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上)韋力撰

詩歌 黃景仁 洪亮吉 乾隆 芷蘭齋 芷蘭齋 2017-08-29

清中期的詩壇上有一個重要的派別名為“常州詩派”,這一派以“毗陵七子”為核心,故而又被稱為“毗陵詩派”。楊文蓀在給洪亮吉的《更生齋詩續集》序中稱:“我朝二百年來,東南壇坫莫盛於毗陵,而尤以乾隆、嘉慶之際為最著。”

“毗陵七子”中,以洪亮吉和黃景仁為核心人物,就詩學成就而言,應該是以黃景仁為最大,包世臣在《齊民四術》中稱:“性豪宕,不拘小節。既博通載籍,慨然有用世之志,而見時流齷齪猥瑣,輒使酒恣聲色,譏笑訕侮,一發於詩。而詩顧深穩,讀者雖歎賞,而不詳其意之所屬。聲稱噪一時,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包世臣的這幾句話既評價了黃景仁的性格,同時也指出了他在詩學上的價值,包尤其認為黃是乾隆一朝中第一大詩人。雖然這種說法不無偏私之嫌,然而他的這句評語卻廣泛地被後人所引用。即此可知,黃景仁在乾隆詩壇上的地位。

黃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上)韋力撰

黃仲則像

黃景仁有個稱號名為“山谷詩孫”,言外之意,他是黃庭堅的後代。對於這個說法,他的好友洪亮吉在《候選縣丞附監生黃君行狀》中予以了證實:“君諱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系出北宋祕書丞庭堅。自宋南渡時,由鄱陽遷武進,遂為武進人。”然而紀玲妹則考證出黃景仁實際是黃庭堅的弟弟黃叔達的後人,並且黃景仁與黃叔達相隔二十四世。即便如此,黃景仁也算是著名詩人之後。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黃景仁從小就表現出了獨特的詩才,他的詩集——《兩當軒集》中所收的第一首詩,就是他15歲時所作的《初春》:

未覺氈爐暖,旋懷柑酒新。

池臺平入夜,原野渺含春。

物外欣然意,風前現在身。

中宵感幽夢,冰雪尚嶙峋。

黃景仁很小就顯現出了自己的才能,然而他的科考運氣卻並不好。當年他在龍城書院讀書,後來名氣很響的同學有洪亮吉、孫星衍、左輔、楊倫等人,而這些同學中,最受老師喜歡者,就是他和洪亮吉,這二人被老師邵先生呼為“二俊”。後來洪亮吉考中了探花,而黃景仁則屢戰屢敗,終生未取得功名。

黃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上)韋力撰

黃景仁撰《兩當軒集》二十卷《考異》二卷《附錄》六卷,咸豐八年楊肇基、楊翰雲刊刻本,書牌

因為家境的困難,黃景仁到處做幕僚。那個時候,安徽學政朱筠廣招天下英傑,黃景仁也入了安徽學政幕。當時洪亮吉也在此幕中,朱筠以海納百川之勢,召集了一大批天下名人在自己的幕中,比如戴震、邵晉涵、章學誠、汪中、任大椿、武億、吳鼒等。這些人主要是經學上的大家。在詩學方面,除了黃景仁和洪亮吉,應該就屬孫星衍了,可惜孫星衍後來也轉入了經學,對詩學也就漸漸沒了興趣。

黃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上)韋力撰

黃景仁撰《兩當軒集》二十卷《考異》二卷《附錄》六卷,咸豐八年楊肇基、楊翰雲刊刻本,卷首

那個時候,朱筠對經學和文獻學特別感興趣,所以他也勸黃景仁從事經學研究。對於朱筠的好心勸告,黃景仁也特別感激,比如他在《上朱笥河先生》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誘我力學言如飴,感激真乃零涕洟”,而後黃也在這方面下了一些工夫,可能他覺得自己實在不是研究型人才,於是他就放棄了在這方面的努力。關於這種轉變,黃景仁在《送容甫歸裡》第二首中明確地談到:

羨君樂事故園新,問字談經大有人。

此日眾中推折角,他年殿上待重茵。

療飢字少憐予陋,勸學言溫鑑爾真。

自忖不材終放棄,江潭瓠落寄吟身。

此詩的第七句——“自忖不材終放棄”,明確地點出他覺得自己不適合坐經學研究的冷板凳。

黃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上)韋力撰

黃景仁撰《仲則先生兩當軒集》二十卷《附錄》六卷《考異》二卷,乾隆木活字本,書牌

俗話說:上帝關閉一扇門,亦會打開一扇窗。黃景仁雖然不適合搞經學研究,但他在詩學方面卻很是出眾。乾隆三十七年,朱筠帶著一幫幕友一同登上了翠螺峰,此峰之上有一座鄰江而建的太白樓,朱筠在此招待眾人品酒觀景,當然也少不了作詩,而這幫幕友中最年輕的一位就是黃景仁。洪亮吉在《黃君行狀》中說:“(黃景仁)年最少,著白袷,立日影中,頃刻數百言,遍視坐客,坐客鹹輟筆。”

通過這段記載,可知當時的黃景仁是何等的白衣飄飄,頗有太白風度,他在瞬間就寫出了自己的名篇《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

紅霞一片海上來,照我樓上華筵開。

傾觴綠酒忽復盡,樓中謫仙安在哉!

謫仙之樓樓百尺,笥河夫子文章伯。

風流彷彿樓中人,千一百年來此客。

是日江上彤雲開,天門淡掃雙娥眉。

江從慈姥磯邊轉,潮到燃犀亭下回。

青山對面客起舞,彼此青蓮一抔土。

若論七尺歸蓬蒿,此樓做客山是主。

若論醉月來江濱,此樓作主山作賓。

長星動搖若無色,未必長作人間魂。

身後蒼涼盡如此,俯仰悲歌亦徒爾。

杯底空餘今古愁,眼前忽盡東南美。

高會題詩最上頭,姓名未死重山丘。

請將詩卷擲江水,定不與江東向流。

黃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上)韋力撰

黃景仁撰《仲則先生兩當軒集》二十卷《附錄》六卷《考異》二卷,乾隆木活字本,卷首

他的這首詩讓在座的眾人看到後都覺得無法再寫下去了,於是眾人拿起紙筆競相傳抄。看來這種場合讓黃景仁大出風頭,紀玲妹在《清代毗陵詩派研究》一書中評價到:“人們爭相傳抄,一時紙貴。此時的‘白袷少年’黃仲則,恰如王勃即席賦成《滕王閣序》一般逸興遄飛,被譽為‘神仙中人’,這也是他一生中最愜意的時刻。詩歌才情橫溢,飄逸灑脫,猶如李白再世。”我覺得黃景仁能夠如此的出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筠幕中的這些高才極少有人在詩學方面下些工夫,而恰好黃在這方面與那些人比起來最為擅長,於是乎,黃在這種特殊的場合下,成為了最亮眼的一位。

但是朱筠的偏好可能讓黃景仁在此幕中待得並不如魚得水,於是不到兩年的時間,黃就辭職回家了。然而在黃回家之後,仍然沒有生活來源,於是他輾轉於幾個幕府之間,以此來討生活。這個階段,黃寫過《癸巳除夕偶成》二首,其中第二首為:

年年此夕費吟呻,兒女燈前竊笑頻。

汝輩何知吾自悔,枉拋心力作詩人。

黃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上)韋力撰

黃景仁撰《兩當軒集》二十二卷,清光緒二年家塾刻本

看來,他也知道作詩只能陶冶性情,而並不能以此來換錢吃飯。因此,又過了兩年,也就是到了乾隆四十年底,他又前往北京投奔朱筠。那個時候,經過朱筠的提議,乾隆皇帝開始那項偉大的文化工程——《四庫全書》的修纂。搞這部大書當然需要很多人來抄寫,於是黃景仁就成了四庫謄錄生。當年對參加這項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就是字要寫得漂亮,即此可知,黃在這方面也頗具功底。雖然做謄錄生的薪水不高,但畢竟有了固定的工作,於是他就把老家的人都接到了北京來。

黃景仁的老家在常州,在那個時代,從北京到常州也是很長的一段旅途,顯然他無法回去操辦此事,於是他就託好友洪亮吉將常州老宅賣掉,以此作旅資,之後全家人來到了北京。而那個時代的房價比例可能跟今天也很類似,他在老家賣出的房款,在北京卻無法再買一處居所,於是來到北京的第一年,全家人就住在了朱筠的家裡。即此可見,朱筠確實對朋友很夠意思。

可是黃景仁在北京的幾年,家中的日子過得很不寬裕,因為他接來了母親,同時還有一家老小,加在一起有八口之多,而在四庫館抄書所得的那點兒收入,顯然養這麼一大家子很困難,於是在三年之後,他又把家人送回了常州。真不知道這一大家子回到常州之後要怎樣生活下去。

黃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上)韋力撰

李芝綬過錄黃仲則批校《青邱高季迪先生詩集》

可能是為了多得到一些收入,黃景仁也離開了北京,前往西安去投奔畢沅,他在畢府內從事文字的校對工作。畢沅也很夠朋友,而後幫著黃景仁出錢買了一個縣丞的職位,但這個職位也要等機會候選,而黃剛到畢府才幾個月的時間,就聽到北京方面傳來的消息說:花錢買的這個官兒有著落了,於是他又急急地返回了北京。

可惜這個消息並不實,黃景仁在北京又等了一段時間,一看還是沒著落,於是他又原道返回。當走到山西運城時,黃病倒在了這裡。黃景仁從小身體不好,再加上這往返的折騰,因此,沒過多少天他就去世在了運城,年僅35歲。洪亮吉聽到了這個消息,於是從西安出發,晝夜兼程,用四天的時間趕到了運城,在當地處理完後事,又親自把黃景仁的靈柩運回了常州。這真是一位可以託生死的朋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