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托起文壇巨星

詩歌 葉聖陶 小說 文學 第一讀者 2017-05-06

葉聖陶,托起文壇巨星

葉聖陶

葉聖陶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和編輯出版家。他的小說《倪煥之》膾炙人口,而他推薦和獎掖文化新人之舉也曾在當時的文壇傳為佳話。

1927年5月,葉聖陶因鄭振鐸之託出任當時全國影響最大的《小說月報》主編。《小說月報》本系商務印書館的老字號刊物,曾是“鴛鴦蝴蝶派”卿卿我我的陣地,但在新文化思潮的衝擊下,也不得不改弦更張,新聘青年文學家沈雁冰主持筆政。

自1921年1月起,《小說月報》開始面目一新。兩年後,改由鄭振鐸主編。

1927年,鄭振鐸赴歐洲遊學前委託葉聖陶代為主編《小說月報》,這使葉聖陶從應約投稿的作者,一躍而為全國最大的文學刊物的主編。他盡心貫徹《小說月報》“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的文學主張,在他的扶植下,現代文學史上一些光華燦爛的明星,迅速從他主編的《小說月報》升騰而起,光照史冊。

推出巴金處女作

1927年1月,青年巴金隻身來到法國巴黎,在景色優美、詩意盎然的塞納河畔開始了他新的探索。然而,遠離祖國親人,置身陌生的國度,原本就十分苦悶的巴金更加憂鬱和寂寞,巴黎聖母院悲哀的鐘聲沉重地敲擊在他的心頭。為了抒發排解心中難耐的苦悶和悲哀,巴金不自覺地拿起了文學的筆,斷斷續續地開始記錄這些年來自己的思想、信念和不時變化的情緒,記錄這些年來自己從巴黎到里昂、馬賽的苦苦思考和艱難探索。1928年8月,他將這斷斷續續記錄的文字連綴起來,取名為《滅亡》,寄回給上海的朋友、開明書店的經理索非,希望能用自己翻譯高德曼《近代戲劇論》的稿酬自費出版。巴金的書稿被正在索非那裡的葉聖陶看見了,他讀後異常興奮,當即決定從1929年1月號起在《小說月報》上連載,還為之寫了“預告”:“這是一個青年作家的處女作,寫一個蘊蓄著偉大精神的少年的活動與滅亡。”並預言巴金,“將來當有更熱烈的評讚的機會。”於是,幾乎是在巴金從法國返回祖國的同時,他的處女作《滅亡》在1929年1月號的《小說月報》上正式連載了。巴金從未想過自己的處女作能夠在當時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銷量超過萬份的大型文學雜誌發表。對於初試啼聲的文學青年來說,還有什麼能比這種支持和鼓勵更為切實有力?

《滅亡》的發表在當時引起強烈的反響,遠遠超過了當時流行的“革命+戀愛”的公式化小說,它新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和關注。《滅亡》的發表,把年輕的巴金推上了文壇。從此,巴金開始逐漸步入他文學創作的豐收季節,輝煌時代。

半個多世紀後的1987年7月,巴金在致《十月》編輯部的信中深情地回憶說:“倘使葉聖老不曾發現我的作品,我可能不會走上文學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貧困中死亡。”巴金還說:“五十多年來,葉聖陶的眼睛一直在注視我。真是難得的一位好編輯!……我甚至覺得他不單是我的第一本小說的責任編輯,也是我一生的責任編輯。”

頭條,給不知名的丁玲

1927年,經受了“五四”洗禮的丁玲從湖南來到北京,沒有職業。秋天,她寫出了自己平生第一篇小說《夢柯》,投寄給《小說月報》。主編葉聖陶從一大堆來稿中慧眼獨具地發現了這篇自投稿,當即以頭條位置發表在當年12月10日出版的第18卷第12號上。此前,報刊上沒有出現過丁玲這個姓名。在決定刊發《夢柯》之前,葉聖陶給丁玲寫信,督促她認真地寫,寫好了就給他寄去。丁玲讀信後便立即投入《沙菲女士的日記》創作,只用了個把月,便把稿子寄給了葉聖陶先生。這樣,在《夢柯》面世剛滿兩個月,1928年2月,丁玲的第二篇小說《沙菲女士的日記》又被刊於《小說月報》第19卷第2號的頭條,排在陳望道譯文和茅盾的連載小說《動搖》之前。這部作品的發表,好似在當時的文壇上,拋下了一顆炸彈,大家都為這位女作家的天才所震驚。丁玲的沙菲女士是心靈上負著時代苦悶創傷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絕叫者,代表了“五四”以後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愛上的矛盾心理。丁玲抓住沙菲理智與情感衝突這條主線,利用日記體裁和高度個性化的藝術語言,讓沙菲這個女性叛逆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樹立了起來。

《沙菲女士的日記》發表後,上海的編輯們四處探問這位剛剛在報刊雜誌上露面的新人丁玲的情況,葉聖陶的《小說月報》編輯室裡,這樣的詢問信件也絡繹不絕。葉聖陶只能以微笑作答,因為他和大家一樣,對這位作者一無所知。

1928年3月初,丁玲和胡也頻離開北京去杭州,途經上海時,特地去看望從未謀面的葉聖陶。當時,34歲的葉聖陶寓居在虹口景雲裡,那是一條普通的石庫門弄堂。一見丁玲是個青年女子,不善辭令的葉聖陶不知該說些什麼才好,只是諄諄叮嚀:“繼續寫吧,認真地寫。”

在葉聖陶的鼓勵下,丁玲又寫出了《暑假中》和《阿毛姑娘》,也相繼刊發在《小說月報》的頭條。四發四中,開創了《小說月報》創辦以來從未有過的先例。葉聖陶在收到《阿毛姑娘》的稿子後,便給尚在杭州的丁玲寫信說:“把這篇小說加在一起,4篇作品可以出一本短篇小說集了。”並問她是否願意交給由章錫琛主持,他也在其中工作的開明書店出版?丁玲自然十二分的願意。於是,便題名為《在黑暗中》,由開明書店於1928年10月出版。自此,丁玲在文壇上聲譽鵲起,被譽為“新進的一鳴驚人的女作家”。

1979年5月26日下午,丁玲經歷了在北大荒勞改、在京郊坐監、在長治“遣送”等重重磨難之後,突然敲響了北京東四八條七十一號葉宅的大門。85歲的葉聖陶和75歲的丁玲驀然聚首,執手相視,竟無語凝噎。好一會,丁玲才幽默中帶著幾許辛酸地說:“當初,要不是您發表了我的小說,我也許就不走這條路了……”

舉薦“雨巷詩人”

戴望舒自1922年開始新詩創作。當時的新詩壇上通行著一種自我表現的說法,做詩通行狂叫,通行直說,以坦白奔放為標榜。戴望舒對這種傾向心生反感。於是,他和杜衡等朋友開始共同追求新詩的韻律美,努力使新詩成為跟舊詩一樣可“吟”的東西。除了押韻,甚至還講究平仄聲。當時,在震旦大學學習的戴望舒通過法文直接閱讀了魏爾侖、波特萊爾等人的作品,對他的詩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發現魏爾侖詩歌親切的暗示特點和中國晚唐詩風的審美情趣有著驚人的相似,中國古詩空靈、清淡、含蓄的特點在魏爾侖的作品裡都可以感覺得到,更重要的是同他既不隱藏自己,也不表現自己的藝術傳達方式暗合。他驀地有了一種巧遇知音的驚喜和啟迪之感。戴望舒把法國象徵派詩藝引進到自己創作中來,同中國古典詩歌傳統融匯在一起進行新詩創作,他的詩消解了新詩的神祕難懂,表現出一種可意會的迷濛的美。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可看作是他早期創作的一個峰巒,是詩人在詩風轉換中綻放出來的奇葩。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介石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戴望舒和劉吶鷗一起蟄居在施蟄存家的一間小廂房裡。三人閉門不出,甚至很少下樓,每天除了讀書閒談外,大部分時間用來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和創作。就在這時,戴望舒寫出了新詩《雨巷》。在《雨巷》中,戴望舒把讀者帶進了細雨悽迷中的孤獨憂傷和打破寂寞的渴望之中,我們彷彿看到瘦削的詩人,在狹長的雨巷中撐著傘獨自徘徊。細雨如絲,猶如詩人心中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雨中獨行,說不盡的孤單與清冷。詩人用“丁香一樣底、結著愁怨的姑娘”的形象,作為自己這種渴望的寄託。這首詩寫成後,他暫時沒有寄出。

1928年,戴望舒把已經寫成了約一年的《雨巷》寄給了《小說月報》,葉聖陶不無驚喜地發現戴望舒把象徵派詩歌的音樂特點融化在了中國詩裡,創造出中國新詩的一個新品種。葉聖陶立即給戴望舒回信,稱讚《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並讓他把手頭的其他詩作也寄去。當即,葉聖陶便在《小說月報》第19卷第8號上發表了戴望舒的包括《雨巷》、《夕陽下》在內的《詩六首》。《雨巷》問世後,戴望舒被譽為“雨巷詩人”,名滿文壇。此後,儘管戴望舒的詩風多有變易,優秀的詩作不斷湧現,但戴望舒的名字卻始終和“雨巷詩人”的稱呼十分自然地連接在一起。

為“茅盾”定名

1927年8月,大革命失敗後,沈雁冰從牯嶺回到上海,祕密地住在景雲裡11號甲的三樓上。因遭通緝,他足不出戶達10個月之久,對外則說是去了日本。隱居下來的沈雁冰面臨一個實際的問題就是如何維持生活?找職業是不可能的,只好重新拿起筆來,賣文為生。他以自己過去大半年的生活為題材,寫了平生第一部小說《幻滅》。這篇小說從9月初動筆,用了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寫完了前半部,打算先給住在隔壁的葉聖陶看一看,便隨手寫了個筆名“矛盾”。葉聖陶看了《幻滅》的前半部手稿後,第二天便來找他,連聲說,寫得好,寫得好,《小說月報》正缺這樣的稿件,準備登在9月份的雜誌上,今天就發稿。沈雁冰吃驚地說,小說還沒寫完呢!葉聖陶說,不妨事,9月號的雜誌再有十天就要出版了,等你寫完是來不及的。先登一半,還有一半登在10月號裡。沈雁冰只好同意了。葉聖陶又說,百家姓裡沒有姓矛的,一看就知道是假名,如果國民黨有人來查問原作者,就麻煩了。不如在“矛”字上加個草頭,茅姓甚多,不會引起注意。沈雁冰也同意了。茅盾就此成了沈雁冰的筆名,而且比他的本名更為人熟知。他的創作生涯也就這樣從景雲裡開始了。

繼《幻滅》後,茅盾又接連寫了《動搖》和《追求》,並相繼在《小說月報》上發表。兩年後,三部曲《幻滅》、《動搖》和《追求》合併成為一個長篇,取名為《蝕》,由開明書店出版。雖說茅盾早在“五四”前夕便已有多篇論文面世,他的翻譯和編輯業績及其在文學社團的活動,都是新文學第一個十年中的碩果,但茅盾作為小說家名揚海內外乃至名垂青史,卻是從葉聖陶在《小說月報》上編髮了他的小說《幻滅》開始的。

此外,施蟄存的小說《絹子姑娘》,沈從文的小說《在私塾中》等6個短篇小說以及王統照、魯彥、廢名等的小說,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熊佛西的戲劇、馮雪峰的理論、翻譯等,都是在這段時間經葉聖陶之手,先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

在兩年的時間裡,葉聖陶共編了24期《小說月報》,直到1931年底《小說月報》停刊,他才離開商務印書館,到開明書店工作。編稿之餘,葉聖陶還在景雲裡創作了長篇小說《倪煥之》。《倪煥之》一問世就矚目於文壇,曾印行13版,還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葉聖陶在景雲裡住了將近6年。那時,人們看到他經年穿著一身粗布中裝,腳上是家裡做的布鞋,剃著光頭,像個鄉下人般在景雲裡走出走進。不大喜歡講話的葉聖陶連生活習慣也像鄉下人:他早上6點起床,晚上9點熄燈。有一天,朱自清晚上9點多去他家,竟吃了個閉門羹。在景雲裡,葉聖陶一直住到1932年“一·二八”事變,景雲裡被炸。 (來源丨中國作家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