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創始人:喬達摩·釋迦牟尼傳記簡史

釋迦牟尼 佛教 菩提達摩 菩提樹 零下一渡 2017-05-30

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迦毗羅衛國釋迦族人,佛教的創始者。被後世尊稱為釋迦牟尼佛、佛陀、世尊。父親淨飯王是釋迦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君主,希望他能繼承王位。但他對生活中的種種現實深感困惑和痛苦,於是下定決心尋找解脫苦難的道路。他在一個深夜毅然出了城,剃去鬚髮,去尋找永恆的寂樂。

佛教創始人:喬達摩·釋迦牟尼傳記簡史

摩健陀具提僧院(初轉法輪寺)的外觀

國王無可奈何,只好派了五人隨從他。苦行者喬達摩和侍者們在恆河流域行腳六年,參訪了許多宗教界的名師,研習他們的理論和方法,修煉最嚴格的苦行。但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於是他決定自己尋求真正的解脫之道。他獨自坐在尼連禪河邊佛陀伽耶附近一棵菩提樹下,經過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戰勝了種種煩惱魔障,終於在黎明時睹明星而豁然開朗,徹悟了人生無盡苦惱的根源和解脫輪迴的方法。從此,人們都叫他佛陀——覺者……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富饒的文化,佛祖釋迦牟尼是感受、實踐慈悲,探索、傳播智慧的聖賢。對於他的誕生、得道、初次說法及涅之地,記者慕名已久。在印度工作的3年多時間裡,記者有幸沿著釋迦牟尼的足跡,開始了一次心靈之旅。

在藍毗尼園降生

藍毗尼園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在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西南方向約280公里處,是尼泊爾西南與印度交界的一個偏僻地區。在古印度,藍毗尼園位於拘利國與迦毗羅衛國之間,據傳該花園是拘利國天臂城主善覺王為其夫人藍毗尼所建造,佔地約l萬平方米。

那天,我們從新德里出發,經由印度與尼泊爾邊境口岸小城索瑙裡出境後,又行進了30公里才到達藍毗尼園。走在樸素的藍毗尼園裡,安祥、靜謐,讓人依稀感覺到,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誕生時的那份祥和。

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屬第二種姓剎帝利,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據說,釋迦牟尼的生母、淨飯王的王后摩耶夫人(天臂城主善覺王之女)在懷上悉達多之前,曾夢見一隻六牙白象踏著祥雲騰空而來,進入其腹中,隨後便受孕。此後,摩耶夫人內心常懷慈愛,常生智慧。她經常為人摩頂賜福,使眾生解脫疾病苦痛。依古印度風俗,孕婦要回孃家生產。那天,摩耶夫人離開迦毗羅衛國王宮趕回孃家,途經藍毗尼園時,只見園中各種鮮花爭奇鬥豔,花間蝴蝶飛舞,樹上百鳥鳴唱,池中碧波盪漾,蓮花含苞待放。“啊,真是太美了!”王后忍不住讚歎道。

在一棵無憂樹(也有說是娑羅雙樹)下,王后高興地抬起右手,想折一樹枝。就在這時,王子竟從她的右脅下呱呱墜地。王后高興極了,只見嬰兒生得眉清目秀,體態豐滿,十分惹人喜愛。她張開雙手想抱一抱剛生下的王子,可那孩子眨著水汪汪的大眼睛,無需母親扶持,便獨立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走七步,每邁出一步,地上就生出一朵碩大的蓮花來接著他。空中還出現了兩條龍,分別吐出暖水和冷水,供他沐浴。之後,王子環視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話音未落,天空仙樂鳴奏,祥瑞花雨繽紛。不幸的是,摩耶夫人在生下王子7日後便染病辭世,王子後來由其姨母撫養成人。

記者來到佛祖當年誕生的樹下,只見巨大的菩提樹枝葉繁茂,其粗壯的樹幹需七八個人才能合抱。當地人說,當年的那棵無憂樹早已枯死,人們為了紀念釋迦牟尼誕生之地,便在原來的地方種下這棵菩提樹供人朝拜。樹旁便是摩耶夫人生下釋迦牟尼後沐浴的水池。其北側有一座白色的四方形平房,這是人們為紀念摩耶夫人而修建的摩耶夫人祠。祠堂裡保存著當年的地基和牆體遺址,祠內供奉著記載摩耶夫人誕下釋迦牟尼的浮雕石像。佛祖的誕生,使藍毗尼園日益繁榮興旺,有了上千座寺廟,但後來這裡遭到了劫難,成為一片廢墟,直到近代才又被髮掘出來,並獲得部分重建。1999年,中國政府和中國佛教協會應邀在佛祖誕生地附近修建的中華寺竣工,這也是中國以佛教協會名義在國外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廟。

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

自幼聰慧無比的悉達多王子,7歲接受宮廷教育,17歲成親,28歲得子。但在一次偶然的出遊中,養尊處優的王子看到了人間的生老病死,他下定決心,要出家修行,為眾生尋求解脫之道。那一年釋迦牟尼29歲。王子與一再挽留他的妻兒不辭而別,捨棄了王位王權,雲遊到今印度比哈爾邦首府一帶尼連禪河邊的苦行叢林中,獨自在樹下冥想苦修。

據記載,釋迦牟尼“身無覆蓋,不避風雨,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或限制呼吸,或牙舌頂顎,汗如泉湧;由於他淨心守戒,不臥不起,乃至一隻大雕在他頭頂結巢哺雛,糞汙其身也聽之由之”。在獨修苦行的6年時間裡,釋迦牟尼開始每天食一麻一麥,慢慢又7天食一麻一麥,直到最後不飲不食。最終,釋迦牟尼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 但還是未悟得解脫之道。

於是他放棄苦修,來到尼連禪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積垢,隨後攀樹枝上岸,喝了牧羊女Sujata供養的牛奶粥。一個月之後,釋迦牟尼來到一個叫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發誓此番如若不能大徹大悟,將終身不起。釋迦牟尼就這樣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在一個明星照耀之夜頓悟大覺,修得“無上正等正覺”佛果,成為佛祖,並竭其餘年,度化眾生。

菩提伽耶在今印度比哈爾邦伽耶城南約10公里處。記者在去此處之前,就有人提醒說,若問路,一定要說清是去“菩提伽耶”,否則當地人很可能把你指到當地的“伽耶”城去。這兩城毗鄰而居,卻完全不是一回事,“菩提伽耶”是專指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聖地。

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得道,古印度孔雀王朝崇尚佛教的阿育王,在菩提伽耶修建了摩訶菩提寺。如今,這座典型印度風格的方塔式建築,看上去依然保護良好。寺塔高約50米,形如瘦高的金字塔。底部為邊長15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漸縮小,頂部是圓柱形,上面立著一個銅製螺旋形圓頂。據傳摩訶菩提寺曾於12世紀被毀,後由緬甸國王出資修復,並在圍牆四角各加建一個小塔,四小塔與主塔外觀一致,呼應而立,錯落有致。

塔的西側便是名揚天下的大菩提樹,釋迦牟尼當年就是在這棵樹下得道成佛的。聖樹的樹枝也曾多次被折下來,作為佛祖的化身被送往世界各地的佛寺供養、衍生。據說原來的聖樹已在1870年被大風颳倒,現在的菩提樹也是由原樹在其他國家衍生的後代回插成活的。

記者那天前往大菩提樹時,遠遠的就感覺紅光閃爍,很耀眼。走近才看清,菩提樹已被金色圍欄圈起。碩大的樹身,被信徒圍上了一塊鮮豔無比的硃紅色“袈裟”,近旁的供桌上,擺放著鮮花、香火、食物等供品。寺廟的院子裡,到處可見單人床大小的木板,那是佛教徒在聖地現場做五體投地的修行時用的,靜思打坐的出家人也隨處可見。

在鹿野苑初次講法 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後, 釋迦牟尼決心用畢生將自己感悟的道理傳於世人,教化天下,拯救眾生脫離苦海。釋迦牟尼首先想到了曾追隨他的五名侍從。釋迦牟尼出家修行時,迦毗羅衛國曾給他派了五個侍從與他一起修行,並照顧他的生活。之後,釋迦牟尼放棄苦修,接受牧羊女的牛奶粥後,這五名隨從誤以為他不再堅持修行,就離開他來到鹿野苑的叢林中繼續苦修。

這五名侍從最初聽說釋迦牟尼抵達鹿野苑時,並不想理睬他。但當釋迦牟尼走進叢林與他們見面時,他光明正大的形象與非凡氣度,令這五人不由地起身迎接,仍像以前那樣畢恭畢敬地以侍奉王子之禮相見。釋迦牟尼告訴他們,自己已經覺悟成佛,並開始給他們講解自己領悟的聖法。

五侍從心悅誠服地聽佛祖說法,成了釋迦牟尼最早的信徒,被稱為“五比丘”,也最早分赴各方傳教。

為了一探鹿野苑的真貌,記者從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驅車前往,向北行至10公里處抵達目的地。記者只見一棵巨大的菩提樹,樹下有一座白色的涼亭,亭下便是釋迦牟尼當初給“五比丘”講法的群雕像。鹿野苑內那些殘留的紅磚建築,仍記載著這裡當年佛事的繁盛。在鹿野苑,記者看到最有名的文物,恐怕就是那座由阿育王建造的達麥克古塔了。這是一座大圓柱形的實心建築,塔高33米。據從鹿野苑出土的銘文記載,達麥克古塔是為紀念佛祖在此初次講法而建。

佛祖當年為弘揚佛教,也曾雲遊到離菩提伽耶大約80公里處的靈鷲山講經。那天一大早,記者就先上了靈鷲山山頂的佛祖講經平臺,那由紅磚砌成的平臺能容納幾十人,是釋迦牟尼當年講《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的地方。當地人在那裡佈置了朝拜位置,至今仍香火不斷。記者一上到平臺,就有人上前收鞋,並遞上一串白色花環和三支香,另有人負責收善款,還暗示記者可以捐美元。

在拘屍那伽涅入滅

從得道到涅,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時間約為45年。他的主要活動範圍在古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附近,大約是今印度北部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以南一帶。而他涅之地則在拘屍那伽,距今印度北方邦的戈拉浦爾城約50公里,那是一個在印度地圖上找不到的小鎮。

在拘屍那伽的聖者殿、臥佛殿和安伽羅塔等處,朝拜者仍能感受到佛祖留在滾滾紅塵間的太多思考。聖者殿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平房建築,飽經風雨的白色外牆上,掛滿了黑色的歲月痕跡,這裡是佛祖最後一次說法的地方。

據記載,佛祖快到80歲時的那年夏天,他自感已染重病,表示不久當入涅。在拘屍那伽郊外的一棵娑羅雙樹下,他最後為一位老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並收他為最後一位弟子。此後,佛祖便告病不起。臨入涅時,身邊的弟子們請問後事,釋迦牟尼便諄諄告誡:以後以戒為師。最後佛祖“以右脅臥而入涅”。

佛祖入滅之處的臥佛殿也稱涅寺,是一座白色、橫臥的圓筒式建築。臥佛殿內無比寧靜,殿中央位置是一尊兩米多長的臥佛,這尊精緻的臥佛與其基座是以一整塊黑色岩石雕刻而成,表情安詳、慈祥和藹,呈右脅臥姿。臥佛全身都被虔誠的信眾們貼滿了金箔並覆蓋上了紅色與黃色綢緞,只露出頭和雙腳。

記者進入臥佛殿時,一位身披杏黃色僧袍的出家人,正跪在臥佛的前面做功課,臥佛的頭部一側也有一位僧人在靜思。

離開臥佛殿再往下走一公里多,就能看到一座小小的花園,中心是一座十多公尺高、用紅磚圍砌起來的大土丘。這裡是當初佛祖的弟子引燃葬禮柴堆、火化佛祖遺體的地方。據說,佛祖的遺體火化完成後,當時古印度各國的王族為了爭奪佛舍利,險些打仗。

佛祖釋迦牟尼涅後,佛教沒能在印度弘揚,但卻走出印度,傳入、興盛於中國,與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完整的、更平等、更入世的中國佛教。如今佛教在全球已有數億信眾,這也許是釋迦牟尼始料未及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