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唐宋詩詞中的春節

古典詩詞:唐宋詩詞中的春節
古典詩詞:唐宋詩詞中的春節
古典詩詞:唐宋詩詞中的春節

歲月其除

古典詩詞:唐宋詩詞中的春節

中國的春節,作為除舊迎新的節日,時間相當長,從年前的臘月二十三,天空中就似乎瀰漫了節日的氣息。這種節日的氣氛,在保持傳統風俗較好的地方,甚至會持續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但歡度春節的高潮,應該說是自除夕始一直到上元之夜。除夕與新年之際,意味著生命流逝的界碑,最容易引發詩人的生命意識,引發詩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所謂:“舊國當千里,新年隔數更”,又值春風漸進之際,所謂:“寒猶盡北峭,風漸向東生”,也就最為容易引發寂寞情懷:“衰殘歸未遂,寂寞此宵情。”(見中唐姚合《除夜二首·其一》,全詩為:衰殘歸未遂,寂寞此宵情。舊國當千里,新年隔數更。寒猶盡北峭,風漸向東生。誰見長安陌,晨鐘度火城。)檢索唐宋詩人的春節詩作,不惟可以通曉唐宋時代之春節民俗,而且可以審視詩人的心靈世界。 為何叫做除夕,光陰過去為除,《詩經·唐風·蟋蟀》就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歲月其除。”這大概是有關除歲之“除”最早的使用。朱熹解釋說:“聿,遂;莫,暮;除,去也。”說當蟋蟀在堂的時候,一年之歲忽已晚矣。終歲勞苦,不敢少休,而當此除歲迎新之際,“當此之時而不為樂,則日月將舍我而去矣。”這也就是中國春節何以如此之長的歷史文化原因。

有關春節的民俗,較早的記載見於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其中的庭前爆竹,以次拜賀,進屠蘇酒,插桃符等等,在唐宋詩詞中屢屢得見,而且還有許多新的補充,如初唐之際杜審言的《除夜有懷》:“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興盡聞壺覆,宵闌見鬥橫。”描寫了除夜把燭迎新、守歲以及射壺遊戲等等。射覆是古代近乎占卜的遊戲,在覆器下放置東西使人猜測,故曰射覆。猜謎語式的酒令,也被稱為射覆。李商隱《隋宮守歲》:“沉香甲煎為庭燎,玉液瓊蘇作壽杯”,燃起名貴的沉香,庭院中火炬燈燭照得一片通明,舉起玉液瓊漿美酒,祝賀新的一歲,這些習俗,直到今天大多還保留著。

古典詩詞:唐宋詩詞中的春節

唐人以“除夕”“元日”等為題目的詩作,當以白居易的為多。詩歌發展到中唐,原本以山水意象為主體的近體詩一變而為摹寫日常生活的以文為詩,如同王國維所說:“詩至唐中葉以後,殆為羔雁之具矣”,說詩歌到了中唐,就像是春秋時代相互見面禮聘應酬的羔羊大雁一類的禮物(《禮記》:“凡贄,……卿羔,大夫雁”),這種說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初盛唐時,近體詩剛剛形成,山水意象興起,故作詩極為凝練,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而中唐時代的韓愈、白居易,以散文的方式寫詩,白居易又特別主張通俗曉暢,寫詩近乎寫日記,寫書信。蓋因詩體變革的初期,其意義往往更多在於沖決,尚未找到適中的方式,因此白居易的春節詩作,雖然數量極多,但卻並不太好。其中稍稍好看些的,如寫於六十歲的《除夜》:“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多是對生命流逝的感慨和生命仍然存在的恬然自得,是那種“七十期漸進,萬緣心已忘”的閒適和“堂上書帳前,長幼合成行”(《三年除夜》)的愜意。寫於四十九歲的《除夜》好些:“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鄉國仍留念,功名已息機。明朝四十九,應轉吾前非。”特別是前兩句,雖然仍然是個體化的語境,但因為有了“天涯渺未歸”的悲哀和“歲暮紛多思”的國人於除夕之夜共同的感受,也就有了些感人之處,但其餘六句仍然顯得枯燥而缺乏動人的力量。寫於五十三歲的《除夜寄微之》:“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尋常憶,世路風波子細諳。”寫出了白居易與元稹“一事無成百不堪”的共同人生經歷。此外還有“萬里經年別,孤燈此夜情” (《除夜寄弟妹》),“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樓”(《庾樓新歲》),“家寄關西住,身為河北遊。蕭條歲除夜,旅泊在洺州”(《除夜寄洺州》)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前後的一些詩人,都有些春節好詩,如孟浩然的《除夜》:“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漸與骨肉遠,轉於奴僕親。那堪正漂泊,來日歲華新。”《除夜樂城逢張少府》:“雲海泛甌閩,風潮泊島濱。如何歲除夜,得見故鄉親。餘是乘槎客,君為失路人。”《除夜有懷》:“帳裡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因為寫了除夕夜所聞所見的個案情景而感人,“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在工整的對仗中展示淒涼與孤獨的心境,“漸與骨肉遠,轉於奴僕親”,則展示了久在異鄉漂泊的怪異現象,在平淡的怪異現象的訴說中,展示無奈的心境。“如何歲除夜,得見故鄉親”,寫出意外的驚喜。除夕,按照國人的風俗,一般是自家團聚的日子,而漂泊異鄉的詩人,既然不能與家人團聚,則在歲除之夜得以邂逅故鄉鄉親,已經是莫大的驚喜了。

盛唐與中唐時期還有一些更為有名的描寫春節除夕的詩作,如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其動人之處在於將故鄉之思與羈旅寒燈之下的悽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歡樂色彩的除夕之夜,將“愁鬢”的生命體驗置於“明朝又一年”的時間流逝的臨界點。元稹“憶昔歲除夜,見君花燭前。今宵祝文上,重疊敘新年”(《除夜》),寫出除夜之夕對亡妻之思念;而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更具有盛唐氣象和普遍意義,將次北固山下的具體場景昇華為一幅闊大雄奇的海日除夕圖,含蓄了生命新舊交替的哲理詩魂。這是令後人涵詠不盡的妙趣所在。

古典詩詞:唐宋詩詞中的春節

因此,如同王國維所論,“詩人對於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大凡好詩,往往要有小我,有小我方才具體親切,同時,也需要從小我中跳脫出來,昇華到大我的境界。宋人作詩,一方面存在著如同王國維所說“羔雁之具”的問題,但也有許多將抽象與具象、小我與大我結合得很好的詩作。如蘇洵極少作詩,但也有兩句為人一時傳誦:“佳節每從愁裡過,壯心時傍醉中來。”蘇洵一生多宦遊四方,雖為散文大家,卻蹉跎科場,累試不第,此兩句就抒發了詩人除夕佳節中壯志不酬的心態,它不是一年一節的摹寫,而是人生許多次除夕醉酒澆愁的濃縮。由於這種壯志難酬的景況具有普遍意義,因此,在抒發自我情態的同時,也就為普天下具有相類感受者傾訴了他們的情懷,因之具有了大我的普遍意義。

原載於《文史知識》2003年第2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