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學詩經歷,1萬字經驗分享,《我是怎樣寫詩的》奇文共欣賞

今天為大家推薦一篇超級好的文章《我是怎樣寫詩的》,作者邵紅霞。文中的詩論詩觀與我完全一致,簡直是把我想說的話都說了,而且我肯定說不了這麼精彩。古人說,佩服得五體投地,就是我現在的心情吧。

我有一個樸素的願望,是真心希望越來越多喜歡詩詞的人能夠步入正軌,我說的正軌,就是這篇文章的觀點。這篇文章,將創作、主題、體裁、押韻、用典和煉字都談到了,句句真知灼見,我不能同意更多,對於學習詩詞實在是大有裨益,絕對屬於不看後悔系列。

文中還談到了作者的學詩經過和創作經歷,讀起來饒有興味,而且特別具有借鑑意義。引用的幾首詩詞,也都是當代詩詞上品,非高手不能為。

作者的經歷與我頗為相似,我也是從小接觸詩詞,很早就收到毛主席詩詞的啟蒙和薰陶,並且也在黑板報發表過新詩,也是從不知道格律到自覺遵守格律,也是以平水韻創作為主,不排斥新詩。

如果從小算起,我學詩將近30年了。邵紅霞老師作為60後,學詩已經快50年了,自覺遵守格律階段也已經10年以上,沒有這麼久閱讀創作的深厚積累和給養,斷然得不出這篇奇文。

自從入駐頭條發表作品以來,受到許多詩友的關注。許多人留言的作品,我出於禮貌都會回覆,能出己意的,我也會不吝點贊。但也有很多人上來就出言不遜,或發表幼稚觀點,反駁吧,怕傷了和氣,引發罵戰,違心附和是不可能的,置之不理又難受,所以也發生過一些爭論。這些爭論無非也就圍繞對待格律的態度、對待新舊韻的態度、對待創作主題的態度、對待語言風格的態度、對待創作和修改的態度,我的觀點與文中完全一致,希望以後不再淪陷於口舌之爭。

學詩,雖是辛苦事,也是快樂事。關於詩的見地和作品水平,其實你一開口,行家就知道你的段位了。沒有10年以上的學詩經歷,對於邵紅霞老師的觀點認知,可以說難以望其項背。所以,最後再鄭重推薦一下這篇文章《我是怎樣寫詩的》,我真希望能有高手認真閱讀完它,在評論區留言觀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光,讓這篇文章的深度更進一步。但是我們更多的人,還是秉持謙虛的胸懷,認真地學習領會這難能可貴的經驗之談吧。

50年學詩經歷,1萬字經驗分享,《我是怎樣寫詩的》奇文共欣賞

我是怎樣寫詩的

作者:邵紅霞

對我來說,對詩詞的熱愛彷彿與生俱來。或許是從小的耳濡目染吧。我出生在1967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我父親是一位學究式的書呆子,沒什麼別的愛好,哄我睡覺的時候只會唸叨毛主席詩詞之類的,雖然我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小孩子記憶力好,很快就把這些文字背誦下來了。那個年代,也沒別的娛樂方式,看書就是最奢侈的消遣。先是看小人書,稀裡糊塗的就認了不少字。五、六歲的時候我就能看長篇小說了。雖然多數屬於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但我覺得這樣的“博覽”,無意中給自己積累了比較寬泛的知識面。積累總沒有壞處的。我小時候在吉林大學幼兒園,經常跟著參加一些大學裡的活動,排演節目,背誦兒歌,我想,這些都是最早的薰陶吧。

上學之後,每個月班級裡都要舉辦主題中隊會,那時候的學校生活並不單一,各種政治性的活動更為重要。大學習、大批判之類,拋開政治因素,總需要表演各種詩朗誦什麼的。經常準備這些材料,對別的學生甚至家長來說可能是一種負擔,但對我來說卻是一種樂趣。不過那個年代大家訂閱的報刊雜誌也就那麼幾種,天下文章一大抄,抄來抄去難免碰車。為了在同學之間顯示自己標新立異,就得自己創作。慢慢就練就了寫順口溜的本事。這也許就是最早的詩詞創作雛形吧。這些創作培養了自己對詩歌濃厚的興趣,特別是我覺得自己的“語感”很好,起碼押韻這事不在話下,也一直樂此不疲。那時候,並沒什麼機會接觸唐詩宋詞,雖然我父母都是當教師的,他們給予我的知識點也不在這裡。沒事的時候我自己在家裡亂翻書看。有一回看到一份打印的材料,裡邊有人寫“十六字令三首”。毛主席詩詞中也有這個《十六字令三首》,難道除了毛主席,別人也能寫這個?那時候並不懂得“十六字令”是個詞牌子,只是突發靈感,數了一下,原來這個十六字令真的只有十六個字啊,我彷彿發現了新大陸一樣,為自己的聰明開心不已。然後自己就開始琢磨了,也創作了平生第一首“詞”。並且在不久以後的作文考試中,將這三首“詞”當成作文內容交了上去。沒想到,老師居然給我打了滿分。而且附近幾個學校的老師都爭相傳抄,說曙光路小學有個小孩兒寫了三首十六字令,太了不起了。現在我還記得其中的一首。回想起來,真是太好笑了,其實就是個順口溜,哪裡稱得上是詩詞。當時的作文題目是“偉大的勝利”之類的,反正就是要求寫慶祝粉碎“四人幫”的內容。我是這麼寫的:“歡,粉碎四人小集團,紅小兵,笑呀笑開顏”。那一年,我9歲。後來就一直寫新詩,在師範學校讀書的時候,我的一首長詩曾經佔據了學校黑板報一大面十幾塊版,好多同學拿著小本子在那抄,自己感覺很榮光。什麼國慶徵文、五四徵文之類的活動經常得一等獎。作品也登上了作文選。1985年我在《江蘇教育》上發表了第一首處女作,也是一首兒童詩。

長大後,我在單位宣傳部從事多年文字工作。從22歲到32歲在省內行業報當了十年副主編,寫新詩,寫散文,在各類報刊發表作品近百篇。跟搞出版的同學合作出了好幾本兒童讀物,有的署名,有的不署名,寫了很多兒歌。在1999年出版了自己第一本詩集《美人魚的心聲》,寫的是新詩和散文詩。後來單位取消了行業報,我失去了這塊陣地,曾經非常失落,但是並沒有放棄寫作這個愛好。2004年學會上網後,發現了網上另有一份天地,可以寫東西。說來很可笑,那時候我精力充沛,曾經同時玩35個論壇。在很多論壇擔任古典詩詞版版主。說出來自己都覺得臉紅,那時候我完全不懂格律,甚至不知道世界上還有“詞譜”這東西。所謂“無知無畏”,自己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因為我不懂,別人也不懂。直到有一天遇到一個懂行的,在我的所謂詩詞後邊很含蓄的說了一句:這個要是蝶戀花,那錯可就多了。好在我還算聰明,看出人家話裡有話,就跑到網上去搜,如夢方醒啊,原來詩詞不是隨便寫的,人家都是有講究的。需要照譜子按格律來寫的。那時候才開始對自己的無知感到羞愧,不敢再亂寫了。

真正踏入詩詞圈子是2006年7月,德惠的幾個詩友在關東詩陣上看到我發的帖子,覺得我雖然格律不夠嚴謹,但靈氣還是有點,有可塑性。於是就通過論壇短信聯繫我,並見了我一面。從這時候開始,我算是一腳上了“賊船”,再也下不來了。

經過了10年的學習和練習,自我感覺在寫作手法和詩詞水平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下面步入正題,我通過自身寫作實踐來談談我是怎樣寫詩的,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迪和借鑑。

50年學詩經歷,1萬字經驗分享,《我是怎樣寫詩的》奇文共欣賞

“詩要我寫”和“我要寫詩”

“我要寫詩”比較好理解,那何為“詩要我寫”呢。

有的時候,當靈感受到不經意的觸碰,或者因為某些事,或者因為某些人,或者因為某個風景吧,反正心裡有了創作的衝動,突然有句子從腦海裡跳出來,不請自來,可能只是一句,也可能是一聯,或許並不成熟,但卻揮之不去,推著你去寫出來。這種情形就是“詩要我寫”。這是詩人創作中最理想的狀態,這種情況下往往是一揮而就,毫不費力,而且能夠打動人。當然,有時候詩在措詞煉字方面可能稍微粗糙一點,也可以後期打磨一下,這樣更為精緻。

2006年我初學詩的時候曾經寫過一首絕句,至今我還一直把它當成我的QQ簽名。我覺得很能描摹我自己的性格和情態。

自嘲

誇才誰賞詩文美,鬥豔當逢天寶年。

不向東風嗟不遇,安心賺我買衣錢。

這首詩裡並沒有表白自己出塵啊、超脫啊之類,但字裡行間中擁有一種平靜,似乎有一點點的委屈,但更多的還是甘於平淡的感覺。說起來自己沒有那麼脫俗,但也不至於那麼世俗。我曾經寫過一篇散文,叫做《我平庸,所以我快樂》,我覺得這很像我自己,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感覺。

除夕日懷念婆母

婆母一生艱辛,1996年除夕猝然離世,卒年58歲。每逢除夕,竟是忌日。想起總是潸然。怕惹丈夫傷心,不敢提及……

歲月成塵土,仙凡十二年。

慈容猶歷歷,懷念更綿綿。

怕過迎新日,重回別恨天。

休撩夫婿痛,灶下獨潸然。

有人說兒媳婦懷念婆母是不是有點虛情假意了。我想說我是真情實感的吐露。這首詩寫於2008年除夕那天的下午。正在準備過年的時候突然想起是婆婆的忌日。因為婆婆走得突然,當時大家都沒什麼思想準備,所以成為丈夫心裡深怕觸及的痛處。因此我沒有提及,偷偷擦去眼角的淚水。這首詩是從心裡衝出來的,很直白,但因為感情真摯,所以能夠引起共鳴。這首詩在中華詩詞論壇關東詩陣發表後,引起了著名女詩人包德珍的關注,她還親自為這首詩寫了評論。她評價說:全詩是詩人真感情的流露,語言明朗曉暢,感情真摯深沉。這首詩語言極純樸,由於情感的真摯,詞句是毋須雕琢的,這樣在創作中給人一個提示,真實的情感不用美的詞藻去堆砌。樸質的語言也會達到更漂亮的效果,如果說濃妝的詩有如嬌滴滴擎露山茶,那麼,淡妝的詩就是顫巍巍帶雨的梨花。此詩言簡卻以純樸情感取勝!2013年,這首詩獲得湖南省第一屆葉紫杯詩詞大賽一等獎。

“詩要我寫”當然是寫詩的最佳境界。但這種靈感與情感的撞擊並不常有。最經常遭遇到的是“我要寫詩”。或者出於採風活動的需要,或者出於自我的一種責任意識吧,或者因為到了什麼一個場合遊了什麼樣一個景點,主觀意識要求我們進行詩詞創作。這時候,我是怎麼來完成創作的呢。

50年學詩經歷,1萬字經驗分享,《我是怎樣寫詩的》奇文共欣賞

一、主題

一般來說,首先要確定主題。就是我想通過我的作品來表達怎樣的思想和情緒。是高興還是難過,是歌頌還是鞭撻,是纏綿還是豪邁。這一點不難理解。即使是寫景物,也是要狀景抒情的。自古以來,詩人筆下的景物都是為人物服務的。這個人物有的是直接在詩裡露面,比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比如“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些詩裡的人物是明的,其情其感直截了當。有些人物是暗的,並不出現在字面,卻同樣能讓你感受到人的存在。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再比如:“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這些句子寫的是景物,但讀者卻能透過這些景物體會到觀景人的情懷和心境。那麼,我們要寫一首詩,你想要表達的東西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在寫作過程中才不至於跑題。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寫詩要有時代感

雖然格律詩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但不能一味的泥古。泥古還只停留在簡單的模仿階段。不論你的辭藻再華麗,意境再高古,其實也到不了唐詩宋詞的境界。格律本身是一種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所以我說格律詩詞是“舊瓶裝新酒”,要表現的是現代人的生活和情感。有人跟我說,某某詩詞寫的可好了,他寫的東西都分不出來是古人寫的還是今人寫的。我覺得這種評價不是褒獎。社會時代在變遷,人們的生活在飛速發展,意象極大豐富,讓人目不暇接,你寫作的內容和思想狀態還停留在幾千年前,這樣的作品還能讀嗎?的確,有些意象是亙古不變的,比如月亮、太陽,花花草草之類,“秦時明月漢時關”,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所表達的情感和認識應該是有時代烙印的。我們要善於運用格律詩詞這種形式來反映現代人的生活狀態,來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當然用詩詞來抒發自己個人情感也沒什麼不可以,喜怒哀樂、思念、惋惜,都是詩中常見的情感表述。

50年學詩經歷,1萬字經驗分享,《我是怎樣寫詩的》奇文共欣賞

二、體裁

你是想寫五律、七律、絕句、古風還是想寫一首詞呢?寫詞又要選用哪個詞牌子呢?一般說來,比較重大的事件適合用律來表達,七律厚重易鋪排,五律相對活潑超脫一點。小令跟絕句一樣需要轉結宕開,有跳躍的美感。長調更易於表現厚重一點的題材跟情感。選詞牌的時候我是儘量用一些跟內容搭配的牌子,更顯得有巧思。大家都知道,詞在過去是要唱的,雖然後來唱法失傳了,但在節奏上的一些特點還是能夠有所體現的。比如《滿江紅》,更顯得慷慨激昂,尤其是用入聲字做韻腳的時候,如果用這個牌子來寫比較纏綿的內容,就不合適。《聲聲慢》,陰鬱悲傷,如果用來寫歡快的內容,也不合適。有的牌子有好幾個名字,雖然詞譜是一樣的,但在選用的時候留心一點更為合適。比如《金縷曲》又叫《賀新郎》,在表達濃重情感甚至悲傷感受的內容的時候不妨你用《金縷曲》這個名字;在表達歡快情緒的時候還是叫《賀新郎》更合適一點。《沁園春》還有一個名字叫《壽星明》。如果你用這個牌子寫祝壽內容,叫《壽星明》更叫人感覺開心吧。但在選用詞牌的時候千萬要注意,還有一些特殊一點的牌子,千萬別用錯了。比如《壽樓春》這個牌子,是悼亡專用的詞牌,如果你看見有一個“壽”字就用來寫祝壽的內容,那可是大錯特錯了。這個牌子往往是幾個平音字連用,如果唱出來都是悲聲,長歌當哭。所以要寫作之前選用體裁也很重要。

律詩之美在於對仗,但有時候功力不逮,想來想去就想出一聯來,那我們不妨去寫一首《浣溪沙》。《浣溪沙》跟律詩相仿,只有下片一聯對仗。雖然古詞中也有不對仗的,但我個人覺得還是對仗更好看一些。而且詞的用韻也相對寬泛。絕句我寫的比較少,因為我認為絕句是最難寫好的。起承轉合,如果轉結不能出彩,絕句就不耐看。網上有七言絕句五十六法,教大家如何寫好絕句。每種方法都有例子,有興趣的可以跟著學一學。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50年學詩經歷,1萬字經驗分享,《我是怎樣寫詩的》奇文共欣賞

三、用韻

說到用韻,我想捅一下馬蜂窩。說一說平水韻和新韻的問題。

多年來,平水韻和新韻之爭就一直很激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倡導平水韻的認為傳承就要遵循古人寫詩的規矩,既然寫的是舊體詩詞,就要按照原有的規矩來。倡導新韻的則認為,時代在進步,漢語也在進步,字都簡化了,入聲字早就消失了,為什麼還一定要因循守舊、頑冥不化,死抱著老規矩不放呢?反正這麼多年來誰也說服不了誰,論壇上經常有因為用韻問題爭論爭論就急眼了的。成了一個誰也斷不清的無頭官司。

我先說說我個人的觀點。我寫詩用的是平水韻,但我並不排斥新韻。因為我最初學寫詩詞的時候也弄不清楚什麼入聲字之類的說道。特別是對初學者來說,如果能夠按照新華字典普通話的標準來寫作的話,那麼喜歡、學習詩詞寫作的人一定會更多。好多人就是被平水韻給嚇得不學了,太麻煩。那麼何為平水韻呢?百度上說,“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看得出來,平水韻是宋朝人總結出來的。這本書的原書也早已失傳了。後來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今人所說的《平水韻》實際多指清朝的《佩文詩韻》。我覺得現在很大一部分人還在遵循這個韻典,就是因為它是一部被學術和歷史都承認的規矩。而新韻之所以難以被承認,就是因為缺少一個權威的機構來確認它。到底該按照哪個標準來運行。可能《中華新韻》還不夠完善成熟吧。相信隨著使用者的增加,普及面會越來越廣的。

我想說的是詩的好壞其實跟用平水韻還是新韻是沒有關係的。我本人並不反對新韻。我在編輯《長白山詩詞》的時候,對投稿者用什麼韻都是一視同仁的,只要你不混用,新韻平水都是可以的。甚至不需要在詩題目上標誌出(新韻)倆字。在關東詩陣上也是一樣。大慶有一個詩友,網名叫“布典兒”,她是一直堅持用新韻寫作的。我非常喜歡她的作品,她的詩作也大部分都被加精推薦。寫得好,不在於用什麼韻,就像俗話說的:“包子好吃不在褶上”。舉例兩首布典兒的作品。

秋日林中

喧囂遠避小城西,霜染層林景自迷。

參過一番花世界,拈來幾掌葉菩提。

秋餘背影行將遠,心比塵埃放更低。

長椅無言陪坐久,蕭蕭聲裡辨禪機。

臨江仙 雪花

比絮稍嫌嬌弱,比紗絕勝輕盈。卻憐身世盡隨風。若非愁化就,註定淚凝成。 縱使梅前有諾,奈何帚下無情,掌心留不住卿卿。相逢緣太短,更短是人生。

聽雀

總嫌格律太拘泥,吟到天然語自奇。

架上詩書三百卷,不及春鳥幾聲啼。

看到這樣清新自然的好詩,你還會去爭辯用新韻還是平水韻嗎?至於有的詩友說關東詩陣每有活動總要求詩依平水、詞依正韻,這個別人就管不了了。活動嘛總得有個規矩,人家東家這麼要求的,別人也說了不算。也有專門要求寫新韻的比賽和活動,那主要是看“東家”的喜好了。用不著去鑽這個牛角尖。

不過,大家既然寫舊體詩詞,對平水韻還是應該有所瞭解的。只有瞭解了平水韻才能更好的讀懂唐詩宋詞。小時候讀古詩的時候我常常會有一些疑問。比如:“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第一句讀著怪不順口的,也不押韻啊。後來才知道,兒字在古時候讀“尼”。是押韻的。還有什麼“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之類。上一屆百詩百聯比賽的時候,有一個後生寫了一篇評論文章,質疑“三平尾”,說古人好多三平尾的詩啊,怎麼說不能三連平呢?他舉了好多例子:“好雨知時節”、“紅豆生南國”、“楚塞三湘接”、“烏衣巷外夕陽斜”、“故壘蕭蕭蘆荻秋”……其實他這麼說真是貽笑大方了,因為可見他不懂平水韻,因為節、國、夕、荻、接等都是入聲字,是仄讀的。即使我們平時不習慣用平水韻,也應該對這些常識性的東西有所瞭解。

但我在寫詩選韻的時候,儘量選用符合現代漢語習慣的字。比如十三元,選用痕、魂音的字來寫詩,就不會再選元、煩、言之類的字。雖然按照格律它們是在同一個韻部的,可讀起來也彆扭得很啊。

再有,因為繁簡文字的改變,有些古詩詞中出現了一些重複字甚至韻腳重複的現象。那不是人家寫錯了,有些是因為簡化字造成的。比如黃仲則《綺懷》十六首中第十一首兩聯對句:“習得我拌珠十斛,賺來誰費豆三升。 怕歌團扇難終曲,但脫青衣便上升。”兩個升字疊在一起了。其實原本這是兩種寫法的兩個字,現在因為簡化為一個字了,導致的這樣結果。再有蘇東坡的大江東去一詞,早生華髮、雄姿英發,發字原本也是兩個不同的字。

50年學詩經歷,1萬字經驗分享,《我是怎樣寫詩的》奇文共欣賞

四、用典和煉字

大家都知道,李商隱的詩非常唯美,但相對來說比較曲折晦澀,不太好懂。李商隱就是個喜歡用典的人。據說,他有個綽號叫“獺祭魚”。何謂獺祭魚呢?據說水獺有個習性,就是在它捕到魚後,並不著急馬上吃掉,常將魚陳列水邊,如同陳列供品祭祀一般。李商隱作詩文時,最愛查資料翻閱各種書冊,尋找各種典故,書擺得哪都是,而又好頻頻用典,當然是「獺祭魚」了。後人從此便將那種以資料堆積來寫詩作文的人叫做「獺祭魚」。我個人寫詩的時候不會刻意去用典,尤其不會去用生僻的典。我不贊成寫一首詩用若干個註解,甚至註釋篇幅比詩還長,看著累人。我認為,能夠流傳下來的詩多數都是朗朗上口,平白如話的。重要的是要做到深入淺出,用平實的語言表達出深刻豐富的內涵,這才是真功夫。去過關東詩陣的詩友都知道,在詩陣我的個性簽名是這樣一段話:“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這段話出自清代文學家劉熙載的《詩概》一書。這段話也是我寫詩的座右銘。我認為詩人尋奇覓怪,“掉書袋”,用生僻的典故和語言來顯示自己的功底,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現。善於駕馭一般語言,才能見出他的功力。用淺近語言構成奇妙的言說方式,這是大詩人之路。我國有一道名菜叫做“開水白菜",成菜乍看如清水泡著幾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看不見,但吃在嘴裡,卻清香爽口。開水白菜事實上是一款高級清湯菜,這看似白開水的清湯,是用老母雞、老母鴨、火腿、排骨、乾貝等放入湯鍋內,加入足量清水、姜、蔥,燒開後打去浮沫,加料酒,改用小火保持微開不沸,慢慢地熬至湯出鮮味。熬製這樣的清湯,至少需要4個小時。開水白菜清鮮淡雅,湯味濃醇,有不似珍餚、勝似珍餚之感。有人說開水白菜是一種境界。在長時間的熬製中,把種種滋味融在一起,最後以“白開水”的姿態來呈現。看似平淡,實則是淡而有味,就像薄霧籠罩的遠山,看似清淺悠遠,裡面卻藏著萬千風景。濃到極致是平淡,人生有味是清歡,這湯中頗有些禪意,蘊含著生活與人生的大境界。我們寫詩也是一樣。最開始的時候,可能由於格律的約束,對詞語駕馭能力的不足,總是找不到合適的詞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時不時的出現“生造”現象。後來,功夫漸漸的熟練起來,華麗的辭藻往往隨手拈來,覺得不這樣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功力了。時不時弄出一些生僻的字句來,可能這個詞就是剛剛才在某一首古詩詞裡學來的。再後來,可能會慢慢悟出,這些“花拳繡腿”其實只是中看不中用,真正的“武林高手”從來都是不動聲色的,不著一言卻有強大的氣場。就像秋後的樹,抖落了張揚之氣,呈現出風骨和韻味。“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都是這樣淺顯易懂的語言,卻蘊含著無盡的魅力和內涵。所以才能流傳千古。當然,這樣的境界不是誰都能達到,對於我來說,功夫尚淺,這也只是我所追求的一種風格。不過,如果沒有當初的文字歷程,恐怕誰也難以修煉成淡然輕巧、自然天成的文風。濃墨重彩的階段,恐怕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那是一種鋪墊和過渡,慢慢才能意識到淡是真正的大境界。

說到煉字。煉字,就是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其目的在於以最恰當的字詞,貼切生動地表現人或事物。古人作詩,常常出現“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意境。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推敲啊、春風又綠江南岸之類的。我之前寫詩的時候多次感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時候寫詩有一個字不穩,或者有個詞不滿意,一旦發到論壇上去,這個字肯定被人指出來,絕對逃不過去。所以態度必須認真。但古人還有一句話,叫做“極煉而不煉,出色而本色”,說的還是煉字要達到斧鑿無痕,生動自然的狀態。不能太刻意了。有的人句子確實很出奇,但放在一首詩裡確十分突兀,讓人一眼看出來這首詩就是為了這一句硬湊出來的,有句無章,並不可取。

再有,平白如話並不是真的把尋常口語甚至方言都寫進詩裡來,那頂多算個民謠,非詩家語。詩畢竟是一種文學藝術,是精煉的語言文字組成的,不能隨便什麼都能入詩的。

平白也不等於直白。都說“人貴直,文貴曲”,即使字面上平白,真正要表達的東西也要隱藏起來,讓人有餘味,這才是好詩。比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看來說的是天氣,實際上隱喻的是感情。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表面上是說新婚夫婦的閨中之樂,實際上是臨到要進士考試了,朱慶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以公婆比主考,寫下了這首詩,徵求水部郎中的張籍的意見。張籍也以此題材在《酬朱慶餘》詩中答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鏡湖的採菱女,不僅長得豔麗動人,而且有絕妙的歌喉,這是身著貴重絲綢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並的。意思就是說你放心吧,你的才華一般人比不上。據說,這一問一答很快就流傳開來,朱慶餘因此也名聲大震,還真的就一舉考取了進士。

這些詩字面上都非常通俗,誰都能看得懂,但字面下面的意思就很耐人尋味了。

50年學詩經歷,1萬字經驗分享,《我是怎樣寫詩的》奇文共欣賞

五、幾點體會

詩不厭改,詩寫出來,不要怕改。改詩其實是一件比較難的事,尤其是給別人改詩,更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用詞的習慣跟風格都不相同,有時候你費勁巴力的給人家改完,你覺得挺好,可人家還不買賬。但寫詩不能怕改,尤其不能怕改自己的詩。誰都有疏忽的時候,包括我自己,也經常是顧此失彼,重字、出律、失粘都曾有過。那就改唄。有時候鑽進牛角尖了,一時想不起合適的詞兒,不妨先放放,換換思路,過兩天沒準就想出來了。記得我那首獲獎的古風《安塞腰鼓》。說實話,對寫古風我還沒多大把握,寫過幾首,但自我感覺不太像真正的古風。這首詩是為了陝西舉辦的“秦中行”歌行體大獎賽特製的。最初我並沒想參加。一是歌行體寫起來沒把握,二是我也沒去過陝西。是何鶴把他的作品給我看,讓我給提點意見,而且他是一發不可收拾,寫了五首,天天給我看,一稿又一稿的改,後來我都快被他給鬧瘋了,但我卻被他寫作的嚴謹態度所打動和折服。他一個勁勸我也寫。這時候,我就想起過去在電視裡看過的安塞腰鼓表演,一群群陝北漢子衝下黃土高坡,穿挪跳躍,在飛揚的黃塵中,敲出激越的鼓點,紅綢子,白毛巾,看得人心潮澎湃的。而且我對陝北的信天游也非常有感覺,以前寫新詩的時候就曾寫過好幾首信天游。就這樣,我在電腦上搜索了安塞腰鼓的視頻和介紹資料,沉浸在動人的表演之中,把想到的句子記錄下來。最初我採取的是兩句一換韻的形式。第一稿出來之後我給何鶴看,他說:你這哪裡是古風,這就是數來寶嘛。我說你亂講,這分明是信天游。我知道自己寫的也太不像了,然後就開始改。起碼改成四句一換韻。為此,我一遍又一遍的誦讀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文,因為這首詩就是生動描寫一種表演的作品,我要學習他的寫作手法。就這樣,一直改了好幾稿,我的《安塞腰鼓》基本成型。但我心裡沒底,將詩稿先發給翟老師看,求助他幫忙修改。翟老師的古風歷來被大家所稱道,但他看了我的稿子後也很讚揚,說幾乎改不動了。不過最後的四句翟老師還是出手了,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這四句是:“原始情感憑宣洩,無窮張力漫乾坤。磅礴鼓韻出安塞,赫赫壯我大漢民族魂!”正是因為有了這壓軸的四句,才讓整首詩更加厚重。我把這首詩先發到了關東詩陣上,贏得了一片喝彩聲。何鶴在詩陣上讀到大吃一驚:你這詩怎麼改成這樣了?太好了。後來這首詩獲得了“秦中行”歌行體大賽二等獎,也獲得了第五屆華夏詩詞獎一等獎。成為我詩詞創作中的一首代表性作品。如果沒有反覆的修改和潤色,是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的。

詩要能讀。讀詩能夠幫助改詩。在過去,詩是用來吟唱的。現在也有一些人喜歡吟唱,雖然我也說不清他們唱的方式對不對,但有一點我知道,詩是有音樂美的。我們寫詩之所以要遵守格律,也就是因為這種音韻之美。抑揚頓挫,節奏或鏗鏘有力,或琅琅動聽。所以我寫完詩之後都要讀,一定要讀出聲音來,這樣你就能體會到是否順暢。有不舒服的地方就改,儘量改到讀著不彆扭才好。

詩要多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詞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和空洞的口號。孔子說:“立象以盡意。”這裡的象,即形象,意則是內容。詩人借詩詞形象抒情言志,詩詞形象寄託著作者思想感情。所以鑑賞詩詞的形象十分重要,這是感受詩情、 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詩詞形象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大致說來,可以分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詩詞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詩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古詩中隨處可見啊。比如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塑造的是隱士的形象;“路上行人慾斷魂”“江楓漁火對愁眠”之類塑造的是羈旅者的形象;“雲想衣裳花想容”“溫泉水滑洗凝脂”塑造的是美人的形象等等。事物的形象比較常見,比如用柳枝表示惜別,用梅花歌頌高潔,用月亮引發鄉愁,用紅豆寄託思念等等。用的人多了,這些物象也成了這些情感的載體了。詩詞中的景物形象,指各種詩詞中描繪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包括日月風雲、湖光山色、田園桑麻、樓臺城郭等等,這些承載了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就是景物形象。 由景物形象形成畫面的色調,可以把握詩人的情感思想,即“一切景語皆情語”。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形象畫面是鮮活明麗、昂揚向上的,內在情感則是積極樂觀的;形象畫面是陰暗淒冷、蕭瑟清幽的,內在情感就是低沉傷感的。同樣是雨,作者同樣是杜甫,在不同情況不同心境下,或者是“好雨知時節”的春雨,或者是“雨腳如麻未斷絕”的秋雨。趙師秀《約客》詩中“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看著倒是賞心悅目;賀鑄的《青玉案》“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就有說不盡的憂愁。由此可見,景物是為主題服務的,是為詩人的情感服務的。

雖然說這麼多形象有其習慣性,但更希望大家能有所創新,用生動的語言來塑造更為新鮮有趣的形象。特別喜歡河北詩人孫忠英的詩,用詞樸素,視角獨特,平時生活裡常見的語彙經過他奇特的組合,達到令人拍案叫絕的效果。

櫻花

帶水交鄰本兩安,扶桑絕色惹憑欄。

一從戰禍屠華夏,每到開時作血看。

童年裡的村莊

其一

野陌歸來攆夕陽,響鞭一甩晚煙長。

院中掐架雞爭豆,村裡罵街人上房。

挑水溼痕連井遠,出鍋炊味串簷忙。

土坯炕窄由誰睡?擠滿鼾聲與月光。

其二

鎖定飢腸捱冷霄,暖陽出似火盆燒。

當街蹲滿旱菸袋,捉蝨敞開棉褲腰。

標語在牆須硬背,牢騷入耳豈輕饒。

貧農代表一聲吼,四散人如鼠避貓。

詩中用的都是日常語言,但表現的效果卻總是出人意料。似不合理,想想又非常合理,越琢磨越覺得有味道。這裡面運用了一些新詩的表達方式,讓人讀起來耳目一新。也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

以上就是我個人在寫詩過程中一些方法和心得,分享給大家。大家覺得有道理的可以借鑑,覺得有問題的可以商討。謝謝大家。

50年學詩經歷,1萬字經驗分享,《我是怎樣寫詩的》奇文共欣賞

邵紅霞 | 女,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吉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長白山詩詞》副主編。曾獲2013“秦中行”歌行體大賽二等獎、2013湖南第一屆“葉紫杯”一等獎、第五屆華夏詩詞獎一等獎、2015“書寫核心價值 送您平安吉祥”新春詩詞歌賦徵集活動一等獎、第二屆“泊愛藍島.相約七夕最美原創詩詞”大賽一等獎等獎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