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旅遊”到“智慧旅遊”,看旅遊如何更“智慧”

史記 雲計算 移動互聯網 中國歷史 智慧旅遊 2017-04-07

從“旅遊”到“智慧旅遊”,看旅遊如何更“智慧”

在今年的兩會,“智慧旅遊”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對旅遊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篇章。下面就讓小編把“旅遊”在我國是如何發展成“智慧旅遊”作一個簡單梳理。

在我國,旅遊作為一種社會行為,早在公元前22世紀就有了。《史記·夏本紀》中記載大禹“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為開闢道路而巡遊了大好河山。

從“旅遊”到“智慧旅遊”,看旅遊如何更“智慧”

春秋戰國,孔子為傳道講學而周遊列國。

從“旅遊”到“智慧旅遊”,看旅遊如何更“智慧”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遠至波斯,開闢了“絲綢之路”;司馬遷利用各種機會考察天下,到過湖南長沙、浙江紹興、江蘇蘇州、山東曲阜、河南開封、陝西鳳翔、四川、雲南多地,並用他腳下的路程成就了筆下的《史記》。

從“旅遊”到“智慧旅遊”,看旅遊如何更“智慧”

唐代,玄奘取經至印度。唐宋時期的山水遊記文學更是空前繁榮,有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蘇軾的《石鐘山記》,陸游的《入蜀記》等。

明末時期,徐宏祖歷時22年,遊跡遍佈20多個省區,後人根據其遊記整理而成《徐霞客遊記》。

從“旅遊”到“智慧旅遊”,看旅遊如何更“智慧”

近代,我國受戰亂頻擾,民不聊生,旅遊的發展遠滯後於其他國家。19世紀中葉,英國人托馬斯·庫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家旅行社,標誌著旅遊作為產業開始了,也標誌著真正意義上的旅遊活動開始了。隨著團體旅遊和為遊客辦理旅遊代理業務的旅行社的湧現,旅遊變得更輕鬆方便。

從“旅遊”到“智慧旅遊”,看旅遊如何更“智慧”

現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交通條件極大改善,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1908年亨利·福特發明T型汽車,隨著飛機和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普及,旅遊業獲得空前發展。據WTO調查,1979年全球旅遊人次為23.7億,1983年為35億人次,1993年全球旅遊人次超過40億。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旅遊”的概念在我國發生了極大變化。1999年攜程網創立,2004年窮遊網創立,2006年蜂窩網創立。2004-2010年間,旅遊已從單一的“跟團遊”發展為個性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拋開旅行社,走上自由旅程,不僅僅是“看”,更是體驗“旅途中的人生”。

2010年開始的智能終端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爆發使得旅遊內容“數字化”,並且將與旅遊相關的衣、食、住、行、社交等領域統一打包在了“旅遊”這一概念下。當智能手機普及後,旅遊中的分享、翻譯、導遊、食宿點評及地圖工具等全部通過移動互聯網送到了遊客手中,“旅遊”也變得越來越智能化。

從“旅遊”到“智慧旅遊”,看旅遊如何更“智慧”

“智慧旅遊”的概念則來源於“智慧地球”及其在中國實踐的“智慧城市”。2008年,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種更智慧的方法通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改變政府、公司和人們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確性、效率、靈活性和響應速度。在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文件精神指導下,旅遊業開始尋求以信息技術為紐帶的旅遊產業體系與服務管理重構模式,以實現旅遊業建設成為現代服務業的質的跨越。受智慧城市理念及其在我國建設與發展的啟發,“智慧旅遊”營運而生。

從“旅遊”到“智慧旅遊”,看旅遊如何更“智慧”

2014年,國家旅遊局提出“智慧旅遊年”,旅遊變得更聰明瞭。在不少景區,遊客只需一部手機就可享受到更加便捷和豐富的自助服務。“智慧旅遊”也就是一種以物聯網、雲計算、第四代移動通信、高性能信息處理、智能數據挖掘等技術在旅遊體驗、產業發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應用,使旅遊物理資源和信息資源得到高度系統化整合和深度開發,並服務於公眾、企業、政府等面向外來的全新旅遊形態。簡單來說,就是遊客通過網絡與海量信息實時互動,讓遊程安排進入觸摸時代。如今,以大數據、雲計算和移動通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廣泛化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旅遊的組織方式,讓消費者和市場主體逐漸擺脫了對權威的依賴,遊客的個體意識越來越顯化,旅遊也變得越來越“智慧”。

從“旅遊”到“智慧旅遊”,看旅遊如何更“智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