,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意思就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我看得格外清楚,不想看到的東西我就看不見。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立場和觀點,你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到支持這個。但是對於跟你的觀點相反的那些信息,你會下意識的選擇視而不見,就像它們根本不存在一樣。

這樣的例子在工作中非常常見。

比如,有的領導通知大家討論他提出的一個方案,其實真正的目的可能並不是為了討論,而是想告訴別人他的想法多麼厲害。你支持他的想法,但他會非常高興聽到你的反饋,可是如果你不支持,那你瞬間就會成為這場會議的局外人。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領導就是掉進了“確認偏誤”的圈套裡。

第二,歸因謬誤。

“歸因謬誤”的意思是,自己的錯不是自己的錯,但你的錯就是你的錯。

當別人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給別人下結論,說這個人不稱職,工作不認真沒有責任心等等;而當自己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從外部環境找原因。

比如,同事程前幾天出差回來還沒休息好,家裡老人生病了需要照顧孩子在學校闖了禍等等,他分析問題時就將自己的項目拖延歸咎於這些外在事物,但當他批評團隊新成員時就老愛說他們應屆生各種性格、態度、能力等毛病。

其實我們出錯不可能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而別人出的錯也不可能都是性格態度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所以想要跳出大腦給我們設置的圈套,你就需要“正念”這個方法,並且把它運用到工作當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心明眼亮,用最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從而正確地解決問題。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主要學習了“正念”的作用和意義以及大腦是怎樣阻礙我們客觀認知世界的,瞭解這些之後,再來看看在職場中“正念”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在工作中使用正念。

歸納來看,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中,我們可以有這三個方面的好處:

  • 使用正念工作法在職場上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
  • 使用正念工作法增強自信,
  • 使用正念工作坊保持工作的熱情

下面一一說明: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職場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呢?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

一個人事業不成功主要取決於什麼呢?是知識儲備還是專業技能?

有機構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最後的結果非常的驚訝,一個人的事業能不能成功,只有15%取決於專業知識,而其餘的85%都取決於軟技能,英文叫soft skills。

那什麼是軟技能呢?

其實就是你受歡迎的程度、你的工作態度、還有你跟別人良好的溝通能力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際關係。

那怎麼樣才能變成一個軟技能厲害或者說人緣好的人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的身邊不能有敵人。

但是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不喜歡你的人,這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因為這種感覺就把別人變成敵人,而是要想辦法把對方變成朋友,那他已經成為了敵人,也要想辦法化敵為友。

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這裡我提供兩個方法:

第一,主動表現脆弱,迅速建立關係。

主動表現脆弱,就是用主動示弱的方式拉近和其他人的關係。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曾分享過自己的一個例子:

她曾經在一家公共廣播電臺工作,那個地方的老闆給員工的壓力很大,電臺的整個氛圍也非常壓抑。當時的她還不得不經常要跟一位上了年紀的部門主管打交道,可是這位老主管脾氣特別暴躁,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非常不好,每次開會的時候,他倆動不動就會不斷的指責對方互相掐架。

那有一天。這位老主管在一次會議上對他大呼小叫,把她氣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能憋著,等到會議結束之後她實在憋不住了,就直接衝到老主管的辦公室,大吼了一句:“你到底對我有什麼意見?”

老主管被她的爆發給鎮住了,然後開始解釋,他說剛才自己在會議上表現的那麼激動。其實是因為在老闆那邊受了氣,再加上其他不順心的地方,結果就大呼小叫了。卡琳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位老主管也是高壓環境的受害者,他們兩個人揹負著同樣的壓力,其實都是弱者,但不過經過這次交流,他們反而都覺得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近了。

後來兩個人還經常互相傾訴,互相支持,機構成了關係最好的工作夥伴。

那剛才這位老主管的行為其實就是主動表現脆弱。

從心理學上來講表現脆弱會給別人帶來同理心,會讓人放下戒備;而從正念的角度來說表現脆弱有助於我們從確認偏誤的誤區裡跳出來,排除掉原先的那些認知偏見和根深蒂固的判斷,幫助你看清你討厭的那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也幫助你清醒的思考,要如何緩和你們之間的關係。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到底什麼是“正念”?”職場中,運用“正念”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狀態?

“正念”一詞由來已久。

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越南戰爭的關係,大學教授約翰·卡巴金結識了幾位來自東方的佛教修行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授深深被佛教和禪宗迷住。

在這次接觸到了冥想與修行的概念之後,教授約翰·卡巴金認識了一個佛教詞語,用印度的巴利語講叫“Sati”,意思就是“關注”。教授把這個詞翻譯成“Mindfulnes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正念”。

後來,在1979年的時候,約翰·卡巴金獨創了“正念減壓療法”,用來治療慢性疼痛,比如癌症、癱瘓病人以及受工業傷害的患者,他嘗試用正面冥想禪修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減輕壓力和疼痛,儘快從疾病中康復。經過媒體傳播,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種療法。

發展到今天,“正念療法”已經從一個小眾的科學常識變成了風靡歐美的熱搜詞,甚至還形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國內近幾年,冥想和正念也逐漸在職場精英階層流行起來,但其重要性與神奇作用還沒有被廣大普通職場人士認識到。

為什麼我說職場人士都應該學習“正念”呢?先來了解一下“正念”到底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狀態。

卡巴金教授剛開始將“sati”翻譯成“mindfulness”的時候,其實已經去除了其中大部分的宗教因素,而簡化成了普世的“不帶批判地對當下進行覺察”的意思;後來,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工作、學習、生活中,變成了一種調整自我狀態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方法強調的是具體要怎麼做,而非概念本身的含義。

運用“正念”追求的狀態,其實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①有意識,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

難道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當下狀態?

是的!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客觀地關注到當下的自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到病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所以他們才會覺得很痛苦,整個人也會變得很萎靡,但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卡巴金教授是這樣做的:

先是引導病人去專注地感受那些疼痛感,到底在他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沒有疼痛;最後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覺得是最放鬆最舒服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重複之後,病人們就能體會出來,其實病痛並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而且自己的身體也正在一點一點的好起來,這就給了他們增強康復的信心。

在職場中我們始終覺得忙不完、焦慮失眠,這就是沒能夠覺察到其實我們還有快樂和幸福。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不評判,要不偏不倚地客觀地看待人和事。

職場中,我們難免不會受到領導的批評,聽到這些評價詞語,比如說固執或者冷靜,你能對說出這個詞的人保持不偏不倚,不做評判的狀態嗎?我想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有一項實驗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做一會正念的練習,在聽到這個評價自己詞彙的時候,人們大腦的活動就會變得平靜很多,這個就是正面追求的狀態。

③著眼於現在,不要讓過去發生的事情,影響當下的決定。

迴歸當下,這又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兒。

比如,你會不會因為曾經被老闆責備,就再也不敢單獨跟老闆討論工作了呢?你會不會因為一位同事發生過一次小小的口角,哪怕你心裡清楚他是最合適不過的合作人選,但是你以後也再也不願意跟他合作了呢?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我們人就是這樣,雖然客觀上講那個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但是在我們心裡其實很難完全過去。

但是如果你總想過去的事,影響你現在的看法,那你就會很容易陷入一種持久的消極負面的情緒當中,就有點像我們剛才說的慢性病,你感覺他還在你的身體裡面,總是讓你覺得不舒服,而練習正念的目的就是讓你擺脫過去的陰影,更加專注於當下表現。

三種理想狀態總結來看,其實就是客觀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不偏不倚地看待人和事,迴歸當下,而不是對於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視而不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職業心理顧問卡琳·波利森科說:

“正念追求的狀態是一個人可以不帶任何偏見,能意識到當下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那為什麼說我們要通過正念去達到這種狀態呢?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做到客觀真的很難,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是客觀的,而且還會給我們下套,那不知不覺就領著我們走到了偏見的道路上。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腦到底是怎麼給我們下套的呢?一般來說我們大腦的圈套主要有兩種:

第一,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意思就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我看得格外清楚,不想看到的東西我就看不見。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立場和觀點,你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到支持這個。但是對於跟你的觀點相反的那些信息,你會下意識的選擇視而不見,就像它們根本不存在一樣。

這樣的例子在工作中非常常見。

比如,有的領導通知大家討論他提出的一個方案,其實真正的目的可能並不是為了討論,而是想告訴別人他的想法多麼厲害。你支持他的想法,但他會非常高興聽到你的反饋,可是如果你不支持,那你瞬間就會成為這場會議的局外人。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領導就是掉進了“確認偏誤”的圈套裡。

第二,歸因謬誤。

“歸因謬誤”的意思是,自己的錯不是自己的錯,但你的錯就是你的錯。

當別人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給別人下結論,說這個人不稱職,工作不認真沒有責任心等等;而當自己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從外部環境找原因。

比如,同事程前幾天出差回來還沒休息好,家裡老人生病了需要照顧孩子在學校闖了禍等等,他分析問題時就將自己的項目拖延歸咎於這些外在事物,但當他批評團隊新成員時就老愛說他們應屆生各種性格、態度、能力等毛病。

其實我們出錯不可能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而別人出的錯也不可能都是性格態度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所以想要跳出大腦給我們設置的圈套,你就需要“正念”這個方法,並且把它運用到工作當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心明眼亮,用最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從而正確地解決問題。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主要學習了“正念”的作用和意義以及大腦是怎樣阻礙我們客觀認知世界的,瞭解這些之後,再來看看在職場中“正念”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在工作中使用正念。

歸納來看,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中,我們可以有這三個方面的好處:

  • 使用正念工作法在職場上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
  • 使用正念工作法增強自信,
  • 使用正念工作坊保持工作的熱情

下面一一說明: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職場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呢?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

一個人事業不成功主要取決於什麼呢?是知識儲備還是專業技能?

有機構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最後的結果非常的驚訝,一個人的事業能不能成功,只有15%取決於專業知識,而其餘的85%都取決於軟技能,英文叫soft skills。

那什麼是軟技能呢?

其實就是你受歡迎的程度、你的工作態度、還有你跟別人良好的溝通能力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際關係。

那怎麼樣才能變成一個軟技能厲害或者說人緣好的人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的身邊不能有敵人。

但是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不喜歡你的人,這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因為這種感覺就把別人變成敵人,而是要想辦法把對方變成朋友,那他已經成為了敵人,也要想辦法化敵為友。

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這裡我提供兩個方法:

第一,主動表現脆弱,迅速建立關係。

主動表現脆弱,就是用主動示弱的方式拉近和其他人的關係。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曾分享過自己的一個例子:

她曾經在一家公共廣播電臺工作,那個地方的老闆給員工的壓力很大,電臺的整個氛圍也非常壓抑。當時的她還不得不經常要跟一位上了年紀的部門主管打交道,可是這位老主管脾氣特別暴躁,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非常不好,每次開會的時候,他倆動不動就會不斷的指責對方互相掐架。

那有一天。這位老主管在一次會議上對他大呼小叫,把她氣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能憋著,等到會議結束之後她實在憋不住了,就直接衝到老主管的辦公室,大吼了一句:“你到底對我有什麼意見?”

老主管被她的爆發給鎮住了,然後開始解釋,他說剛才自己在會議上表現的那麼激動。其實是因為在老闆那邊受了氣,再加上其他不順心的地方,結果就大呼小叫了。卡琳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位老主管也是高壓環境的受害者,他們兩個人揹負著同樣的壓力,其實都是弱者,但不過經過這次交流,他們反而都覺得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近了。

後來兩個人還經常互相傾訴,互相支持,機構成了關係最好的工作夥伴。

那剛才這位老主管的行為其實就是主動表現脆弱。

從心理學上來講表現脆弱會給別人帶來同理心,會讓人放下戒備;而從正念的角度來說表現脆弱有助於我們從確認偏誤的誤區裡跳出來,排除掉原先的那些認知偏見和根深蒂固的判斷,幫助你看清你討厭的那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也幫助你清醒的思考,要如何緩和你們之間的關係。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第二,以退為進,營造雙贏的局面。

在職場上,當有人跳出來反對我們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是對抗,但是我在前面講過,我們的本能很有可能有問題,這可能是大腦給我們下的“圈套”。

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應該向那些專注的感覺身體疼痛的病人一樣,專注的思考對方為什麼反對,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職場中的對立都是為了爭奪某種工作資源。

然後,發現這一點之後,就可以把意識再集中到工作資源這個方向,清晰而深入的思考下去,弄明白對方跟你爭奪的到底是什麼資源,是客戶是資金還是其它什麼東西。

最後,你要跳出自己看對方,排除你對人家先前的那些負面見解,看看你們之間有沒有利益交叉點。那如果有,就想辦法把對方想要的資源分享給他,而不是把所有資源都給一個人,而是你分他一點,他給你一點,這個就叫彼此妥協。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你就會很快的冰消瓦解,還能慢慢建立起互惠互助的合作關係。

可能很多時候我們不自覺也能做到上面兩點,那不知道怎麼回事呢,就已經化解了矛盾化敵為友,但是“正念工作法”一直強調的是要有意識、要有知覺,要清晰的意識到眼前的情況,並且進一步意識到別人的訴求,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是依賴本能的舉動或者運氣。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到底什麼是“正念”?”職場中,運用“正念”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狀態?

“正念”一詞由來已久。

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越南戰爭的關係,大學教授約翰·卡巴金結識了幾位來自東方的佛教修行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授深深被佛教和禪宗迷住。

在這次接觸到了冥想與修行的概念之後,教授約翰·卡巴金認識了一個佛教詞語,用印度的巴利語講叫“Sati”,意思就是“關注”。教授把這個詞翻譯成“Mindfulnes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正念”。

後來,在1979年的時候,約翰·卡巴金獨創了“正念減壓療法”,用來治療慢性疼痛,比如癌症、癱瘓病人以及受工業傷害的患者,他嘗試用正面冥想禪修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減輕壓力和疼痛,儘快從疾病中康復。經過媒體傳播,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種療法。

發展到今天,“正念療法”已經從一個小眾的科學常識變成了風靡歐美的熱搜詞,甚至還形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國內近幾年,冥想和正念也逐漸在職場精英階層流行起來,但其重要性與神奇作用還沒有被廣大普通職場人士認識到。

為什麼我說職場人士都應該學習“正念”呢?先來了解一下“正念”到底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狀態。

卡巴金教授剛開始將“sati”翻譯成“mindfulness”的時候,其實已經去除了其中大部分的宗教因素,而簡化成了普世的“不帶批判地對當下進行覺察”的意思;後來,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工作、學習、生活中,變成了一種調整自我狀態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方法強調的是具體要怎麼做,而非概念本身的含義。

運用“正念”追求的狀態,其實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①有意識,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

難道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當下狀態?

是的!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客觀地關注到當下的自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到病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所以他們才會覺得很痛苦,整個人也會變得很萎靡,但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卡巴金教授是這樣做的:

先是引導病人去專注地感受那些疼痛感,到底在他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沒有疼痛;最後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覺得是最放鬆最舒服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重複之後,病人們就能體會出來,其實病痛並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而且自己的身體也正在一點一點的好起來,這就給了他們增強康復的信心。

在職場中我們始終覺得忙不完、焦慮失眠,這就是沒能夠覺察到其實我們還有快樂和幸福。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不評判,要不偏不倚地客觀地看待人和事。

職場中,我們難免不會受到領導的批評,聽到這些評價詞語,比如說固執或者冷靜,你能對說出這個詞的人保持不偏不倚,不做評判的狀態嗎?我想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有一項實驗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做一會正念的練習,在聽到這個評價自己詞彙的時候,人們大腦的活動就會變得平靜很多,這個就是正面追求的狀態。

③著眼於現在,不要讓過去發生的事情,影響當下的決定。

迴歸當下,這又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兒。

比如,你會不會因為曾經被老闆責備,就再也不敢單獨跟老闆討論工作了呢?你會不會因為一位同事發生過一次小小的口角,哪怕你心裡清楚他是最合適不過的合作人選,但是你以後也再也不願意跟他合作了呢?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我們人就是這樣,雖然客觀上講那個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但是在我們心裡其實很難完全過去。

但是如果你總想過去的事,影響你現在的看法,那你就會很容易陷入一種持久的消極負面的情緒當中,就有點像我們剛才說的慢性病,你感覺他還在你的身體裡面,總是讓你覺得不舒服,而練習正念的目的就是讓你擺脫過去的陰影,更加專注於當下表現。

三種理想狀態總結來看,其實就是客觀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不偏不倚地看待人和事,迴歸當下,而不是對於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視而不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職業心理顧問卡琳·波利森科說:

“正念追求的狀態是一個人可以不帶任何偏見,能意識到當下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那為什麼說我們要通過正念去達到這種狀態呢?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做到客觀真的很難,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是客觀的,而且還會給我們下套,那不知不覺就領著我們走到了偏見的道路上。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腦到底是怎麼給我們下套的呢?一般來說我們大腦的圈套主要有兩種:

第一,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意思就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我看得格外清楚,不想看到的東西我就看不見。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立場和觀點,你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到支持這個。但是對於跟你的觀點相反的那些信息,你會下意識的選擇視而不見,就像它們根本不存在一樣。

這樣的例子在工作中非常常見。

比如,有的領導通知大家討論他提出的一個方案,其實真正的目的可能並不是為了討論,而是想告訴別人他的想法多麼厲害。你支持他的想法,但他會非常高興聽到你的反饋,可是如果你不支持,那你瞬間就會成為這場會議的局外人。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領導就是掉進了“確認偏誤”的圈套裡。

第二,歸因謬誤。

“歸因謬誤”的意思是,自己的錯不是自己的錯,但你的錯就是你的錯。

當別人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給別人下結論,說這個人不稱職,工作不認真沒有責任心等等;而當自己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從外部環境找原因。

比如,同事程前幾天出差回來還沒休息好,家裡老人生病了需要照顧孩子在學校闖了禍等等,他分析問題時就將自己的項目拖延歸咎於這些外在事物,但當他批評團隊新成員時就老愛說他們應屆生各種性格、態度、能力等毛病。

其實我們出錯不可能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而別人出的錯也不可能都是性格態度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所以想要跳出大腦給我們設置的圈套,你就需要“正念”這個方法,並且把它運用到工作當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心明眼亮,用最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從而正確地解決問題。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主要學習了“正念”的作用和意義以及大腦是怎樣阻礙我們客觀認知世界的,瞭解這些之後,再來看看在職場中“正念”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在工作中使用正念。

歸納來看,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中,我們可以有這三個方面的好處:

  • 使用正念工作法在職場上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
  • 使用正念工作法增強自信,
  • 使用正念工作坊保持工作的熱情

下面一一說明: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職場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呢?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

一個人事業不成功主要取決於什麼呢?是知識儲備還是專業技能?

有機構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最後的結果非常的驚訝,一個人的事業能不能成功,只有15%取決於專業知識,而其餘的85%都取決於軟技能,英文叫soft skills。

那什麼是軟技能呢?

其實就是你受歡迎的程度、你的工作態度、還有你跟別人良好的溝通能力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際關係。

那怎麼樣才能變成一個軟技能厲害或者說人緣好的人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的身邊不能有敵人。

但是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不喜歡你的人,這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因為這種感覺就把別人變成敵人,而是要想辦法把對方變成朋友,那他已經成為了敵人,也要想辦法化敵為友。

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這裡我提供兩個方法:

第一,主動表現脆弱,迅速建立關係。

主動表現脆弱,就是用主動示弱的方式拉近和其他人的關係。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曾分享過自己的一個例子:

她曾經在一家公共廣播電臺工作,那個地方的老闆給員工的壓力很大,電臺的整個氛圍也非常壓抑。當時的她還不得不經常要跟一位上了年紀的部門主管打交道,可是這位老主管脾氣特別暴躁,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非常不好,每次開會的時候,他倆動不動就會不斷的指責對方互相掐架。

那有一天。這位老主管在一次會議上對他大呼小叫,把她氣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能憋著,等到會議結束之後她實在憋不住了,就直接衝到老主管的辦公室,大吼了一句:“你到底對我有什麼意見?”

老主管被她的爆發給鎮住了,然後開始解釋,他說剛才自己在會議上表現的那麼激動。其實是因為在老闆那邊受了氣,再加上其他不順心的地方,結果就大呼小叫了。卡琳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位老主管也是高壓環境的受害者,他們兩個人揹負著同樣的壓力,其實都是弱者,但不過經過這次交流,他們反而都覺得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近了。

後來兩個人還經常互相傾訴,互相支持,機構成了關係最好的工作夥伴。

那剛才這位老主管的行為其實就是主動表現脆弱。

從心理學上來講表現脆弱會給別人帶來同理心,會讓人放下戒備;而從正念的角度來說表現脆弱有助於我們從確認偏誤的誤區裡跳出來,排除掉原先的那些認知偏見和根深蒂固的判斷,幫助你看清你討厭的那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也幫助你清醒的思考,要如何緩和你們之間的關係。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第二,以退為進,營造雙贏的局面。

在職場上,當有人跳出來反對我們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是對抗,但是我在前面講過,我們的本能很有可能有問題,這可能是大腦給我們下的“圈套”。

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應該向那些專注的感覺身體疼痛的病人一樣,專注的思考對方為什麼反對,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職場中的對立都是為了爭奪某種工作資源。

然後,發現這一點之後,就可以把意識再集中到工作資源這個方向,清晰而深入的思考下去,弄明白對方跟你爭奪的到底是什麼資源,是客戶是資金還是其它什麼東西。

最後,你要跳出自己看對方,排除你對人家先前的那些負面見解,看看你們之間有沒有利益交叉點。那如果有,就想辦法把對方想要的資源分享給他,而不是把所有資源都給一個人,而是你分他一點,他給你一點,這個就叫彼此妥協。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你就會很快的冰消瓦解,還能慢慢建立起互惠互助的合作關係。

可能很多時候我們不自覺也能做到上面兩點,那不知道怎麼回事呢,就已經化解了矛盾化敵為友,但是“正念工作法”一直強調的是要有意識、要有知覺,要清晰的意識到眼前的情況,並且進一步意識到別人的訴求,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是依賴本能的舉動或者運氣。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日常工作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增強自信心呢?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認為:

“造成一個人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是害羞,一個害羞的人會不停的擔心說錯話、做錯事、擔心別人會不喜歡自己,那為了降低這種可能性呢,害羞的人就不會經常跟別人溝通。他不敢進行眼神的交流,而且他們的肢體語言經常在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不要注意我。他們會盡可能的讓自己成為隱形人,成為一個小透明。”

但是這樣不積極不主動的溝通態度,在職場中是非常不利的,你不去說別人根本就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更加不可能認同你,幫助你去做事兒,

自信其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素質,而是一種技能,是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能。那如果你不是天生自信的人,那你可以花點時間來培養出自信。

那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正念來提高自己的職場自信心呢?

核心要義就是要跳出自己看自己。具體來講,有下面這三種做法:

①想象“角色扮演”,把職場當作一個舞臺,為自己設計一個好劇本

意思是說從現在開始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你現在是一個舞臺上的演員,但你需要跟別人交流溝通的時候,你是要表演一個角色。

你需要做的只是設計一個好的劇本,那比如說過兩天你需要登臺演講,順便做述職報告,那這個時候你就好好琢磨你的劇本吧,你要考慮的是這個角色應該怎麼出場,他需要說些什麼?他應該用什麼樣的肢體語言,哪些情節是觀眾最想看的,要怎麼安排這些情節。

這樣思考問題,不光可以幫助你跳出你自己,把注意力轉移到觀眾身上,減輕心理壓力,還能幫助你理清思路,更好的完成這個作報告的任務。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到底什麼是“正念”?”職場中,運用“正念”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狀態?

“正念”一詞由來已久。

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越南戰爭的關係,大學教授約翰·卡巴金結識了幾位來自東方的佛教修行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授深深被佛教和禪宗迷住。

在這次接觸到了冥想與修行的概念之後,教授約翰·卡巴金認識了一個佛教詞語,用印度的巴利語講叫“Sati”,意思就是“關注”。教授把這個詞翻譯成“Mindfulnes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正念”。

後來,在1979年的時候,約翰·卡巴金獨創了“正念減壓療法”,用來治療慢性疼痛,比如癌症、癱瘓病人以及受工業傷害的患者,他嘗試用正面冥想禪修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減輕壓力和疼痛,儘快從疾病中康復。經過媒體傳播,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種療法。

發展到今天,“正念療法”已經從一個小眾的科學常識變成了風靡歐美的熱搜詞,甚至還形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國內近幾年,冥想和正念也逐漸在職場精英階層流行起來,但其重要性與神奇作用還沒有被廣大普通職場人士認識到。

為什麼我說職場人士都應該學習“正念”呢?先來了解一下“正念”到底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狀態。

卡巴金教授剛開始將“sati”翻譯成“mindfulness”的時候,其實已經去除了其中大部分的宗教因素,而簡化成了普世的“不帶批判地對當下進行覺察”的意思;後來,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工作、學習、生活中,變成了一種調整自我狀態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方法強調的是具體要怎麼做,而非概念本身的含義。

運用“正念”追求的狀態,其實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①有意識,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

難道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當下狀態?

是的!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客觀地關注到當下的自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到病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所以他們才會覺得很痛苦,整個人也會變得很萎靡,但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卡巴金教授是這樣做的:

先是引導病人去專注地感受那些疼痛感,到底在他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沒有疼痛;最後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覺得是最放鬆最舒服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重複之後,病人們就能體會出來,其實病痛並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而且自己的身體也正在一點一點的好起來,這就給了他們增強康復的信心。

在職場中我們始終覺得忙不完、焦慮失眠,這就是沒能夠覺察到其實我們還有快樂和幸福。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不評判,要不偏不倚地客觀地看待人和事。

職場中,我們難免不會受到領導的批評,聽到這些評價詞語,比如說固執或者冷靜,你能對說出這個詞的人保持不偏不倚,不做評判的狀態嗎?我想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有一項實驗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做一會正念的練習,在聽到這個評價自己詞彙的時候,人們大腦的活動就會變得平靜很多,這個就是正面追求的狀態。

③著眼於現在,不要讓過去發生的事情,影響當下的決定。

迴歸當下,這又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兒。

比如,你會不會因為曾經被老闆責備,就再也不敢單獨跟老闆討論工作了呢?你會不會因為一位同事發生過一次小小的口角,哪怕你心裡清楚他是最合適不過的合作人選,但是你以後也再也不願意跟他合作了呢?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我們人就是這樣,雖然客觀上講那個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但是在我們心裡其實很難完全過去。

但是如果你總想過去的事,影響你現在的看法,那你就會很容易陷入一種持久的消極負面的情緒當中,就有點像我們剛才說的慢性病,你感覺他還在你的身體裡面,總是讓你覺得不舒服,而練習正念的目的就是讓你擺脫過去的陰影,更加專注於當下表現。

三種理想狀態總結來看,其實就是客觀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不偏不倚地看待人和事,迴歸當下,而不是對於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視而不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職業心理顧問卡琳·波利森科說:

“正念追求的狀態是一個人可以不帶任何偏見,能意識到當下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那為什麼說我們要通過正念去達到這種狀態呢?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做到客觀真的很難,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是客觀的,而且還會給我們下套,那不知不覺就領著我們走到了偏見的道路上。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腦到底是怎麼給我們下套的呢?一般來說我們大腦的圈套主要有兩種:

第一,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意思就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我看得格外清楚,不想看到的東西我就看不見。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立場和觀點,你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到支持這個。但是對於跟你的觀點相反的那些信息,你會下意識的選擇視而不見,就像它們根本不存在一樣。

這樣的例子在工作中非常常見。

比如,有的領導通知大家討論他提出的一個方案,其實真正的目的可能並不是為了討論,而是想告訴別人他的想法多麼厲害。你支持他的想法,但他會非常高興聽到你的反饋,可是如果你不支持,那你瞬間就會成為這場會議的局外人。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領導就是掉進了“確認偏誤”的圈套裡。

第二,歸因謬誤。

“歸因謬誤”的意思是,自己的錯不是自己的錯,但你的錯就是你的錯。

當別人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給別人下結論,說這個人不稱職,工作不認真沒有責任心等等;而當自己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從外部環境找原因。

比如,同事程前幾天出差回來還沒休息好,家裡老人生病了需要照顧孩子在學校闖了禍等等,他分析問題時就將自己的項目拖延歸咎於這些外在事物,但當他批評團隊新成員時就老愛說他們應屆生各種性格、態度、能力等毛病。

其實我們出錯不可能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而別人出的錯也不可能都是性格態度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所以想要跳出大腦給我們設置的圈套,你就需要“正念”這個方法,並且把它運用到工作當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心明眼亮,用最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從而正確地解決問題。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主要學習了“正念”的作用和意義以及大腦是怎樣阻礙我們客觀認知世界的,瞭解這些之後,再來看看在職場中“正念”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在工作中使用正念。

歸納來看,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中,我們可以有這三個方面的好處:

  • 使用正念工作法在職場上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
  • 使用正念工作法增強自信,
  • 使用正念工作坊保持工作的熱情

下面一一說明: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職場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呢?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

一個人事業不成功主要取決於什麼呢?是知識儲備還是專業技能?

有機構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最後的結果非常的驚訝,一個人的事業能不能成功,只有15%取決於專業知識,而其餘的85%都取決於軟技能,英文叫soft skills。

那什麼是軟技能呢?

其實就是你受歡迎的程度、你的工作態度、還有你跟別人良好的溝通能力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際關係。

那怎麼樣才能變成一個軟技能厲害或者說人緣好的人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的身邊不能有敵人。

但是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不喜歡你的人,這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因為這種感覺就把別人變成敵人,而是要想辦法把對方變成朋友,那他已經成為了敵人,也要想辦法化敵為友。

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這裡我提供兩個方法:

第一,主動表現脆弱,迅速建立關係。

主動表現脆弱,就是用主動示弱的方式拉近和其他人的關係。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曾分享過自己的一個例子:

她曾經在一家公共廣播電臺工作,那個地方的老闆給員工的壓力很大,電臺的整個氛圍也非常壓抑。當時的她還不得不經常要跟一位上了年紀的部門主管打交道,可是這位老主管脾氣特別暴躁,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非常不好,每次開會的時候,他倆動不動就會不斷的指責對方互相掐架。

那有一天。這位老主管在一次會議上對他大呼小叫,把她氣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能憋著,等到會議結束之後她實在憋不住了,就直接衝到老主管的辦公室,大吼了一句:“你到底對我有什麼意見?”

老主管被她的爆發給鎮住了,然後開始解釋,他說剛才自己在會議上表現的那麼激動。其實是因為在老闆那邊受了氣,再加上其他不順心的地方,結果就大呼小叫了。卡琳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位老主管也是高壓環境的受害者,他們兩個人揹負著同樣的壓力,其實都是弱者,但不過經過這次交流,他們反而都覺得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近了。

後來兩個人還經常互相傾訴,互相支持,機構成了關係最好的工作夥伴。

那剛才這位老主管的行為其實就是主動表現脆弱。

從心理學上來講表現脆弱會給別人帶來同理心,會讓人放下戒備;而從正念的角度來說表現脆弱有助於我們從確認偏誤的誤區裡跳出來,排除掉原先的那些認知偏見和根深蒂固的判斷,幫助你看清你討厭的那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也幫助你清醒的思考,要如何緩和你們之間的關係。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第二,以退為進,營造雙贏的局面。

在職場上,當有人跳出來反對我們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是對抗,但是我在前面講過,我們的本能很有可能有問題,這可能是大腦給我們下的“圈套”。

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應該向那些專注的感覺身體疼痛的病人一樣,專注的思考對方為什麼反對,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職場中的對立都是為了爭奪某種工作資源。

然後,發現這一點之後,就可以把意識再集中到工作資源這個方向,清晰而深入的思考下去,弄明白對方跟你爭奪的到底是什麼資源,是客戶是資金還是其它什麼東西。

最後,你要跳出自己看對方,排除你對人家先前的那些負面見解,看看你們之間有沒有利益交叉點。那如果有,就想辦法把對方想要的資源分享給他,而不是把所有資源都給一個人,而是你分他一點,他給你一點,這個就叫彼此妥協。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你就會很快的冰消瓦解,還能慢慢建立起互惠互助的合作關係。

可能很多時候我們不自覺也能做到上面兩點,那不知道怎麼回事呢,就已經化解了矛盾化敵為友,但是“正念工作法”一直強調的是要有意識、要有知覺,要清晰的意識到眼前的情況,並且進一步意識到別人的訴求,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是依賴本能的舉動或者運氣。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日常工作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增強自信心呢?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認為:

“造成一個人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是害羞,一個害羞的人會不停的擔心說錯話、做錯事、擔心別人會不喜歡自己,那為了降低這種可能性呢,害羞的人就不會經常跟別人溝通。他不敢進行眼神的交流,而且他們的肢體語言經常在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不要注意我。他們會盡可能的讓自己成為隱形人,成為一個小透明。”

但是這樣不積極不主動的溝通態度,在職場中是非常不利的,你不去說別人根本就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更加不可能認同你,幫助你去做事兒,

自信其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素質,而是一種技能,是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能。那如果你不是天生自信的人,那你可以花點時間來培養出自信。

那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正念來提高自己的職場自信心呢?

核心要義就是要跳出自己看自己。具體來講,有下面這三種做法:

①想象“角色扮演”,把職場當作一個舞臺,為自己設計一個好劇本

意思是說從現在開始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你現在是一個舞臺上的演員,但你需要跟別人交流溝通的時候,你是要表演一個角色。

你需要做的只是設計一個好的劇本,那比如說過兩天你需要登臺演講,順便做述職報告,那這個時候你就好好琢磨你的劇本吧,你要考慮的是這個角色應該怎麼出場,他需要說些什麼?他應該用什麼樣的肢體語言,哪些情節是觀眾最想看的,要怎麼安排這些情節。

這樣思考問題,不光可以幫助你跳出你自己,把注意力轉移到觀眾身上,減輕心理壓力,還能幫助你理清思路,更好的完成這個作報告的任務。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把自己當成一個政治家,說服別人認同你的觀點

這和角色扮演有什麼不同呢?

咱們先一起來觀察一下西方的那些政治家,比如特朗普、奧巴馬,他們在競選的時候,不管他們的黨派和立場如何不同,有一件事情肯定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非常明確自己要說什麼,並且會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自己的觀點。

這些政治家說的話基本上集中在三個重點上,第一是他想做的事情,第二是他做這件事情的原因,第三是他認為做完這件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這些正是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地方。實際上不光要學習他們,還要把自己當成他們,去當一回政治家,說服別人認同你的觀點。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說你是一家咖啡館的員工,你想說服老闆購買一臺做冰淇淋的機器,那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來說:

  • 第一,我想做的事情是給咱們店添置一臺冰淇淋製作機;
  • 第二,我這麼做的原因是夏天到了,很多顧客都想吃冰鎮的甜品;
  • 第三,做完這件事情的影響,我測算了一下,這臺機器每個月可以帶來大概5000元的冷飲收入,兩個月就能回本,從第3個月就可以開始盈利。

總結來說,當你想要說服別人的時候,不需要長篇大論的去解釋,也不需要羅列一大堆細節,你只需要把你收集到的各類信息,濃縮到這樣一個簡明扼要的演講詞上就可以了。

在這種簡明扼要的“演講”中,很容易營造出一種強大的氣場,讓聽眾覺得你非常的自信,他們很可能就會相信你,而這些積極的反饋就會讓你變得慢慢自信起來。

③多支持、讚賞別人的觀點,不要只會批評別人

我發現一個職場中非常常見的現象,那就是我們往往傾向於否定別人,而當別人提出一個好的方案後卻吝嗇讚美。

你不妨試試,以後開會的時候,你覺得某個同事提出的想法非常好,那就直接告訴他,你贊同他的想法。我相信這個舉動會給你帶來兩個好處:一是能釋放出你的同事的善意;二是能給你表達一個觀點的機會。

其實這個方法告訴我們的是,自信也是可以合作共贏的,如果你積極的給別人自信,反過來別人也會給你自信,大家多些自信,互相鼓勵總之不是壞事。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到底什麼是“正念”?”職場中,運用“正念”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狀態?

“正念”一詞由來已久。

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越南戰爭的關係,大學教授約翰·卡巴金結識了幾位來自東方的佛教修行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授深深被佛教和禪宗迷住。

在這次接觸到了冥想與修行的概念之後,教授約翰·卡巴金認識了一個佛教詞語,用印度的巴利語講叫“Sati”,意思就是“關注”。教授把這個詞翻譯成“Mindfulnes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正念”。

後來,在1979年的時候,約翰·卡巴金獨創了“正念減壓療法”,用來治療慢性疼痛,比如癌症、癱瘓病人以及受工業傷害的患者,他嘗試用正面冥想禪修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減輕壓力和疼痛,儘快從疾病中康復。經過媒體傳播,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種療法。

發展到今天,“正念療法”已經從一個小眾的科學常識變成了風靡歐美的熱搜詞,甚至還形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國內近幾年,冥想和正念也逐漸在職場精英階層流行起來,但其重要性與神奇作用還沒有被廣大普通職場人士認識到。

為什麼我說職場人士都應該學習“正念”呢?先來了解一下“正念”到底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狀態。

卡巴金教授剛開始將“sati”翻譯成“mindfulness”的時候,其實已經去除了其中大部分的宗教因素,而簡化成了普世的“不帶批判地對當下進行覺察”的意思;後來,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工作、學習、生活中,變成了一種調整自我狀態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方法強調的是具體要怎麼做,而非概念本身的含義。

運用“正念”追求的狀態,其實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①有意識,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

難道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當下狀態?

是的!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客觀地關注到當下的自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到病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所以他們才會覺得很痛苦,整個人也會變得很萎靡,但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卡巴金教授是這樣做的:

先是引導病人去專注地感受那些疼痛感,到底在他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沒有疼痛;最後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覺得是最放鬆最舒服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重複之後,病人們就能體會出來,其實病痛並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而且自己的身體也正在一點一點的好起來,這就給了他們增強康復的信心。

在職場中我們始終覺得忙不完、焦慮失眠,這就是沒能夠覺察到其實我們還有快樂和幸福。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不評判,要不偏不倚地客觀地看待人和事。

職場中,我們難免不會受到領導的批評,聽到這些評價詞語,比如說固執或者冷靜,你能對說出這個詞的人保持不偏不倚,不做評判的狀態嗎?我想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有一項實驗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做一會正念的練習,在聽到這個評價自己詞彙的時候,人們大腦的活動就會變得平靜很多,這個就是正面追求的狀態。

③著眼於現在,不要讓過去發生的事情,影響當下的決定。

迴歸當下,這又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兒。

比如,你會不會因為曾經被老闆責備,就再也不敢單獨跟老闆討論工作了呢?你會不會因為一位同事發生過一次小小的口角,哪怕你心裡清楚他是最合適不過的合作人選,但是你以後也再也不願意跟他合作了呢?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我們人就是這樣,雖然客觀上講那個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但是在我們心裡其實很難完全過去。

但是如果你總想過去的事,影響你現在的看法,那你就會很容易陷入一種持久的消極負面的情緒當中,就有點像我們剛才說的慢性病,你感覺他還在你的身體裡面,總是讓你覺得不舒服,而練習正念的目的就是讓你擺脫過去的陰影,更加專注於當下表現。

三種理想狀態總結來看,其實就是客觀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不偏不倚地看待人和事,迴歸當下,而不是對於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視而不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職業心理顧問卡琳·波利森科說:

“正念追求的狀態是一個人可以不帶任何偏見,能意識到當下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那為什麼說我們要通過正念去達到這種狀態呢?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做到客觀真的很難,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是客觀的,而且還會給我們下套,那不知不覺就領著我們走到了偏見的道路上。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腦到底是怎麼給我們下套的呢?一般來說我們大腦的圈套主要有兩種:

第一,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意思就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我看得格外清楚,不想看到的東西我就看不見。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立場和觀點,你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到支持這個。但是對於跟你的觀點相反的那些信息,你會下意識的選擇視而不見,就像它們根本不存在一樣。

這樣的例子在工作中非常常見。

比如,有的領導通知大家討論他提出的一個方案,其實真正的目的可能並不是為了討論,而是想告訴別人他的想法多麼厲害。你支持他的想法,但他會非常高興聽到你的反饋,可是如果你不支持,那你瞬間就會成為這場會議的局外人。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領導就是掉進了“確認偏誤”的圈套裡。

第二,歸因謬誤。

“歸因謬誤”的意思是,自己的錯不是自己的錯,但你的錯就是你的錯。

當別人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給別人下結論,說這個人不稱職,工作不認真沒有責任心等等;而當自己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從外部環境找原因。

比如,同事程前幾天出差回來還沒休息好,家裡老人生病了需要照顧孩子在學校闖了禍等等,他分析問題時就將自己的項目拖延歸咎於這些外在事物,但當他批評團隊新成員時就老愛說他們應屆生各種性格、態度、能力等毛病。

其實我們出錯不可能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而別人出的錯也不可能都是性格態度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所以想要跳出大腦給我們設置的圈套,你就需要“正念”這個方法,並且把它運用到工作當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心明眼亮,用最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從而正確地解決問題。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主要學習了“正念”的作用和意義以及大腦是怎樣阻礙我們客觀認知世界的,瞭解這些之後,再來看看在職場中“正念”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在工作中使用正念。

歸納來看,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中,我們可以有這三個方面的好處:

  • 使用正念工作法在職場上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
  • 使用正念工作法增強自信,
  • 使用正念工作坊保持工作的熱情

下面一一說明: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職場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呢?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

一個人事業不成功主要取決於什麼呢?是知識儲備還是專業技能?

有機構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最後的結果非常的驚訝,一個人的事業能不能成功,只有15%取決於專業知識,而其餘的85%都取決於軟技能,英文叫soft skills。

那什麼是軟技能呢?

其實就是你受歡迎的程度、你的工作態度、還有你跟別人良好的溝通能力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際關係。

那怎麼樣才能變成一個軟技能厲害或者說人緣好的人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的身邊不能有敵人。

但是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不喜歡你的人,這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因為這種感覺就把別人變成敵人,而是要想辦法把對方變成朋友,那他已經成為了敵人,也要想辦法化敵為友。

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這裡我提供兩個方法:

第一,主動表現脆弱,迅速建立關係。

主動表現脆弱,就是用主動示弱的方式拉近和其他人的關係。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曾分享過自己的一個例子:

她曾經在一家公共廣播電臺工作,那個地方的老闆給員工的壓力很大,電臺的整個氛圍也非常壓抑。當時的她還不得不經常要跟一位上了年紀的部門主管打交道,可是這位老主管脾氣特別暴躁,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非常不好,每次開會的時候,他倆動不動就會不斷的指責對方互相掐架。

那有一天。這位老主管在一次會議上對他大呼小叫,把她氣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能憋著,等到會議結束之後她實在憋不住了,就直接衝到老主管的辦公室,大吼了一句:“你到底對我有什麼意見?”

老主管被她的爆發給鎮住了,然後開始解釋,他說剛才自己在會議上表現的那麼激動。其實是因為在老闆那邊受了氣,再加上其他不順心的地方,結果就大呼小叫了。卡琳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位老主管也是高壓環境的受害者,他們兩個人揹負著同樣的壓力,其實都是弱者,但不過經過這次交流,他們反而都覺得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近了。

後來兩個人還經常互相傾訴,互相支持,機構成了關係最好的工作夥伴。

那剛才這位老主管的行為其實就是主動表現脆弱。

從心理學上來講表現脆弱會給別人帶來同理心,會讓人放下戒備;而從正念的角度來說表現脆弱有助於我們從確認偏誤的誤區裡跳出來,排除掉原先的那些認知偏見和根深蒂固的判斷,幫助你看清你討厭的那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也幫助你清醒的思考,要如何緩和你們之間的關係。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第二,以退為進,營造雙贏的局面。

在職場上,當有人跳出來反對我們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是對抗,但是我在前面講過,我們的本能很有可能有問題,這可能是大腦給我們下的“圈套”。

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應該向那些專注的感覺身體疼痛的病人一樣,專注的思考對方為什麼反對,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職場中的對立都是為了爭奪某種工作資源。

然後,發現這一點之後,就可以把意識再集中到工作資源這個方向,清晰而深入的思考下去,弄明白對方跟你爭奪的到底是什麼資源,是客戶是資金還是其它什麼東西。

最後,你要跳出自己看對方,排除你對人家先前的那些負面見解,看看你們之間有沒有利益交叉點。那如果有,就想辦法把對方想要的資源分享給他,而不是把所有資源都給一個人,而是你分他一點,他給你一點,這個就叫彼此妥協。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你就會很快的冰消瓦解,還能慢慢建立起互惠互助的合作關係。

可能很多時候我們不自覺也能做到上面兩點,那不知道怎麼回事呢,就已經化解了矛盾化敵為友,但是“正念工作法”一直強調的是要有意識、要有知覺,要清晰的意識到眼前的情況,並且進一步意識到別人的訴求,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是依賴本能的舉動或者運氣。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日常工作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增強自信心呢?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認為:

“造成一個人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是害羞,一個害羞的人會不停的擔心說錯話、做錯事、擔心別人會不喜歡自己,那為了降低這種可能性呢,害羞的人就不會經常跟別人溝通。他不敢進行眼神的交流,而且他們的肢體語言經常在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不要注意我。他們會盡可能的讓自己成為隱形人,成為一個小透明。”

但是這樣不積極不主動的溝通態度,在職場中是非常不利的,你不去說別人根本就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更加不可能認同你,幫助你去做事兒,

自信其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素質,而是一種技能,是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能。那如果你不是天生自信的人,那你可以花點時間來培養出自信。

那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正念來提高自己的職場自信心呢?

核心要義就是要跳出自己看自己。具體來講,有下面這三種做法:

①想象“角色扮演”,把職場當作一個舞臺,為自己設計一個好劇本

意思是說從現在開始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你現在是一個舞臺上的演員,但你需要跟別人交流溝通的時候,你是要表演一個角色。

你需要做的只是設計一個好的劇本,那比如說過兩天你需要登臺演講,順便做述職報告,那這個時候你就好好琢磨你的劇本吧,你要考慮的是這個角色應該怎麼出場,他需要說些什麼?他應該用什麼樣的肢體語言,哪些情節是觀眾最想看的,要怎麼安排這些情節。

這樣思考問題,不光可以幫助你跳出你自己,把注意力轉移到觀眾身上,減輕心理壓力,還能幫助你理清思路,更好的完成這個作報告的任務。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把自己當成一個政治家,說服別人認同你的觀點

這和角色扮演有什麼不同呢?

咱們先一起來觀察一下西方的那些政治家,比如特朗普、奧巴馬,他們在競選的時候,不管他們的黨派和立場如何不同,有一件事情肯定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非常明確自己要說什麼,並且會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自己的觀點。

這些政治家說的話基本上集中在三個重點上,第一是他想做的事情,第二是他做這件事情的原因,第三是他認為做完這件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這些正是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地方。實際上不光要學習他們,還要把自己當成他們,去當一回政治家,說服別人認同你的觀點。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說你是一家咖啡館的員工,你想說服老闆購買一臺做冰淇淋的機器,那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來說:

  • 第一,我想做的事情是給咱們店添置一臺冰淇淋製作機;
  • 第二,我這麼做的原因是夏天到了,很多顧客都想吃冰鎮的甜品;
  • 第三,做完這件事情的影響,我測算了一下,這臺機器每個月可以帶來大概5000元的冷飲收入,兩個月就能回本,從第3個月就可以開始盈利。

總結來說,當你想要說服別人的時候,不需要長篇大論的去解釋,也不需要羅列一大堆細節,你只需要把你收集到的各類信息,濃縮到這樣一個簡明扼要的演講詞上就可以了。

在這種簡明扼要的“演講”中,很容易營造出一種強大的氣場,讓聽眾覺得你非常的自信,他們很可能就會相信你,而這些積極的反饋就會讓你變得慢慢自信起來。

③多支持、讚賞別人的觀點,不要只會批評別人

我發現一個職場中非常常見的現象,那就是我們往往傾向於否定別人,而當別人提出一個好的方案後卻吝嗇讚美。

你不妨試試,以後開會的時候,你覺得某個同事提出的想法非常好,那就直接告訴他,你贊同他的想法。我相信這個舉動會給你帶來兩個好處:一是能釋放出你的同事的善意;二是能給你表達一個觀點的機會。

其實這個方法告訴我們的是,自信也是可以合作共贏的,如果你積極的給別人自信,反過來別人也會給你自信,大家多些自信,互相鼓勵總之不是壞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如何使用正念冥想,找回當初的工作熱情,使自己在工作中始終保持工作好奇與激情呢?

不知道大家對初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有沒有這樣的印象:

他們每次總是興沖沖的接受任務,而且總是提前完成任務;他們也會在會議中積極發言,爭取多多表現的機會;最早或最晚在公司的都有他們的身影。

看到這些你有沒有些感觸呢?

大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都會不由自主的想,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那問題是是什麼讓我們這些久經職場的人改變了當初的模樣?是什麼消磨了我們的熱情?當我們感覺到已經失去熱情的時候,還能再把它找回來嗎?

其實,運用“正念”,我們就可以找回當初的工作熱情。那我們怎樣才能再次擁有初學心呢?具體有這兩個步驟:

第一步,運用“正念冥想”清理掉大腦中的垃圾;

具體可以這樣做:

首先,先挺直腰背,坐在地上,雙腿自然伸直,不要盤腿,讓你的手臂自然下垂,長有四肢的肌肉放鬆;

接著,開始做腹式深呼吸,也就是呼吸的時候胸部儘量不要動,而是腹部在動,吸氣的時候往外鼓肚子,呼氣的時候往裡收肚子,仔細的感受一下氣息從鼻腔裡進入,通過你的脖子和肺部最後抵達腹部,這時候不要急著呼氣,屏住呼吸兩三秒,然後再慢慢的呼氣,把你呼吸的節奏放慢,再放慢到非常慢;

最後,就是這樣重複的做3~5次。

在整個正念冥想過程中,你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呼吸這一件事情上,這樣有助於清除掉你大腦裡亂七八糟的雜念,緩解你的壓力,讓你緊張的神經平靜下來,而且還會增強你的認知能力,讓你的思維變得專注而清晰。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到底什麼是“正念”?”職場中,運用“正念”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狀態?

“正念”一詞由來已久。

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越南戰爭的關係,大學教授約翰·卡巴金結識了幾位來自東方的佛教修行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授深深被佛教和禪宗迷住。

在這次接觸到了冥想與修行的概念之後,教授約翰·卡巴金認識了一個佛教詞語,用印度的巴利語講叫“Sati”,意思就是“關注”。教授把這個詞翻譯成“Mindfulnes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正念”。

後來,在1979年的時候,約翰·卡巴金獨創了“正念減壓療法”,用來治療慢性疼痛,比如癌症、癱瘓病人以及受工業傷害的患者,他嘗試用正面冥想禪修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減輕壓力和疼痛,儘快從疾病中康復。經過媒體傳播,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種療法。

發展到今天,“正念療法”已經從一個小眾的科學常識變成了風靡歐美的熱搜詞,甚至還形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國內近幾年,冥想和正念也逐漸在職場精英階層流行起來,但其重要性與神奇作用還沒有被廣大普通職場人士認識到。

為什麼我說職場人士都應該學習“正念”呢?先來了解一下“正念”到底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狀態。

卡巴金教授剛開始將“sati”翻譯成“mindfulness”的時候,其實已經去除了其中大部分的宗教因素,而簡化成了普世的“不帶批判地對當下進行覺察”的意思;後來,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工作、學習、生活中,變成了一種調整自我狀態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方法強調的是具體要怎麼做,而非概念本身的含義。

運用“正念”追求的狀態,其實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①有意識,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

難道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當下狀態?

是的!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客觀地關注到當下的自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到病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所以他們才會覺得很痛苦,整個人也會變得很萎靡,但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卡巴金教授是這樣做的:

先是引導病人去專注地感受那些疼痛感,到底在他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沒有疼痛;最後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覺得是最放鬆最舒服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重複之後,病人們就能體會出來,其實病痛並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而且自己的身體也正在一點一點的好起來,這就給了他們增強康復的信心。

在職場中我們始終覺得忙不完、焦慮失眠,這就是沒能夠覺察到其實我們還有快樂和幸福。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不評判,要不偏不倚地客觀地看待人和事。

職場中,我們難免不會受到領導的批評,聽到這些評價詞語,比如說固執或者冷靜,你能對說出這個詞的人保持不偏不倚,不做評判的狀態嗎?我想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有一項實驗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做一會正念的練習,在聽到這個評價自己詞彙的時候,人們大腦的活動就會變得平靜很多,這個就是正面追求的狀態。

③著眼於現在,不要讓過去發生的事情,影響當下的決定。

迴歸當下,這又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兒。

比如,你會不會因為曾經被老闆責備,就再也不敢單獨跟老闆討論工作了呢?你會不會因為一位同事發生過一次小小的口角,哪怕你心裡清楚他是最合適不過的合作人選,但是你以後也再也不願意跟他合作了呢?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我們人就是這樣,雖然客觀上講那個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但是在我們心裡其實很難完全過去。

但是如果你總想過去的事,影響你現在的看法,那你就會很容易陷入一種持久的消極負面的情緒當中,就有點像我們剛才說的慢性病,你感覺他還在你的身體裡面,總是讓你覺得不舒服,而練習正念的目的就是讓你擺脫過去的陰影,更加專注於當下表現。

三種理想狀態總結來看,其實就是客觀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不偏不倚地看待人和事,迴歸當下,而不是對於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視而不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職業心理顧問卡琳·波利森科說:

“正念追求的狀態是一個人可以不帶任何偏見,能意識到當下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那為什麼說我們要通過正念去達到這種狀態呢?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做到客觀真的很難,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是客觀的,而且還會給我們下套,那不知不覺就領著我們走到了偏見的道路上。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腦到底是怎麼給我們下套的呢?一般來說我們大腦的圈套主要有兩種:

第一,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意思就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我看得格外清楚,不想看到的東西我就看不見。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立場和觀點,你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到支持這個。但是對於跟你的觀點相反的那些信息,你會下意識的選擇視而不見,就像它們根本不存在一樣。

這樣的例子在工作中非常常見。

比如,有的領導通知大家討論他提出的一個方案,其實真正的目的可能並不是為了討論,而是想告訴別人他的想法多麼厲害。你支持他的想法,但他會非常高興聽到你的反饋,可是如果你不支持,那你瞬間就會成為這場會議的局外人。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領導就是掉進了“確認偏誤”的圈套裡。

第二,歸因謬誤。

“歸因謬誤”的意思是,自己的錯不是自己的錯,但你的錯就是你的錯。

當別人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給別人下結論,說這個人不稱職,工作不認真沒有責任心等等;而當自己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從外部環境找原因。

比如,同事程前幾天出差回來還沒休息好,家裡老人生病了需要照顧孩子在學校闖了禍等等,他分析問題時就將自己的項目拖延歸咎於這些外在事物,但當他批評團隊新成員時就老愛說他們應屆生各種性格、態度、能力等毛病。

其實我們出錯不可能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而別人出的錯也不可能都是性格態度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所以想要跳出大腦給我們設置的圈套,你就需要“正念”這個方法,並且把它運用到工作當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心明眼亮,用最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從而正確地解決問題。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主要學習了“正念”的作用和意義以及大腦是怎樣阻礙我們客觀認知世界的,瞭解這些之後,再來看看在職場中“正念”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在工作中使用正念。

歸納來看,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中,我們可以有這三個方面的好處:

  • 使用正念工作法在職場上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
  • 使用正念工作法增強自信,
  • 使用正念工作坊保持工作的熱情

下面一一說明: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職場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呢?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

一個人事業不成功主要取決於什麼呢?是知識儲備還是專業技能?

有機構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最後的結果非常的驚訝,一個人的事業能不能成功,只有15%取決於專業知識,而其餘的85%都取決於軟技能,英文叫soft skills。

那什麼是軟技能呢?

其實就是你受歡迎的程度、你的工作態度、還有你跟別人良好的溝通能力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際關係。

那怎麼樣才能變成一個軟技能厲害或者說人緣好的人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的身邊不能有敵人。

但是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不喜歡你的人,這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因為這種感覺就把別人變成敵人,而是要想辦法把對方變成朋友,那他已經成為了敵人,也要想辦法化敵為友。

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這裡我提供兩個方法:

第一,主動表現脆弱,迅速建立關係。

主動表現脆弱,就是用主動示弱的方式拉近和其他人的關係。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曾分享過自己的一個例子:

她曾經在一家公共廣播電臺工作,那個地方的老闆給員工的壓力很大,電臺的整個氛圍也非常壓抑。當時的她還不得不經常要跟一位上了年紀的部門主管打交道,可是這位老主管脾氣特別暴躁,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非常不好,每次開會的時候,他倆動不動就會不斷的指責對方互相掐架。

那有一天。這位老主管在一次會議上對他大呼小叫,把她氣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能憋著,等到會議結束之後她實在憋不住了,就直接衝到老主管的辦公室,大吼了一句:“你到底對我有什麼意見?”

老主管被她的爆發給鎮住了,然後開始解釋,他說剛才自己在會議上表現的那麼激動。其實是因為在老闆那邊受了氣,再加上其他不順心的地方,結果就大呼小叫了。卡琳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位老主管也是高壓環境的受害者,他們兩個人揹負著同樣的壓力,其實都是弱者,但不過經過這次交流,他們反而都覺得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近了。

後來兩個人還經常互相傾訴,互相支持,機構成了關係最好的工作夥伴。

那剛才這位老主管的行為其實就是主動表現脆弱。

從心理學上來講表現脆弱會給別人帶來同理心,會讓人放下戒備;而從正念的角度來說表現脆弱有助於我們從確認偏誤的誤區裡跳出來,排除掉原先的那些認知偏見和根深蒂固的判斷,幫助你看清你討厭的那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也幫助你清醒的思考,要如何緩和你們之間的關係。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第二,以退為進,營造雙贏的局面。

在職場上,當有人跳出來反對我們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是對抗,但是我在前面講過,我們的本能很有可能有問題,這可能是大腦給我們下的“圈套”。

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應該向那些專注的感覺身體疼痛的病人一樣,專注的思考對方為什麼反對,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職場中的對立都是為了爭奪某種工作資源。

然後,發現這一點之後,就可以把意識再集中到工作資源這個方向,清晰而深入的思考下去,弄明白對方跟你爭奪的到底是什麼資源,是客戶是資金還是其它什麼東西。

最後,你要跳出自己看對方,排除你對人家先前的那些負面見解,看看你們之間有沒有利益交叉點。那如果有,就想辦法把對方想要的資源分享給他,而不是把所有資源都給一個人,而是你分他一點,他給你一點,這個就叫彼此妥協。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你就會很快的冰消瓦解,還能慢慢建立起互惠互助的合作關係。

可能很多時候我們不自覺也能做到上面兩點,那不知道怎麼回事呢,就已經化解了矛盾化敵為友,但是“正念工作法”一直強調的是要有意識、要有知覺,要清晰的意識到眼前的情況,並且進一步意識到別人的訴求,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是依賴本能的舉動或者運氣。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日常工作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增強自信心呢?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認為:

“造成一個人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是害羞,一個害羞的人會不停的擔心說錯話、做錯事、擔心別人會不喜歡自己,那為了降低這種可能性呢,害羞的人就不會經常跟別人溝通。他不敢進行眼神的交流,而且他們的肢體語言經常在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不要注意我。他們會盡可能的讓自己成為隱形人,成為一個小透明。”

但是這樣不積極不主動的溝通態度,在職場中是非常不利的,你不去說別人根本就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更加不可能認同你,幫助你去做事兒,

自信其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素質,而是一種技能,是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能。那如果你不是天生自信的人,那你可以花點時間來培養出自信。

那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正念來提高自己的職場自信心呢?

核心要義就是要跳出自己看自己。具體來講,有下面這三種做法:

①想象“角色扮演”,把職場當作一個舞臺,為自己設計一個好劇本

意思是說從現在開始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你現在是一個舞臺上的演員,但你需要跟別人交流溝通的時候,你是要表演一個角色。

你需要做的只是設計一個好的劇本,那比如說過兩天你需要登臺演講,順便做述職報告,那這個時候你就好好琢磨你的劇本吧,你要考慮的是這個角色應該怎麼出場,他需要說些什麼?他應該用什麼樣的肢體語言,哪些情節是觀眾最想看的,要怎麼安排這些情節。

這樣思考問題,不光可以幫助你跳出你自己,把注意力轉移到觀眾身上,減輕心理壓力,還能幫助你理清思路,更好的完成這個作報告的任務。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把自己當成一個政治家,說服別人認同你的觀點

這和角色扮演有什麼不同呢?

咱們先一起來觀察一下西方的那些政治家,比如特朗普、奧巴馬,他們在競選的時候,不管他們的黨派和立場如何不同,有一件事情肯定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非常明確自己要說什麼,並且會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自己的觀點。

這些政治家說的話基本上集中在三個重點上,第一是他想做的事情,第二是他做這件事情的原因,第三是他認為做完這件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這些正是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地方。實際上不光要學習他們,還要把自己當成他們,去當一回政治家,說服別人認同你的觀點。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說你是一家咖啡館的員工,你想說服老闆購買一臺做冰淇淋的機器,那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來說:

  • 第一,我想做的事情是給咱們店添置一臺冰淇淋製作機;
  • 第二,我這麼做的原因是夏天到了,很多顧客都想吃冰鎮的甜品;
  • 第三,做完這件事情的影響,我測算了一下,這臺機器每個月可以帶來大概5000元的冷飲收入,兩個月就能回本,從第3個月就可以開始盈利。

總結來說,當你想要說服別人的時候,不需要長篇大論的去解釋,也不需要羅列一大堆細節,你只需要把你收集到的各類信息,濃縮到這樣一個簡明扼要的演講詞上就可以了。

在這種簡明扼要的“演講”中,很容易營造出一種強大的氣場,讓聽眾覺得你非常的自信,他們很可能就會相信你,而這些積極的反饋就會讓你變得慢慢自信起來。

③多支持、讚賞別人的觀點,不要只會批評別人

我發現一個職場中非常常見的現象,那就是我們往往傾向於否定別人,而當別人提出一個好的方案後卻吝嗇讚美。

你不妨試試,以後開會的時候,你覺得某個同事提出的想法非常好,那就直接告訴他,你贊同他的想法。我相信這個舉動會給你帶來兩個好處:一是能釋放出你的同事的善意;二是能給你表達一個觀點的機會。

其實這個方法告訴我們的是,自信也是可以合作共贏的,如果你積極的給別人自信,反過來別人也會給你自信,大家多些自信,互相鼓勵總之不是壞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如何使用正念冥想,找回當初的工作熱情,使自己在工作中始終保持工作好奇與激情呢?

不知道大家對初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有沒有這樣的印象:

他們每次總是興沖沖的接受任務,而且總是提前完成任務;他們也會在會議中積極發言,爭取多多表現的機會;最早或最晚在公司的都有他們的身影。

看到這些你有沒有些感觸呢?

大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都會不由自主的想,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那問題是是什麼讓我們這些久經職場的人改變了當初的模樣?是什麼消磨了我們的熱情?當我們感覺到已經失去熱情的時候,還能再把它找回來嗎?

其實,運用“正念”,我們就可以找回當初的工作熱情。那我們怎樣才能再次擁有初學心呢?具體有這兩個步驟:

第一步,運用“正念冥想”清理掉大腦中的垃圾;

具體可以這樣做:

首先,先挺直腰背,坐在地上,雙腿自然伸直,不要盤腿,讓你的手臂自然下垂,長有四肢的肌肉放鬆;

接著,開始做腹式深呼吸,也就是呼吸的時候胸部儘量不要動,而是腹部在動,吸氣的時候往外鼓肚子,呼氣的時候往裡收肚子,仔細的感受一下氣息從鼻腔裡進入,通過你的脖子和肺部最後抵達腹部,這時候不要急著呼氣,屏住呼吸兩三秒,然後再慢慢的呼氣,把你呼吸的節奏放慢,再放慢到非常慢;

最後,就是這樣重複的做3~5次。

在整個正念冥想過程中,你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呼吸這一件事情上,這樣有助於清除掉你大腦裡亂七八糟的雜念,緩解你的壓力,讓你緊張的神經平靜下來,而且還會增強你的認知能力,讓你的思維變得專注而清晰。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第二步,培養職場上的心理安全感。

職場上不應該有“玻璃心”,被領導、同事排擠批評、嘲笑諷刺那才是正常現象。但萬一過往一些不好的經歷使自己留下了心理陰影,應該怎麼辦呢?

面對這些東西,你要做的就是儘量客觀的去觀察,把他們從自己的身上剝離開。下面我提供一個具體做法:

首先,你可以拿出一張紙,把那些嘲笑諷刺和否定的話寫下來。

比如你就是個笨蛋或者你永遠寫不好報告。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你可以將這些話語看作一個外在的客觀的評價,而跟你自己本身的實際情況沒什麼關係,

接下來,你可以靜下心去感受,就像剛才冥想的時候感受自己的呼吸。去感受你看到這張紙之後的反應,回想一下你能不能回憶起過去相似的體驗,但看到這些評價會不會勾起你某些早期的經歷。

最後,你還要主動去迴應那些傷害你的聲音,表達出你真正的觀點,你可以像跟朋友講話一樣,以平和的語調去跟。就只剩那個聲音對話或者你也可以在下面寫出你的反對意見,告訴紙上的那個否定你的聲音,真實的你是什麼樣子的。

如果你能按照上面的這個方法做到心裡面踏實安全,沒有那麼多的雜念,那你就能夠重新找回那種好奇的、專注的眼光,去重新看待你的工作去探索和發現不一樣的生活。

總結一下,初心其實很像童心,但是跟童心不一樣的是,成年人的初心並不是一張白紙,不是上面什麼都沒有,而是已經裝了很多的東西,但要是能夠騰出空間來容納新的東西,那麼也能回到當初的狀態。正念冥想就是讓我們重新回到最初的那種激情、美好的狀態。

"

本文有點長,7000多字,深度分享我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後的心得體會以及強大效果,還原了我們職場人士應該如何學習正念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是不是也曾學過這些課程,比如:職場的時間管理、效率提升、精力管理、項目管理等等,但還是收穫甚微。

後來接觸到“正念冥想”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只是“術”,或許能改變自己一時的狀態,但時間一久自己的整個工作生活狀態其實還是很焦慮。“正念”更像是“道”,它不是停留在怎麼做上面,而是從自己內心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與力量,讓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種豐盈的精神狀態。

所以決定寫下這些,希望我們更多的職場人士能走進“正念冥想”這個世界。在文末列出了幾本關於正念、關於冥想的書,歡迎留言補充。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到底什麼是“正念”?”職場中,運用“正念”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狀態?

“正念”一詞由來已久。

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越南戰爭的關係,大學教授約翰·卡巴金結識了幾位來自東方的佛教修行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授深深被佛教和禪宗迷住。

在這次接觸到了冥想與修行的概念之後,教授約翰·卡巴金認識了一個佛教詞語,用印度的巴利語講叫“Sati”,意思就是“關注”。教授把這個詞翻譯成“Mindfulnes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正念”。

後來,在1979年的時候,約翰·卡巴金獨創了“正念減壓療法”,用來治療慢性疼痛,比如癌症、癱瘓病人以及受工業傷害的患者,他嘗試用正面冥想禪修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減輕壓力和疼痛,儘快從疾病中康復。經過媒體傳播,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種療法。

發展到今天,“正念療法”已經從一個小眾的科學常識變成了風靡歐美的熱搜詞,甚至還形成了幾十億美元的產業。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國內近幾年,冥想和正念也逐漸在職場精英階層流行起來,但其重要性與神奇作用還沒有被廣大普通職場人士認識到。

為什麼我說職場人士都應該學習“正念”呢?先來了解一下“正念”到底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狀態。

卡巴金教授剛開始將“sati”翻譯成“mindfulness”的時候,其實已經去除了其中大部分的宗教因素,而簡化成了普世的“不帶批判地對當下進行覺察”的意思;後來,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工作、學習、生活中,變成了一種調整自我狀態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方法強調的是具體要怎麼做,而非概念本身的含義。

運用“正念”追求的狀態,其實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①有意識,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

難道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當下狀態?

是的!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客觀地關注到當下的自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到病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所以他們才會覺得很痛苦,整個人也會變得很萎靡,但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卡巴金教授是這樣做的:

先是引導病人去專注地感受那些疼痛感,到底在他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沒有疼痛;最後再引導他們去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覺得是最放鬆最舒服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重複之後,病人們就能體會出來,其實病痛並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而且自己的身體也正在一點一點的好起來,這就給了他們增強康復的信心。

在職場中我們始終覺得忙不完、焦慮失眠,這就是沒能夠覺察到其實我們還有快樂和幸福。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不評判,要不偏不倚地客觀地看待人和事。

職場中,我們難免不會受到領導的批評,聽到這些評價詞語,比如說固執或者冷靜,你能對說出這個詞的人保持不偏不倚,不做評判的狀態嗎?我想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有一項實驗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做一會正念的練習,在聽到這個評價自己詞彙的時候,人們大腦的活動就會變得平靜很多,這個就是正面追求的狀態。

③著眼於現在,不要讓過去發生的事情,影響當下的決定。

迴歸當下,這又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兒。

比如,你會不會因為曾經被老闆責備,就再也不敢單獨跟老闆討論工作了呢?你會不會因為一位同事發生過一次小小的口角,哪怕你心裡清楚他是最合適不過的合作人選,但是你以後也再也不願意跟他合作了呢?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我們人就是這樣,雖然客觀上講那個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但是在我們心裡其實很難完全過去。

但是如果你總想過去的事,影響你現在的看法,那你就會很容易陷入一種持久的消極負面的情緒當中,就有點像我們剛才說的慢性病,你感覺他還在你的身體裡面,總是讓你覺得不舒服,而練習正念的目的就是讓你擺脫過去的陰影,更加專注於當下表現。

三種理想狀態總結來看,其實就是客觀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不偏不倚地看待人和事,迴歸當下,而不是對於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視而不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職業心理顧問卡琳·波利森科說:

“正念追求的狀態是一個人可以不帶任何偏見,能意識到當下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那為什麼說我們要通過正念去達到這種狀態呢?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做到客觀真的很難,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是客觀的,而且還會給我們下套,那不知不覺就領著我們走到了偏見的道路上。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腦到底是怎麼給我們下套的呢?一般來說我們大腦的圈套主要有兩種:

第一,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意思就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我看得格外清楚,不想看到的東西我就看不見。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立場和觀點,你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到支持這個。但是對於跟你的觀點相反的那些信息,你會下意識的選擇視而不見,就像它們根本不存在一樣。

這樣的例子在工作中非常常見。

比如,有的領導通知大家討論他提出的一個方案,其實真正的目的可能並不是為了討論,而是想告訴別人他的想法多麼厲害。你支持他的想法,但他會非常高興聽到你的反饋,可是如果你不支持,那你瞬間就會成為這場會議的局外人。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領導就是掉進了“確認偏誤”的圈套裡。

第二,歸因謬誤。

“歸因謬誤”的意思是,自己的錯不是自己的錯,但你的錯就是你的錯。

當別人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給別人下結論,說這個人不稱職,工作不認真沒有責任心等等;而當自己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從外部環境找原因。

比如,同事程前幾天出差回來還沒休息好,家裡老人生病了需要照顧孩子在學校闖了禍等等,他分析問題時就將自己的項目拖延歸咎於這些外在事物,但當他批評團隊新成員時就老愛說他們應屆生各種性格、態度、能力等毛病。

其實我們出錯不可能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而別人出的錯也不可能都是性格態度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所以想要跳出大腦給我們設置的圈套,你就需要“正念”這個方法,並且把它運用到工作當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心明眼亮,用最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從而正確地解決問題。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主要學習了“正念”的作用和意義以及大腦是怎樣阻礙我們客觀認知世界的,瞭解這些之後,再來看看在職場中“正念”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在工作中使用正念。

歸納來看,將“正念冥想”運用到工作中,我們可以有這三個方面的好處:

  • 使用正念工作法在職場上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
  • 使用正念工作法增強自信,
  • 使用正念工作坊保持工作的熱情

下面一一說明: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職場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化敵為友,獲取支持與信任呢?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

一個人事業不成功主要取決於什麼呢?是知識儲備還是專業技能?

有機構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最後的結果非常的驚訝,一個人的事業能不能成功,只有15%取決於專業知識,而其餘的85%都取決於軟技能,英文叫soft skills。

那什麼是軟技能呢?

其實就是你受歡迎的程度、你的工作態度、還有你跟別人良好的溝通能力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際關係。

那怎麼樣才能變成一個軟技能厲害或者說人緣好的人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的身邊不能有敵人。

但是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不喜歡你的人,這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因為這種感覺就把別人變成敵人,而是要想辦法把對方變成朋友,那他已經成為了敵人,也要想辦法化敵為友。

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這裡我提供兩個方法:

第一,主動表現脆弱,迅速建立關係。

主動表現脆弱,就是用主動示弱的方式拉近和其他人的關係。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曾分享過自己的一個例子:

她曾經在一家公共廣播電臺工作,那個地方的老闆給員工的壓力很大,電臺的整個氛圍也非常壓抑。當時的她還不得不經常要跟一位上了年紀的部門主管打交道,可是這位老主管脾氣特別暴躁,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非常不好,每次開會的時候,他倆動不動就會不斷的指責對方互相掐架。

那有一天。這位老主管在一次會議上對他大呼小叫,把她氣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能憋著,等到會議結束之後她實在憋不住了,就直接衝到老主管的辦公室,大吼了一句:“你到底對我有什麼意見?”

老主管被她的爆發給鎮住了,然後開始解釋,他說剛才自己在會議上表現的那麼激動。其實是因為在老闆那邊受了氣,再加上其他不順心的地方,結果就大呼小叫了。卡琳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位老主管也是高壓環境的受害者,他們兩個人揹負著同樣的壓力,其實都是弱者,但不過經過這次交流,他們反而都覺得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近了。

後來兩個人還經常互相傾訴,互相支持,機構成了關係最好的工作夥伴。

那剛才這位老主管的行為其實就是主動表現脆弱。

從心理學上來講表現脆弱會給別人帶來同理心,會讓人放下戒備;而從正念的角度來說表現脆弱有助於我們從確認偏誤的誤區裡跳出來,排除掉原先的那些認知偏見和根深蒂固的判斷,幫助你看清你討厭的那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也幫助你清醒的思考,要如何緩和你們之間的關係。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第二,以退為進,營造雙贏的局面。

在職場上,當有人跳出來反對我們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是對抗,但是我在前面講過,我們的本能很有可能有問題,這可能是大腦給我們下的“圈套”。

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應該向那些專注的感覺身體疼痛的病人一樣,專注的思考對方為什麼反對,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職場中的對立都是為了爭奪某種工作資源。

然後,發現這一點之後,就可以把意識再集中到工作資源這個方向,清晰而深入的思考下去,弄明白對方跟你爭奪的到底是什麼資源,是客戶是資金還是其它什麼東西。

最後,你要跳出自己看對方,排除你對人家先前的那些負面見解,看看你們之間有沒有利益交叉點。那如果有,就想辦法把對方想要的資源分享給他,而不是把所有資源都給一個人,而是你分他一點,他給你一點,這個就叫彼此妥協。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你就會很快的冰消瓦解,還能慢慢建立起互惠互助的合作關係。

可能很多時候我們不自覺也能做到上面兩點,那不知道怎麼回事呢,就已經化解了矛盾化敵為友,但是“正念工作法”一直強調的是要有意識、要有知覺,要清晰的意識到眼前的情況,並且進一步意識到別人的訴求,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是依賴本能的舉動或者運氣。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日常工作中,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正念冥想工作法增強自信心呢?

心理學家卡琳·波利森科認為:

“造成一個人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是害羞,一個害羞的人會不停的擔心說錯話、做錯事、擔心別人會不喜歡自己,那為了降低這種可能性呢,害羞的人就不會經常跟別人溝通。他不敢進行眼神的交流,而且他們的肢體語言經常在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不要注意我。他們會盡可能的讓自己成為隱形人,成為一個小透明。”

但是這樣不積極不主動的溝通態度,在職場中是非常不利的,你不去說別人根本就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更加不可能認同你,幫助你去做事兒,

自信其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素質,而是一種技能,是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能。那如果你不是天生自信的人,那你可以花點時間來培養出自信。

那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正念來提高自己的職場自信心呢?

核心要義就是要跳出自己看自己。具體來講,有下面這三種做法:

①想象“角色扮演”,把職場當作一個舞臺,為自己設計一個好劇本

意思是說從現在開始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你現在是一個舞臺上的演員,但你需要跟別人交流溝通的時候,你是要表演一個角色。

你需要做的只是設計一個好的劇本,那比如說過兩天你需要登臺演講,順便做述職報告,那這個時候你就好好琢磨你的劇本吧,你要考慮的是這個角色應該怎麼出場,他需要說些什麼?他應該用什麼樣的肢體語言,哪些情節是觀眾最想看的,要怎麼安排這些情節。

這樣思考問題,不光可以幫助你跳出你自己,把注意力轉移到觀眾身上,減輕心理壓力,還能幫助你理清思路,更好的完成這個作報告的任務。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②把自己當成一個政治家,說服別人認同你的觀點

這和角色扮演有什麼不同呢?

咱們先一起來觀察一下西方的那些政治家,比如特朗普、奧巴馬,他們在競選的時候,不管他們的黨派和立場如何不同,有一件事情肯定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非常明確自己要說什麼,並且會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自己的觀點。

這些政治家說的話基本上集中在三個重點上,第一是他想做的事情,第二是他做這件事情的原因,第三是他認為做完這件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這些正是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地方。實際上不光要學習他們,還要把自己當成他們,去當一回政治家,說服別人認同你的觀點。

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說你是一家咖啡館的員工,你想說服老闆購買一臺做冰淇淋的機器,那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來說:

  • 第一,我想做的事情是給咱們店添置一臺冰淇淋製作機;
  • 第二,我這麼做的原因是夏天到了,很多顧客都想吃冰鎮的甜品;
  • 第三,做完這件事情的影響,我測算了一下,這臺機器每個月可以帶來大概5000元的冷飲收入,兩個月就能回本,從第3個月就可以開始盈利。

總結來說,當你想要說服別人的時候,不需要長篇大論的去解釋,也不需要羅列一大堆細節,你只需要把你收集到的各類信息,濃縮到這樣一個簡明扼要的演講詞上就可以了。

在這種簡明扼要的“演講”中,很容易營造出一種強大的氣場,讓聽眾覺得你非常的自信,他們很可能就會相信你,而這些積極的反饋就會讓你變得慢慢自信起來。

③多支持、讚賞別人的觀點,不要只會批評別人

我發現一個職場中非常常見的現象,那就是我們往往傾向於否定別人,而當別人提出一個好的方案後卻吝嗇讚美。

你不妨試試,以後開會的時候,你覺得某個同事提出的想法非常好,那就直接告訴他,你贊同他的想法。我相信這個舉動會給你帶來兩個好處:一是能釋放出你的同事的善意;二是能給你表達一個觀點的機會。

其實這個方法告訴我們的是,自信也是可以合作共贏的,如果你積極的給別人自信,反過來別人也會給你自信,大家多些自信,互相鼓勵總之不是壞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如何使用正念冥想,找回當初的工作熱情,使自己在工作中始終保持工作好奇與激情呢?

不知道大家對初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有沒有這樣的印象:

他們每次總是興沖沖的接受任務,而且總是提前完成任務;他們也會在會議中積極發言,爭取多多表現的機會;最早或最晚在公司的都有他們的身影。

看到這些你有沒有些感觸呢?

大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都會不由自主的想,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那問題是是什麼讓我們這些久經職場的人改變了當初的模樣?是什麼消磨了我們的熱情?當我們感覺到已經失去熱情的時候,還能再把它找回來嗎?

其實,運用“正念”,我們就可以找回當初的工作熱情。那我們怎樣才能再次擁有初學心呢?具體有這兩個步驟:

第一步,運用“正念冥想”清理掉大腦中的垃圾;

具體可以這樣做:

首先,先挺直腰背,坐在地上,雙腿自然伸直,不要盤腿,讓你的手臂自然下垂,長有四肢的肌肉放鬆;

接著,開始做腹式深呼吸,也就是呼吸的時候胸部儘量不要動,而是腹部在動,吸氣的時候往外鼓肚子,呼氣的時候往裡收肚子,仔細的感受一下氣息從鼻腔裡進入,通過你的脖子和肺部最後抵達腹部,這時候不要急著呼氣,屏住呼吸兩三秒,然後再慢慢的呼氣,把你呼吸的節奏放慢,再放慢到非常慢;

最後,就是這樣重複的做3~5次。

在整個正念冥想過程中,你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呼吸這一件事情上,這樣有助於清除掉你大腦裡亂七八糟的雜念,緩解你的壓力,讓你緊張的神經平靜下來,而且還會增強你的認知能力,讓你的思維變得專注而清晰。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第二步,培養職場上的心理安全感。

職場上不應該有“玻璃心”,被領導、同事排擠批評、嘲笑諷刺那才是正常現象。但萬一過往一些不好的經歷使自己留下了心理陰影,應該怎麼辦呢?

面對這些東西,你要做的就是儘量客觀的去觀察,把他們從自己的身上剝離開。下面我提供一個具體做法:

首先,你可以拿出一張紙,把那些嘲笑諷刺和否定的話寫下來。

比如你就是個笨蛋或者你永遠寫不好報告。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你可以將這些話語看作一個外在的客觀的評價,而跟你自己本身的實際情況沒什麼關係,

接下來,你可以靜下心去感受,就像剛才冥想的時候感受自己的呼吸。去感受你看到這張紙之後的反應,回想一下你能不能回憶起過去相似的體驗,但看到這些評價會不會勾起你某些早期的經歷。

最後,你還要主動去迴應那些傷害你的聲音,表達出你真正的觀點,你可以像跟朋友講話一樣,以平和的語調去跟。就只剩那個聲音對話或者你也可以在下面寫出你的反對意見,告訴紙上的那個否定你的聲音,真實的你是什麼樣子的。

如果你能按照上面的這個方法做到心裡面踏實安全,沒有那麼多的雜念,那你就能夠重新找回那種好奇的、專注的眼光,去重新看待你的工作去探索和發現不一樣的生活。

總結一下,初心其實很像童心,但是跟童心不一樣的是,成年人的初心並不是一張白紙,不是上面什麼都沒有,而是已經裝了很多的東西,但要是能夠騰出空間來容納新的東西,那麼也能回到當初的狀態。正念冥想就是讓我們重新回到最初的那種激情、美好的狀態。

職場效率提升:學習正念冥想比學習職場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更有效


最後我想說:

職場中的我們每天焦頭爛額,為此學習過不好有關時間管理、精力管理的課程,但卻感覺自己不太適用,那麼我強烈建議再系統學習一下“正念冥想”的相關知識,或許你會打開一片新天地。推薦書籍有《零基礎冥想》《正念冥想》《冥想的力量》《正念的奇蹟》《冥想5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等等。

如果朋友們還有關於適用於職場中正念冥想書籍,歡迎推薦,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謝謝關注。

往期好文:

職場中計劃、目標、反饋、考核真的重要嗎?別再被這些觀點誤導了

初入職場:第一印象比能力重要?學會這些技巧,不再做職場小透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