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市新塘中學教師潘岳中:種一片詩意的花田

詩歌 潘岳 語文 汨羅江 湖南日報 2017-06-10
汨羅市新塘中學教師潘岳中:種一片詩意的花田

汨羅市新塘中學潘岳中(左二)老師為學生面批作文,細心點評。(資料照片)

胡二平 攝

湖南日報記者 肖欣

微檔案:

潘岳中,男,1958年12月生,1984年畢業於岳陽師範。現為汨羅市新塘中學高級教師,致力於語文教學、科研與班主任工作,多次獲國家級、省級、市級教學科研論文獎,獲評汨羅市“教育科研積極分子”、“優秀班主任”等。

故事:

“老師,你的拼音讀錯啦。”

頭一回上講臺,他教二年級語文。稚氣的小娃兒站起來,毫不客氣。17歲的小夥子,鬧了個大紅臉。

42年後,當年的小夥子如今已是滿頭華髮,說起往日囧事呵呵笑:“那點文革高中生的底子,實在是太薄啦。”

幸虧,貧瘠的知識土壤裡,埋著他的語文老師播下的詩詞種子。42年裡,它慢慢長成豐美的花果,又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詩意,長出大片散發傳統文化清香的花田。

芒種時節,汨羅江畔,循著這份詩心之美,靈魂之香,記者尋訪到59歲的最可愛鄉村老師——汨羅市新塘中學老師潘岳中。

在一間閣樓改成的小書房,潘岳中搬出一大摞已經發黃的摘抄本:“讀書時語文課本都是《毛主席語錄》和《沁園春·雪》等詩詞,老師要求我們都要背下來。我特別喜歡詩詞,背得最熟。我花了7年邊教邊學,考上岳陽師範,又潛心學了兩年。9年裡,凡是報紙雜誌上能找到的好文章,我都整篇整篇地抄下來背熟。背得最多抄得最多的,就是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

詩詞開啟他對韻律、漢字的感性體悟,也激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沉熱愛。通過三尺講臺傳遞中國的漢字之美,文化之美,是他的夢想。

但命運差點毀掉這顆詩意的心。那一年,5歲的兒子身患惡疾夭折,他整晚流淚幾近崩潰,只好休病一學期。重返講臺後,一位女孩子悄悄跟他說:老師您不要難過,我們都是您的孩子。他的心,一點點重新長出詩的綠意。

2006年,中央教科所實施語文學科“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他負責一個子課題《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他認為古詩文不是泛泛的傳統文化,它有獨特的感發力量,能點化人格,培養審美情趣。經過4年反覆摸索,他總結出“導入、誦讀、感悟、延伸”的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模式,被廣泛推介,他也被評為“優秀課題組長”。

他還倡導跳出書本的“大語文”教學,帶孩子們去屈子祠誦詩,指導他們找家人親友收集整理鄉土風俗,自己也常和同事騎自行車去收集民間故事傳說。讀了他編寫的《端午文化與地方風物誌》,家長們豎起大拇指:這事做得好。再不記下來,沒人記得啦。

種子播撒下去,就會有收穫。

當年,一位叫朱儁峰的孩子非常喜歡古詩文誦讀,下課後就跟在他身後轉悠。現在,他已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成了一名公務員,至今還保持著誦讀古詩文的習慣:“潘老師還講過‘芝麻豆子姜鹽茶’的傳說,介紹過屈子祠的碑林和屈原的《楚辭》。現在,當我在廣東泡一碗茶,讀一遍《離騷》時,能慢慢感受到家鄉文化的厚重與底蘊。”

優秀的傳統文化就這樣內化於心,外化於形,一輩子受用。

在學生心目中,潘老師就是傳統文化與美德的化身。

論忠,他明年就要退休了,可現在還當畢業班的班主任,每天6點到校,一點不馬虎;論孝,他和妻子數年來精心護理患有老年痴呆又中風偏癱的母親,是遠近聞名的的大孝子;論才,他能書能畫能賦詩作對,已發表詩詞100多首……

新塘中心小學校長周愛軍說起潘老師,溼了眼睛:“我家裡太窮,好幾次輟學,每次都是潘老師把我拉回課堂。像我一樣受過潘老師恩惠的學生很多。新塘位於汨羅最偏遠的西邊,因為潘老師在這裡,很多人願意回來當老師。在老師身邊,心靜、心安。” 新塘中學校長餘安春,也是潘老師的學生,他一下子數出全校有10位老師,都是潘老師的學生,幾乎佔總數的三分之一。

潘岳中的小庭院裡種滿了梔子花。他自稱“梔園主人”,常詠花明志:“素豔存高潔,無聲待錦篇”。紮根鄉村傳遞中國文化薪火的默默者,最美,正在素豔的高潔,無聲的錦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